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士-第1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但孙元,众将也是心头一凛,同时暗道:果然来来,要出兵了!

    就在两日前,清兵分两路大举入关南侵的消息传来。十万满清大军浩浩荡荡入寇大明。一路由多尔衮带领,从蓟镇青山口而入;另外一路则由岳托从墙子岭南下。

    清朝的第四次南侵开始了。

    在孙元看来,如果历史不发生巨大的改变的化,这是满清入关之前规模最大一次侵略。而在这次侵略中,明朝遭受了前所未又的巨大损失。

    渤海所离岳托入侵的地方有两百来里,这几日,孙元已经提前派出斥候侦察敌情,部队也准备好了粮草辎重,只等朝廷命令一到,就奔赴战场与敌决战。

    据历史记载,岳托此人乃是奴儿哈赤之孙,满清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之子,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军队,战斗经验极其丰富,乃是满请军方的少壮派,颇有军事才能,是个英勇善战的将军。

    他这一路人马至少有五万,扣除辅兵和民夫,怎么着也有两万主力战兵。而宁乡军才两千人马,双方势力对比悬殊。孙元在没有得到朝廷命令之前,自然不可能出兵。明朝对军人戒心甚重,一百人以上的部队没有兵部的军令,无辜移防一百里,视容谋反。所以,孙元在此之前也只能呆在所里,暗地准备。

    渤海所乃是长城关隘,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又没有多少油水,清兵这次南下为的是抢钱抢粮抢娘们,自然懒得来找孙元的麻烦。或者说,清兵觉得自己不来找孙元麻烦已经够意思的了,区区两千明军,又怎么敢去摸他们的老虎屁股。

    拆开火漆,孙元拿出将令只看了一眼,就悚然动容。

    “怎么了,怎么了?”

    “将军,可有军令?”

    众人将的目光都落到孙元脸上。

    孙元一脸肃然,清了清嗓子,道:“建奴入寇,。皇帝陛下颁下圣旨,急招宣、大、山西三镇大军入卫京畿。宣府杨国柱总兵与大同总兵王朴、山西参将虎大威已经带先头部队至延庆卫居庸关,招见宣府各将。依我看来,这仗看来是要打了。”

    “终于可以打仗了!”沉默了半天,众人却同时发出一声欢呼。

    孙元:“你们就那么盼望打仗?”

    犟驴子的大嗓门响起来:“废话,这一年多来咱们憋在这山窝窝里,俺身上都快憋出毛病来。”

    大约是觉得“废话”二字说得实在无礼,犟驴子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

    温建全也道:“将军,你现在虽然是渤海所参将,咱们也沾了你的光做了游击将军。这这里不过是穷山沟,自卢督司丁忧之后,咱们上头没人。这一年多来,朝廷的军饷什么的却是没看到几文,还吃了不少大人物的憋气。说来,这里还比不得当初在宁乡自在。再怎么说,在江南的时候,咱们好歹也是个地头蛇。若再在这里呆上几年,这宁乡军就要废了。这次有仗打,以咱们宁乡军的厉害,不难在天子脚下打上几场大胜仗。等立了大功,到时候,将军你升了官,自寻个好地方做总兵。”

    “对对对,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是一脸的激奋,又是跺脚又是大笑,情绪异常亢奋。

    看到众人的神情,孙元心中一笑,大家士气高昂,也是一件好事。是啊,战幕已经开启,宁乡军自然免不了要打上几场。他却也不怕战功再被别人夺了去,毕竟,满清这次入寇历时半年,仗有的是机会打,也不怕不被朝廷和皇帝知道。上次被高起潜黑了一回,那是自己一时不慎,吃了个小亏而已。

    孙元:“明日我就去居庸关拜见杨总兵,你等在渤海所得多加小心,提防建奴偷袭。另外,战斗一旦打响,咱们肯定会离开渤海所,说不准会被调去什么地方,你们也得做好准备。”

    说到这里,孙元突然想起一事:“巴勃罗和二胡那边的大炮准备得如何了?关键是步炮协同战法演练得如何?”

362。第362章 惯性

    “得得”的马蹄声轰隆响起。

    孙元和四个护卫骑着快马奔驰在官道上,马蹄卷起滚滚黄尘。

    延庆卫乃是宣府镇的一个军事要点,扼守着京城门户居庸关。

    看着这天下雄关,孙元穿越者的思绪又发散开去。按照历史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居庸关。守将唐通和监军杜之秩投降,京师的北门锁钥被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也因为居庸关不战而降,北京无险可守,于四日之后陷落,大明朝就此灭亡。

    想到这里,孙元不禁摇头。以居庸关的险要,只需放上几千士兵几门炮,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怎么连一箭未发就投降了呢?

    想来,定然是从崇祯登基起,朝廷一场接一场的失败已经让人绝望所至。

    确实,这十多年以来,明朝对外对内用兵,好象只卢象升在滁州取得过一场空前胜利。其余,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大明朝,到此刻已经没有心气了,尤其是在对建奴作战上面。

    实在是太需要一场胜利了。不过,这次建奴来势凶猛,即便有宁乡军在,可因为孙元势力实在太弱,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在这历史的大洪流中发挥作用。

    昨天离开渤海所的时候,孙元突然问起炮兵的事情。

    长矛火枪方阵如果没有火炮压阵,不能对敌人的集团式冲锋相成压制,就如同缺了一条腿。所以,对于组建炮兵他还是非常热心的。这一年以来,炮厂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一律开绿灯,对于炮厂的日常事务,他这个绝对的大股东也没怎么过问,由着二胡鼓捣,反正孙元也不懂,外行指挥内行只能添乱。可惜因为缺少熟练工人和机器,炮管还好说,反正是弄个模子,一次成型。关键是炮身上的附件,这些玩意儿因为使用了超时代的螺丝螺母,还得使用耐磨的钢件。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螺丝需要匠人用脚踏式床子一点一点用刀子刻度出来,尺寸精度也不高,废品率严重。十个附件中,有一个合格品就算是烧高香了。

    即便是炮管,情况也不太妙。黄铜实在太软,遇到爆炸后产生的热空气很容易就膨胀变形。虽说不用担心炸膛伤了士卒,可开上一两百炮,炮管就要报废,需要回炉重铸,实在太麻烦。

    因此,到现在只有四门四磅炮和一门八磅炮服役。就这点大炮,拉上战场上,估计也打不了几仗。

    这却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只能暂时对付着先用。

    惟武器论是不对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战场上,人才是第一要素。所以,孙元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步炮协同上面。

    这事说起来简单,其实也不容易。在长矛火枪方阵战法中,火炮是要放在方阵中间的。在敌人进攻时,先得用大炮轰击压制。于是问题就来了,宁乡军将士都反映说,大炮射击实在太吓人了,炮弹首先得从大家头上飞过去,再能打中敌人。

    实心弹还好,若是碰到开花弹、散弹、链弹什么的,鬼知道炮弹会不会在头上就炸了,伤到自己人。

    对此,孙元也只能苦笑了,说到底还是士兵们胆子小,和对于这个时代的火器质量没有任何信心。要知道,同时期的大明工部制造的火枪就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没打中敌人,先炸膛伤着自己的事情并不新鲜。

    即便宁乡军的火器质量再好,大家也有心理阴影。

    没办法,只能慢慢训练,先将士兵的胆气训练上去再说。

    反正,得让他们做到即便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程度。

    在日常训练中,孙元用了不少手段。比如,当士兵们走队列的时候,叫人偷偷在人群中放一个大炮仗。若有士兵因此而被吓得乱了阵型,对不起,等待你的将是陈铁山无情的惩罚。

    有或者,在操练的时候,故意放空炮。

    如此过了一阵子,总算将大家操演得彻底麻木了。

    当然,炮兵战术在巴勃罗的强烈意见下做出了许多修改。大炮再不能放在队伍后面或者阵中。在打仗时,得想推到阵前对敌人进行远程轰击,待到敌人靠近,这才退回阵去,这也是欧洲陆军炮兵的正规战法。

    炮兵训练完毕,宁乡军的短板总算是补上了,孙元倒有些期待看看这些新式火炮在战场上会有什么表现,这次建奴入侵正其时也。

    可理智告诉孙元,这次建奴几乎是发动了半个满州的军力全力进攻明朝。且这个时代的八旗战斗力在整个东北亚洲堪称第一。如果历史不发生太大的变化,等待明朝的将是一场空前惨的大溃败。即便历史发生改变,真正这种事情,尤其是国战,打的是综合国力,明朝一样会败。

    宁乡军作为宣府一支还算拿得出手的部队,仗肯定是会打几场的。只不过,区区两千宁乡军,还不足以对整个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一想到这里,一想起这一年以来,所看到的京城地区萧条的景象,一想到建奴南侵时百姓的惨状,孙元心中突然沉重起来:如果我是一镇的总兵官,如果我手下的宁乡军不是两千而是两万……或许还能够力挽天倾……可是,我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参将。要想改变这屈辱的历史,还得做官,做大官。只,官场上的事情,我真的不擅长啊!如果卢象升在朝,有这么一个靠山,或许还能够有所作为。可是现在卢督师已经丁忧回乡守孝,没有了他,这一仗明朝打得只怕更烂。我遇到一群猪队友,不被他们拖累死就算是阿弥陀佛的了。

    好在卢象升如今不在京城,不用像真实历史上那样战死沙场,这也是一件让人安慰的事情。

    正因为他已经不在北京,如今的历史和史书上的记载已大不一样。这一仗,最后又会打成什么模样,我又该在什么地方获取功劳,而不至于让宁乡损失太大?

    孙元这一路前来,翻来覆去想的就是这个事情。实际上,早在一年前,他就派人将京畿地区的地图绘制完毕,也将真实历史张建奴第四次侵略明朝的战史推敲了很多次。只是,无论怎么琢磨,孙元都是不得要领。只能长长叹息:我一个现代人,依靠超越古人的见识练出一支跨时代的强军来自然是不在话下。可真要指挥部队作战,却要抓瞎,也根本不会是同时代的多尔衮这种生在沙场,长在战场的经验丰富的大将们的对手。

    实在不成,大概也只能结硬寨,打呆仗了。

    从渤海所到居庸关有很长的一段路,路上行了一整天,总算到了地头。

    关中已经驻扎了明朝大军,因为人实在太多,山谷中甚至还立下了营盘,到处都是明军大红旌旗在风中猎猎着响。同以前孙元所见过的明军相比,这里的士兵衣甲鲜明,身上的军装、铠甲很新,兵器质量也不错。放眼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竟是难得的肃杀之气。想来定然是宣府先期开拔到京畿地区的,勤王大军的前锋。在今后数月,还会有不少边军陆续开来。

    从表面上来看,这就是一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当然,上了战场究竟如何,鬼才知道。

    宣府镇总督杨国柱的中军节堂设在城中的延庆卫衙门里,很快孙元就到了地头。

    就叫卫兵前去通报,也好拜见杨总兵和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突然,身边的一个扈从低叫一声:“将军,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对。”

    孙元:“什么地方不对?”

    那扈从指着门口旗杆上的那面大旗道:“将军,这里是杨总兵的行辕,怎么立的是别人的旗号?”

    听到他说,孙元抬头看去,却见旗帜上一个大大的“卢”字正在秋风中劲急地招展,在空中发出裂帛般的脆响。

    孙元心中咯噔一声,“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说宣、大、山西三镇还有个姓卢的总兵官。不对,不对,没听说过啊!而且,这人的身份和地位还要高过杨国柱和虎大威怎么,难道……

    心中突然乱起来。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门房走了出来,对孙元笑道:“孙元将军,卢督师让你进去。”

    “卢督师?”孙元忍不住惊叫一声……卢象升……他不是在江南吗,怎么到居庸关了。不可能,不可能。

    “敢问,是哪位卢督师?”

    门房笑道:“还能是哪个卢都师,自然是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宣大总督卢象升卢督师。听说孙将军是是卢督师的得意门人,孙将军参将一职也是得了督师的举荐。怎么,将军不知道他老人家已经回宣大镇了?”

    “还真不知道?”孙元心中突然翻起了万丈波澜,卢象升居然回来了。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这惯性实在是太可怕了。

    他身边四个护卫同时欢呼:“太好了,督师,督师他老人家竟然回京城。咱们宁乡军现在总算不是野孩子没人管,没人问了。”

    这四人都是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稚气未脱,自然不会在旁人身边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

    孙元看到这几张年轻的脸,忍不住一笑。

    进了节堂,定眼看去,果然,在大堂正中的位置上,正坐着一个浑身素服,麻衣白巾的中年人,不是卢象升又是谁?

    一年多不见,卢象升更瘦,黝黑的面庞上颧骨高高坟起,额头上已生满皱纹,露在裹头白巾外的头发已是斑白一片。

    相比之下,坐在他身边的宣府总兵官杨国柱高大魁梧,显得气势不凡。他是孙元的老上司,以前二人也见过面。

    孙元忙上前施礼:“末将孙元,见过杨总兵,见过督师……督师,你不是在江南丁忧吗,怎么回京城来督军了?”

    话音刚落,嗓子里却一阵哽咽,眼睛也是微微发红。孙元心中也是奇怪:我不是一个轻易动感情的人,今日这是怎么了?

    看到孙元眼圈发红,卢象升叹息一声:“孙元你起来吧,此事说起来话长,军情如火,我且问你,你现在手头还有多少人马?”

    孙元:“回督师的话,孙元手头还有两千士卒。其中,斥候骑兵一百三十;火枪手一千;长矛手一千,炮手五十。”

    卢象升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一年前你就有两千人马,怎么现在还这么些?”

    孙元:“末将就任的渤海所乃是一处关隘,周围都是山地,又没有军户。就算想扩大部队,也没处招人。不过督师放心,末将手下的两千人马都是老卒,能以一当十。”

    卢象站起身来,走了几步:“孙元,宁乡军战斗力强,也是无庸置疑的。不过,这建奴不比贼军的乌合之众,若你随我出征,却要多加小心,不可有骄狂之心。”

    孙元道:“都督师放心,依末将看来,建奴也没什么打紧,我也不是没在战场上打过建奴。”

    卢象升:“小心点总归是没有大错的,你还有什么难处,尽管说。”

    孙元笑道:“也没什么难处的,要说有,那就是粮饷。末将现在穷得紧,督师能不能拨些过来?”这一年多来,孙元又是铸炮,又是养兵。偏偏渤海所不过是一处军事要塞,出产有限,而朝廷给的军费有限。到现在,他以前的积蓄也去了一大半。

    而马上就是一场大仗,弹药、粮草的消耗,更是平日的十倍。

    一听孙元提起粮饷,卢象升面上突然浮起愁苦之色,回头看了看杨国柱:“杨总兵你看这事……”

    宁乡军虽然有敢战的威名,可人数只有两千。而整个宣府则有正、奇、左、右四营兵马。按照明朝边军的编制,每营有士卒四千五百。也就是说,宣府共有士兵将近两万。说句实在话,宁乡军在杨总兵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分量。

    见孙元借机要粮要饷,杨国柱心中不快:“督臣,如今都已是九月了,朝廷应拨下的军费都还没见到一文。现在大军又要开拔,到处都要钱粮食,四面都是窟窿,怕是再拿不出钱来。”

363。第363章 不敢想象

    杨国柱是个武臣,按说对于孙元这个阉党,或者说疑似的魏忠贤余孽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前年卢象升就任宣大总督之后,将天雄军全盘带到了宣、大两镇,并安插到重要岗位上面。

    后来即便卢象升丁忧回乡守孝,但天雄军却留下来了。不得不说,天雄军的战斗力比起九边重镇的边军强上那么一点点,平日里也有些跋扈,难免让宣府的老将们心存不满,一直未能完全融入边军体系。

    实际上任何一个团队,老人对新锐总是有些戒备的。况且,朝廷每年划拨给九边的军费本有定数,层层克扣下来本就没有多少。如今又多了天雄军一两万张嘴巴,他们多吃一口,自己就要少吃一口。

    孙元的渤海所参将一职乃是卢象升推荐的,而且听人说卢总督对此人也是青睐有加。所以,孙元的额头上有印了一个天雄军老人的标志。

    这一年多来,天雄军和宣府镇的将门士卒诸多不和。恨屋及乌,宣府的老人们对孙元此人也是非常不感冒,平日里也没多孙元往来,至于粮饷器械军费银子什么的,更是一样也无。

    杨国柱在孙元去渤海所之后,更是一次也没去那里视察过,对于宁乡军的情形也是陌生。京中虽有传言,说宁乡军乃是一等一的强兵,非常能打。可在他看来,宁乡军乃是天雄军的一部,虽说比边军强上一点点,可也强不了多少。孙元以前之所以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大约是敌人太弱,而卢象升有意提携的缘故。

    至于上次斩杀阿山一事,建奴人本就少,而当时宁乡军、川军加上京营都快两万了,拿下只有一百真鞑的建州千人队并不希奇。

    宁乡军总共才两千来人,扣除辅兵,能有三百家丁就算是不错了。

    一想到这点,杨总兵也懒得理睬孙元。

    所以,这一年多以来,孙元部在渤海所,几乎处于无人过问,自生自灭的处境之中。

    现在,听孙元当着自己的面问卢象升讨要粮饷,杨国柱以为他这是在告刁状,心中有一股邪火拱起来,很干脆地拒绝了。

    见杨国柱喊没钱,卢象升叹息一声,对孙元强笑道:“杨总兵那边也是困难,孙元,要不这样,你军中所需的粮饷器械,本督下来以后再替你想想办法。”

    “如此多谢督师。”孙元心中大喜,连声告谢。但一看到卢象升愁苦的表情,心中却有些不落忍。据他所知道,卢象升现在也穷得很。到现在,他还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