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导,您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呢?可以说说吗?”
“发布会之后就是电影放映了,我不剧透。”成秋屏眨眼。很多人不喜欢被剧透,所以成秋屏从善如流。但是实际上成秋屏自己挺喜欢在看东西之前先看看剧透的。就好像看纯粹的网文,谁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主角大杀四方,难道就不看了吗?她是比较喜欢先看看这剧情合不合胃口再决定看不看的。
“商如小姐,得到影后封号之后第一部电影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问题自然不是光冲着成秋屏过来。演员们也是被针对的重点。第一个中枪的当然是刚刚荣获了影后之名的商如。她也是主演呢。
商如的微笑很美丽,这样的笑容也很标准,她回答说:“特别的感觉吗?每次拍摄成导的电影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呢。成导的作品总是那么特别的,大家都知道。嗯,另一方面的话,就是这个主角本身和我的经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吧,她的经历和我高度重合,总有一些触动的。”
这才是新闻。当即就有人将主角和商如经历重合这一点记录了下来。
另一边,也有人就这个问题追问了起来:“那商如小姐,具体是哪些地方有命运的重合呢?可以具体给我们说说吗?”
“硬要说的话……都从歌女走到了影后?”商如避重就轻,她知道自己不能把自己的苦难经历拿出来说一遍又一遍,前几次还会让人同情,后面就只会让人厌烦了。让成秋屏来说的话,就是祥林嫂的遭遇。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商如才不提这个,反正到时候观众自然会发现这个事实,何必她再说什么呢?
“成导,听说您现在还在同步拍摄另外一部电影——”
这个问题没有说完就被成秋屏打断了,“今天是《华夏之周旋传奇》的发布会,不要谈其他的话题哦。”
“周旋就是主角的名字吗?”
“嗯,实际上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故事,电影中会讲述。”
“这一部电影的男性演员似乎很少,这是一部女性为主的电影吗?”
“对啊,不能厚此薄彼,毕竟之前的《华夏之三国演义》本身就偏向于男性戏,自然要平衡一下的。”
这一大堆问题问过之后,也到了之前预定的电影放映时间,工作人员将放在幕布之前的桌椅撤走,剧组成员也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之后就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灯光熄灭。屏幕上先出现了玄黄映画的logo,然后并不是字幕先开始,而是直接出现了画面。
镜头在玄黄电台的标牌上晃过,没有虚构一个电台的名字,就是打算借这个机会做一做软广告,宣传一下玄黄电台。
镜头划过楼道,来到了播音室,那里,一群女孩子们正在参加电台举办的歌唱大赛。
主播简单地说了几句隐语,紧接着,活泼而天真的姑娘们就凑到了话筒前,一个一个要唱响自己的歌了。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甜美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递到各地,画面从播音室切开,转换到各种市井的场所,繁华的街道旁,有人驻足细听,安静的校园里,有人闭目欣赏,然后,画面定格在四个已经褪色的字上——莫谈国事。
摄像机向下挪动,原来这是一间茶楼,茶客们神态各异,或高谈阔论,或一人独坐,电台的声音仅仅是这喧闹场景中的一个背景音而已,而在这场景中唯一清晰的争论着如今民国如何如何的声音,和那一开始的“莫谈国事”四个字,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第214章守候
“要我说,洋人还是西洋人厉害,那东洋当年还不是我们祖宗的手下败将,要不是大清那会儿……嗨!”
“我祖上,我爹,当年可是面见过前朝太后的!”
杂乱的背景音中,那个清晰的声音在吹嘘着,不知为何,让所有的观众都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好似……外强中干?
这简单的一些话语并非是随意设定,就靠着这三言两语,一副民国众生相其实已经被刻画出来了,只是没有那么直接而已。说祖宗的事情,是典型的孔乙己式“我当年阔的时候”心态,实则是由于当前的状况实在窘迫。就像华夏,从前曾经有过数千年的光辉,却在百年的屈辱中磨灭生灰。到此时,也只能回顾着过去的那些辉煌,在嘴上占占便宜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这种时候这样的场合如此明显。而提起洋人,则是展现了这个国家目前的困境。遭遇侵略,无法抵抗,甚至要做妥协,是否日后也会有一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呢?
这些信息藏得有些深,出生在华夏的成秋屏能够因为她所知道的历史背景和积累轻易明白这些话语中的潜台词,但对于从未经历过国家危难的大夏国的人来说,这一切显得是如此陌生。他们体会到了一种微妙的气氛,却不知道这样的气氛来自于怎样的背景,只有那些被成秋屏集合起来集训了两个月,完全融入角色的演员们在看见这样的场景的时候,心下猛地一沉。即使是他们自己拍摄的画面,但在看见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依旧立刻就代入到那风雨飘摇充满苦难的华夏。祖国啊,为何如此命途多舛?
画面快速给了几个特写。穿着中山装的青年学生,说着要报效国家之类的话语。他自己真挚无比,却有旁人以过来人的眼光轻飘飘地扫了他一眼,不知是嘲笑还是无奈,又或者仅仅是回顾自己的曾经?固执地留着辫子的老人,说什么世风日下都不信祖宗了,被人孤立在角落里,被时代遗忘在身后。半敞着胸襟的男人,桌子前面只有最便宜的酒,小口抿着,微微皱起的眉头来自于生活予以的压力。
这就是众生。
而后。镜头快速闪回到电台。女孩子们你推我我推你,然后周旋被推到了话筒前,紧张地深呼吸。开始唱她的歌了。
她唱的是一首爱国进步的歌曲,和之前的女孩子唱的歌倒是不同了。
那声音透过电波传递开来,被各种各样的人听在耳里。
在之前,在展现其他女孩的歌声的时候,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场景自然的声音。而这一次,那些声音都消失了,只有周旋清脆的歌声响彻。
街道上的行人抬起头来,窗户旁的姑娘侧耳细听,而茶楼中此时已经不复高谈阔论,反而鸦雀无声。
“……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那一句成秋屏让商如反复录制了不知多少遍的唱词终于出现。那是女性轻柔的嗓音。但是此时却带着倔强的铿锵,坚韧、刚强,如此突兀又顺理成章地出现在周旋的声音里。
几乎是立刻。茶楼中众人爆出一声“好”来,却是至今改不掉的听戏来的习惯。而在电影院中,也有人差点没忍住叫好来。这一句唱得着实是好!
却见那一群人中,那穿中山装的男士说了一句话:“真是金嗓子……就这一句,她就应当得名叫做‘周旋’的!”
画面骤然静止。《华夏之周旋传奇》片名就这样出现在屏幕上,所有人才恍然。原来之前仅仅是作为一个引子的片头,但即使是片头,却足够让人感到精彩了。紧接着,导演:成秋屏,编剧:成秋屏,主演:商如等等字幕才飞快地划过,最后,银幕上“成秋屏作品”几个大字定格。
几乎是下意识的,全场所有人都鼓起掌来。并非倡导,也没有这个礼节,只是影迷们出于对为自己带来精彩影片的人的敬重和喜爱而自发鼓掌而已。
画面再度出现,却是一个片场的样子。
“《马路天使》,第三场第二次,艾克什!”用蹩脚的洋文操纵着全场,镜头里的那位导演站在摄像机后面,随时关注着场上的变化,很是认真的样子。观众们不由集中了注意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看过电影,却没见过电影是怎么拍摄出来的,现在居然在电影里面看拍电影,倒是非常新鲜的一件事呢。
周旋站在场中,她扮演的是一个叫做小红的女孩,出身贫寒,和姐妹小云因为貌美而受尽侵凌。小云被迫当了暗娼,而她则因为有一副好嗓子而跟着琴师四处卖唱。而后,小红和邻居赵少平相恋,却遭遇流氓纠缠要被强逼为妾,两人打算去找律师求助,但因为没钱无力改变一切……
由于《马路天使》拍摄的是剧中剧的缘故,成秋屏在拍摄的时候就小心避让了大量泄漏剧情的可能,尽量借用原剧情来展现她想要展现的民国风貌,同时不过分剧透。在《华夏之周旋传奇》的前半部分,剧情和周旋拍摄这部电影是交织进行的。
成秋屏没有直接表达她想要说的东西,但是电影中的一幕又一幕的画面却表现着她内心的东西。
原来,周旋曾经就叫做周小红。原来,周旋也曾经卖唱度日过。《马路天使》说的是一个叫做小红的女孩的故事,何尝不是在说周旋自己?
同时,借由《马路天使》这部电影和周旋的生活,关于民国的一切正在逐渐被大家所感知。
这是一个启蒙的时代,就像在《马路天使》中小红竟然会想到用法律,靠律师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一样。但这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即使知道路途,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依旧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世界和他们的命运。
曹桓并没有参与到《华夏之周旋传奇》的拍摄中,他看见这样的情节的时候,骤然就想起了玄黄映画之前的那部《悲惨世界》,同样是描绘着一个社会。如此相似啊。
观众们开始渐渐习惯了这个和他们所处相差甚大的时代,知道了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度如今的苦痛和凄凉,为这片土地上被欺凌压迫的人民而心酸,即使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个国家的一切,但一种穿越时空而来的认可感使得此刻的他们体会到一种同仇敌忾。
剧情过半,《马路天使》大获成功,报纸上发起了一次投票,无数人一致地认为周旋有资格担当“电影皇后”这个头衔,却被她谦卑地拒绝了。
观众们沉浸在剧情里,成秋屏却忽然抬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顿了两秒之后,轻轻起身,弓着腰打算不引人注意地离开。
坐在她旁边的易水舆立刻发现了她的动作。递过来一个疑惑的眼神,得到的只是她轻轻摆手的动作,也看不出是个什么意思。
是个什么意思?没有意思。只是成秋屏觉得自己不愿意看接下来的剧情而已。她一向有这个坏习惯,每当在电影电视里出现了一些尴尬或者巧合的画面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自我带入。最后因为紧张过头而直接选择不看了。而这一次,作为导演,她很清楚接下来即将是什么剧情,自忖恐怕会看得很难过,索性不看了事。
民国和其他时期的故事终究是不同的,或许是因为距离太近的缘故。属于清朝到民国的那些印刻在华夏历史上的伤口,一直到了成秋屏生活的时代依旧让所有的华人都感受到一种隐隐作痛,就好像是陈年的伤口。即使看上去已经好了很久了,却在阴雨天气不时地提醒你它的存在。成秋屏能够直面岳飞的不幸,可以美化李白的离去,但是她无法正视民国的这一段伤痕。所以,这是她在这个世界拍摄电影以来第一次因为难以接受之后的压力而选择离场。
集中注意于电影的观众们没有发现她的离开。也只有坐在她旁边的几人察觉到了。只是没人明白她的心情,这个世界不会有人明白。影迷们依旧会为了这个新故事而触动情感。但是这样的触动和之前看电影时的触动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不会明白为什么成秋屏的态度会有差别。
电影院二楼外侧有阳台,阳台上摆着桌椅。夜风吹拂,倒是凉爽舒适。她坐到椅子上,有些怔愣,想着当之后的情节出现时观众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她到底没有胆子直接拍摄南京大屠杀,最后只能选择旁敲侧击,用报纸杂志等等来展现这一场惨烈无比的屠杀。
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成秋屏趴在了桌子上,还是估摸着那个情节过后再回放映厅里好了。
她所不知道的是,在阳台外面,有人侧过脸看了看她此刻的样子,确定她没问题之后,静静站在了那门后。
第215章 你曾一天骂她八遍吗?
并不知道剧情发展的观众们毫无防备地看着屏幕。
这一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在讲周旋成名,将她曾经有过的苦痛,讲直到如今她的母亲就在身边却不能认的心酸。然后在这些侧面中,将民国社会的一些小心翼翼又不着痕迹地灌输给观众们。而从后半部分开始,就一改前半部分舒缓温柔的韵味,不再是在拍摄周旋的时候将这个世界的一切纳入镜头,而是在直接描绘这个世界的一切的时候,将周旋放在了镜头中。
是的,这就是所谓小人物的大时代。
这是周旋本人所见、所思、所触动的大时代。
在历史上,周旋获“电影皇后”之名是在1941年,《马路天使》这部电影的获奖同时在1941年,可惜的是成秋屏对于这件事完全不太清楚,她人为地将这两件事向前推动,使之变成一种仅仅存在于周旋前半生的丰碑。她把影后事件作为周旋身为一个演艺圈人士的最荣光的时刻,然后让周旋的这个身份在这里定格,紧接着转入到周旋身为一个普普通通地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华人的生活中去。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八年抗战开始。
当战争的信息传递到观众们眼中、耳中的时候,所有人都还显得有些怔愣茫然。民国,的确是一个相对屈辱软弱的时代,但是看那街头巷尾的人们谈论的,什么“人民自主”,什么“人民权利”,高谈阔论政治之事,分明就没有提到过战争啊?
但是怎么战争就这么突然地来了呢?他们有些懵。
那些未曾被他们注意的细节里,有颓丧地坐在酒馆角落的废了腿的军人,有喝了酒哭泣着自己没能为战友报仇的醉鬼,有在角落的豆腐块里印刷着一角说某某地又打仗了的新闻。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假象之下。人们或许是逃避,又或许是恐惧,将国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选择性地遗忘。这十里洋场,繁华如斯,哪里要担心战争呢?
战争来了,但是大家还是抱着一种莫名乐观的心态。日本人……厉害是厉害。但是从东北到上海这么远,他们不可能打过来吧?但是接连的,从报纸上看见的消息说着什么?短短时间,“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完全失陷,而此时。华北直接面对着战争阴云。
周旋没怎么读过书,她不懂什么战术战略,也不明白如今的局势到底是算怎么一回事。她懵懂地明白一切似乎不妙。一切都在向着坏的方向发展。上海来了很多人,都是从北边逃来的,有的是过去的商人巨富,有的是大帅军人,有的是著名学者,但是此刻都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样子。因为东北已经沦陷了。他们丢下土地、丢下了财产,甚至丢下了自己的妻儿,也丢了魂。
她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当年。周旋因之得名的那一句“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来源于一部爱国进步的文明戏。周旋这个带着点男孩气的名字,原本就有着人们对她的某种祈盼。此时此刻。周旋有了一种明悟。上天赐予了她美妙的嗓音,良好的演技,不可能是毫无道理的。是。她并不如那些女学生一样有着良好的出身,但她或许也能够做一点什么高尚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一直在她心中打转,直到某一天表演之后,她坐上黄包车回家,却在半路上碰见了学生们为了宣传抗战而进行的游行。
那横幅上写着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华北距离上海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为何在看见这一句话的时候,她会觉得如此动容?
那群女学生们穿着制服,她们有着和她近似的年纪,却多少是不知世事而幸福的。她穿着昂贵的老师傅剪裁的旗袍,却渴望着能够穿上那样的制服。摄像机从她耳后拍摄着那群学生,她怔愣着,垂坠的耳环因此而静止在画面角落。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保卫华北,收复东北!”
这并不是多么触动人心的口号。或者说,最令人动容的其实是最开始的那条横幅——“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那一句横幅瞬间让从未有过国家屈辱感触的观众们心湖掀起波澜,而之后那样的口号、在看着那群涨红了脸从胸腔中发出怒吼的人,看着他们绷起了青筋,看着他们几乎是狂热的状态。这本不应该让人感到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群人聚集起来叫叫口号而已。但是那神秘而宏大的力量就这样穿越了时空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这……是什么?
以书桌一句打开了人们的心门,然后用无比真实真挚的情感,用最简单直白的画面贯穿以时代的伟力,谁能够不为之倾倒?
因为这是一群其实并没有多少能力的人在用尽自己的所能,保卫这古老的民族,保卫他们所爱的国家,保卫这千疮百孔无力抵抗一切欺凌却依旧被她的子女所爱的土地。在整个的国家局势之下,这样的游行示威不过就像是蜉蝣撼树一样,分明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谁管呢?攘外必先安内嘛,东北防务就让东北去做嘛,要不然申请国际调停嘛,那么激动做什么嘛?
青年人有着热血,他们是最容易失去理智,最容易被煽动的。总有人喜欢发动他们,把他们的一腔热血当成可以随意牺牲的代价。但是,除了他们,谁能像这样爱这个国家,这片土地爱得这么直白,这么急切,这么不顾一切?
他们偏执,固执,总是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前行,他们愚笨,冲动,但却从来无比真挚。
无论是哪一个时代,这群人总是喜欢说着什么官员*、政府不公、未来无光。他们总是不满,总是批评,但是当危难到来的时候,他们却总是会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切嫌弃,为了她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因为,祖国就是你可以一天骂她八遍却不允许旁人说半句坏话的地方。
将钱递给车夫,周旋徐徐下车,向着那游行队伍走了过去。她的步伐越来越快,最后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