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副部长因为与郑长邻交往比较深,而且有过多次类似的配合,明白了郑长邻的意思后,马上也举起了手,道:“老郑说得对,在许部长的领导下,又有我们支持,规划当然一定会成功。”
其他人一看,已经有三人举起了手,那自己再不同意,恐怕就会得罪许立安,为了一个改革试点的事与许立安发生矛盾,那真是有点得不偿失了。最后整个规划终于通过了,许立安也松了口气,散会之后,他就立刻给林夕打电话,告诉林夕这个喜讯。
林夕听许立安将事情经过说完之后,终于放心了,好在郑长邻还比较明智,不然的话自己一定不会让他好过,看来以后这个郑长邻还有些用处。
林夕将好消息告诉了杨青柏和柯振后,两个加大一起近二百岁地老人也笑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开端,但他们相信,以林夕的能力,一定可以成功。
规划既然已经通过,林夕马上打电话给张蒲,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他,并让他做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准备。张薄听后也十分高兴,当然是全力支持,不支持也不行,自己还有把柄在林夕手里。
他也想通了,有林夕在一天,自己想弄钱是不可能了,只好在政绩上多下功夫,被教育部列为改革试点学校,不说将来所获得的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如果改革顺利,海天大学必然会被教育部列为直属院校,那自己很有机会再提半格,成为副部级。
从学校调来一名副校长,负责继续办理各项手续,协调关系,林夕自己却反回了海天,他要为随后开始的学校改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而杨青柏也随林夕回到了海龙市,因为林夕准备聘请杨青柏为学校客坐教授,专门负责教授正统功夫。
'奉献'
………【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见成效(上)】………
第一百九十四章初见成效(上)
目前全国不少高校都在改革,改革的目的都是提高教学、科研与管理水平。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不过裁员、重组、提薪等办法。但是在林夕看来,这些改革没能体现初衷。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高校最困难的是钱,学校运行需要经费,吸引与留住人材需要经费,改善学校设备设施需要经费,与国内外其他学校开展学术交流也需要经费,而学校除了国家拨款外,就只能在学生身上想办法。
而做为学校另一项资金来源的校办产业,却由于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原因,从学校获得投资后,给予学校的回报却很少。学校任命的企业领导,却因只有“有来头”的人才可能担任,这样的人不必担心企业办不好对他个人有什么影响,有事自有更高一级领导为他解围,也因此而造就了两类校办企业:盈利的,不把利润上缴校方;不盈利的,恶意经营侵吞校产,企业垮了领导肥,之后还能异地做官。
同时高校多年以来一直沿用同政府、国企相同的人事制度。因此“克隆”了这一制度的弊端。导致在学校内,评判一个人的不是看他能做什么而是看他混了多久,以及同领导的关系。恶果就是庸人当道,超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前的人们拿钱虽少但工作积极。现在缺乏前进动力、工作压力,人们就不会努力工作。同时由于部门效率低下不会影响该部门领导的升迁。本部门地职位则是领导培植个人势力的资本,庸碌而乖巧的人很容易进入各部门,升不了职也可以把日子混下去。这就是臃肿的根源。
而且科研管理机构应该服务于科研,而现存的体制用大量的评审来决定一个学者的学术地位。学者们得应付各种总结、审核、检查。这仿佛是一种量化学术水平地方法,但实际上是最差的科研管理方式。这种重复地汇报不仅牵扯精力,不利于团结。而且这种规则由上级制定、结果由上级决定的评比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这样的体制使得学者能否做工作、做什么、能得到何种评价取决于同领导的关系,这窒息了学术进步。
而林夕此次改革。依照了西方一些著名学校的办学办法,设立了由全校终身教授组成的校教授会。负责对全校财政预、决算进行审核。而校党委书记只负责学校党务工作,校长为行政领导,负责学校地各学院领导的任命,负责学校规划、筹措经费、校行政机构日常工作,向教授会提出预、决算报告。改学校纪委为校监事会,监事会成员由校教授会定期选举产生,监督行政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行使职务不力时,有权弹劾相关行政人员。
分割了管理与科研领导体系,以管理体系以学院为单位,至少有一个产业为资金来源方能建立一个学院。学院主要任务是负责保障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的后勤工作,即建立、维护各种设施、发放薪水、奖、助学金。学院同时也负责开展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教学、科研方面,以独立于学院外的系为单位。一个系以系教授会为核心机构,教授会的成员必须是终身教授,教授会选出地系主任为该系学术代表。负责推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教授会投票决定本系设定几个终身教授职位,及聘用何人担任。终身教授负责某一方向的科研工作,负责聘用该项目下的教职员,负责课程的设立,负责项目资金的筹措,终身教授一经聘用。至法定退休年龄前校方不得单方面撤销聘任。
制定了严格的改革经费管理制度,实行行政经费与科研经费分别管理。规定学校必须将国家直接拨款进行投资,用投资地收益进行运营,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国家最终基本不向院校直接拨款。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经费来源于企业收益;学校的终身教授及只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行政人员的薪金来源于此;学生的生活补贴、奖、助学金也来源于此。这些列为行政经费,由各学院管理。而受雇于某研究项目的人员的报酬来自项目经费,由主持该项目教授自行管理。
对行政部门,采取企业化管理,业绩是标准,每个员工必须定期就工作量、工作计划向上级汇报,送人力资源部门备案。人力资源部门依业绩确定薪酬。效率下滑的部门领导必须解聘。对教学、科研部门。由学院制定薪资标准。每个岗只对应一级薪资。由校行政部门统筹金额。
改革教学科研方式、增进学术交流,使学术成果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接受检验。学术水平以个人在学术交流中地表现为准。在资金上由三个方向筹备,一是上面,也就是向政府要钱。主要用于本科教学,师生员工地生活费用,奖、助学金设立,以及一些长期性、基础性项目开发。二是外面,也就是向社会要钱。应用学科应直接向与该应用相关的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寻求经济支持,任何学者如果想建立课题,就应去找钱,应用型地向社会要,基础型的向国家要,要不来说明社会无此需要,这个课题甚至学科就不应存在。三是下面,也就是向校办企业拿钱。将校办产业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学校的某一学院就是其最大股东,法人代表由该学院总务长兼任,经理由社会招聘,对企业经营负全责,对经理重奖重罚。
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学校发展规划一经公布立即在学校引起了轩然大*,尤其是学校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反对声最大,因为一旦改革,他们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反倒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师们却对这份规划十分感兴趣。
林夕他知道这种情况是必然的,他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那就是发动一场人民战争,所谓的领导在学校中必然还是少数,只要取得了全校普通教职员工的支持,那么就事有可为。
在取得了学校大多数教职员工的支持后,海天大学的改革大幕终于拉开了。
很快教育部的第一笔专项改革基金2000万元已经拨付到位,这2000万元主要是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革初期的启动资金。而且随专款到来的还有一位林夕意想不到的人物,就是教育部副部长郑长邻。
为了监督海天大学的改革,教育部经过研究,最后决定由郑长邻到海天来亲自监督海天大学的改革。之所以让郑长邻来,许立安是因为他曾在常委会上支持海天改革,而其他人却以为郑长邻完全可以代表他们的利益。
'奉献'
………【第一百九十五章 初见成效(中)】………
第一百九十五章初见成效(中)
可那些想要给海天改革制造难题想看海天笑话的人万没想到,郑长邻却因为有把柄在林夕手中,反而成了林夕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改革初期,学校成立了改革筹备委员会,由林夕亲任筹委会主任。而成员则由各院系全体都职员工投票选举产生的各院系新任院长担任。各院长主要负责本提出本院教授聘任工作,原则就是必须有能力自行主持项目,并争取到项目经费。教授名单确定后,再交由筹委会讨论通过,并最终选出终身教授,组成教授会。而各院系学科建立也以此为基础,没有项目就不设立相应学科。宁要一个不完整的学校,也不能要一个完整的烂摊子。
校办产业不必新建,除对原有校办产业进行改革外,还利用国家拨付的改革基金收购了几家小型上市公司。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的运作,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已经是焕然一新,虽然大二、大三、大四的变化不大,可也学校放宽政策,允许他们可以在本学院内调换专业。
对大一的新生学校采取了新的制度,而且允许他们随意转系、转专业。对学生不足的专业,将采取合并的方式解决。并对新生采取学分制评判,也就是说只要你修够了学分,就可以毕业。同时,对在校生考研也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方式,设立了一个类似GRE的考试,加上自述、大学成绩、推荐书。就可以报考,外校学生也可以报考。然后学校根据学生地综合成绩、素质来筛选。同时,大学成绩长期有效,一个考试可以用五年,今年不行明年还可以再投,学生省了多少麻烦、时间和精力!
而且学校鼓励学生们加大自我管理力度,鼓励他们建立全部由在校学生参加的学生会。学校将不再对新建的学生会指手划脚,而学生会的一个新的功能就是负责与学校进行沟通。反应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学生会不再是学校的传话筒。
而且最让学生们惊奇地是学校竟设立了正统武术这门选修课,当天报名的学生几乎占了全校学生总数地四分之一,随后几天更是增加到了二分之一左右,当学生们得知教授这门课的老师竟是一位年已过百的老人时,全校学生90%以上都报考了这门课,正统武术一下子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学科。
林夕无奈。只好向柯家求援,柯家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派来十名形意门的弟子,才算缓解了这一巨大的供求矛盾。而柯家也从中看到了机遇,正在商量着如何在军中将正统武术推广开来。
这其间学校中不满的人也不少,可有郑长邻亲自坐阵海天大学,这些人也不敢乱来,只能是不断到市里、省里。甚至是国家上访告状,可有许立安地支持,这些上访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教育部的几个副部长开始还想着给林夕、给海天大学的改革设置点碍阻,可是当他们得知林夕与柯家的关系后,也不敢再作什么小动作,只能任着林夕带领着海天大学逐步走上正轨。
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了。大二以上的三个年级的老生对大一新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无比的羡慕,羡慕他们宽松地学习环境,而大一的新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也不负重望,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以及新论点、新著作层出不穷,这一个学期仅是申请各类专利就达近百个之多,而且其中有几个专利已经成功转化为商品,已经开始在学校的产业中开始试生产,相信很快就可能投入市场。还有许多专利被学校产业买下,正在加紧攻关。争取尽快转化。
看来正统人从来就不缺乏人才、缺乏创造的漏*点。只是被一些不合理地制度所压抑了而已,一旦爆发出来。没有人敢小视这种力量。
最后在老生们的强列要求下,学校只好答应下学期对大二等三个年级也开始实行改革。
但这些还不是海天大学最大的变化。海天大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天清晨在学校的操场上,晨练的同学不再是打打球、跑跑步,而是随处可见站桩打拳的人。
海龙市的小混混没有人敢到海天大学附近找事儿,那怕就是那些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女生,面对十几个手持棍棒的混混也不会有一丝害怕地样子,而且只要她大喊一声,原本空旷地街上,马上会冲出几十个小伙子前来支援。
而且在全市,只要有海天大学学生的身影,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会热情帮助。在繁华地大街上,一旦发生什么抢劫、偷窃的事情,只要有人大喊,马上就会有一些胸前挂着海天大学学牌有少年少女开始追捕,这些小偷跑着跑着,没准从那里伸过来一支脚,就会把你撩倒在地。
这近半年来,海龙市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市里的这些小混都知到在海龙是混不下去了,纷纷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开始了逃难生活。
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海龙大学新开的正统武术课。杨青柏在这里算是找到了他的真正价值所在,虽然杨青柏大部分时只负责讲授武德方面的内容,但每次只要是他的课,那就是场场暴满,最后学校没办法,只好将他的课安排在学校的大礼堂里进行。可就是这样,能容纳近千人的礼堂也很少会有空坐。杨青柏还从全校学生中发现了几个资质不错的青年,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杨青柏还是让柯家派来的人将这些人收为形意门弟子,希望这些人将来可以将形意门发扬光大。
林夕有空时也会到这里给学生们上一堂武德课,并在其中穿插了许多爱国教育。可以说因为武德课的开办,海天大学培养出了无数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愤青”。
这一切成果汇报到许立安那里,许立安可以说是老怀大慰,近亿的改革资金没有白投,海天大学所取得的成绩的确为教育界开创了一个先河。
而这笔资金真正被用掉的并不多,大部分都被投到了学校新课题的研究及学校各产业的投资上,相信用不了几年,海天大学就可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再需要国家为其投入资金,反而能为国家上缴不少的税金。
而随着新一年的新兵入伍,柯家在其影响力最大的几支部队开始了其新的尝试,将形意门的初级心法经过改良后,融入到了新兵训练的大纲之中。
优良的种子已经种下,只等着三个月后,新兵大比武中收获属于他们的那份丰硕的成果。
'奉献'
………【第一百九十六章 初见成效(下)】………
第一百九十六章初见成效(下)
转眼林夕到海天大学已经有两年时间,学校改革也已经有一年半了,学校改革也初见成效。海天大学在正统高校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虽然还不能与那些建校百年、资金丰厚的老牌名校相比,但海天大学胜在其潜力无穷,用不了多长时间,海天大学一定可以成为正统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
其他学校见到海天大学改革的成功,不等教育部命令,就已经在学校内开始了小范围的改革,特别是将正统武术列为学科这一做法,更是得到了其他学校的争相效仿,而一些武术门派、世家,因为看到了形意门在海天大学获得的巨大成功,也放下了他们的高傲,与各高校争相合作。可这也已经有些晚了,形意门已经在全国20%以上的知名高校中站住了脚跟。
而其他门派在刚开始与高校联合时,还想用一些初浅的入门功夫骗人,与形意门相比,再次落了下风,形意门一词仿佛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高校的大学生们如果没有没有学过形意门的功夫仿佛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杨正统这时也已经毕业了,他放弃了考研及出国进修的机会,而是加入到了莹莹的公司。公司因为他的加入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仅一年时间就将公司总资产翻了几翻。
杨再兴在军中因为有柯家的照顾,仕途也是一路坦荡。前不久刚刚被调到柯家势力最大地西域军区任特种兵大队长。
前不久许立安将林夕叫到部里。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许立安希望将林夕调到教育部,先给他个部长助理,让林夕将海天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中适度推广。等许立安退了后,再将林夕扶正。林夕并没有立即答应许立安,而是说要回去考虑一下。
林夕有他自己的想法,现在许立安离退休还有七八年时间,虽说到时自己也不过40左右。如此年纪能当上正统教育部部长,在正统官场绝对算是个奇迹。
虽说天子脚下好做官。但这七八年里,谁知道还有什么变数,虽然许立安力挺自己,又有柯家的支持,可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而且以林夕的性格,绝对是宁为鸡首不为牛尾,让他去当个部长助理。还不如在海天大学当他的校长,起码在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是他说得算。
而且林夕知道,所谓的教育改革,现在不过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头一步而已,海天大学改革地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林夕在学校当校长。有自己地一力承担和许立安的支持,再加上林夕自己的深厚背景,跳出来反对的人还真得掂掂自己的份量。
如果真要在全国推广,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恐怕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如果让自己马上去教育部当部长,他还有可能动心。如果真地能将全国教育事业推向正轨,他林夕也豁出去了。
可这明显是不现实的,目前国家的政策摆在那里,你林夕也不圣人,难道真的可以任一已之力,扭转乾坤不成。
不过林夕现在已经将希望的种子种了下去,那就是海天大学,而且正统武术也已经在全国推广,这都为将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既然这样,还不如到地方去一展拳脚。最起码也可以造福一方百姓。
林夕回到柯家与柯振商量了一下。柯振也觉得,林夕现在还年青。如果这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