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太外公指着水里的龙魁半天说不出话来。
柳儿听见声音,嘻嘻一笑,说着:“怎么了,他死有余辜,你是不是想去陪他啊。”
可就在柳儿瞥了一眼河中的龙魁,忽然像是被踩着尾巴的猫一样:“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你怎么是怀玉,你怎么会是怀玉?如果你是怀玉的话,那具尸王是?”
“你说是天意!你总在说天意,哈哈哈真的是天意!”柳儿忽然笑着张开双臂,朝着护城河纵身一跃。
“喂…”这柳儿说跳就跳,太外公一伸手已经拉不住,只能站在高高岸边。
说起来也是奇怪,那龙魁,不,应该说是龙怀玉掉进这护城河中都是慢慢沉下去的。偏偏柳儿这纵身一跃,当太外公朝下看的时候,黝黑的水面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就好像柳儿飞走了一样。
太外公上一次就因为好奇差点掉进这护城河中,这一次太外公倒是学乖了,小心翼翼地向后挪了挪,这一挪脚竟然像是踩着谁的脚趾。
“不对啊,这广场上除了我没有别人啊?”太外公已经感觉一阵黑影笼罩了自己,接着身后被一股力量猛地一推。
 ;。。。 ; ;
第六十一章 生死流转图 一
“奶奶的,我倒了八辈子的霉吗?”太外公真的欲哭无泪,上一次是莫名其妙被东西往里抓,这一次又被莫名其妙地往这里推,难道这护城河自己必须下去一趟吗?
在空中,太外公心里竟然没有一丝恐惧,反而多了一份安详,他甚至幻想着自己是一只鸟儿。就在太外公一阵迷糊的时候,冲击感瞬间将太外公拉回了现实,太外公却感觉不到水面的撞击感,就像是被一团看不到头的棉花吞进其间。当太外公陷入护城河一刹那,太外公所有的感官都似乎被抹去,只感觉天旋地转,身体开始迅速地朝河底沉去。
“噗通。”
又是一声落水声,太外公感觉那声音从自己的头顶传来,当太外公抬头的时候却看见的是满眼的黑色。当那声落水声传来之后,太外公感觉这河底好像出现一个巨大的漩涡,自己也开始随之旋转起来。
太外公也不知道自己在这水里转了多久,等太外公回过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山洞之中,眼前是一条深深的隧道,而身后却是一堵密闭的石墙。
“这里是哪里,我怎么到这里来的?”太外公摸了摸脑袋,看来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这一条道。
太外公总觉得这条道的尽头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身后这石墙堵得严严实实,太外公趴在石墙上折腾好一会儿之后才放弃从石墙离开山洞的念头。几番折腾之后,太外公才开始沿着石洞往里走,说起来这石洞也奇怪,并没有明火但是里面竟然有亮光能看清路面。
“这是什么东西?”太外公心里好奇,趴在石壁上仔细打量一番之后才发现,这石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大大小小的云母。那厚厚的一层云母上发出淡淡的光,这才让石洞中没有陷入黑暗。这云母谁都见过,可会发光的云母太外公第一次见,太外公抽出镶金黑刀小心地撬开一块云母。
这不撬开还好,一撬开吓得太外公连刀都拿不稳了。云母背后是一具小小的婴儿,也就巴掌大小,发光的正是那婴儿的肚子,闪耀着黯淡的光芒。
“云母背后是会发光的死婴,那这石壁中埋了多少?”太外公不敢再想下去,只能一咬牙硬着头皮朝深处走去,只希望自己快一点离开这里。太外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里走,石洞到了前方似乎到头了,在那里蹲着一大堆白花花的东西,还有一个黑色的影子在那抖动。
“反正走到这里了,不过去也没有办法。”太外公心里一打算,手中摸紧了镶金黑刀,慢慢朝着那个影子而去。当走到那影子后,太外公才松了一口气,这好像是一个人,太外公本能地拍了拍那人的后背。
那人缓缓地回过了脑袋,嘴里还在嚼着蜡块一样的白色,太外公这时候才看清楚那人的模样,竟然是之前跳进护城河里的柳儿。柳儿已经满脸脏兮兮的,平日里编着小辫子的头发也已经散落得不成模样,可是奇怪的是柳儿身上和自己身上竟然没有一滴水,太外公记得自己和柳儿都是跳进了这护城河的。
柳儿倒也不怕太外公,只是咧嘴朝着太外公呵呵傻笑,看样子已经是疯掉了。当柳儿张开嘴的时候,太外公发现她好像在嚼着什么,瞥了一眼,只见这柳儿嘴里嚼的正是一旁那些白花花的东西。不看倒没事,一看,太外公眼里满满都是白花花的尸体。这尸体已经蜡化了,上面有一层厚厚的蜡状东西,柳儿正咧着嘴巴啃着那尸体的胳膊。
太外公一阵想吐,可心里终究还是放不下柳儿姑娘,摒了一口气就要把柳儿嘴里的东西抠出来。手指刚刚塞进柳儿嘴里,那柳儿猛地一用力,差点将太外公手指生生咬下来。太外公吃痛放开了那柳儿,柳儿就像逃得升天一样,嗖得一下子就没了影子。
虽然看不见柳儿朝哪里跑,但是太外公看见柳儿的影子,紧跟在那柳儿后面。前面一个拐弯,柳儿的影子就消失在拐弯处,太外公哪里管得了那么多,紧跟着就过去了。可当太外公跟过那个拐弯口,柳儿却不见了。
眼前是一个死胡同,有的只有一块大大的石壁,石洞走到这里已经是头了。太外公一下子就不知所措了,这里是死胡同的话,那柳儿去哪里了?或者自己之前看见的根本不是柳儿而是…还有一个问题,自己怎么会出现在这一条密闭的石洞里,怎么来的,怎么出去?
就在太外公迷茫到了极点的时候,却见得石壁上面那副画,好像在召唤自己一般,心底总是有一个声音呼唤自己过去看个究竟。可当太外公走到石壁前时,这石壁和四面的石壁已经融为一体,连一点缝隙都看不到。可那石壁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与石洞的石壁比起来好像白了那么一点儿。
太外公也是胆大,竟然伸手过去摸了摸石壁,想看看这石壁上面有没有什么机关,好让自己逃脱这石洞。当太外公的手掌贴在石壁上那一刻,整个石壁就像是在蜕皮一样,希希嗖嗖地朝下掉着白色的粉末。
吓得太外公连忙朝后一退,这一退好像踩着什么人一样,太外公后背一个激灵,第一个反应就是柳儿?可当太外公一回头,哪里有什么人?越是待在这里,太外公越是感觉不自在,也就是回头的片刻,石壁上面多了一副画,一副太外公也不认识的画。
但是这画以后太外公查了许多的资料,依旧找不到一点儿线索,直到一个喇叭的出现。
石壁上的画五颜六色的,可太外公深知不死城的历史不仅仅是百年这么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磨蚀还能保持到如新画上去的一样,太外公真的不知道谁有这样的本领能去对抗时间侵蚀。
再说那石壁上的画,在石壁前的太外公并不知晓这幅图到底代表着什么,可当太外公讲个那个喇叭听之后,喇叭只说了一句:“生死流转图,逆生死而为,是恶鬼!”
而后,那喇叭便疯了。
 ;。。。 ; ;
第六十二章 生死流转图 二
图里的中心被划为十二图,第一图乃是一个盲人在行路;第二图是一个陶匠在做陶器;第三图是猴子上树;第四图中有一艘船;第五图上有一所空房子;第六图则是一男女接触;第七图中一人眼睛中箭鲜血淋淋;第八图是一人独自饮酒作乐;第九图画有一人采摘果实;第十图中有一帐,帐里有一对男女正交欢;十一图则画着一临产的孕妇;十二图是结尾,只有一老人和死尸。
中央十二图过了之后,则是一圈圆环状的彩图,这彩图也有划分,但这一次是六图。这六图太外公认识,因为曾在一本藏经中见有着提及,这六图象征着六道轮回,则是从上逆时针绘着。
第一图乃是最上端,天界。中间是须弥山,下部是大海,左侧是作乐的天人。还有一排天将披甲戴盔手持弓箭,箭的方向指向下图。据说天界众生寿命很长,又很富有,其他宗教把升天看作最高的终极。但佛教理论说,天神、天仙也有烦恼,他们常常和阿修罗道作战,争夺美女和财富。而且他们寿命终时,或偶有疏漏,还是会流转到其他五道去。
下一图是人道,图中山川、房子、耕作、牛羊等,但人的生活并不美满,生下来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中间不过几十年,还有生老病死,死也会无常地降临。所有生、老、病、死都是苦,再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真是苦不堪言。
人道以后紧接着便是阿修罗道,又称人非人,非人道。是一种看不见形体的非人类,很富有。阿修罗女美貌无比,就是妒忌心盛,喜战。而阿修罗男则奇丑无比,身强体壮。图中便是一排阿修罗张弓搭箭指向天界,他们常常打仗的方式想天界要酒喝,而天界则抢他们的阿修罗女。
下张图是畜生道。水里有鱼、龙,陆地上有象、鹿、牛、马、羊等。他们大到鲸鱼、小到蚂蚁,经常被人类杀死或者鞭笞、驱使,极小的空间却要忍受无比的痛苦,有口却难言。
畜生道之后就是那饿鬼道,生于该道的主要业因是吝啬。饿鬼形象丑陋,腹部大如鼓,咽喉细如针,一切饮食到了口边都化为火焰,岁饥饿难耐,却滴水粒食难进。
最后一图就是那地狱道了。画面上中为两位鬼卒正在大铁镬中煎煮人头,正中上部是阎罗王正在审案,左侧下方是烧热地狱,右侧下方是寒冰地狱,地狱众生的寿命是人间无数倍,彼之一日等于人间九百万年,苦无出期。
六道完了以后,最外一层则最为明了,图被分为三个部分。一副画着一只鸟、一条蛇和一口猪;另一幅图中是善业较多的中阴身,在彩玉中间飘荡;最后一幅图中是承载恶业的中阴身,赤条条地被恶鬼牵向地狱及其他恶道。
这便是那一副图,这图竟和藏传佛教寺庙中的唐卡画相似,可惜喇叭话没有说完便疯掉了,这更让太外公更纳闷其间种种。于是太外公翻阅了很多资料,他终于查到了喇叭口中的生死流转图。
这生死流转图,图中央是那一鸟、一蛇、一猪,代表着贪嗔痴。而中央圆盘外是一轮圆环,分为两部分就是对中阴身的描绘,正是太外公年幼时见着的那一善一恶的中阴身。再往外则是六道倒是分毫区别没有,但最外一轮分为十二图,与之前那副的十二图丝毫差别没有,分别代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当太外公看见那副生死流转图的时候,他才真正明白当时喇叭的那句话:逆生死而为,是恶鬼!
当时的太外公并不知道这些,他只知道有个声音在不断地说,将手放上去,放上去…
那个声音响起来以后,太外公看见图画的右上角多出了一副图,一副蓝色的图案。太外公见过那图案,在九爷的马车上看见过,在镶金黑刀上看见过,一副蓝色的符文,上面是笔直的线条构成的一方正正方方的图,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是让人看完以后心神安宁。
太外公听见自己的胸膛砰砰乱跳起来,手开始慢慢地抬起来了,放在了那蓝色的符文上。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都没有出现。
就在这时,太外公感觉到自己后脑一阵生疼,便昏了过去。当他再醒来之后,他坐在前往深山的葫芦口处,面前是厚厚的一层浓雾。太外公愣住了,他在想自己究竟有没有进到这深山里,有没有遇见那些事。
这些是太外公对外的版本,对外公讲的时候多了一句话。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人在我身后给了一闷棍,一旁本应该死掉的黎烟却慢慢地朝着我走过来。”
太外公终究还是溜回了村子里,自己在深山不过半月时间,但是村子却好像经历了许多年。死后余生的太外公不再提被易子而食那段事,家人也当作没有发生过。可是回家之后的太外公发现怀里多了半本手札,是姜家藏着的那本手札的另一半,但是太外公却再也找不到那本手札了。之后太外公试图按照记忆补全那本手札,完本之后的手札藏在家中的地窖里,说起来也奇怪,后来起了一场大火,没有空气的地窖起了场大火。救出来的手札只剩下太外公带回来的半本,而太外公想要再回忆手札里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之后的一次偶然我在遗留的半本手札里找到了太外公对那时的一段记载,准确的说不是记载,而是一段话,零零散散。外公也曾问过太外公这段话,但是太外公总是说不记得自己写过,可那字迹明明就是太外公的。
“为什么会这样?”
“什么也没发生,血脉稀薄了。”
“你说什么?血脉稀薄!”
“对。”
“那九爷?”
“只能等下一个血脉的到来。”
文字在这里戛然而止,我却感觉,这段文字像在冥冥中召唤着我。
 ;。。。 ; ;
第一章 苯教 一
关于苯教这个藏区较为隐秘的宗教,此章便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如果兴趣不大,关于苯教的章节可以跳过,不影响情节。
苯教又称本教、钵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又俗称黑教。在佛教传入**之前,苯教是流行于**的巫教,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苯教是幸饶弥沃如来所传的教法,也被称为古象雄佛法。其历史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历史上因修行苯教而成就虹化身从无间断的大成就者就有二十四位,而其他有间断的虹化身成就者则更是无记其数。
在古藏文的记载中,“本”为“颂咒”“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信仰被称之为“原始本教”;另有由辛绕弥沃佛所创立的“雍仲本教”。
本教不仅仅涉及到宗教,还涵盖了民风民俗、天文、历算、藏医、哲学、因明学(逻辑)、辩论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是**及其周边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至今仍对**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雍仲本教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甚至被人误解,但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本教和宁玛派都拥有大圆满教法以及伏藏法,他们的关系更是微妙。(“大圆满”在象雄语里称为“勒造”,在藏语里称为“佐巴钦波”,意为至高无上的极瑜伽,是雍仲本教教法的核心),而今天藏民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藏民的婚丧嫁娶、藏医,在某种程度上仍沿袭着本教的传统,藏民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玛这么也萨雷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都是本教的遗俗。
传说苯教的创始人是辛饶弥沃(shenrabmivo)本教徒称他为东巴辛饶(译为辛饶导师)被认为曾是象雄的王子(另说是达瑟的王子,达瑟泛指西亚广大地区),他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础上创立雍仲本教。辛饶出生于沃摩隆仁(volmolungring)。“沃摩隆仁”含意是沃摩地方的深谷,按照本教典籍《赛米》(gzermig)中解释:“沃是没有轮回;摩是如愿以偿;隆是辛饶的授记;仁是永恒的慈悲。关于沃摩隆仁的地理位置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及玛旁雍措湖附近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沃摩隆仁;
第二种:沃摩隆仁是西亚地区达瑟的某地名。
第三种:沃摩隆仁是传说中的香巴拉刹土(又译:香格里拉)。
关于辛饶弥沃的出生年代说法不一:外国学术界以及本教的典籍认为辛饶出生于公元前16017年,即距今一万八千多年前;国内学术界的学者们认为辛饶生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
原始本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主;后来发展到辛饶弥沃创立的雍仲本教时期,本教变得系统化并有了一套明确的教规和理论:本教的大圆满教主是普贤王如来(本古根都绒布),本教语教主是辛饶弥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
至于本教建塔的风俗在藏地从什么时候开始,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还没有传入藏区之前就已有了建塔的习俗,这在古老的雍仲本教经典中有明确的记载。本教始祖幸饶弥沃的传记《无垢经》中就有关于佛塔的种类、结构、尺寸和功用等较系统的描述。本教的教派源流中也有关于公元7世纪以前古象雄的琼隆银城为中心的八方18大城和其外围360小城以及周边1008座佛塔等疆域格局的详细描述。与象雄同一时间段的前后藏也有为数众多的土塔或石塔,其中五大宝塔最为著名,每座宝塔的设计者和出资者以及具体建造地在史书中均有明确的记载,佛塔作为“身、语、意三所依”中“意”的物象,其构造、尺寸有严格的经典依据和深奥的理论支撑。本教的佛塔,它的每一个部位均有实际的象征意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