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再穿白袍了。晚年有一次上战场,敌人不相信是薛仁贵领军,他于是脱下头盔来表明身份。薛仁贵穿白袍,有少年轻狂的味道,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富贵险中求”的心理吧。还好,这招恰好契合了唐太宗的张扬个性。
不过,薛仁贵这个白袍举动,确实超级酷,也非常富有戏剧性,所以后来民间故事中,人们心目中,超一流的将领,都是穿白袍的,比如赵云、罗成等,动不动就是“银盔银甲素罗袍,手使亮银枪”,端的是帅。这个造型的成功,创意专利毫无疑问应该归于薛仁贵。
四、薛仁贵征东
虽然薛仁贵是唐太宗钦点的“新一代”领军人物,但他的致命弱点是出身低微,缺乏军中资历。这个弱点,也是后来导致他大非川一役大败的根本原因。所以,他被破格提拔防守玄武门之后,一守就是十多年,失去了再次放入囊中的机会。因为高宗时代,主持军政大局的,正是“旧人”李。四处出征的,也都还是些“旧人”如苏定方等。
薛仁贵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卫着玄武门,兢兢业业。终于,在永徽五年(654),薛仁贵有机会救了唐高宗一次。当时山洪暴发,直冲玄武门,薛仁贵不顾自身安危,登门向皇宫大呼,高宗因此得以避险。于是他不仅被赏赐了一匹御马,而且不久之后再次获得了出征的机会。努力工作,总有回报啊。
这次出征还是打高丽。高宗初年最大的课题就是要征服高丽。高宗想做孝子,要替老子出这口气。但高丽是块硬骨头,不好啃。于是李就采取了消耗战策略。时不时地派人马去骚扰一下,让高丽不得安定,疲于奔命。薛仁贵憋得太久了,这番出征,那真如猛虎下山,一发不可收,战无不胜:
贵端之战:显庆三年(658),薛仁贵在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横山之战:显庆四年(659),薛仁贵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被射者无不应弦倒地。薛仁贵的骑射功夫一点没有耽搁下。
石城之战:同年,薛仁贵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当时高丽军中有个将领非常善射,一连射杀了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枪匹马,直冲敌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敌将面前,这人几乎惊呆了,手足无措,都没来得及放箭,已经被薛仁贵轻舒猿臂,手到擒来。一般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的情节,居然再次上演了。真不愧是“*星附体”的猛将啊。
由于薛仁贵的赫赫战绩,战后,他被任命为左武卫将军,这是“从三品”,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少将”;封河东县男,这是封爵,可以世袭,标志着他已经是个“贵族”了。搁在汉代,相当于封侯。
不过,在这些征讨活动中,薛仁贵都还只是副将,领军者是程名振、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名将。所以,他起到的作用也都是亲上战场的搏杀,并没有展示排兵布阵等军事谋略方面的才能,他还只是给人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印象。
但是在七年之后的唐灭高丽的战争中,除了李之外,薛仁贵已然成为最关键的一员战将,居功至伟。他不仅再次展示了勇猛无敌的气概,也非常充分地显示了对战机的把握。如果说李是艾森豪威尔,那薛仁贵就是巴顿将军。这一战,让他完成了从猛将到名将的一次飞跃,他的名望地位已经不可动摇。正因如此,后人编写薛仁贵的故事,直接命名为《薛仁贵征东》,显然,他的无数战绩中,最被后世民间认可的,还就是他灭高丽这一战。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一个很吉利的年份。但对高丽来说,却出现了灭亡征兆——发生内讧。大将泉男生要投诚归附唐朝!这是个重大的好消息,高宗命令两位名将庞同善、高偘去办理接收事宜。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不服,又率兵拒守。看来,不动点真格的,还真不行。
要打仗?派薛仁贵!于是薛仁贵再率一支部队前去增援。他星夜兼程赶到新城,刚好遇到敌军偷袭庞同善的军队,算他们倒霉,正撞在枪口上。
原来,庞同善进军到金山的时候,遇到了高丽大军,一时不敢前进,结果被高丽大败并追击。在危急时刻,薛仁贵的援军再次拍马赶到。虽然薛仁贵军队并不多(可能只有三千人),但他观察了战场形势,发现高丽大军一心往前追击,队伍拉得过长,侧面防护不够。于是,薛仁贵当机立断,率全军横击,如一把巨大的铡刀从天而降,一下子将敌军截成首尾不能相顾的两部分。正高歌猛进的高丽军转眼之间变成了仓皇溃败的一方。真是世事难以预料。
这一战下来,斩首五千(《资治通鉴》记载是“五万”,似乎太多。古代将领报告战绩,照例会虚报十倍之多。《资治通鉴》可能没有缩水),而且顺带攻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终于和降唐的泉男生部队会合。任务完成得很精彩,为此高宗皇帝亲笔写诏书慰劳薛仁贵。这也是难得的殊荣,相当于特等功嘉奖。
五、名将的诞生
直到此时,薛仁贵还只是个猛将。他要脱胎为名将,还需要更多的表现,尤其是独当一面指挥军队的才能。而这一刻马上到来了,这就是扶余城之战。
金山之战后,全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薛仁贵一看将士可用,当即提出要一鼓作气,进军扶余城。对这个“意外”的作战计划,其他将领都纷纷反对。这个反对未尝没有道理:唐军善于野战,而高丽军善于守城,其优势是明显的。当年唐太宗亲征,也是遭遇顿兵坚城,无法攻克呢。更何况,如果薛仁贵去攻打扶余,得不到其他将领支援,仅凭他自己的一支三千人军队(薛仁贵传记说是“二千人”),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吃力不讨好。
薛仁贵并没有理会,只是简单地说:“在善用,不在众。”毅然率领孤军前往。其实,薛仁贵是真正把握到了唐军作战的精髓。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的作战模式是重装骑兵,但到了隋唐的时候,重装骑兵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因为轻骑兵的机动性被大大发挥出来,其战斗能力之强,是重装骑兵无法比拟的。唐朝从开国打天下,到后来征战四方,几乎战无不胜,其关键就在于军队的机动性特别强。唐太宗、李靖、李等名将的经典战例,很多都是靠轻骑奇袭取胜的,充分体现了兵贵神速、出奇制胜的兵法精神。薛仁贵深知这一点,所以大扬其长,一路上破敌上万,势如破竹,很顺利地攻占了扶余城。
薛仁贵的军队并没有歇息,而是像开弓的箭,一路勇往直前,继续强行军,结果一路上望风投降的城池有四十多座。整个扶余地区都被收服了。薛仁贵这三个字,就像长了翅膀,在整个辽海地区传扬。高丽人用鲜血记住了这个可怕的名字。
另一方面,扶余城的攻占,彻底打乱了高丽的防御部署。泉男建气急败坏,乱了方寸,他又派遣了五万人马,想夺回扶余城。这样,战局就完全进入唐军的掌控之中。李一看,不用强攻坚城了,真好。指挥大军轻轻松松地围点打援吧。于是在薛贺水之地一战,唐军野战,大破高丽军,斩获三万余人。随后,南北两支唐军顺利会合。这次战役的胜利,宣告了灭高丽战争大局已定。
可以说,攻克扶余城,是平定高丽的关键战役。而薛仁贵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让这个胜利提前到来。因而此后不久,“前线慰问团团长”贾言忠汇报工作,高宗问他,你看前线哪个将军最好啊?贾言忠脱口而出:“薛仁贵勇冠三军。”想来这次战役给贾言忠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其实,“勇冠三军”并不足以形容薛仁贵。这次战役,更多地展示出了薛仁贵对战局的阅读水平,对战机的把握能力,还有对军队的指挥能力。因为这一战,薛仁贵是独立指挥,并且力排众议,最后顺利完成战略目标,为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石。这一切,难道仅仅是靠勇冠三军就能做到的吗?
薛仁贵能成为名将,并不仅仅靠武艺,还更靠头脑。他在寂寞守宫门的十几年中,并没有荒废时间,而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汲取了很多营养。同时关心周边形势,收集了许多情报。这对他的脱胎换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高宗初年,苏定方前往西域征讨西突厥,薛仁贵并没有机会参战。但他仍给皇帝上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厚加赉遣,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意思就是,当时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有个对头叫泥熟,皇帝可以帮助和扶植泥熟。这样不仅更加师出有名,而且可以获得一大助力。高宗采纳了,果然泥熟积极要求随军效死。这对后来平定贺鲁的西突厥有很大帮助。这说明,薛仁贵一直在关心着“国际战略”,并且所开“药方”也很对症。
天道酬勤,薛仁贵早已非吴下阿蒙,他还写过一本《周易新本注义》。《易经》属于儒家经典,而且非常玄奥深刻。薛仁贵身为武将,居然敢为《易经》做注解,看来是深通其理了。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薛仁贵的文化理论水平,已经有相当深度了。
平定高丽后,高宗皇帝让薛仁贵率兵长期驻守平壤,巩固胜利果实。留任薛仁贵,首先是因为他威名远扬,镇得住场面;其次,恐怕也是因为薛仁贵足以独当一面了。此时的薛仁贵已变成了“麦克阿瑟”了。
史书上说薛仁贵在高丽旧地做得很出色,“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以至于“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这哪里是个猛将的形象啊,简直就是一员儒将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六、大非川之败(1)
平定高丽是薛仁贵的人生顶点,此后他升官加爵,当上了左武卫大将军,这是正三品的武将,也是武官的最高职位了,相当于今天的“上将”。具体的职位则是“安东都护”,是安东都护府的长官。而这一时期,除了安东都护府外,还有安南、安北、安西都护府。这也正是唐朝疆域的鼎盛时期。(高宗时期的疆域,其实比玄宗时候更广大。)
不过很遗憾,不久之后,薛仁贵和唐军就遭受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失败——大非川之败。十余万大军遭到吐蕃军队毁灭性打击,唐朝军队从此再未曾涉足乌海(今托索湖)以西地区。而吐蕃一跃成为与唐朝相抗衡的一个劲敌。唐朝独尊的地位一去不返。所以,这次失败,是战略性的失败。从历史上来看,也许是唐朝最惨痛的失败了。
吐蕃的兴起和灭亡,与唐朝都是先后脚。而自唐末之后,吐蕃民族就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往日的辉煌,甚至长期都无法统一。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怀疑,吐蕃的出现,就是上天给唐王朝安排的一个对手,以免让它过于强大。
唐太宗时期,双方已经交过手。当时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太宗不许,于是吐蕃攻打松州,被唐军击败。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再度求婚,太宗就把文成公主嫁给他,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但和亲的温情,并不能阻挡两个政权的政治利益冲突。特别是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吐蕃,有着非常强烈的对外扩张地盘的欲望。战争的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
大非川之战的背景,是唐蕃双方争夺吐谷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早在太宗时期,吐谷浑被收服,成为唐的藩属国。而吐蕃对外扩张,首当其冲的对象,必然就是吐谷浑。吐蕃先发制人,大败吐谷浑,国王遣使告急。与此同时,吐蕃在西域一带步步紧逼,给唐朝带来很大压力,以至于罢了安西四镇。如果不遏制这个势态,西域迟早落入吐蕃手里。
于是咸亨元年(670),新近最辉煌的唐军将领薛仁贵奉命出征,以右威卫大将军的身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这一年,薛仁贵已经五十六岁。
行军大总管,相当于本次战争总司令。这对薛仁贵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全权指挥一次独立战争。如果这次战争能获胜,那他就是李的接班人了。
事实上,从战争目标来看,唐高宗和薛仁贵的野心都很大。“逻娑道行军”,逻娑,就是拉萨,是吐蕃的政治中心。显然,这次军事行动是以拉萨为终极目标的。也就是说,如果战争顺利,那就要趁势夺取彻底的胜利。从贞观初年与*厥的战争,就可以看到这个战略思想。
不过,征发的唐军总数只有十多万人,规模并不大。这个数量级,在唐前期算是大规模了。在那个战无不胜的年代,唐军每次大战的军队都不多,因为当时奉行的军事思想乃是“兵贵精不贵多”,以机动灵活为主。(武后时期开始,唐军打仗出动的军队就越来越庞大,动不动就是二三十万,可是战绩却明显下滑。)薛仁贵显然是服膺“兵贵在精”的军事思想的,十万之众,已经足够了。
再来看副职的配备: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右卫将军郭待封。这是最失败的一点。阿史那道真倒也罢了,是突厥后裔,属于客将。而要命的就是郭待封。他是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孝恪则是李从投唐之前就开始追随左右的副手,也是最亲的心腹。后来李亲征高丽,曾把郭待封带在身边,显然是为了给他这个老部下的儿子混点资历。但郭待封基本上没像样的功劳。这也还罢了,关键是这个郭待封自恃名门之后,很瞧不上出身低微的薛仁贵。所以,一路上不听指挥,“颇违节度”。行动不听指挥,这是军中大忌,焉得不败?。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大非川之败(2)
唐军的战术部署,依薛仁贵的计划如下:一、把大本营扎在大非川,留两万人固守;薛仁贵自己率轻锐,迅速而出其不意地攻打乌海,吸引敌军主力;二、郭待封率主力大部队随后跟进,与敌军主力决战。这个战术部署,仍然强调“机动作战”。关键是要行动迅速。
从前半程来看,战争朝设想的目标进行。薛仁贵率前锋部队一路奔袭,多所杀掠,中间还俘获牛羊万计——这些牛羊大概是薛仁贵要用来做军粮的。最后薛仁贵顺利攻到乌海城。
但是薛仁贵并没有发现吐蕃的主力部队。原来吐蕃早有计划,避开唐朝精锐的前锋部队,而派主力去包抄唐军的后续大军。
郭待封并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指令,将辎重留在大非川,而是带上所有辎重军粮,一股脑儿全部跟着前锋部队出发了。因为道路险阻,又是高原地带,辎重军粮本来就笨重难行,这下就更加行动迟缓了。此举犯了兵家大忌。
而这次薛仁贵他们遭遇了一个很可怕的对手——吐蕃的主将葛尔·钦陵,是禄东赞的儿子,号称吐蕃历史上第一名将,被吐蕃人视为战神。这样一员名将,自然不会放过这么明显的漏洞。
所以,还没等唐朝的前锋和中军在乌海会合,二十万吐蕃大军突然出现在郭待封率领的唐军面前。结果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就算唐军再神勇,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也创造不了奇迹了。
当唐军辎重军粮全部损失的消息被报告给薛仁贵后,他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退军,一直退回大非川。但这时候出现在唐军面前的吐蕃大军已经聚集到四十万之众,这几乎是倾巢出动的兵力了——要是不把唐军一口吞下,钦陵就枉称名将了。史书上说“唐兵大败,死伤略尽”,也就是说,十余万唐军精锐,基本上全军覆没。
军事失败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失败,随后“吐谷浑遂没”。
此战失败所带来的深刻的政治影响,前面已经论及。此外,这次战争在军事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首先就是唐军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虽然有过唐太宗亲征高丽而不果,可毕竟没有遭到战役的重大失败,只是平定高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而已。而且唐军在前不久还刚刚征服了高丽,创造了又一个大唐军队神话,可转眼之间,十多万精锐丧命高原,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失败。
其次,对唐军本身的士气打击非常严重。在过了多年之后,还有人痛心疾首地说,“薛仁贵、郭待封覆我师徒,军人丧气,至今不振”。这种对自信心的打击,对士气的打击,是非常致命的。唐军在此后的战争中,就再也没有能恢复到之前那种所向无敌的气概和信心。也许是巧合,就在咸亨元年这次大败之前的一年,即总章二年(669),名将李刚刚去世。在此之前,唐军拥有的名将统帅是李世民、李靖、李这样的军神,他们的战无不胜是唐军自信的来源。本来,薛仁贵正是延续这个名单的最佳人选,可是很遗憾,薛仁贵的运气差了点。
其实,这次失败,看似薛仁贵个人的失败,但它所反映的问题是很深刻的。前面我们分析过,大非川之败,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做到“令行禁止”,副手居然敢不听主将的指挥!这样的军队,绝对不可能是一支可以百战百胜的军队。很明显,这次战败说明,正是唐军本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更确切点说,是唐朝的高层政治有了严重的问题——武则天掌控了朝政,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部斗争上,而比较忽视军事。实际上,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武则天掌控的时期内,唐朝没有太多名将,即使偶尔出现的几个,也都被武则天自己给灭了。一直到玄宗朝,方才逐渐涌现出一批新的名将来。这里面的问题,着实很耐人寻味。
高宗比较念旧,也比较心软,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可终究没有杀薛仁贵,而是将其免官为平民。有人在评价此事时,认为高宗没有对薛仁贵等用极刑是失策。因为这大大败坏了军规,败军之将可以不死,开了这头,那就导致了以后唐军都不愿拼死,最终战斗力明显下降。
其实唐军军力下降原因有很多,完全归因于不杀薛仁贵,恐怕并不合理。但唐军战斗力下降,这里成为一个转折点,应该是不错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薛仁贵成了大唐军队转折点的推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