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光帝为了巩固皇权,和马士英联手打击东林,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太子遭禁,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等大臣上疏抗争。

    左良玉本就是东林的人,当初他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本是东林党人。

    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左良玉跟自己为难,诸多提防,并修筑板机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左良玉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对于朝廷打压东林一事本就极度不满。

    而且,他这人虽然跋扈,可能够有今日的风光,全赖崇祯皇帝一手提拔,对于崇祯帝非常忠诚。听说皇太子被禁,顿时怒不可遏,立即发檄文清君侧,带领大军顺长江而下,准备一举将马士英党羽连根拔除,让东林重回中枢决策核心。

    马士英和弘光能够有今日的风光,还不是因为江北诸镇大军的拥戴,我老左这一回也要学学他们。

    左良玉这次主力尽出,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军舰,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了,就在前几日刚拿下了九江。

    ……

    “什么清君侧,什么太子是真,不过是害怕闯贼的借口而已。国事,就是坏在这个左良玉身上,此人就算是死了,也不足以赎其罪之万一!”孙元想起这事,心中有些气愤。

    实际上,当初左良玉在是否出兵南京一事上还是有些犹豫的,可李自成的溃兵一到,他就下决心了。

    当初,左良玉驻扎在武昌。左部在经过朱仙镇大战之后,精锐损失殆尽,手下的人马虽多,可都是乌合之众。

    李自成在河南被安济格打得溃不成军之后,仓皇南下湖广,要去攻武昌,以为根本。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闯军士气沮丧,要想打下有着坚固城防的武昌无疑是痴人说梦,也就是他走投无路时的疯狂而已。

    可左良玉可是被李自成打破胆了的,就想出了这么个清君侧的主意,带着所有兵马一路随江东下,说是要为太子伸张正义,其实就是为了逃命。

    结果是,李自成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武昌。

    可李自成拿下武昌之后也守不住,然后阿济格来了。

    李自成放弃武昌逃跑,建奴进城。

    于是,整个华中落到清军手头。阿济格有了武昌这个根据地,正气势汹汹地朝南京杀来,和多铎、准塔夹击南京政权。

    “如果左良玉留在武昌,坚守城市,阿济格也无法东进。在真实的历史上,南明的灭亡,这鸟人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不过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其实在江北,在淮安刘泽清那里,现在却是到了起用刘春这颗棋子的时候了。”

964。第964章 闲棋启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左良玉做反,携麾下所有兵马东来,战船蔓延二百多里长,看似不可阻挡。可他麾下都是乌合之众,而此刻的左良玉已经病得厉害,马上就会病死。

    按照真实历史记载,左良玉在九江病故之后,各位将领秘不发丧,共同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有在九江安葬了左良玉,休整了七日,大军继续向东,明朝急令黄得功的庐凤军渡江平乱。

    左梦庚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根本就没有统帅大军的才具,军中一切事务都又惠登相主持。惠登相本是当年的农民军头目之一,外号过天星,投降左良玉之后做了他的副将。

    左、惠二人带着大军攻打池州之后,又连续拿下建德、东流,破坏了安庆城,只池州没打下来。梦庚写信对登相说:“池州实在打不下来,留下它等待后来的部队攻打吧。”登相大怒,池州遏制住长江航道,如果不能拿下,后勤水道时刻处于被朝廷官军截断的威胁。这个小左将军竟然连这一点也看不出来,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真是个无用之人。就骂说:“这样的话,我还不如以前当流贼那阵子了,怎么对得起先帅左将军呢!”

    于是,惠登相传令让左梦庚的部队返回。

    左梦庚还没回到老营,惠登相因为畏惧黄得功,也知道左良玉一死,整支军队正处于人心惶惶之中,根本就拧不起一股绳。这次东去,根本就是送死,立即撤兵西上。

    左梦庚没有法子,就乘客了一艘快船追上上去。

    惠登相和他见面后大为伤心。

    因为左梦庚实在无能,成不了大事,惠登相对前途绝望,就率兵渡过长江走掉了,在一年之后病故。

    左部其他将领于是决定回师,回湖广老家。可这个时候清兵已经打下了泗州,逼近仪真。左梦庚等人有家难回,就在九江投降投降了阿济格。

    左良玉死后,左部分裂,确实一件让人惋惜之事。不过,这支左军已经不是朱仙镇时候的那支强军,其战斗力在孙元看来只怕连山东兵都比不上,在明军五大野战军团中排名最末。虽然人多,却是可有可无。

    左梦庚后来做了汉奸固然是一件让人切齿痛恨之事,可也是走投无路之举,情有可愿,如果当时朝廷能够赦免他和他父亲的罪名,小左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让祖上蒙羞的事情。他好好的一军军主不做,怎么可能去给满人做奴才?

    在孙元看来,左良玉叛乱一事,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采取军事手段。只需一个字“等”,等到左良玉病死就成。当然,关键是要说服朝廷和皇帝招降左梦庚,赦免他。如此,才能为明朝保留这支军队。

    因此,孙元这次去南京,主要任务是说服弘光皇帝和朝廷赦免招抚左部。如果能成,固然好,实在不行,小左投降也就投降了,反正江北防务孙元也没指望左部能够派上什么用场。南京以西的防务,孙元早有安排,那就是郑成功的新军。

    按照真实的历史记载,阿济格的大军一是要消化武昌战果,二是要追击闯军,要迟多铎一步打到南京。

    孙元认为,可以先收拾了多铎,击溃多铎和准塔两军。稍后再同郑成功新军一起和阿济格决战,时间上还来得及。

    相比起迟迟未加入南京之战的阿济格部,多铎和准塔才是最现实最直接的威胁。

    徐州已经陷落,凤阳肯定回丢。江北防务,只剩孙元、黄得功和淮安的刘泽清。

    历史上这一战南明打得憋屈,清军南下之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花马刘率先投降,接着黄得功手下因为不看好明朝的前途,杀了黄虎山投降了清军。如此,江北四镇在继高杰被杀之后,又丢了两镇,只剩下刘泽清一人。

    可这个刘泽清简直就是明朝版的韩复蕖,甚至尤有过之,不箭未发将整个山东丢给敌人不过。这次准塔入侵,他更是吓得丢下部队,带着家人直接坐了大海船跑到大洋上避难。等到清军占领整个江北之后,知道大势已去,就可耻地做了汉奸。

    江北四镇团灭,史可法只能死守扬州,临危一死报君王了。即便对史宪之再不感冒,在孙元看来,他也算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英雄。

    这片时空因为有孙元的出现,历史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首先,高杰没死,秦军保住了,如今,高杰在收拢了残部之后,正往扬州撤退。朝廷已经下了旨意,命秦军在瓜州暂住。

    而花马刘已经死了,有宁乡军在,黄得功手下应该对前途怀有信心,不会杀主投降的。

    要想稳住江北局势,关键是要保住山东军。

    你刘泽清无能懦弱,操蛋,为了逃命连部队都不要了。好,我就扶一个有胆色,成得了大事,又能够被山东军将士接受的人做山东军统帅。

    这个人就是刘泽清的长子刘春。

    刘春本就是嫡长子,按照礼制,他是山东军当然的继承人。而且,此人勇猛剽悍,在军中颇有威望。

    最关键的是,他是自己一手扶植上马的,又在新军中经受了宁乡军教官团这么长时间的熏陶,心理上天然对扬州镇有一种亲近感。

    他做了山东军军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孙元的代理人。山东军就是宁乡军的附庸。这一步闲棋孙元已经布置许久了,此刻正是起用的时候。

    “我要拿下山东军,我要保住淮河防线!”孙元捏紧拳头,暗暗发誓。

    他回头对一个侍卫道:“马上就到镇江了,到时候你上岸去,请刘春去南京与我见面,就说,某有紧急军务同他商议……对了,让他将手头的所有军官都一并带去。就说,山东建奴准塔部已经南下,淮安危急,现在是他上战场的时候了。”

    “是,侯爷。”那侍卫小心地说道:“侯爷,你为什么不上岸去见他呢?”

    孙元摇头:“来不及了,某一天都不能耽搁。”

    是啊,如今,建奴三路大军同时朝南京开了,再加上一个左良玉部,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江北防务正在进行中,他实在不能再浪费一点时间。

    决定明清两国的空前大战终于要来了。

    不能输。

    我汉家不能输。

    输了几是两百多年的黑暗时代,就会被整个世界远远地抛在身后,最后甚至差一点开除球籍。

    直到一九一七,中华民族才开始在艰难中摸索,付出千万条性命,这才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千万条性命,那些热血连在一起,足可以形成滚滚的长江大河。

    ……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本卷终)

965。第965章 提问,回答(一)

    晚春的雨水淅沥而下,有点冷。到黎明,却停了,然后就是红火大太阳。可天一黑,又开始下。

    实在是太潮湿了。

    尤其是在镇江,因为靠近长江,大风一吹,把冰冷刺骨的寒气更是直接渗进骨子里去了。

    镇海卫都指挥司镇江驻地,也就是郑家新军老营。秦易是被江风吹醒的,昨天训练实在累,竟然忘记了关窗户。

    他是一个北方人,这虽然不是他第一次在江南过冬春两季,却还是不习惯,感觉被子一天到晚都是湿漉漉的,觉也睡得不塌实。整个夜晚他都是在半梦半睡中度过的,他已经是中年人了,身上又有陈年旧伤,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发作,又酸又涨非常不舒服。

    做为扬州镇派到郑家新军的教官团团长,在平日的训练中他都会和士卒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士兵跑二十里路,他绝对不会少一里。

    作为一个军官,你若想让士卒心服,你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

    郑家新军每日黎明都会出操,先来一个二十里越野。接着是吃早饭。

    早饭之后,休息一壶茶时间。然后就是队列和战术训练。然后是午饭,半个时辰的午觉。

    下午则是体能训练,一直要折腾到晚饭才会结束一天的训练。

    一整天下来,士卒们身上的最后一丝体力都被压榨干净。天一黑,两万多条汉子洗澡之后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头一粘枕头,就会立即睡死过去。

    郑家新军人马众多,部队散布在镇江府一府两县各处,结成二十多个军营。镇江府本不大,一下子拥进来这么多士卒,可谓满眼是兵。

    新军中的骨干都是福建水师的中低级军官,这些人从小就在海上讨生活,谁手上不是粘满了鲜血,军纪败坏。驻扎下来之后,扰民、祸害地方百姓的事情自然是免不了的。可经过秦易这么一通高强度地训练下来,大家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哪里还有工夫出去磨皮擦痒,只恨不得一天睡足十二个时辰。

    可一天下来,连四个时辰的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因为,谁也不知道今天夜里教官会不会突然吹响哨子来一个紧急集合。起床稍微慢上一步,就会受到教官花样百出的惩罚。

    半夜紧急集合乃是宁乡军的常态,对于这事,在以前宁乡军士卒颇有不满,就连军官们也很不理解,觉得这么做没有意义。

    孙元解释说,半夜紧急集合可以直接检验一支部队的纪律。而且,这样做,可以让部队不至于因为半夜的一点风吹草动而炸营。

    炸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次炸营通常会给部队造成重大损失,部队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拾恢复过来。

    ……

    弄到现在,郑家新军士兵一看到教官就脚肚子转筋,畏之如虎。老实说,教官们刚开始训练新军的时候,这些海盗们怒气冲天,还想着要报复。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他们逐渐就被训得麻木了,对于教官的口令只机械地执行,再也无法思考。

    当然,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于体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平日里的营养必须跟上,否则还真要将人练废了。

    好在郑家本就有钱,白米饭敞开了吃,餐餐都能看到油星,每隔一天都有一顿肉吃。

    当然,郑森他们还是为军费抓破脑袋,不觉感慨:养兵果然是一件费钱的事儿啊,光这两万人吃饭问题,每天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别说平日训练里消耗的火药、器械,被服。光磨破的鞋堆一起,就足可以堆成一座小山。

    当然,部队的变化让郑森他们异常惊喜。

    在以前,郑家军非常散漫。他们是海上霸王,对于陆战却不太擅长。部队在海里是一条龙,上了岸就变成了虫。

    别说打仗,一行军,部队顿时就乱成一团,半天也走不了几里路。至于列队,更是歪歪斜斜,成不了阵势。

    如今,部队只需在操场上一站,就如同豆腐块一般整齐。大军前进,寂静无声,却又雷霆万钧,一支铁军逐渐成形。

    郑森等人固然眉开眼笑,对秦易等教官佩服到五体投地。

    郑森这个福建军的少将军,未来的福建水师的继承人,堂堂指挥使,见了秦易都会“啪”地立即,行礼,恭敬地喊一声:“秦教官!”

    可以看出,郑少将军对宁乡军已是心服,逐渐地融入到扬州镇的体系里面去了。

    秦易对新军还是很满意的,可还是觉得新军比起宁乡军身上却少了些什么,怎么看都不对劲。具体什么地方不对,他也说不上来。

    感觉郑家新军不过是一个小号的宁乡军,看起来好象一模一样,但反正横看竖看都不顺眼。

    “罢了,不像就不像吧。反正现在的新军也算不错了,拉出去也算是一流的部队。”

    外面的天色朦胧亮开,有一丝红色晨曦从东面透来。距离吹起床号的时间还早,但秦易决定不再睡了。

    他猛地从床上跳起来,麻利地穿好军服,又将被子叠好,最后看了一眼已经变成豆腐块的被子,这才满意地出了门。

    新军划成二十个军营,分驻在镇江府各地,作为总教官,秦易驻在镇江城边上的老营里,平日里主要的职责是骑马到各地军营巡视。

    老营中驻有两千士兵,除了郑森的亲军家丁,还设有镇海卫的都指挥衙门以及刘春的一百多号人。当然,还有宁乡军教官团的教习所。

    出了门,秦易将自己今天的事务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他今天需要去金坛县检查炮兵的训练情况,那地方有点远,吃过早饭就要出发。时间紧,也不需要参加今天早晨的越野跑。

    不过,昨夜没睡好,身上的旧伤酸涨得难受,秦易还是决定先跑上几里路,将筋骨活动开。血脉一通,身上就舒服了。

    外面有点黑,看不到什么人,但整座老营却还是灯火通明,一派肃杀。

    他沿着长江边慢慢地跑起来,等跑了两里多路,汗水开始出来,正舒服中,却看到远处的江北有一个人,手中正提着一把火枪,正在训练分解动作。

    秦易心中满意,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人倒是刻苦。

    那人身材高大魁梧,远远看去,举手投足中就有一股剽悍之气扑面而来,显然是军中勇士。不过,他的动作却有些笨拙,看起来不是那么流畅,叫人心中着急。

    他一边练习着火枪的分解动作,一边铿锵有力地大吼:“将火药装出枪管!”

    ……

    “将弹丸装入枪管!”

    ……

    “火枪击铁半开!”

    ……

    “火药倒入引药池!”

    ……

    “火枪击铁全开!”

    ……

    “放!”

    ……

    然后是“答”一声击铁打火的声音,有一点火星飞溅而出,然后又被江风吹灭。

    这一阵吼用尽全身力,声音都扭曲了,听起来声嘶力竭。

    火枪手的关键是要用最快速度完成装填、射击动作,因为装填速度实在太慢,若是再磨蹭,就不能在阵前形成一道绵密的火网。一旦敌人靠近,射完子药的火枪就是烧火棍,等待他们的就是一场大屠杀。

    而且,火枪手因为是派在军阵的最前沿,必然要面对敌人凶猛的打击,对于士兵的心理素质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在这种压力下,很多火枪手连弹药都没办法顺利地装进火枪里。

    作为教官所需要做的时候就是让他们每天上千次地反复练装填,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经过思考,机械地完成弹药装填动作。

    所以,宁乡军训练火枪手的时候将这些装填动作分解成几步,火枪手每完成一个动作,为了加深印象,都必须大声地复述这个动作的名称。

    新军火枪手在训练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不能理解,说练习装填也就罢了,偏生要大声地吼出来,那不是搞笑吗,丢不起这个人。

    当教官示范是吼得面红筋涨的时候,那些混蛋们却哈哈大笑,东倒西歪起来。

    于是,等待那些浑小子的就是教官们的鞭子和严厉的军法。

    在教官们的严刑峻法和铁一样的纪律约束下,渐渐地,大家也都习惯了。倒是不吼出来,却觉得少了什么东西,手脚反不那么麻溜了。

    一个月下来,新军的火枪手总算形成了战斗力,只等实战的检验。

    前边这个火枪手的动作实在笨拙,也不知道这么长时间他是怎么训练的。

    远远地看了几眼,秦易终于忍无可忍地走上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