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娱乐女教皇 斐涅薇-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秋屏微笑搭话:“嗯,华章的定制款,我自己画的设计图,没想到……还真是可惜了,不过,岁岁(碎碎)平安,讨个好口彩吧。”她没有直接说多少多少钱的问题,反正大家最后都会知道的,自己说出来没什么意思,也无法引起旁人的注意。

    “说起来您今天的装束就是华章设计的吧?看起来真好看。”七嘴八舌的,又是其他的问题,成秋屏只是摆手,已经过了采访区了,她说两句已经是极限。时间也差不多了,她该进会场里去了。

    小插曲之后,一行人继续入场。今夜的主题还是奖项,最开始的明星们能吸引一部分的目光,但之后所有人的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到金龙奖之上。

    理所应当地在最好的位置上坐下,成秋屏抬起头,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就等着开场。

    虽然金龙奖和奇葩奖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成秋屏先弄出了一个形式,然后才是其他人照着这个形式来维持这些奖项,但是成秋屏是不可能一直管理这些奖项的,在一开始进行评选的时候,成秋屏就把维持奖项的委员会构成给弄了出来,就像是昨天晚上的奇葩奖出现了很多让成秋屏觉得眼前一亮的点子一样,她同样很期待今天的金龙奖是否会出现很多不错的内容。虽然说颁奖典礼似乎主题就是颁奖,但是总会有很多东西能够将这些主题串联得精彩纷呈的,同样都是一道菜,白水煮的味道和糖醋麻辣是必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音乐声响起,很激昂,虽然不是成裘皮给听惯了的颁奖典礼常用音乐,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或许这就会在未来成为一种流行?

    “演员,编剧,导演,幕后工作者们,电影!欢迎各位来到第二届金龙奖的会场!”开场词响起。



第249章到底拍什么好呢



    虽然其实心里有点期望曹桓被选为最佳男主角,但是这样的事情最终没有发生。

    颁奖是一天晚上的事情,前期准备要耗费时间,但是颁奖典礼过后就立刻闲了下来。她那炫耀式样的衣饰有《风尚》方面处理,而颁奖典礼的录像带也会有专人录制之后进行后期制作,再进行电视贩售。总之,成秋屏这下子总算清闲多了。

    不过在这之前她就休息了不少时间,而且颁奖典礼上记者们关于她的新作的询问和要与宁朗再度合作的约定提醒了成秋屏,也是时候考虑下一部影片的问题了。

    说实话,她是不愿意再拍摄如《华夏之三国演义》或者《洪荒之封神演义》这么漫长的故事了。所以几乎毫不犹豫地,在挑选题材的时候,成秋屏排除了一些题材比较漫长需要拍摄时间长,内容过分丰富的故事,决定直接挑选一个简短一点的故事。

    而之前,她已经拍摄了不少题材了,文人,名士,将军,凡人……接下来的人物定位想都不用想,理所当然是帝王了。

    但是想想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帝王?

    远到三皇五帝,近到溥仪甚至是被赶下地位的袁世凯。传奇性的帝王很多很多。成秋屏在第一步的选择就卡壳了。

    很简单,传奇到底是哪一种传奇?是建立不世之功的一代明君还是昏聩无用霍乱天下的昏君?这两种之间要抉择一种其实很困难,而换个想法,如果要将两者结合的话,典型例子其实是唐玄宗。不过李白本身就是唐玄宗时期的诗人,这就造成了一种重叠,一种重复。那就显得没什么意思了。另一位具有英明和昏聩两种资质的君王,是隋炀帝。本身聪颖而有能力,只是因为公共设施建筑的施工时间和完工时间安排闹出问题……嗯哼,问题在于,这家伙身处的历史时期比较微妙。弄得他的光芒被其他更加亮眼的人给掩盖了,唐太宗还在那里呆着呢!其实说来成秋屏上一部影片中的帝辛也是标准的合二为一式君王,能够征服夷狄,却玩坏了自己的国家。

    既然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就只好做选择了,到底是选择明君还是昏君,这还真是个问题。人们多多少少会对明君充满兴趣,但实际上大部分的明君也就那么点事迹。都差不离,征服了某某地区,保护了民生。强大了国家……在现实中。将这些事情做好未必容易,但是如果放在一部影片中,这些故事就显得很俗套,很难讲出独特的味道了。反倒是昏君,在华夏历史上的昏君通常都会显得非常具有传奇性,或者说非常抢眼。

    从上古时代说起,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说来是昏君所作所为,但对于女性们来说,这是一种异样的传奇和娇宠,或多或少,姑娘们有点希望自己是能够引起祸国殃民的灾难的,这证明了她们的魅力。而后有李煜,诗才俊逸和命途多舛,尤其是在被封为违命侯之后的那些诗词,更是显得分外有味道。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和北狩的事情,加上高俅李师师,简直是天生的话题人物。明朝那位木匠皇帝,还有所谓的龙凤店的故事,同样充满趣味。

    其实,如果不是严格地定义一定要是有实际君王身份的人的话,成秋屏还能说出一个十分典型的人物,慈禧太后。描绘慈禧是可以将清末到民初这一段历史展现出来的,加上国际形势和国家沉沦的各种场景,这必然会是一部极度精彩的影片——前提是成秋屏自己能够忍住面对这样一段无线屈辱而阴暗的历史。

    说昏君的故事比较精彩,但是整体太过憋屈又不是成秋屏喜欢的态度。她还是更加喜欢畅快一点的故事的,只要看她之前拍摄的影片就知道了。虽然都有悲剧的性质,但是其中的畅快的情节是占据大部分的,多多少少有点欲抑先扬以喜衬悲的味道。

    其实成秋屏一开始倒是想到了一个本子,以秦末为背景,以阿旁宫为场景,描绘项羽攻打阿房宫这一段情节,展现的是百官情态。这是一个不错的本子,对于演员来说尤其如此,从秦皇到太监,再到大臣,每一个人都有丰富的心理戏。但是问题是,这部影片的成功是一种必然,但是想要造成如其他影片一样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成秋屏在考虑是要修改这个剧本还是另外找一个主题来拍摄。

    说到底,虽然华夏文化极度丰富,但是在没有任何考据的情况下想要找到合适的题材,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这个世界的人并不知道故事原本的模样,成秋屏自己心里却还是要有底的。记得从前曾经有个朋友向她吐槽的时候说有一部电视剧,《十三格格》吧,对方忘记了所有的内容和情节,但是永远都记得慈禧接十三格格出牢房的时候对十三格格说了两个字:“抱抱。”

    成秋屏不敢想自己有一天会拍出这种东西,那她还不如自挂东南枝算了。所以她在挑选题材的时候,通常是这样盘算的。

    先念一遍年代表:秦汉,唐宋元明清。然后再想一想每个朝代符合她需要的人物,紧接着比较一下,决定选谁作为主角来演绎故事。而像是《华夏之广陵散》和《华夏之三国演义》这样的题材其实有点非主流,要不是因为嵇康的名头太大经常在高考作文里中枪,三国演义的影响面太广谁都知道的话,成秋屏还真不太一定会选这两个主题。

    但是当为了找一个合适的帝王人选而不得的时候,成秋屏觉得,自己说不得要挑选非主流的人物了。

    并不是只有大统一王朝才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的。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成秋屏还考虑过蜀后主孟昶,不是为了他本人,是为了开满芙蓉花的蓉城,为了那位悲愤地念“十万将士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花蕊夫人。不过要是这样,这家伙就成背景了。而另一个人选同样是类似时期的,那位差一点就统一了天下的周世宗,不过可惜的是,对于这位强人,成秋屏的影响仅止于赵匡胤是篡了这位的儿子的位立国,所以对柴家异常尊荣这一点。

    在这个没有百度无法知道信息的世界,成秋屏只能依靠自己那未必靠谱的记忆力,颇为苦逼。

    通常情况下,华夏的定位都是所谓大统一帝国,但是华夏分裂的时间却是比统一的时间更加漫长,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分裂的时间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三国好歹还因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而闻名,但其他时间呢?三国之后,五胡十六国,多少人清楚?一句魏晋南北朝就把漫长的数百年时间一笔带过,唐宋之间五代十国又是多漫长?说来谁又清楚那一段历史呢?

    太多的生命和故事被埋葬在这种漠视中,而无数精彩的故事也在其中。成秋屏和普通人一样,对于这些故事其实不算太了解的,不过好歹她是影视圈的人,为了题材,对于这些朝代还是有点知识积累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的。毕竟其实对于影视圈来说,大统一王朝的剧情已经被拍滥了,也只有去寻这些夹缝中的故事,倒是新奇。关键在于大统一王朝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稍微犯点错就被批判到死,而这些夹缝里面的时期,大家都不太懂,观众也好糊弄不是?

    盘算了一下,成秋屏还真觉得,或许自己可以在这些夹缝里面的朝代里面找几个帝王人物来进行拍摄。

    不过这样选择,利弊同样明显,利很简单,就是能够挑到一个合成秋屏心意的人物来拍摄,但是弊端嘛……且不说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成秋屏那可悲的记忆力,另一方面,这些快速崛起又快速低落下去的政权的头号人物,传奇是一定有的,但是却缺少一种真正身为帝王的味道。仅仅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武装割据完了享乐的军阀模式存在,而成秋屏想要的是够资格的帝王。

    想想《伶官传序》,多少快速崛起的所谓帝王被各种人给掀翻了?这不仅不能造成成秋屏所喜欢的悲剧的气场,反倒是只会让人觉得可笑而无奈。成秋屏个人并不欣赏这种电影风格,她的风格理所应当就是浩大而隽永的。

    考虑到这个程度,能够拿来用的人物已经少到了极点,或者说是因为成秋屏本来就不清楚这些时代的人物,少也是正常的。倒是难得居然还留下了不止一个能够符合成秋屏的要求作为她下一部电影主角的人选。

    第一位,就是周世宗柴荣,即将一统天下,结束天下分裂的情况,却因为自身的病痛而中道薨逝,子孙之位被人所夺,多么令人遗憾又慨叹?

    而另一位嘛……


第250章卡在电影名上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异族入侵导致中原大乱的情况。当然,通常而言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原本身处于弱势。这是一个典型的此强彼弱的格局。最开始,是匈奴、鲜卑,后来变成蒙古、女真,到了清末,又变成了扶桑。当中原文化强盛的时候,它们永远安安静静好像不会威胁到华夏,而善良的人民总是愿意相信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安于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不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会有总想着不劳而获,看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选择用刀兵抢夺的人存在。所以中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遭遇这样的劫难,一次一次逃脱不了这悲剧的轮回。

    强秦,碾压得匈奴气都不敢出。

    强汉,暂时的隐忍是为了封狼居胥,封侯万里。

    而后,汉末三国,五胡乱华,并州地区匈奴人羯人叛乱,烧杀掳掠祸乱天下。

    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中原十室九空。

    这个时候,一支军队横空出世。这并不是一支严格意义上的军队,没有光鲜的甲胄,没有风光的将军,这是由无数汉族流民构成的不算军队的武装集团。它的名字叫做“乞活军”。

    乞活军,只要看一眼这个名字,听一声这个名字,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已经要活不下去了,已经到了生命的最低点了,已经到了尊严的最边缘了,只存在最卑微的希望,只有最小的愿望,活下去。为了活下去,他们能够做一切。

    而这支军队中,出现了一个被后世很多人遗忘。却以其光芒让当时无数人为之震撼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冉闵。

    或者那个敬称,冉闵大帝。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而假如不是冉闵,假如不是这冲破五胡乱华的压制的一声怒吼,整个中原,整个中原文明如今会是什么模样?谁都不敢去想,谁都不忍去猜。成秋屏不太清楚其他人的事迹,但是对于武悼天王冉闵。却是再清楚不过,这个人无论从什么意义上,都是个传奇。准确地说,在他的面前,唐宗宋祖的光辉也会变得暗淡,这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秦皇之伟业,摄人心魄;汉武之权柄。令人心惊;唐宗之传奇,教人向往;宋祖之功绩,使人慨叹。但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却不能像是冉闵一样,知道他事迹的人,即使是提起他的名字也会有一种强烈的激动。贯穿了脊髓,让人不由为之颤抖,无法抑制自己汹涌的情绪。只能怔愣,只能软弱地哭泣。

    让成秋屏自己来评价冉闵的话,她仅仅能够干巴巴地说出一句“是条汉子”这样的话了。除了这样的话,她能说什么呢?言语是匮乏的。

    决定了要拍摄的主题之后,就是剧本问题。

    对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历史的茫然成为了成秋屏最大的障碍。

    说到底。成秋屏了解冉闵,却不可能了解到很高的程度。她知道宋朝统一之前收拾了北汉,但是却不知道冉闵历次战争和谁打了,仅仅知道几个最主要的人物,所以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就只能尽力缩减下来,只展现几个关键点。但是成秋屏心里非常清楚,正因为只描绘那些主要的东西,恐怕大家的触动会更大,因为那些都是精髓,说来很多剧情并不是那么压抑,甚至是令人感到畅快的,可因为整体的大背景问题,这种畅快反倒会变成一种强烈的情绪,让所有人都无法控制自己,进而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悲恸,是悲恸而非悲伤,这样的感情是见证那些伟大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升起的感受。

    想清楚了之后,成秋屏才提笔,说来,这一部影片是不需要配合出版一系列的书籍来解释背景的,成秋屏自己也记不住那么多东西,那么在电影本身的背景描绘上,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在《华夏之三国演义》的末尾,成秋屏曾经一笔带过地提到了异族势力的壮大和对中原的侵蚀,但是终究是轻描淡写,现在却需要进行一定的强调。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清楚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是何等可怕的样子,这个不清楚华夏的文化的世界的人们恐怕是很难体会到冉闵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行为有失多么令人难忘,他又是凭什么会被人们称为“大帝”,他仅仅是“曾经”拥有一个小小的国度,还疾速地覆灭了。然而他所获得的“大帝”这样的称呼甚至是无数的明君圣君都无法得到的。但是,如果耗费太多精力在描绘这些东西上面的话,整个故事的主题就可能从英雄的故事变成对于苦难的控诉,这可不是成秋屏喜欢的类型。这中间还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

    另一方面,冉闵这个人的性格和定位……能够饰演这样一个极度的人格魅力聚集体的,好像还真的只有宁朗?倒是应了一开始宁朗和她约定的合作这件事。只是另一方面,流民组成的军队永远无法和正规军相比,说来就算岳家军是岳飞的家丁,但是多少还是有点地位的,而相比之下乞活军的状况就不是那么好了。

    流民是什么样子,他们就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丁点武器和防具能够证明他们是军队。甚至于队列都显得缺少组织纪律,就算有人努力维持,饥饿却让他们无法很好地执行命令,毕竟这群人一开始聚拢的原因就是为了活命。这样一支军队,使得他们成功的并不是精良的训练或者别的什么,而是生存。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战争中获胜,是因为他们不敢失败,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死!乞活乞活,他们要活,所以他们必须胜利!

    大量的残次品盔甲和武器。想一想道具方面要耗费的精神就让人觉得有点崩溃,还好这事儿现在不归成秋屏直接负责了,直接交给周飞去做就是了。成秋屏在自己的本子上稍微记录了一下关于背景描绘和人物大致形象设计以及道具的问题,然后才继续往下思索。

    关于主角的定位,首先在历史上冉闵上战场是十四岁,这不太利于电影的演绎,但是考虑到这样一来反而更加能够以年龄展现出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成秋屏决定保留这个设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要强调这个设定,乞活军应当是一支偏向老弱病残的军队才对。

    而性格……不可以是那种圣人一样志向高远浩大的,毕竟环境会使得这样的性格变得讽刺起来,反倒是那种有点类似于赳赳武夫一样,粗野一点的感觉会比较合适,另一方面,考虑到年纪的问题,倒不妨给这个人物添加一点中二的设定——这词太现代了,准确地说,他应当有一股犟气,偶尔固执己见就像是不听管教的小孩子,但是正是这样的性格,却更加让人动容,特别是想想在冉闵死之前几乎可以说是尖酸刻薄,像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的那些言语……的确很契合这样的性格设定。

    成秋屏再度在本子上记录下了“武夫”、“粗野”、“中二”几个词,接着开始考虑电影整体基调的问题。

    如《华夏之满江红》,整体基调实际上是慷慨昂扬、大开大合的,这样的风格在最后风波亭的转折处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悲剧气氛更加浓厚。其实如果这一部电影同样采用这样的风格的话,也不是什么大事,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部电影还是非常相似的。只是成秋屏并不喜欢重复自己,所以她是一定不乐意继续维持这样的风格基调的。同样是古典战争主题,同样是抗击异族,但由于整体的背景不一样,倒还真能弄出点不一样的风格来。

    想一想整体背景,成秋屏就下了决定,用一种苍凉而悲愤的风格作为整体基调好了。而将慷慨豪迈作为调剂,这和《华夏之满江红》恰好有点相反的味道了。

    把所有问题都过了一遍,怎么撰写剧本这一点,成秋屏心里也有了点底。她看了看自己本子上记录下来的东西,想着先给越离澜说一下,好让对方准备背景音乐。然后忽而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