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起来,是根本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的想法”。我们历来认为“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我们较少想到一个国家外交又会如何反作用于内政。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霸权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究竟带来多大危害,值得认真研究。邓小平说,“中国继承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制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实质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在 1984年 5月会见外宾时又说:“中国的对外政策,在80年代,实际上到90年代,甚至到21世纪,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些话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6)关于现代战争根源问题。列宁曾经指出,“只要社会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关于现代战争的根源,列宁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列宁还说过,“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而这种政治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所有上述论断正确吗?特别是在二战以后还适用吗?有人似乎以为根据二战后事实可以否认这些论断,认为私有制、帝国主义不再是战争根源,倒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边界、种族、意识形态等等成为战争的主要根源,这是又一种严重的误解。如果认真考察,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国这样的帝国主义超级大国始终不放弃军备竞赛,第三世界中的冲突有许多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也有大国插手的迹象。至于苏联霸权主义,绝非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归根结底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历史的、民族的原因。我们并不否认战争原因的复杂性,包括历史、宗教、民族种种因素,但是,霸权主义仍是导致战争的基本因素之一。(7)关于对国际格局的分析问题。分析国际问题要不要以毛泽东“矛盾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回答是肯定的。二战后长期存在的两极世界格局,以及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继续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问题如果离开矛盾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无法说清。事实上,这中间包含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运动。归根到底又可归结为经济因素的矛盾运动。其次,要学习我国外交政策并分析研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学术界的理论、政策、观点及外交实践。关于新中国外交的本质和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关于战争与和平是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的观点,关于和平共处的主张,关于坚决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大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的主张,关于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的思想以及把“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分歧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的思想等等,均要很好研究。此外,对我国一些外交风格,如原则坚定,策略灵活;不卑不亢,平等待人;说话算数,信诺守约;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等等,都需要坚持与发扬。其他国家如前苏联,它们过去的外交实践和理论要很好研究。苏联学者过去关于国际问题的研究深度及论证之严谨,是资本主义国家学者也承认的。例如列明主编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动力》(1966年中译本),阿尔巴托夫等集体编写的《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莫斯科1984年版)都是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当然,过去有许多教条的和其他错误的提法。例如,许多苏联著作一直沿用资本主义总危机提法,以总危机第一、二、三阶段来划分一次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其根本缺陷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这里我们暂不评说“总危机”的提法是否科学,这是一个可以展开学术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不能闭眼不看资本主义制度还有自我调节的可能性,还有相当的生命力这一事实,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还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下去。这与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不矛盾,对我们确立国际战略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来一些苏联人又走到另一极端。有人根本否定国际上阶级斗争的存在。有的急于抛弃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的观点,而提出什么“使国际关系人性化、人道主义化。”把缺乏基础的虚幻口号当作现实目标去追求,招致了严重的后果。除苏联外,过去若干年东欧国家如波兰、南斯拉夫对国际关系学也有一定研究。1988年由商务出版的波兰华沙大学教授约瑟夫·库库尔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一书,是最有代表性的。作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作为出发点,来建立国际关系理论,同时又有选择地利用了西方主要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的有用材料,还汲取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论点、新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具有参考价值。第三,应当批判地吸收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过去在介绍引进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方面,国际关系是薄弱的一环。近年来开始有所进展。已翻译出版的(美)詹姆斯·多尔蒂与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的《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威廉·奥尔森、戴维·麦克莱、弗雷德·桑德曼编的《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就是可供我们批判性地吸收某些合理部分的两部西方著作。例如,它们反映了由于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影响,给近年来的西方国际关系学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概念、内容、准则、规律和方法。他们还注意用跨学科的方法发展国际关系理论,采用各个学科——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战略、传播理论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它的某些浅薄的理论,唯心主义的观点和资产阶级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与丰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吸收外国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能忘记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令世人瞠目的杰出之作。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孙子兵法》。诞生于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末期的孙武,一直有“兵学鼻祖”之称。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饮誉中外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曾运用孙子的战略思想,分析世界形势,展望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界战略格局。认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方针,而“伐谋”、“伐交”、“伐兵”则是三种手段和途径,发扬孙子的“代谋”、“伐交”思想,尽量避免“伐兵”,对当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现实意义。英国著名作家克拉维尔称《孙子兵法》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举世之作。1983年他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前言中写道:“我希望能把这部书列为全体官兵,一切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以及政府和大学里的人必读之作。因为《孙子兵法》的要旨是:战争的目的是和平。我坚信,孙子的思想对我们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为我们提供必要的保护,使我们的子孙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富裕、成功”。(3).要不断积累书目知识。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一书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科学研究的特点,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就是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任何人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都必须利用前人和当代人已经取得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档案资料、著作不可胜数,如果我们不通目录学是不行的。那么多书,那么多史料,看什么?不看什么?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什么精读?什么粗读?怎么办?这就需要目录学的指引。北师大老校长已故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从青年时期起,就熟读两部目录学的名著,一部是纪晓岚总其大成的《四库全书提要》,一部是张之洞的《书目答问》。陈垣先生是学医的,后来搞历史,没有读过历史系,但他入门入得好,一开始就看这两部目录学名著,然后根据上面的介绍去看书。如果没有目录学指引,那就要走许多弯路。下面介绍4条途径。第一条途径,看一些专门讲国际关系史的目录学书。现在外国的目录学比中国的发达得多。举两个例子,《外交事务参考书目》(Foreign Affairs Bibliography:A Selected and Annotated List of Book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这对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最有用。这种书的编写方法,除介绍书名、作者、出版地点、出版年代外,还有一段评介,介绍书的内容、优缺点。其中主要是英文、法文、德文等欧洲文字的书,没有日文、中文书。看了这部书,我们要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史,就可以知道这10年都有过什么重要著作。还有一部1972年纽约和伦敦出版的《50年外交事务书目提要,有关国际关系的重要著作的新评价,1920—1970》(The Foreign Affairs 50—Year Bibliography New Evaluations of Significant Book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201970),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目选。第二条途径,西方各种著作以及苏俄著作后面,一般都有参考书目。中国一些著作也开始有了。参考书目细分有两类,一种是简单的,只有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及年月,没有评介。第二种是详细的,实际上就是一篇论文,它夹叙夹议,这种价值就大了。有的书后辟有附加的供阅读的著作一览表,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第三条途径,一些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杂志上登有专题的书目论文。比如像美国出的《政治季刊》(Political Quarterly)1965年4~6月号上,英国当代著名史学家D·C·沃特写了一篇《绥靖,一个修正主义学派的兴起》。它讲关于绥靖政策,一个新的学派对它的解释,跟老学派怎么不同,这里介绍了书,介绍了人,介绍了研究成果。齐世荣教授在1984年3月的《世界史研究动态》上写的《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一个热门——评介西方学者关于绥靖政策形成原因的研究》,也是这类性质的。这篇文章把西方学者关于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列了几类,每一类的代表著作都有什么,现在如何评价,都作了介绍。第四条途径,留心看文章、专著下面的脚注。专门的学术论文下面都有注。看文章不要光看正文,要仔细看看它的注,甚至在看文章之前先看注,一看注就知道作者看过哪些书,引用了哪些史料,大体也就知道它有怎样的深度了。这当然需要相当的修养,否则也不会知道注里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有相当的修养了,就可以做到这一点。积累书目的重要性极大,没有书目知识,就会把别人几十年前已经写过的东西,还当做自己的心得发表出来。教学、学习同样需要目录学知识。没有目录学知识,没法备课教书,备完了也不知道自己达到了一个什么高度。学生学习,可以靠教师指导,但从长远看,必须使学生有选择书籍、文章的本领。人们常说,一个好老师对学生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对大学生而言,这“渔”很重要的就是学会选择书籍。美国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文学家之一索罗有句名言,“每看一本坏书就等于少看一本好书”。看文学作品如此,看社会科学著作也应特别加以注意。总之,搞科研也好,备课也好,第一步就是找书。要记住王鸣盛的话:“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千万不要一辈子乱读书,尤其是有关现代国际问题的书这么多,要是乱读就不得了。(4).要研究并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交叉学科,综合性很强,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与国际法、国际组织学等联系紧密。因此,要随时密切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5).要掌握工具。首先是中文。因为你今后主要是在中国教书,或从事其他工作,从事研究,服务对象首先是中国人,所以一定要学好中文,好好加强中文修养。不要以为搞世界史的,中文修养可以降低,绝不可以降低,绝不能亚于搞中国史的人。搞国际关系、外交史的更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逻辑与修辞。第二是外文。外文的重要性就不必说了,因为搞的就是国际问题。马克思喜欢重复这样一句话,“一种外国文是生活斗争中的一种武器”,武器当然多一些好。如果有志于从事世界史方面教学研究,得定下目标学会几种外文。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而非一曝十寒,就一定能够做到。为了我们的学术事业,为了使我们的国际问题研究真正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青年人应当高标准严要求。                                                                                                                                                      三、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简介;学习现代国际关系史,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关于国际关系的各种理论,看各国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进行国际交往的,国际关系中所发生各种事件的理论渊源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一战后出现的。在此之前,尽管有人在著作中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并不是进行专门的研究,没有形式系统的理论,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斯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涉及的就是国际关系问题,但并不是专门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其他如马基雅弗里在《君主论》中阐述了君主应当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强调外交决策和治理国家是一门“无价的”科学;但丁在《论君主制度》中强烈呼吁建立一个能够维持和平的国际组织。这些都涉及到国际关系问题,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真正形成系统理论是在一战以后,联邦德国一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认为,国际关系学的诞生应是1919。5。30,这一天,出席巴黎和会的美英代表团同意在本国建立国际关系的学术研究机构,以推动对战争与和平的研究。之后,英美陆续建立了一些国际关系的研究机构,开始开设国际关系学课程,出版一些专著,国际关系学逐渐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国际关系理论,前苏联有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有资产阶级的国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国际关系理论,包括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关于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道路的理论,关于时代特征的理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关于长期和平共处的理论,关于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理论,以及苏联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有限民主权论,戈巴尔乔夫的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论。等等,这些我们在世界现代史课上大都作过介绍,不讲。(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战后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或者4次浪潮。
     1、一战后至30年代末,是“理想主义”、“规范主义”和“世界主义”流行的时期。当时,一些学者鉴于一战的惨重后果,提出有关国家应拟定共同的国际规范,在国际法和国际联盟的约束下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社会,避免世界大战重演,由此理想主义、规范主义、世界主义应运而生。理想主义(Idealism):代表人物伍德罗·威尔逊,他从普通教授登上总统宝座。1918。1。8,他在美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关于战后世界的演说,提出对未来国际政治的“14点”设想,这是他理想主义的代表作。理想主义的基本论点:
     ①欧洲内部的民族自决可消除战争的一个重大根源,每一个民族尽可能组成一个独立国家。②秘密协定往往引起国与国战争。停止秘密外交,扩大公众参与指导对外政策,动员道义的力量,世界舆论的力量制止侵略,维护和平。③建立国际政治组织,为各国谈判解决分歧提供论坛。④废弃均势体系,代之以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各国将军备裁减到最低水平,依靠国际社会联合的军事力量提供安全,对付武装侵略。
     威尔逊“14点”,最主要的是要求成立国际联合机构,保障和维护世界和平。理想主义其核心是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此后,这一理论始终影响着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两党政府都奉行这一理论。(罗斯福对威尔逊的理想主义非常崇拜,总统竞选中不支持老罗斯福而支持威)规范主义理论(normative theory):代表人物汉斯·凯尔森,生于捷克的布拉格,后定居美国,国际法专家。他认为当时国际社会的许多方面,实际上仍然是原始的,因为每个国家都各行其是,主权掌握在各个国家手中,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这样就产生了争端和冲突,最后导致战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公认的通行于国际社会的法律。如果各个国家能够实行并遵守国际法,就能够建立和平的国际法律秩序。为此必须建立一种相对集权的国际组织,执行国际法,协调各国关系。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思想家伯特兰·罗素,和《世界史纲》的作者赫伯特·乔治·韦尔斯。他们不满足于建立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维护世界秩序的国际组织方案,认为要消除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纠纷,最根本的就是建立一个代表世界人民而不是代表那些主权国家的世界联邦。也即主张建立世界合众国,制订世界宪法,把各国的主权交给世界合众国的中央权力机关,(这个中央权力机关能对个人起作用,用法律和司法机关,代替议会、条约和联盟,这样犯法者只是个人),就可以消除战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