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同人)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之桢回过神来,便见元春坐在他下手,一脸担忧还带着几分迷茫地盯着他瞧。
    赵之桢深吸口气,问道,“怎么不说话?”
    元春道:“不知道从何说起。”
    赵之桢默然,片刻后又道,“你也太老实了。”
    元素声音很小,“妾身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怎么劝啊?您进门来没说上两句就闷闷不乐,直到刚才……”说着,亲手给赵之桢又倒了杯茶,“妾身向来嘴笨,惹祸上身倒没什么,让您出个气也好,就怕您弄巧成拙,您……更失望。”
    赵之桢忽然笑了,“我倒要看看,究竟能不能失望。”言毕,他吩咐守在外间的随从,去把跟着王妃进宫的妈妈叫来——这位妈妈可是贵妃专门赏给养子,为他“看护”内宅的能手兼老手。
    话说刘娡刚嫁进来那会儿,可是按照母亲的“妙招”,好生折腾了一回:借此看清男人的脾气,还有容忍的限度。
    不过把赵之桢嫡长子也害得病了几回,还真是个意外。刘娡和她的母亲也没那么傻,初来乍到就要弄死原配留下的嫡长子……皇家绝对容不下这样的儿媳妇,以及能养出这样女儿的家族。
    此事传到宫里,李贵妃便特地送了几个伶俐的妈妈和丫头到了王府。
    这种明晃晃的打脸,别说刘娡只能忍了,就说她那出身宗室,向来在御史府中说一不二,就连父亲都得容让三分的娘亲都要亲自进宫,向贵妃和淑妃赔不是。
    不过贵妃与刘娡母女也因此生了些芥蒂。
    这回母女两个进宫,刘娡的独生女儿见到贵妃所出的六公主便动了心思,要为难下这位姑母。
    话说,六公主的性子比较外露,又一向跟她七哥亲厚,当年对刘娡这位嫂子的所作所为有些不屑。但不屑归不屑,好歹没让刘娡当众失过颜面。
    六公主对母亲一点都不热络,刘娡的女儿看在眼里,自然偏心亲娘,自此之后跟六公主便不大对付,今天二人见面,刘娡的女儿只说六公主的簪子好看,非要六公主拿下来给她瞧瞧。
    六公主甭管答不答应都有“后话”等着她。
    刘娡的亲闺女倒是真给看不顺眼的六公主摆了一道,可同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她自己也没落下什么好,可惜这丫头还沾沾自喜,她不明白她出了这一招,她外祖母和娘亲就又得再次进宫赔罪,弄不好她身边也得迎来几个新妈妈。
    元春听了,一时更不知该从何劝起了:好像自家的姑娘们都比这位皇孙女更知道轻重?须知前世元春来到赵之桢身边时,六公主与赵之桢的长女都已出嫁。
    而六公主与驸马感情很好,赵之桢也很疼爱这个妹妹……话说回来李贵妃所出的三个女儿在赵之桢登基后,日子过得都十分滋润,赵之桢这个女儿除非节庆,倒是鲜少露面,只听说好像不那么如意。
    元春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再无语一回,就有些太刻意了。于是她声音轻柔,“总待在王府里,抬头低头总是那么几个人……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也不用太远,常与宫里来往定能学会为人处事之道,在郊外田庄里看一看走一走,也算见识了民间疾苦?”
    此言一出,元春便感觉到赵之桢视线牢牢锁在自己身上,她心中坦荡,虽不好与赵之桢对视,却也镇定地垂目微笑。若是赵之桢嫡长子,她绝不肯多嘴;但是女孩儿,她还是能说上几句,毕竟前世在宫中她也公主们有些来往。
    想想赵之桢终将登上那张龙椅,做女儿的,无需为父亲增光添彩,好歹也别拖什么后腿——赵之桢这女儿跟她娘如出一辙,性子实在太过骄傲,还在宫里就敢就得罪公主姑妈,长此以往不加收敛,必得磨光她爹的耐心和情分。
    此时,赵之桢忽然轻笑一声,“你也是这样历练出来的?”
    元春赧然,“妾身小时候也很是跋扈,哥哥们都要绕着我走呢。”
    这话赵之桢相信。
    虽然女儿年纪还小,但从她的手段也能看出这孩子几分眼界和气度——这做派行事可让她爹赵之桢堵心了一回,自从娶了刘娡,他便常年不在京城,就算在家也的确是更关心身子骨本就不怎样的儿子,如今女儿在贵妃跟前丢了一回人,赵之桢便决心下狠手,亲自派人教导女儿,好歹让她有些城府,练出几样真正的能耐。
    顺便,再让女儿和儿子多多相处,时间久了,自是能处出些兄妹情谊。
    从元春的院子出来,赵之桢果然从贵妃处请人回府,专门教导女儿规矩,还跟另外两个开府的哥哥,大皇子与三皇子商量,把三家的女孩儿放在一起,再请饱学之士为师……
    在元春看来,七皇子算是个好父亲了,对儿女都挺尽责,至少他比贾政要懂得为儿女设身处地地着想。
    虽然刘娡也猜到元春大概说了些什么,可丈夫在意女儿,并为她的前途考虑,刘娡还是挺欣慰的。
    毕竟她骄傲是真,可骄傲又不等同于愚蠢,她可不会在宫里,当着众人就给贵妃公主下不来台,这回她也无奈替女儿背了次黑锅。
    不过丈夫与自己感情平平,成婚后又数年在外带兵,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导致女儿娇宠至今,行事终于失了分寸。刘娡也为此暗暗发愁,此番丈夫教导的法子,她听了也觉得很是不错。
    夫妻俩难得想到一处,偏偏女儿不依了,哭闹不止:父亲听了宠妾的话,要分开她和母亲……母亲居然还觉得父亲有理!做得对!
    只是这次刘娡也明白,必须狠下心让女儿学学规矩了:身为皇子嫡女,必得绷得住也稳得住,甭管心里怎么想,面子总得做个十成十!
    小姑娘眼见父母都不理会她,也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可她说什么也得出口恶气,便带人直奔元春的院子:好歹教训下那个女人!
    元春听了丫头的禀报,一点都没慌乱:小姑娘就算让人指着她破口大骂,还能骂出什么新花样?至于动手,就更不用担心了。前世在宫里蹉跎了半辈子,什么好话坏话没听过?
    小姑娘要对父亲的侧室动家法……她哪有这个资格?她母亲倒是可以,不过也得有个服众的理由。想当初,王妃的“进门打压”,也是确实地拿住了荣府的把柄,才有后话不是?
    其实,元春还挺想谢谢王妃:不然她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法子,让母亲和堂嫂如此“果断收手”,不敢再动用公中银钱在外放贷。
    话说,王府大姑娘还真动了好生揍元春一顿的念头:不过她没想毁容短腿之类,只想打在暗处,够难过却不容易让人发现的位置。
    等刘娡得到消息匆匆赶来时,她女儿已经气得脸色发青,因为开口支使下人上前惩罚一个姨娘,居然无人肯动手!
    元春倒是一直微垂着头,一派淡定的模样更是让王府大姑娘牙根紧咬。
    刘娡到来,她女儿也知道被母亲抓了现形,今日终究不会有什么下文,手下不由用力,一方上好丝帕也让她拧成了麻花。
    刘娡瞥了眼女儿,只冷声道,“好好伺候王爷。”便带了女儿就此离去。
    这母女离开老远,傲梅才长出口气,“吓死人了。”
    元春扶着抱琴的手缓步回房——她脚踝的扭伤还没好利索,“怕什么?王府是讲究规矩的地方,凡事大不过一个理字。”
    说完,她也不免失神:明年赵之桢便要出征了……听他的意思,大约要提携一下堂兄琏二哥哥。毕竟亲哥哥贾珠志在科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想维持出自家的体面,就得先扶住贾琏。
    这个时候,祖父的故旧袍泽们还在世,赵之桢对荣府有护持之意,也会从这些念旧的老人家身上收到些回报,而且还能留个好名声。
    再说圣上也喜欢看到儿子,尤其是带兵的儿子有情有义。
    只是在此之前,她得和姑妈一起压住嫂子王熙凤才好——说起来,她这个堂嫂怎么也比王府大姑娘好上一点,最起码王熙凤懂得欺下,却不敢忤上。
    元春正琢磨,等母亲和堂嫂“深居简出”些时日,她便叫两个嫂子到王府里来说说话。当然,她得争得赵之桢的同意。
    这会儿赵之桢正为女儿为难了爱妾,而心有愧疚,便痛快准许了元春的请求。
    其实这会儿元春还不知道,她舅舅王子腾已经攀上了大皇子,她嫂子王熙凤正在家里撺掇贾琏往大皇子处好好奉承一番呢。

☆、第十五回

其实,贾琏也有些生不逢时的味道,他懂事的时候,祖父贾代善在外带兵,等祖父回京修养那会儿,身子骨已经撑不住了,连两个儿子都没能仔细教导,更没精力好好多看顾孙儿孙女了。
    贾代善的去世,导致荣府在前后两代人之间多了个无法弥补的断层,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做官敛财,少了睿智的长辈保驾护航和悉心传授,就得指望自我领悟。显而易见,贾赦与贾政兄弟两个没有无师自通这个天分。
    这个时候的贾赦和贾政兄弟与那白手起家,凡事都靠自己拼搏的寒门士子也有了些异曲同工之妙……甚至还有些不如,因为那寒门之人,不会在初期就有强大的~政~敌冷眼旁观,等着找个恰当时机出手。
    话说,资质再怎么一般,也在京中官宦圈子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贾琏还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不同于妻子王熙凤的无知无畏,他很是清楚“贰于楚也”的郑国一下子可迎来了晋秦两国联军,而且他麾下并没有烛之武这样的能人……
    太子与大皇子之间的分歧只会愈演愈烈,没准儿就会有水火不容的那一天,这一点贾琏虽然看得不那么清楚,但也依稀有个感觉。
    而宁荣两府又都倚靠太子,只因为媳妇劝说便立即改换门庭,贾琏还真没糊涂到这份儿上。
    自从嫁进来,丈夫几乎百依百顺,而这次就不置可否,让王熙凤多少有些失望,不过愤怒不满却也说不上。王熙凤心里也有个评判:公公贾赦不管是做官还是做学问,肯定比不上叔父王子腾。在娘家时她就知道叔父极有本事,跟叔父多亲近些,她觉得总没坏处。
    说到这里,王熙凤也不由在心里暗骂几声:荣府一直紧跟太子,太子不也没把自家当回事儿?!
    贾琏与凤姐儿正是蜜里调油的时候,而拿公中银钱出去放贷的责任又让王夫人担了□□成——这时的凤姐可是刚嫁进来,并非牢牢手握管家权,在荣府里威风得不可一世的琏二奶奶,王夫人就算有心牺牲侄女儿出面顶杠,也得有人相信不是?
    一回话不投机,倒也不影响夫妻情分。
    贾琏嘴上没明说,心里却想着少让他的漂亮媳妇和二婶往来:堂妹元春好歹也是指给了实权皇子,出嫁时自然不能太寒酸,二婶当然给亲闺女弄了不少好东西,又没了放贷的利钱,这会儿二叔那边怕是不怎么宽裕。
    不过看七皇子待他和堂兄贾珠的态度,贾琏也觉得这笔嫁妆花得很值!再说将来太子和大皇子斗成什么样,七皇子总少不了一个贤王的位子,他们这些人若是尽心尽力地办差,怎么也能捞些好处。
    不过他们这一房的银钱现下还攥在邢夫人手里,贾琏也正琢磨主意,让这个继母松一松手——没有银钱,如何干得成“入股”和“拉拢”呢。
    贾琏房里一派和睦,没过多久便经由抱琴传到了元春耳朵里。
    元春只叹了一声,其余的一概没提。别说抱琴了,就连傲梅都瞧出自家姑娘对琏二奶奶颇为不满了。
    不过元春自知已经出嫁,娘家的事情实在是鞭长莫及,而且在她受封侧妃上玉碟之前,她的意思娘家人估计也就是随便听听,不会太当回事儿。
    至于上玉碟,元春也猜得着,赵之桢子嗣单薄,他又不愿意让身份低微的女子为他生育——前世便是如此,登基后儿子女儿加在一起,一只手就够数了。
    凭如今赵之桢对她的心意,加上她是贵妃指来的侧室,元春心知只要自己能生下男孩,受封就有了五六成把握。
    前世不怎么“承宠”,她也不必得陇望蜀,这一世……元春苦笑,轻轻摸了摸自己的小腹:这个纯靠天意,比把娘家拉回正道还要难上几分。
    元春其实有些妄自菲薄了,无论是贵妃还是赵之桢都对她很是满意,温柔平和不生事,心又摆得正——王府大姑娘为难她一回,她也就是笑笑,一句委屈没在赵之桢跟前提过。
    赵之桢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决定,元春再熬些日子,凑满一年,他就上书请封侧妃。就算抛开他的偏爱,和元春本人的表现,还得不看僧面看佛面:元春可是功勋彪炳荣国公贾源贾代善的后人。
    因为荣府的二太太出了回大丑,虽然内里依旧波澜不断,好歹这一年里荣府也消停了下来:无论是贾赦还是贾政都一时没脸再去贴太子的“热灶”。
    对于太子来说,有没有荣府真是无所谓,让荣府凑得近了,忠顺王那边还小有不自在。
    而赵之桢在忙着备战,为了爱妾,见过贾琏和贾珠之后,也不会时刻都把荣府放在心上,此时他真正等着的人乃是明年进京的林海——这时的太子与大皇子还没糊涂,情势也远远没到图穷匕见的地步,行事颇有分寸,都明白跟一个掌兵的弟弟太亲密,不自在的可就是他们的父皇了。
    转眼到了年底,王妃自是忙碌不已,而和堂姐妹一起读了一个多月书的王府大姑娘,也让亲娘叫到身边,学着管家理事,元春则在院子里安心读书。
    她房里的书,除了从自家里带来的,还有一大部分都是找赵之桢要来的……
    这世上有男人就喜欢人傻胸大的女人,可也有男人就爱才女,赵之桢显然是后者,在听说元春想讨些书来看,他便应允元春:兵书不行,其余随便挑。
    元春平时读书,除了史书,便爱翻翻水经注、梦溪笔谈这类专著。
    明年赵之桢没准儿就要带兵驻扎在北方重镇,她这些日子便专心看起介绍山川地理人文风俗的书籍,光看不算,还精心写起了笔记。
    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流传甚广,可也别忘了大多数供得起儿女读书的人家,女孩儿也要和兄弟们一样,读书明理。
    尤其是权贵人家,他们的女儿婆家地位低不了,而女婿的文化修养更是差不了,真送个睁眼瞎过去,这是结亲还是结仇呢?
    而且赵之桢在百忙之中听了内宅的二管事禀告元春的举动,还微笑道,“她有心了。”说完,继续闷头于案前“未竟”的一大摞信笺。
    到了家宴时,元春终于见着了赵之桢的嫡长子,赵晗——庶母和嫡子本来就该鲜少见面,以往也就是一面之缘,这回这两人倒是难得还说了几句话。
    赵晗素有盛名,温文尔雅,才高八斗,在前世也做了太子,却还是早早去世,令赵之桢心痛不已。
    话说赵之桢的确是个好父亲,赵晗心知肚明,即使自己身体不佳,父亲依旧按照继承人的标准来培养教导自己,更没因为来了继母,就对他有所疏忽。
    换句话说,因为他不缺爱,又立得够稳,兼之天生性情温和,除了对继母态度上略有保留,对于父亲的姬妾也是礼数周全。更因为听说这位新来的庶母沉静温婉爱读书,赵晗还平添了几分好感。
    至于惊鸿一瞥之后,赵晗立即把目光全按在了自己脚尖上,彼此见礼之后,各自走开。
    赵晗暗暗心道:这通身的气度比继母还强上几分——这也不怪赵晗有偏见,实在是刘娡气势太强,一副恨不得把旁人全踩在脚下神情,不止让赵晗心里不舒坦,连他爹赵之桢都因此不太待见这个继室。
    而元春回了自己的院子,关起门来傲梅也得笑嘻嘻地“品评”两句,“王府大爷比大姑娘和气太多了。”
    元春微微一笑,旋即板起脸来,“胡闹!大爷和大姑娘也是你能浑说的!”
    傲梅应了,回过头还跟抱琴使了个眼色。
    抱琴也抿嘴一笑,却没说话。
    嫁进王府快一年了,主仆三个甚为相得,关起门来也没少说悄悄话:关键的是,自家姑娘不会糟蹋她们的忠心,一直倚重她们,偶尔说错话办错事也会寻个没人的功夫,细细教导她们。
    傲梅和抱琴唯一的愁事儿……就是王爷一个月里至少要待上十天,这眼见着姑娘嫁进来就要满一年了,肚子还没动静啊!
    要不是王夫人如今还在闭门思过,没准儿都得亲自过来瞧瞧问问了。
    可元春早就打定了“一切随缘”的心思,故作不知两个贴心大丫头的想法,自己继续钻研北疆的风土人情。
    而贾敏恰与元春不谋而合,她与丈夫感情极好,全家缘何进京,她自是心如明镜,便也用心提前整理书册笔记,并悄悄打发精明的老仆人往林海在北方任职的同窗处送信。
    其实盐政老爷做得久更做得熟,以前夫妇俩没有儿子,便有些灰心,可此番儿女双全,又一个比一个“淘气”。
    老爷这个当爹的,自然升起了无限豪情,趁着才四十来岁,更得奋力上进,给女儿攒出一份丰厚的嫁妆,更给儿子铺出一条平顺仕途的大路!
    老爷的一番心意,贾敏看在眼里,自然要全力相助。自此夫妻一心,更添默契。而出了正月,林海一家自扬州出发,经由运河直抵京城。
    下了船,一家人先在驿站休息,而林海马不停蹄地进宫面君。当晚,林海归来时已被圣上点了户部左侍郎。
    却说圣上召见林海时,七皇子赵之桢也在——林海不管是主政还是抓钱,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此人学问好,德行高,圣上也有心让即将出战的儿子和负责后勤的重臣熟悉一下……
    赵之桢与林海说了几句公事,林海还特地问了问元春。
    贾珠与元春兄妹两个一向与姑父姑妈亲密,赵之桢早已知晓,林海问了一回,他也细细答了。
    其实林海纵然关心内侄和内侄女,也不必如此“着想”,实在是媳妇贾敏的枕边风太过厉害:我二哥二嫂都……指望不上,娘家也就珠儿元春像模像样,又跟咱们投缘,老爷说什么也得给他们两个撑腰!
    自从知道侄女元春不得不做了侧室,贾敏这一口气便闷在胸膛:二哥二嫂太不中用!父亲的嫡亲孙女嫁作侧室已经很委屈了,居然还都不敢出面为她谋个诰封,既然你们不敢,我来!
    林海圆满完成了媳妇交托的任务,回去也坦然地“复命”。而赵之桢回府也跟元春笑说了一回,元春听了心里十分慰贴,“妾身姑母就是好样的!”有人疼可真好呀。
    赵之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