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同人)红楼之元春晋升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止两个小宫女诧异,贾女史破了相怎么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连天生耳聪目明,虽然走出去挺远,但还能依稀听清元春嘀咕的赵之桢,越发对这姑娘生起了兴趣。
    在军营中前前后后待了五年,赵之桢能算是个儒将,但也不可避免地受那群“大老粗”的影响,不喜欢太过纤细的女子,无论是身材还是性情。
    不过京中像样些的人家都爱娇养女儿,像元春这样的……实属异类,引得赵之桢又多瞄了她几眼。
    承乾宫门外,难得回头的七皇子,破相都没当回事儿的元春,转眼之间这点经过贵妃便全知道了。
    贵妃先打发人去请大夫给元春诊治,据大夫回报,他赶去的时候,贾女史自己都把脸洗干净了……皮肉之伤而已,养些日子连疤都不会留。
    李贵妃放了心:毕竟这姑娘是哥哥托自己照看,元春的爹娘不算什么,可她有个好姑母,更有个不能开罪的厉害姑父。
    不过想起七皇子今日似乎不同以往,倒勾起了贵妃另一番心事。
    她没儿子,对自己抚养长大的七皇子比他亲妈更上心,其实也更真心一点。
    话说太子作为帝后唯一成活的儿子,圣上自是溺爱无比,从小到大一直无私地教导他,替他铺路,甚至为了收拢臣下,并送给这个儿子相当的势力,好让他坐得稳行得正。
    在圣上还年轻,太子更年轻的时候,自然是父慈子孝,和睦无比,可随着圣上子女渐多,日益衰老,而太子正值壮年满身朝气,且势力越来越大……圣上的心思就有些微妙的变化。
    为了他自己也为了他最疼爱的儿子,圣上出手压了压太子,同时扶持其他的儿子,让他们有底气跟太子对着干——至少一直以来都是圣上心头肉的太子是这样认为的,开始他有些不知所措,不明白父皇为何……翻脸,随后大约他也得了个中三味:圣上再疼他,心里最重要的还是那张龙椅。
    如今,圣上与太子已然生了隔阂,但还不算太严重,至少李贵妃觉得太子就此收手,戒急用忍,平和收场一点问题都没有,只不过跋扈了太久的太子未必咽得下这口气。他让他父皇宠爱了大半生,如今恐怕比他父亲还唯我独尊。
    在李家,无论男女都要读书,李贵妃在家时更是熟读经史,以史为鉴这话可不是白说的:自古至今,历经若干朝代,可能平安熬到帝位的太子两只手就数得过来,比明君还和贤君还少。
    反正李贵妃并不怎么看好太子。至于自以为看到希望,急于抓紧机会讨好父皇,取太子而代之的大皇子,贵妃心里甚至还有些不屑。
    不过淑妃娘娘却很看好自己亲生的长子,更生出了将来也要依靠他的心思,于是她自然就往大儿子那边偏了偏,而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小儿子十二皇子更不必说。
    夹在中间颇有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七皇子赵之桢,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但心里并不是真的无动于衷。
    李贵妃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越发心疼养子:淑妃你这样把儿子往外推,那我干脆顺水推舟完全接手了吧。
    却说赵之桢的原配妻子正是贵妃做主给他挑的,无奈他似乎遗传了亲爹克妻的本事,明明与原配感情不赖,可好日子就是不长久,原配妻子生下了个儿子,可产后失于调养,最终也撒手人寰。
    而赵之桢的继室,则是淑妃荐来的人选,贵妃当时见了一面,对这姑娘就不怎么看好,不过她也犯不着开口阻拦人家母子“亲近”就是。
    事实证明李贵妃的眼光完全承自他爹,真不是一般的精准和犀利。
    果然这姑娘嫁给七皇子之后,夫妻俩感情说是普普通通,都算是恭维了。为此,淑妃再见七皇子,更添了一份尴尬。
    李贵妃这时正琢磨:不如把元春指给老七做侧室?不过得先探探老七的心思,到时候乱点鸳鸯谱,不就跟他亲妈一样了吗。
    话说,李贵妃真不觉得元春身为荣国公嫡亲的孙女儿,做皇子侧室便是委屈了她。
    其实,元春自己都不这样想:他家身份才学真正配得起皇子的……也只有姑母一人。再说她乃是荣府二房嫡女,父亲如今不过是个从五品,赵之桢的继室还是三品大员的嫡女呢,虽然这个嫡女也有点水分——此事容后再表。
    总之,元春自始至终都很有自知之明,单这一点就比她的父母兄弟们强上太多了。
    而她伤愈复出,便让贵妃叫到跟前,问过身子之后便闲话起她的前程,甚至还提了句终身大事。
    李贵妃一派闲适,可元春却是心头犹如大鼓狂擂:难道太子妃终于挨不过面子出手了?闷头养病的时候,她可什么都没听说啊。
    可真要是太子妃想把她要到东宫,她又能怎么样?不过到了东宫也只能见招拆招了。毕竟她对太子没有一点期待,更没打算奉承太子妃。而太子妃一直都把太子看得很死,而太子在女色上又没什么操守可言,还常到外面打打“野食”。
    于是元春恭敬道:“但凭贵妃做主。”
    至于“能得贵妃赏识真是我的福分”之类的话,则不必出口。好歹她也是荣国公的亲孙女儿,虽然自家已然显出颓势,但自轻自贱就更不会有人看得起。
    李贵妃笑道:“既然让我做主,本宫总不会让你没了下场。”顿了顿,又显然意有所指,“别担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你是我宫里的人。”
    贾政跑去太子妃娘家,还让人家暗地里笑话了一通,这事儿哪里瞒得过执掌~后~宫,耳目遍布四处,甚至包括东宫二十年的李贵妃呢。
    元春得了保证,也没见喜形于色,她神情语气倒是始终如一,“谢贵妃。”
    等元春告退,赵之桢才从贵妃身侧的屏风后绕了出来。
    李贵妃笑问,“如何?”
    不管是当年替他挑媳妇,还是如他的愿,给他指侧室,养母贵妃行事总是让人觉得无比舒坦。
    赵之桢道:“难为她小小年纪,倒是镇定。”说着,便给养母轻轻捶起肩膀。
    李贵妃十分受用,眯了眯眼,“正是看这孩子稳得住,我才有心成全你们。”说到这里,她也忍不住劝了几句,“你媳妇,不乐意见她,便把她往府里一扔,也不怪她阴阳怪气。你有什么不满,好好和她说,若她不改,你再……”
    赵之桢接话道:“才能名正言顺,儿子记下了。”
    于是元春的各种计划和安排再次一样都没用上,便再次给赵之桢做妾……妃不也一样是妾?元春在心生无力之余,越发迫切地想要掌权,而权力哪里来?从站得更高的人手里拿!
    当李贵妃指婚的懿旨传至荣国府,贾政大惊失色:他这些日子以来的谋划全都付之东流。
    可他就算再不满意,也没那个胆子抗命。贾政顺着君王,顺着父母,甚至连朋友他都以顺为主,但当他安排起女儿的前程,却没有一件能够“顺”了他的心意。另外,他怎么和太子妃娘家交代啊……
    若是知道父亲的想法,元春只怕要冷笑一下:太子妃娘家压根没把老爷您的请求放在眼里,还要什么交代?
    不同于心中煎熬无比的丈夫,王夫人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虽然女儿没有入得东宫,但也被指给了皇子,还是贵妃的养子,虽然比太子的侧室略次上一等,但七皇子后院里女人极少,女儿进门若是得了宠爱,想必日子比在东宫安生一些?
    老祖宗贾母其实比儿子要精明得多,对于朝局她懂得不多,但毕竟有个立下赫赫战功,并原位袭爵的丈夫,又时常与诰命们交际,最最基本的嗅觉仍在:她心里也觉得太子似乎不如以前稳当,孙女儿能嫁给七皇子也未必是坏事。
    贾珠最懂元春,明白妹妹大约会庆幸跳出了火坑,但给皇子做妾,他还是替妹妹有些难过……只有努力上进求功名做高官,才能为妹妹撑腰啊。
    邢夫人得到消息,难免有种心愿已了的快意,“纵有青云志,还不是给人做姨娘。”
    贾琏偏巧听见,当面没说什么,可转头就和媳妇王熙凤道,“看着点太太,咱们要给大妹妹备嫁,别弄出惹人笑话的事儿来。”
    王熙凤道:“你且放心。”给皇子做姨娘,和给个寻常官员做姨娘能一样?大妹妹若是有造化,生了儿子再得封侧妃,那可是能上皇家玉碟的。
    七皇子养母是贵妃,生母是淑妃,这出身将来总少不了一个亲王在手,而亲王的庶子也能封个国公。就凭这品级,只除了老祖宗,其余人还不是见面都得行礼?
    却说,兜兜转转还是嫁给了前世的丈夫,元春在暗自嘀咕了几回之后,也就该干什么干什么了。当然,她也没忘给哥哥贾珠写了封信,让他提醒家里,把傲梅青竹还有抱琴,以及郊外庄子李大一家子都给她要过来。
    至于七皇子府里,懿旨下达,七皇子他正妻转过头就砸了杯子。
    身边丫头和妈妈好一通劝解,才让这位脾气极大的正妻喘气顺了些。这会儿,她的心腹大丫头上前道,“您何须置气,宫里淑妃娘娘怕是正不自在呢!”

☆、第七回

淑妃能在后宫立足,靠的就是小心谨慎,温柔和顺,连她自己都承认,自己压根没有霸道专断的底气。只论帝宠,那些鲜花一样的美人才人在圣上耳边吹上几句枕边风,兴许都比她管用。
    她能封妃,除了因为她是皇后曾经的女官,更是因为她生了三个好儿子:要纯是因为肚皮争气,小十二出生就该晋位了,可她当上一宫之主,足足是在老大笼络了一群臣子,以及老七立下战功之后!
    怎么看,她这份尊荣风光,都是圣上为了老大和老七的面子着想。
    就在七皇子妃正听心腹献计的同时,淑妃这边也自有一番思量:给儿子挑的继室,她自己也挺后悔,可惜木已成舟。
    这事起因还是落在淑妃的嫡亲弟弟身上。
    话说淑妃的亲弟弟是个言官,听说太子的门人夺人产业,便兴冲冲地写了折子,打算参太子一本,结果折子到了上司左都副御史那儿,当即就被扣下了。
    淑妃的弟弟可是大皇子与七皇子的舅舅,他出头参太子……别说一向的沉稳老七,就连急着把太子拉下马的老大都不会做这样授人以柄的蠢事。
    这事儿经由进宫探望姑奶奶的娘家嫂子,传到淑妃耳朵里,她登时就是一身冷汗。说白了,将这位左都副御史的女儿指给老七,便是为了酬谢这位三品大员及时出手相助。
    淑妃至今不能忘怀,当初她跟圣上推荐左都副御史之女时,圣上的眼神——简直就像刀子一样在她身上剜了好几下。
    虽然最后圣上给了她这个体面,但听说老七婚后与继室“感情平平”之后,淑妃便再不敢多管“闲事”,李贵妃替老七挑了侧室,淑妃更是当众谢了贵妃好几回。
    吴淑妃固然心思往老大和小十二身上偏了偏,但也不会盼着老七过不好。就算她读书不多,见识有限,也明白一个掌过兵的儿子在他父皇心里的分量。
    淑妃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跟老七修复一下母子关系。因此这时,七皇子妃进宫拜见过她这个婆婆,寒暄过几句便开始告状之后,淑妃真是从心底恼了起来:本宫就这么傻,让你一直糊弄?
    但是跟儿媳妇当场翻脸,也就不是淑妃了。她慢悠悠地吃了半盏茶,直到七皇子妃忽然意识到自己干说了这么半天,婆婆也没个回应。
    淑妃都没正眼再瞧儿媳妇,只能她讪讪地住了口,才柔声道,“老七纳侧,你也回去准备一番。”
    指了个女史,与放个女官到皇子跟前,可不是一个概念。女史都有拿得出手的出身,做侧室可是要正经摆酒庆祝一下,尤其这个侧室还是贵妃指过来的,看在养母面儿上,老七八成得为这侧室上表,请封侧妃。
    七皇子妃无奈,只得起身听着婆婆吩咐。淑妃教导她时刻记得贤良淑德,七皇子妃等了好一会儿,才又不甘道,“她可是贵妃指过来的。”
    当年,七皇子赵之桢的原配便是由贵妃选定,如今又给他添了个侧室……七皇子妃真是满心愤懑,却无处可发。她在娘家乃是唯一的女儿,极为受宠,嫁给皇子本是极得意之事,本以为能大大施展一番才干,可进门就得向原配执妾礼,还得好好照看原配留下的嫡长子,而宫中更有两座大山压在她头上,闷得她连喘气都不舒坦。
    她自觉娘家对淑妃一家有恩,淑妃总要多照拂一下,谁知她在淑妃宫中嘀咕几句贵妃,淑妃竟然都不搭话。
    她觉得淑妃这个婆婆可够窝囊。
    七皇子妃今年刚刚二十,年轻气盛又磨砺不够,她这点小心思露在脸上,淑妃如何看不出来?窝囊?
    这宫里的女人有哪个活得不窝囊?唯一过得稍微恣意一些的也只有贵妃一人,贵妃有头脑,有手段更有厉害的娘家,可她又没儿子……
    七皇子妃告退之后,淑妃脸色越发阴沉,吓得跟前伺候的心腹大丫头都没敢上前劝解。
    淑妃坐了好一会儿,才恨声道,“真是越来越不像话!”
    对她这个婆婆都是这样的态度,可以想见她在贵妃那儿出了多少丑!只是贵妃一句话都没提过。越琢磨,吴淑妃越觉得脸皮发烫,老七媳妇这个轻狂的样子,只怕圣上也心知肚明了。
    淑妃思来想去,就怕这胆大的儿媳妇在纳侧的酒宴上闹出点什么,连忙叫来了心腹,让她盯住了儿媳妇那里。
    却说淑妃已经见过元春,印象中这是个稳当安静的姑娘……不过这个时候,随便挑出个姑娘都比她那不省事的儿媳妇要强!
    为了怕老七多心,这位淑妃跟前极为得用的妈妈更是亲自向七皇子解释了一番。
    生母的态度让七皇子赵之桢舒坦了一些:若是一味护着生母亲选的继室,他也就只好再多“敬”着生母了——敬而远之嘛。
    不过关上门在家里闹,赵之桢也懒得搭理:跟妇人斗嘴斗个没完没了,传出去也太难听了。但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再不知轻重,就别怪他赵之桢动手了。
    却说元春这边站好自己最后的一班岗,圆满卸任,谢过贵妃,再谢过淑妃,就此家去待嫁了。
    自从重生以来,变化一个接着一个,几乎个个都影响到她的前程。只是元春没有半点不满与不甘,她自认哪怕再活一世,也没本事跟赵之桢和贵妃这样的人物斗心机。
    等她回到荣府,老祖宗、母亲、两位嫂子都是一脸喜色,而邢夫人那股子酸劲儿……元春都是一概装看不见更听不出。
    父亲贾政不掩忧色,忍了又忍还是问她,为何要写信给姑妈求援,这种小事何必闹得人尽皆知。
    天地良心,元春只是想姑父姑母都能长寿一些!姑父姑母看在他们兄妹“送良医南下到家”的情谊上,好歹也能护着点娘家!
    送女入宫讨好太子……原来父亲您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值得宣扬的好事儿吗?
    元春想了又想,还是憋住了什么都没说。
    从父亲那儿出来,元春就让哥哥贾珠拉到了他的书房。
    妹妹脸色不好看,贾珠也大致猜着了老爷都说了些什么。贾珠拉着妹妹坐下,亲自给她倒了杯茶,隔着氤氲的热气,贾珠的神情越发温柔,“老爷这回可是吓着了,太子妃娘家那边说老爷想两边讨好。”
    元春反问道:“难不成还要参老爷一本?”
    可不就让元春猜个正着?
    当初,贾政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一门心思跟着太子走,结果半截儿让贵妃和七皇子截了个胡……
    说实在话,元春真没有那么重要,贵妃跟前的女史又不止她一个,太子也没把她当回事儿:这姑娘没伺候自己,荣府也照样要投效他。
    在太子妃父兄看来,也就是面子上有点过不去罢了,言语间挤兑贾政几句也挺寻常,可架不住太子妃娘家周边也有不少忙着上前讨好的“闲人”……太子妃父兄也没想到真有人拿着鸡毛就当起了令箭,并写了折子交到了都察院里——又让七皇子妃的亲爹扣下了。
    这种写满“鸡毛蒜皮的破事儿”折子也要往圣上眼前递,究竟拿圣上当什么人了?
    左都副御史他闺女让他宠坏了,凡事儿不爱动脑子只爱冲动,可他光京官就做了将近二十年……也正是因为这位老丈人很是通情达理,七皇子赵之桢对他老婆的恶感也只限于一人,没有牵连到老婆的娘家身上。
    不过贾珠和元春兄妹当然也想不到,元春嫁给七皇子之后,七皇子妃手头现成的把柄就是源自他俩的亲爹贾政。
    只是元春前世已经知道了赵之桢是什么人,因此也没什么幻想和期待就是,她嫁进去也不是为了在后宅里拈酸吃醋。
    她若是知道七皇子妃在全力效仿太子妃,想把丈夫死死握在手心,甚至时时处处都要压丈夫一头,肯定会暗笑这位七皇子妃太异想天开。
    话说元春上辈子封妃的时候,这位七皇子妃都已经去世了,因此元春对她了解都停留在别人的言谈之间,但知道她不是很得赵之桢的欢心,日子过得……显然也挺不痛快的。
    不过元春在娘家的日子,过得也挺不痛快。老祖宗、母亲仔仔细细地嘱咐了好几回,话里话外多是替她着想,那份真的不能再真的关切之意,元春自然感觉得到。
    偏偏她爹不知怎么又“想不开了”,反复板着脸教训她不许淘气。
    前世她直接进宫,其后除了那次省亲,便再没回来过,想来她父亲就算有话都找不到机会去说,这回……贾政其实焦虑又不安,他知道自己请托太子妃娘家太过莽撞,如今贵妃指了婚,他又怕女儿嫁过去过不好,在自责和担忧之间他不会恰当地表达,谈心解释他也做不出来,说来说去又惹得女儿越发厌烦,他自己还一无所觉。
    这个时候,元春也算是彻底明白,为什么祖父遗表一上,圣上见过父亲之后直接给了个官儿做,而不是让父亲继续读书科举。若是没有祖父的情分在,父亲怕是连这个员外郎都做不成吧。
    显而易见,父亲不怎么扛得住事儿,只这一条,就做不成高官了。
    有父亲让元春伤神,她就更没兴致搭理幸灾乐祸的邢夫人了,至于赵姨娘,在家的时候,元春压根都没见着她。
    元春捏捏弟弟的小嫩脸——知道自己最喜欢的姐姐即将嫁人,小大人一样的宝玉也跟着长吁短叹。
    元春安抚好弟弟,便对着专程来陪她说话的贾珠道,“大哥别担心。”
    这会儿她也知道了,贵妃把她指给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