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玄烨轻声说道,“董思舒的伯父为江西巡府董卫国,南方战场判乱不平,据朕派往江西的大将军希尔根所说,吴三桂等人多次劝降董卫国,董卫国都拒绝了,并积极同叛军应战,所以朕有意升董文国为江西提督,同时,为了加恩于他会晋他的弟弟也就是董思舒的父亲董达奇的官职,同时将董思舒晋为贵人。”
荣儿只是紧紧靠着玄烨的胸膛没有说话,她想了很多,真的很多……
“主子!”荣儿的思绪被小青的呼唤声从回忆中唤了回来。“主子,刚才慈宁宫传了消息来,让各宫的小主明日一早到慈宁宫去。”
荣儿点点头。
“主子,张小主为什么被赐死啊?”小青疑惑地问道。
荣儿用帕巾轻轻抹掉了面颊上的泪痕,轻声说道:“明日太皇太后当告之大家吧。”
【玥彤看到有朋友说VIP包了一个月,呃,玥彤之前有说过多次,再次强调一下,这篇连载玥彤也不知道要多少才能更完,所以只看本书的话,建议直接购买,VIP会员当月购买用财付通购买的话,只要1元,谢谢大家支持!我也想一下写完,但是那根本就做不到,我没有办法,请大家理解。】
(三十七)祖母斥张 后宫为…
祖母斥张警众妃,君之后宫当本份;
尹知真相悲难控,真相明时残忍时。
太皇太后的慈宁宫里十一位后妃都聚集在了这里,连刚入宫的塔娅也随着太后一起过了来,皇上至今已封了十四位后妃了,皇后走了,慧妃走了,张乐琪……也走了,荣儿感慨着,好似时间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如流水般流了过去,不由得想到了古人庄子所云: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荣儿苦涩地笑了笑,今天一起床她的头就感觉很昏沉,这些日子先是皇后过世,又是张乐琪的事,让她始终无法安心休息,还没什么食欲,不知道是不是又要生病了。
太皇太后端坐于上首,脸上有着一丝凝重,这件事让太皇太后和皇上很是心痛吧,荣儿想着,再看大家都知道了昨日张乐琪被赐死之事,个个也都是面色沉重。
太皇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开口说道:“你们当已经知道张氏被赐死之事了,哀家要说的是除了张氏要被赐死,其父其兄其弟,所有她的直亲都将被处死。”
太皇太后看到了下面所坐人脸上都变了色,继续说道:“你们想知道张氏为什么会被处死,对吧?哀家今天叫你们来,就是告诉你们,同时,也是要警示你们!”
“张氏善妒,谋害皇子,罪无可赦。这就是张乐琪的罪行,她害死了皇嫡子承祜,同时她也想谋害尹答应、荣贵人,甚至其它人,如今证据确凿,她也认罪伏诛了。”太皇太后缓缓说着,看着尹若兰痛心地说道,“尹答应,红果以后还是少吃为妙,它有时会让人落红。”
荣儿听到有人在倒抽气,她忙看向尹若兰,尹若兰惊呆了,两眼闪着无助与吃惊的光a芒“不……”尹若兰轻声说道。荣儿突然觉得太皇太后好惨忍,为什么要说出来,为什么要让若兰知道真相。若兰的眼泪开始大滴大滴地往下掉。
“尹答应,哀家知道你最近也开始敬重佛祖了,这是好事,也许因果就在其中吧,张氏想害的人不只你一个,可是你确被害到了,或许你诚心敬佛,也会感化佛祖来保佑于你的。”太皇太后轻声地说道。
看着尹若兰无助地颤抖的身体,荣儿觉得心好痛,若兰的性子当真变了,若是初入宫那时,她或许会起来大哭大闹吧,这也是岁月磨掉了她身上的棱角吗?
太皇太后气突然用严厉的语气说道:“今天在坐的有十一个皇上的女人,以后还会不断的有新的女人加入到你们其中,皇上的后宫中不允许有嫉妒,不允许有争宠的事情发生,皇上有自己的判断,皇上想宠谁皇上自己知道,谁敢祸乱这后宫,哀家绝对不会饶恕,以前哀家总以为你们还年轻,不会有这么多心眼,张乐琪的事提醒了哀家,哀家今后会更严格的管理这后宫,再有第二人犯同样的罪行,处罚这会比张氏更重,你们都听到了吗?”
“是,老祖宗息奴,臣妾明白!”面对太皇太后的愤怒,大家忙急着应了声。
太皇太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向了昭妃,“昭妃,如今你是这宫中位最尊的人,后宫的管理你要多费些心,知道吗?”
“是……老祖宗,臣妾自会尽心尽力。”昭妃起身点头应了。
太皇太后似是自喃又似在说给大家,低声说道:“如今南方战乱,哀家不允许后宫出现任何的乱子,绝不允许,后宫是皇上的家,国乱家不可乱。”
【求评;短评也可以呃~惆怅滴;呵~第二更要在八九点了~再次感谢大家支持!鞠躬!】
(三十七)祖母斥张 后宫为…
从慈宁宫出来,惠嫔同昭妃一起去了钟粹宫,由于保清在那里,所以惠嫔虽搬到了储秀宫仍然日日都会去钟粹宫,而荣儿同李安珠则陪着尹若兰一起到了她的厢房,尹若兰仍在流着泪,这个消息对于她真的很残忍。
“真没想到,张乐琪竟然是这么心狠的人。”李安珠摇头说道,“这人啊,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尹答应你也别太难过了。”
荣儿轻叹一声,这安贵人到底是在劝人还是在提别人的伤心事呢。“若兰,别难过了,张乐琪伏了诛了,人之已死,万事成灰了。”
“荣姐姐,我真的没有想到……”尹若兰落着泪,“姐姐,在这最初的坤宁宫中,我年纪最幼,我把你和张乐琪真的都当姐姐来看待的,我相信你们,我是真的相信啊!”
“我知道……若兰,你是个善良的女人,谁能想到呢,你没有想到,我和皇后也没有想到,我们总是在经历过才会懂得和明白。”荣儿轻叹道,“张乐琪和你我不同,我们的父亲在朝为官,所以我们出生的家庭虽不大富大贵,但也是小康之家,可张氏不同,她的出身很可怜,所以她对世事看过的也多,看过的人也多,这些经历让她的心灵扭曲,我真的相信她后悔了,只是她已经没有了亲口向你诉罪的机会。”
“可是我真的好恨,好恨,我两个孩子……不对,我恨我自己,这么贪吃,而姐姐你不爱吃红果,她也害不到你,是我笨,是我傻,是我贪吃,都是我自己的错!”尹若兰哭着说道。
荣儿轻轻拥住尹若兰,“别难过了若兰,这不怪你的,你知道的,别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你是个苦命的女人,不要这样,好吗?”
李安珠也插话说道:“是啊,尹答应,你这是何必呢,你是受害者,以后多长点心眼就好了,不要那么容易相信人。”
荣儿看着李安珠,轻叹一声,又看向若兰“若兰你好好休息,别多想了,我和安贵人不打扰你休息了,千万别多想。”
尹若兰抹去脸上的泪,苦笑道,“放心吧,姐姐,我只是难过,张乐琪死了,我还能怎么样呢,老祖宗说得对,为什么你就没有被害到,还是我自己有问题,我会安心敬佛的。”
回到了厢房,荣儿心中也是一阵感慨,小青进来送茶,荣儿想起了让小青打听的事,“小青,问清楚了吗?苏雅到哪儿了?”张乐琪被赐死了,她真的很担心苏雅。
“回主子,苏雅她们三个张常在的随侍宫女好像要被送到行宫去了,怕是一辈子都会不允出宫了。”小青轻叹道。
“啊?”荣儿的心一颤。
“主子,您要不要去求求太皇太后或皇上,孙小巧那么坏去就去了,可苏雅遭受这罪可太冤了。”小青轻声说道。
荣儿无声地点点头,她头好痛,好痛,今天一天都昏昏沉沉的,她兴许是真的生病了。
“小青,我头很昏沉,一会儿帮我传御医来瞧瞧吧,我怕我又要染上风寒了。”荣儿轻叹道。
【今天有事情;不好意思;更晚了;我现在恨不得自己三头六臂了;感谢大家的留言;我真的只能尽最大努力了!】
(三十八)荣儿又孕 国库告…
悲伤后宫终有喜,荣儿有孕慰君心;
南方连战国库虚,君心无奈复捐纳。
荣儿感觉自己身子不适,小青去找御医,荣小主很得龙宠,这也是人尽皆知的,所以御医来得很快,荣儿想着自己大约又是染了风寒,来得是上次来过的李御医,自打从他那儿知道红果可以治人胎落后,她便很信任这位长者。
李御医诊着荣儿的脉,突然笑了,起身向荣儿行礼道:“恭喜荣小主,您又有了喜脉,的确染了风寒,药便不可乱吃了,臣也还是依着食膳的方子给您写一个,现在开始入秋了,天也忽冷忽热的,荣小主还请注意身子。”
荣儿呆呆地看着御医,她没听错吧,她又有了龙种?
“主子,太好了,真是恭喜你了,老天保佑啊!”小青反映快,忙说到。
荣儿这才回过神了,眼眶竟然有些温润,她竟然想要落泪,再经历了这么多事后,老天还是有眼的对吧,她又有了龙种,轻抚着小腹,这里又有了皇上孩子,荣儿感觉自己真的是太高兴了。
“小青,去告诉皇上和太皇太后吧。”荣儿轻笑着说道。
“好,主子!”小青开心地跑了出去,让储秀宫里的小太监去传话,御医写了方子后也告了退。
旁边侍候的秋娥轻声说道:“主子,您人好,命也好,这个时候有龙种,真的很吉祥。”
荣儿抬头看着秋娥开心地笑了,她是真的高兴,想着宫里发生的这些事,先是自己的长华才出生就没了,紧接着皇后驾崩,张氏被赐死,一件件悲事都是她心中难消的愁云,而这个孩子来得真的很及时,让她有了片刻的开心,她的头很昏沉,她要好好地睡一觉,为了这个孩子,她要好好得养病。
旁边奶妈抱着荣宪,荣儿唤过来将荣宪接在怀中,笑着说道:“娘的宝贝,你不会孤单了,你又要有一个兄弟姐妹了。”荣宪的小脸红扑扑的,这个孩子真的很健康,仿若听懂荣儿的话似地,小公主也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荣儿看着窝心极了,重新将公主递回给奶妈。
“奶妈,你抱公主到旁边休息吧。”又含笑朝秋娥吩咐道:“秋娥,我休息一会儿,没什么事都不要来吵我。”
“是,主子,您好好休息,我们在门口守着,您有什么吩咐就叫我们。”秋娥笑着同一同守着荣儿的秀儿一起退了下去。
荣儿心情很激动,虽然已经诞过四个孩子了,但是三个皇子的早殇让她仍然非常期盼着自己的孩子,她很激动,但她强迫自己休息,风寒之病需要休息好,而已经连着许久了,因为这些事她都根本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喜悦伴着疲惫,荣儿慢慢地入眠了。
玄烨坐在荣儿的床畔,只是静静地看着荣儿甜甜的睡颜,只这样默默地看着,也会感觉到舒心,可以让他忘了朝上的那些头疼的朝事。一下朝便有太监告诉他御医诊了,荣小主又有了龙种,他听后竟感觉十分高兴,便一刻都不想等得赶来看望荣儿,门口宫女们告诉他荣儿染了风寒睡下休息了,他没有让宫女们惊动荣儿,他只是静静地走进来,默默地看着她,守着荣儿,仿若守着他的妻子般,妻子?这是老百姓的称呼,他没有妻子,只有妃子,一字之差,意义就会差了好多,他在想,如果他不是帝王,他和荣儿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不会很幸福呢?想到这儿又摇头笑了,如果他不是帝王,也许荣儿永远都不会出现在他的面前吧。看着荣儿均匀地呼吸,玄烨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的朝事……
【呃;小康铜子啊~赫舍里皇后才死了三个月;荣妃就怀孕啦~为什么那么多史学家说康熙最爱的的是仁孝皇后哩;这个你也太……皇后尸骨未寒,你就……无语中……二更在晚上九点左右……】
(三十八)荣儿又孕 国库告…
玄烨想着今日朝上之事,将近一年的战事,已经让国库空虚了,国库无银便如无下炊之米,有大臣提出,复行捐纳制度,所谓捐纳制度说直白点就是让富人们以钱买官,他虽知用人当用贤,可面对国库的空虚,他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玄烨无奈地轻轻摇头,朝廷公然卖官,一场叛乱要将朕逼到什么地步呢,不对,与其说是朝廷公然卖官,不如说是朕在卖官,大臣们在等着朕的决定,如果不纳捐,国库空虚,又拿什么去发军响,拿什么去奖励英勇杀敌者呢?他这个皇上当得好无力啊,想到这里玄烨重重地叹了口气。
荣儿的眠一向很轻,她感觉到有人在身畔,缓缓睁开眼睛,床略蹙眉低头的人是皇上,荣儿想到自己的孩子,开心地唤道:“皇上……”
玄烨听荣儿唤,忙看向荣儿,含笑问道:“是朕把你吵醒了吗?”
荣儿笑着摇摇头,“没有,是荣儿和皇上心有灵犀,知道皇上来了,便醒了。”说着话荣儿便要起身。
玄烨笑着轻轻按住荣儿,“不要起来,躺着,好好休息。”
荣儿听话地躺在床上看着玄烨,脸上染上了红晕,羞涩的低声说道“荣儿又有了皇上的孩子。”
玄烨看着荣儿脸上的红晕笑着说道:“是啊,朕一知道便来探望你了,听说你染了风寒,好好照顾自己。”想想荣儿跟着他已经有八年了,可是每到两人独处时,脸上仍会泛起羞涩的红晕,这红晕会让玄烨相信这八年来,荣儿没有变,依旧如当年一样。
“皇上的眉头又是皱着的,皇上又有了烦心事,是因为张常……张乐琪吗?”荣儿想起了张乐琪已经被撤了封号了,忙改口。
“没有,她受到了惩罚,朕也没有必要去耿耿于怀,朕在忧心朝事。”玄烨轻声说道,有手轻探了荣儿的额头,还好并没有高热。
荣儿点头说道,“是南方又有让皇上烦心的事儿了。”荣儿心疼地双手轻轻握住玄烨的手。
玄烨反手握住荣儿,感受着手中那双柔胰传给她的温暖,轻声说道:“是啊,朕没什么好瞒你的,朕只是觉得朕这个皇上当得不合格,被敌人一步步紧逼却找不到破敌的有效方法,朕真怕哪一天被逼得没了退路,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
“皇上您自己也说了,您只是暂时未想到破敌的方法,但荣儿对您有信心,您一定会想到的。”荣儿不懂战事,她只知道,她要给皇上信心。
“嗯,也许吧。”玄烨起了身站了起来,在屋中来回地走动。
荣儿也坐起了身,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看着玄炫,她知道他又在思考着什么事儿了。
许久,玄烨轻声说道:“国库告危,有大臣建议纳捐筹银,可这官员任免朕认为当以才任用,科举考试方能得朝廷可用之才,朕的心很矛盾。”玄烨略一思索接着说道,“朕在想国之策,无外乎考虑两点,其一,为长远策,可能初时效果不大,仍坚持之,日久方可见效;而其二,为眼前策,此策长远也许有弊,但却可解决眼前之困。朕想也许真的不能武断地说当以长远考虑还是以眼前而考虑,而该视时而定。就比如这捐纳之策,于长远来说,祸国害民,无一点益处,但却可解决眼前国库空虚的危势。”
荣儿笑着插话道:“于大清,当前乃国家存亡之危,所以当考虑眼前策,对吗?”
玄烨轻轻地点点头,“可朕又在想这捐纳之官若上任后不能为民办事,反而激起民愤,那是否又如搬石砸自己之脚呢?”
“这……那就对捐银之人进行严加审核?品行不端者不允捐纳?”荣儿也蹙着眉头问道。
玄烨无奈地重重叹口气,“或许朕真的想不了那么多了,国危在即,军需甚众。”
荣儿知道,皇上已经有了主意。
康熙十三年九月,兵部会议,满汉所有在职官员以捐火枪来加官级,此外生员捐三十杆火枪、闲散弟子捐四十杆,准进入国子监读书,而富甲捐四十杆,给予九品顶载。
康熙十三年十月,由于叛变区域众多,为了平叛,急需大量钱粮,清廷正式复行捐纳之制。对不同身份人的捐纳规定如下:
现任文武各官和乡绅捐银二百两或米四百石者,准记录一次;捐银三百两和四百两或捐米六百石和八百石者则分别记录二次和三次;待总计捐银五百两或捐米一千石者,准加一级。
进士、举人、贡生捐银八十两和一百五十两或捐米一百六十石和三百石者,出任之日分别记录一次和二次;待总计捐银三百两或捐米六百石者,出任之日准加一级。
增生、附生、青衣等生员,视其捐银或捐米的不同数目,可转礼部送国子监读书。
富民捐银一百两、一百五十两和二百五十两或捐米二百石、三百石和五百石者,分别给予悬匾示旌、九品顶带荣身和八品顶带荣身。
于此同时也对捐纳资格进行了一些限制:
凡属大计贪赃、丢城失地、盗骗钱粮、科场舞弊、作恶害民者及三品以上革职官员,不准捐纳。但是,如因逃人盗案、拖欠钱粮及贻误公务而被革职者,自四品官至九品官,视其不同捐银数目,给予原品顶带荣身。曾经被革去进士、举人者,捐银一百五十两或二百五十两,分别给予九品顶带和八品顶带荣身。
此后三年间,因军需一再短缺,对捐纳条例也有多次增改,如纳米菽、马草、鸟枪、弓箭等等都被列入其中,三年捐纳清廷共得捐银二百余万两,而捐纳知县已达五百余人,太学生员增至数十万人。同时,清廷又制定招民垦田酌量录用制,规定凡属贡生、监生、生员及百姓垦田三十顷以上者,奏过吏、兵二部,试其文艺程度,分别授予知县、县丞、守备、百总等官。但是,如地方官员对被招民垦田未足额数或垦田钱粮未经起解而擅具题者,照例议处。
捐纳之制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判乱平定之时。
******************************************************
后面的纳捐之制算历史资料,由于里面提了很多的名词,如“生员”“贡生”“监生”这些词,所以顺便附一资料,让大家了解一下清代的科举之制:(引别处资料,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