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花赋:共和国前夜风云录-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精卫连忙逊谢。袁世凯双手按汪精卫坐在自己的对面,吩咐斟茶拿糖果,十分的热情。
  袁克定说:“爸爸,兆明有肺腑之言欲讲,愿您拨冗垂听,方不负兆明来京之意。”
  袁世凯忙说:“好,好。愿汪先生有以教我。我虽做着这个内阁总理,但国事维艰,内有挈肘的权贵,外有昌共和的党人,我在中间谁也得罪不起,自感才薄力小,难以致太平天下于万民,内心常自焦虑忧愁。兆明大才,必能使我茅塞顿开,明见天下大势。”
  汪精卫拱手说:“不敢。兆明虽然不才,但事关我中华百姓的福祉,故兆明不敢藏拙,一定要将心中所想说给总理,还盼总理莫嫌兆明鲁莽。”
  袁世凯连忙拱手,极其虔诚地说:“一切请兆明直言,老夫虽然愚鲁钝拙,但从善如流,最是喜欢高人指点。”
  汪精卫当下侃侃说道:“当今天下,共和已成狂澜怒潮,势不可挡,而人心思汉,共愤异族占我河山,仅只两月时间,长江以南尽举义旗,山陕两省亦揭竿响应,足见满清人望尽失。如今总理手提北洋劲旅,身处共和之潮狂摧帝制之时,若能俯察国人之心,哀我汉族失国之痛,与南方民军携手,驱满清权贵下野离位,则神州可不动刀兵而定,民国可不流血而成,如此,袁公大名永垂青史,凡共和旗帜下自由之民,谁不颂扬袁公的伟业义举!两千年帝制丧灭于袁公之手,共和新天地鼎定于袁公之手,袁公即是我中华的华盛顿与拿破仑。”
  汪精卫第二次又入袁府,对袁世凯说:“当今南北扰攘,若迁延日久,百姓将受无穷之苦,若袁公能奋神威驱清廷下台,则共和拱手而成,而大总统之位,论功论才,论名论望,都非袁公莫属,愿总理弃个人的恩怨,从万民的厚望。以天下亿万民众拥戴之诚,难倒竟敌不过皇帝一人的私恩?如今民国非袁公出不能缔造成功,民国缔造,非袁公做总统,不能调和南北的分歧。依我之见,如今的局面,乃是天降大任于袁公,豪杰有识之士嘱意于袁公,袁公若还贪念满清虚情假意的星点恩惠,不以苍生黎民之想而想,依我的浅识陋见,也为袁公惋惜豪叹不已!”
  汪精卫惶恐逊谢。袁世凯说:“兆明错爱,高抬老夫了,我只是一庸碌凡常之人,贵党的孙文、黄兴二先生,俱有经天纬地之才,扭转乾坤之功,我对他们二人,一向深为钦佩,孙、黄二公,任那一个都可作民国的总统,特别孙文孙先生,乃是谈革命的始祖,倡共和的先驱,我怎敢和他们两个争高下呢。”
  汪精卫忙说:“总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孙、黄二公确都有做总统的资格,但我革命党人,只求革命成功,共和缔造,却不愿自居其功。革命者为万民造福,非为个人的功名利禄奔波,这一点还请袁公明鉴。”
  袁世凯面显崇敬之意,对革命者的高风亮节极尽赞叹,但提到推翻满清,却仍犹豫不决,苦恼非常,说:“我若逼得皇上太后们下了台,自己却来做总统,免不得让后世人骂我欺负孤儿寡母。”
  这对话当中袁世凯做假装伪功夫的高超,汪精卫言辞的犀利脑子的简单,都在双方的言语中表露了个十足十,这和《国语》中的语言特点简直锲和若节。
  不过总体来说,《黄花赋》的语言是作者独创的一种风格,凝练激昂,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十分配套。虽然很多地方还有可推敲之处,但这不影响《黄花赋》语言的成就,作者自己说要将语言写得“汪洋恣肆”,我觉得“汪洋恣肆”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但是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1' '2' '3' '4' '5' '下一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1)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
  第一章                       奇山秀水醉中看,自古英雄相识难
  第二章                               双携手,欲将南天翻卷
  第三章           欧美壮游,伦敦蒙难,波涛万里古国远
  第四章                          天涯芳草依依,游子争拜旧衣冠
  第五章                       烈风忽来,一池死水将乱
  第六章                        明定国是,雨中帝师泣苍天
  第七章              泥沼满地艰如许,千古因循一变难
  第八章                             秋风剪剪,秋气骤寒
  第九章                     从来悲秋肠易断
  第十章                            却挂云帆去,不知何日还
  第十一章                血溅豪气尽,泪枯秦廷远
  第十二章                         红叶送别望乡关
  第十三章              更那堪红颜多情,椰风蕉雨下,与君缠绵
  第十四章                     顽童携犬,赤子拜寿
  第十五章                       一霎那红衣裤满天遍地,争相灿烂
  第十六章                 众丑乱舞,群魔舒拳
  第十七章                 八里台碧血未凝,河塞尸满
  第十八章               勇者无兵,义师无款
  第十九章                  仓皇间西走,一何心酸
  第二十章                             还招白头翁,长袖苦周旋
  第二十一章                      逝者如斯,南国再揭竿
  第二十二章                           长笑督津门,杯酒筹巨款
  第二十三章                瀛台吟诗满面泪,珠江起雷寝难安
  第二十四章                         英魂已远,玉貌惊艳,千杯万盏吾欲眠
  第二十五章                     指点纵意气,挥斥喝愚顽
  第二十六章                         谁说枷锁无香,最难得相见欢
  第二十七章                三日三夜呈雄辩
  第二十八章                     携长风,浩气如天
  第二十九章                            海外遗古训,长沙聚群贤
  第三十章                           不怕雪封群山,杯酒结义夜无眠
  第三十一章                        万寿庆典沈绣传
  第三十二章                  天地悲秋意,壮举化云烟
  第三十三章                舞刀歌婵娟,秀才造反
  第三十四章                   苦心孤诣倡立宪
  第三十五章                          天涯约盟誓,英雄开新天
  第三十六章            争辩声声里,举国忽狂欢
  第三十七章                   骤雨落繁花,万里泣哀鸿
  第三十八章                        香风烈烈督大通
  第三十九章                月照燕山,惹起狂潮卷
  第四十章                     归去来兮,且看国士识似大海,笔如巨椽
  第四十一章                         东瀛樱花飘零
  第四十二章                      南洋桃花逢春
  第四十三章                无情天地一泓泪
  第四十四章                                西风吹散马蹄疾
  第四十五章                     杜鹃声声里,眦目一何恨
  第四十六章                         秋风秋雨丽人行
  第四十七章                壮士此去渺无踪
  第四十八章                       窘困落寞里,巨资来似梦
  第四十九章                         兄弟反目竟仇雠
  第五十章                     大限谁可抗,携手黄泉同游
  第五十五章                  沪上风云起
  第五十一章                          帝京走强人
  第五十二章                                 桀骜不屈,重张旧时旗
  第五十三章                         有美同行,燕市慷慨
  第五十四章                    无弹起事,羊城壮烈
  第五十五章                 疾风来去惹愤怨
  第五十六章                       于无声处,思欲惊天
  第五十七章                          回首羊城三月暮
  第五十八章                                   豪气薄天碧血舞
  第六十九章                              待酿满枝清艳露
  第六十章                        一纸诏书,惹起怨愤无数
  第六十一章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第六十二章                            中夜出门去,三步两徘徊
  

目录(2)
第六十三章                  放眼两湖俊彦,一时几多风采
  第六十四章                         运筹谋划定成败
  第六十五章                               湘江坠酸泪
  第六十六章                       枭雄出漳水
  第六十七章                            江南群贤意动日
  第六十八章                               江湖侠气剑如虹
  第六十九章                         烽火渐敛,孔雀东南飞
  第七十章                               南北笑拱手
  第七十一章                     风帆万里回
  第七十二章                         乱世费思量
  第七十三章                           锦绣河山,临此际,欲哭还休
  第七十四章                         长缨拂拂,苍龙笑卧
  第七十五章                       鸿翅雁影里,爪痕鸣声都是渔歌
  迭楼层栏依晚风,
  山上烟笼,江上霞红,兴亡阅尽古今同。
  文只雕龙,技只屠龙!
  莫问当年旧主公,
  昔日名隆,今日楼空,跳梁小丑穴其中。
  昼静潜踪,夜尽穿墉!
  一剪梅。题五层楼图。廖仲恺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变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三皇五帝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竞,东方白。
  贺新郎。咏史。毛泽东
  一夜秋风起,黄花照眼明,莫怨霜露冷,好梦最是凄清。
  题秋菊图。潘达微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1)
一###五年四月二十日,赴日议和的全权代表,七十三岁的李鸿章从日本议和归来,乘轮船驶入天津大沽码头。大沽炮台上炮声隆隆,向他致敬。岸上,直隶的官员列队迎接,军兵如林,举枪敬礼。李鸿章头骨中还嵌着日本浪人的枪弹,脸上裹着绷带。听见礼炮声,看见岸上恭迎的人众,他满面羞惭,低头长叹说:“一世勋名,至此扫地矣!这是我此生的奇耻大辱,永世难忘!” 随行的长子李经方问:“爸爸,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何我们竟打不过小小的日本?”李鸿章仰天无语,半晌方摇头说道:“几十年来,文娱武嬉,荒唐奢靡,又以大国自居,轻于一掷,如此焉得不败!”
  上岸之后,李鸿章称病躲入天津寓所,却将自己画了押的《马关条约》让随行参赞伍廷芳带往北京,呈光绪帝签字用玺。伍廷芳乘火车进京,将条约经军机处呈入宫中。年轻的光绪皇帝见了条约,泪流如雨,哭倒在御案之上。时恭亲王奕祁,帝师翁同龢在侧,也一齐下泪,痛哭失声。
  《马关条约》共21款,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2。中国割让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准日本人在此设立领事馆。5。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6中国政府不许逮捕为日本军队在情报等方面服务的中国人。
  因为甲午之战大清的惨败,所以才有了《马关条约》。李鸿章在日本时,已将条约全文电传北京呈皇帝御览,但光绪此次展开条约文本,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心如刀割。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地大物博、四万万国民的大清竟然打不过弹丸岛国日本,陆军惨败、海军惨败,日军横行直进,大清的军队节节败退。泱泱中华上国,因甲午之战而颜面扫尽,其自上而下的腐败怯弱愚顽颟顸等等毫无遮拦的暴露在世人面前。但二十四岁的光绪皇帝正年轻气盛,怎甘心就如此签了这一纸屈辱的条约,他将条约掷到一边,传令发电给天津的李鸿章,命他再与日本协商赔偿金额。白银两亿两,这个数字是大清年总收入的三倍,如此巨大的金额从何处去筹措!
  但李鸿章拒不听命,回电说:“如此时仍犹豫延宕只会导致与日本的决裂。而且一人口中难说两样话,反复不定,徒惹外人耻笑。”
  光绪无法可施,仰天呜咽,泪流满面。
  此时马关条约的内容已传了出去,反对签约的电报雪片一样从各地飞往北京。两湖总督张之洞急发密电,主张立刻与英国或俄国订立盟约,共抗日本。两江总督刘坤一则坚决要求与日本死拼到底,哪怕苦战十年、二十年,决不能屈服认输。此外,侍读学士文廷式、冯文蔚、户部主事梁题确、山东巡抚李秉衡、吏部主事王荣光、刑部主事徐鸣泰,贝勒载洵等数百大小官吏,也纷纷上折子反对割台、辽之地。而台湾、辽南的人民聚众惊骇,哭声达于四野,发誓决不屈从倭贼。台湾的官吏驻军一齐通电,说朝廷若决意割台,则全台军民唯有与倭贼血战到底,誓不从贼。与此同时,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齐声痛骂李鸿章卖国,要朝廷立杀李鸿章以谢国人。大家不能骂皇帝,更不能骂太后,便大骂李鸿章,说他畏敌怕死,卖国求荣,和秦桧蔡京之类奸臣一样,卑鄙无耻之尤,偷安避战,导致军无斗志,让倭贼得势猖狂,致使我堂堂中华受辱于倭人小邦。
  李鸿章在天津的寓所里,听见天下滔滔不绝,皆是斥骂之声,冲冠大怒,拍案而起,大声叫道:“我以一人之力而战一国,虽败犹荣!只可惜在广岛未能死于日本浪人的枪弹,遂为无知竖子所辱。但李鸿章岂是惧骂之人,天下愚夫愚妇的舌头,便能骂死我李鸿章吗!”
  恰如给李鸿章的话做注脚一般,此时大清的两广总督衙门给日本国行文,索要日军在战时拖走的“广丙号”战舰,说此舰系广东所有,甲午之战广东并未参与,因此不得以广东舰为战利品。日本人接文后哈哈大笑,将文书扔在一旁,置之不理。
  《马关条约》在紫禁城皇帝的御案上押了好几天了,光绪皇帝举棋不定,茶饭不思,龙颜憔悴。恭亲王奕祁、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孙毓文、徐用议等苦苦哀求光绪签字用玺,军机大臣李鸿藻、帝师翁同龢却极力反对,两派在上书房吵了起来,互不相让。李鸿藻是清流派的首领,当时跪伏地上放声大哭,请皇帝杀了李鸿章,然后焦土抗战。
  孙毓文却说:“圣上,战事一起,我国兵不勇、将不智,别说得胜,连京师之地也难以保住,还请圣上三思。”
  李鸿藻咚咚叩头,说:“保不住就迁都西安,宁愿战死,绝不能受辱议和!”
  孙毓文气急败坏,说:“你为何不带兵去打仗,只知讲大话,什么清流派,我看是青牛派,你就是那牛头,死犟活犟。大家在京师可都是有家有室的!”
  翁同龢一听这话急了,大怒斥道:“你这是什么话!只关心你的家室,谁来考虑国家的荣辱?”
  孙毓汶知道情急下失言,忙纠正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我们怎也打不过日本人,早一天议和成功,国家就早一天安宁。”
  光绪在龙案后轻轻的咬着牙,脸色煞白,恨怒交加,忽拍案而起,叫道:“赔款割地,千古奇辱!我要亲率六军出征,与日人决一死战!”
  

引子 泪眼望江山,哭罢依然(2)
众臣大惊,一齐叩首说:“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皇上万乘之尊,岂能涉此奇险!”
  光绪嗔目怒问:“为何不可?”
  恭亲王奕祈连连叩头,说:“自古帝王亲征,不到山穷水尽、绝无退路之时,无人敢出此下策,请皇上快快息了亲征之念,不然,若一战而败,那时人心尽散,我大清就真的要亡了!”
  光绪说:“为何便不能一战而胜,尽复失地?大臣的心中只是想着战败,如此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孙毓汶脸上流汗,急得语无伦次,说:“皇上懂战阵之上的韬略吗?皇上知道带兵的讲究吗?皇上知道日本兵的强悍吗?不知兵而临敌,怎么能打胜仗!”
  孙毓文的一番话让光绪大为丧气,他想了想,又颓然坐下,脸色铁青。顿了顿,说:“此事我尚要斟酌,告诉日本人,换约时间再押后五天。”
  恭亲王奕祈忙说:“皇上,不要犹豫了,奴才的心中也很难受,但我们的确打不过日本人,除过议和,别无他路。”他抬手擦了擦眼泪,继续说:“仗如果继续打下去,只会败得更惨,那时,日本人的条件将更苛刻。”
  光绪看着恭亲王,眼泪流了出来,哽咽着说:“我们过去打不过西方的大国,现在竟连小小的日本也打不过了,我一直不相信这一点,为什么我们打不过?”光绪最后一句话提高了声调,眼睛逼视着恭亲王。
  恭亲王奕祈摇了摇头,满头白发晃动,人却一言不发。
  侍立一旁的李莲英这时说话了,他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