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昭烈帝-第2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蔷秃芾骱Γ频蒙鲜前偈乐Γ俊绷醣敢幻婀鄄熳殴蔚拿娌勘砬椋幻嫒暗甲潘档馈

    他一向是鼓励身边人多写书的,而且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关羽就要每天写日记,记录下当天的一些经历或是感悟,每逢行军作战,也要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记录下来,结合敌方的举动,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几年下来,光是行军笔记就写了厚厚几大本,日后整理成册就是一本现成的兵书。

    张焕这个在海外殖民地当总督的,也在归纳总结如何开拓一片陌生的土地,如何维持与本土的往来,维系民众对故土的归属感,假以时日,这些文字也肯定会成为每一个大汉王朝高层官员需要学习的内部参考资料。

    除了官员和将领之外,刘备还大力鼓励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读书写作,张同这样的农家天才、赤辉这样的墨家天才,甚至是从事木工、冶炼、开矿、畜牧、造船等行业的没文化的工匠,也被鼓励着跟书院学子合作,以他们口述,学子记录的方式出书。

    东土人杰地灵,华夏民族从不缺少智慧和经验,但受限于书写材料和文字的普及,这些智慧和经验往往被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发展着,能够化为文字的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文字记录,也往往随着战乱等原因遗失,使得后来人只能重新摸索,造成极大的浪费,使得整个民族的前进步伐停滞不前。

    刘备正在做的,就是打破思想上的桎梏,让那些被儒家思想所鄙视、压制的行业也拥有自己的声音,让那些从事“贱业”的人们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方,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用文字的形势,准确而稳定地传播下去。

    这样,这个民族才可以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规则,把技术、经验一步步转化为科学,永远傲立于世界之巅。

    “照使君这样说,著书立作,传道授业,还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郭嘉摸着下巴上稀疏的胡须,眼珠子转来转去,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那我就试试,先从秦汉律法写起,教徒弟的事情后面再说。”

第740章 章武新貌()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为名,此港也是一样,以所处的辖地章武县为名。

    十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偶尔有渔民在此路过,留下几行脚印。

    十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与辽东、韩州、徐州之间商贸往来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广阔,码头被修缮得齐整异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见泥土地面,而是被砖石覆盖。

    出于审美方面的考虑,工匠们没有单独使用青砖或是红砖作为主要建材,而是将这两种颜色迥异的砖石混搭起来,尽情发挥想象力,在地面上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

    在这之中,位于港口中心位置的广场尤为闻名遐迩,拥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复图案——青红双色的云纹簇拥下,一艘通体赤红的大船扬着高高的风帆,劈波斩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时正值夏日的午后,天上下起了濛濛细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了一丝清凉,码头上的劳工们自然不会停歇,而那些没有什么紧要事情的民众则是纷纷躲入附近的各种建筑之中,片刻之后,偌大的广场上就只剩下了两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

    这两人衣着寻常,眉宇之间却满是掩藏不住的飞扬神采,正是冀州牧刘备刘玄德的两位亲传弟子,诸葛亮和司马懿。

    “这究竟是出自什么人的手笔,竟如此气势恢宏?”司马懿撑着油布伞,从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赞不绝口,此时漫步在广场之上更是流连忘返,鞋袜和裤脚被雨水打湿也浑然不觉。

    “是工匠们自己做出来的,据说当初审太守亲临视察,请几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后画出图样让全县的民众挑选,最终有五成人选了这幅扬帆出海图。”诸葛亮看过这方面的公文,当即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那边那座石碑正是审太守亲笔所写,我们过去看看?”

    这师兄弟二人漫步来到广场边上一座高达两丈有余的青石碑前,才发现这碑身四四方方,说是一根丈许粗细的方形石柱或许更为恰当,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洒洒的四六骈文,寻常人看不懂也没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则让他们颇有兴趣。

    章武建港的由来,兴建港口的经过,都被一一记载在石碑上,更令人惊讶的是,碑身上还镌刻有上千个名字,其中没有高官显贵,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气,什么二牛、黑娃之类的名字。

    “另有劳工七万四千五百二十三人无法一一列举,然此功此业,必将永留史册。”诸葛亮轻声念着最后的结语,心中满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个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负责港口各处建设的工匠,剩余的名字,则是在修建港口的几年中先后离开人世的人们,他们的职业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劳工、还有担负警卫的士卒,他们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还有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远供后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马懿不住地摇着头,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换做以往,这些人的性命不过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万,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字,岂能得到这种身后留名的厚遇?”

    “人家为了造福后人而辛勤劳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够留下姓名供后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诸葛亮轻笑着说道:“不过审太守这事做得真是漂亮,应该向先生提议,让各地都效仿此举。”

    “会不会把他们抬得太高了?”司马懿皱起了眉头。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名门,老子又是朝中高官,虽然司马防为人刚直,教子甚严,尤其注重德行,但世家子弟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把平头百姓看得跟自己一样,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人。

    在他的认知当中,能够留名史册,或是被人树碑立传的,要么是功勋卓著,要么是德行出众,总之得异于常人才行。

    像这种工匠民夫,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即便是死了,刘备这边的抚恤也是格外丰厚,足以让其家人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必要多此一举。

    审配此举,可以被人赞赏为爱民,但推而广之,就真的没必要了。

    “是我们被抬了太久,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了。”诸葛亮笑了笑,见雨势渐小,天色放晴,便收起油布伞,朝着海边施施然走去,虽然年方十六,比司马懿这个师弟还小两岁,但说话往往颇有深意,总让人忘记他的年龄。

    听了这句话后,司马懿果然又站定沉吟,片刻之后回头望去,才见诸葛亮已经走出了数十步远,连忙快步赶了上去。

    他们这次没有住在章武港专为往来官员和重要人物设立的馆舍,也没有住进遍布港口内部、鳞次栉比的旅舍酒楼,而是凭着路引,在刘备当初点名留给自己,后来又让专人前来修建的山顶庄园入住,也算是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

    二人沿着坡度平缓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进到了庄园内部,跟庄园守卫和主管寒暄几句便各自返回了住所。

    诸葛亮住进的是一座面向大海,由青砖和水泥砌成的二层小楼,换下雨水弄湿,又被山路上的泥土弄脏的竹鞋布袜,他起身来到窗口,静静地欣赏起远处码头上仍然在不停装卸货物的劳工来。

    码头繁忙异常,不断有船只离去,也不断有新的船只靠港,装卸工们一刻不停,用遍布码头的机械设备提起沉重的货物,并将其运送到不同的地方。

    吊臂、滑轮、板车,这些简单的机械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量,也使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悠长的号子声、人群的喧哗声和时不时爆发出的哄笑声,随着微风不住地飘散。

    “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四民百工不分贵贱,使民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就是为师要走的煌煌正道。”看着看着,诸葛亮便想起了刘备曾对他说过的话。

    “走正道很慢、很累、也很难,但每当你走过一步,回头望去,都能够由衷地自豪,这就是我们活着和奋斗的意义所在。”

第741章 审配断案()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然后司马懿推开屋门走了进来。

    “师兄在看什么?”见诸葛亮趴在窗口眺望,司马懿不由得开口问道。

    “你也看看。”诸葛亮笑了笑,侧身让出窗口。

    于是,师兄弟二人看着远处热闹非凡的码头,有说有笑地谈论起来,过了一阵,索性又换上新鞋袜,前去那边凑热闹了。

    司马懿此前一直生活在内地,如今来到章武,见识到了迥异于以往的沿海生活,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天南海北的商贩令他目不暇接,原计划五天的行程,硬生生被他拖延到了半个月的时间。

    然而,就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收拾好行囊,告别庄园主管和早已把县府搬到了港口的章武县令,联系好了客船,又一桩震惊冀州的消息传来,令他们瞠目结舌。

    渤海审家的几名子弟为了威吓竞争对手,指使自家商船在河道中横冲直撞,最终酿出事故,将两条装满蜀锦的船只撞沉在漳水之中,船上十几人为了挽救货物,全部溺水身亡。

    事情传出,顿时激起轩然大波,渤海太守审配当机立断,一方面派了信使向邺城送去加急公文,另一方面则是调集郡兵,包围并查抄了犯事那一支审家子弟的所有店铺和住处,将几名头面人物与参与此案的雇工全部抓获。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审太守在演戏,最终拿几个外人开刀,再赔钱了事的时候,审配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

    他在南皮城外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审,除了受害人家属和审家人之外,还有好几千名看热闹不嫌事大,就想看看审太守如何处理此事的民众。

    当着数千人的面,审配连审带断,当庭判处几名审家子弟死刑,其余从犯根据罪行轻重,被发配到不同的地方去服苦役。

    然后,审配不顾诸多亲人、甚至是自己兄弟辈的罪犯家属跪地求饶,在一片哭号声、怒骂声和求饶声中当场行刑。

    血淋淋的人头和数额巨大的赔偿金略略安抚了受害者家属的悲痛,双倍于沉船和货物价值的赔偿也弥补了货主的损失,数十家一夜之间被查封,而后再也没有开业的店铺,更是向所有人显示了审配毫不姑息纵容自家人的决心。

    按照常理,自己家族的子弟仗着自己的权势弄出了这种事情,审配应该像之前的很多高官那样引咎请辞,然后乖乖去邺城受审,而他却没有这样做,审理完案件之后就继续忙着动员民众,准备迎接很快就要到来的秋收了,压根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审配也毫不在意,只是写了一份告示,让下属贴在南皮和渤海诸县的县城之中。

    公文的具体内容是怎样,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不得而知,但从几名看过告示的读书人口中,他们还是得知了大概的意思:

    “罪犯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苦主也得到了满意的赔偿,这个案子就已经结束了,我审配行得正坐得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未做过半点对不起大汉天下的事,也不会为了几个不肖子弟的恶行而离开岗位,放弃自己的职责。”

    “如果我以往做了什么不称职的事情,请诸位提出来,或者去邺城告状,如果今后还有审家人仗势欺人,也请诸位不要害怕,大胆地说出来,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我审配一概不会手软!”

    就这样,在审配的铁腕之下,一场原本会拖得旷日持久,或是无疾而终,或是越闹越大的案件,就这样迅速而又令人印象深刻地结束了,渤海全郡迅速恢复了平静,所有人也不再纠结,回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轨道。

    唯一不满的,就是一部分审家族人了。

    他们抛弃在魏郡的产业,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渤海,借助着新兴的漳水航运重新发家,头顶又有审配这个太守当大伞,可谓是顺风顺水。

    在之前几年,审配在家族内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即便是长辈见了他也要以平等的态度说话,但是随着钱财越积累越多,势力越来越大,很多审家人就觉得有些不爽了,感觉审配当着个太守,也从没想着提携家族子弟,有些薄情寡义。

    所有人都知道,钱财不过是权势的敲门砖,有钱未必能换来权,但是有权在手,只要想要钱,那可是轻轻松松。

    审家当了百十年的豪强,再也不甘心当一头任人宰割的肥猪,这才全力捧审配上位,进入冀州政坛,虽说审配后来依靠改换门庭才获得重用,但在很多审家人心中,这还得算是他们的功劳。

    我们把你捧上去可不光是为了钱,而是要从豪强蜕变成代代都能出高官的世家,你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在这种思想下,以审配的兄长,也就是审荣他老爹为首的一部分审家人开始绕过审配,想方设法地结交官员,聚集了一批同样失去土地和隐匿人口的转型世家,希望在政坛上搞出点动静,捧出几个新的代言人出来,让审配不能一手遮天,以为家族离了他不行。

    就连远在军中的审荣,在攻灭袁绍的战事之中,都被自家老子派了两个兄弟来吹风,希望他借机拉一些同盟出来,结果被审荣给赶回了家中,又由审配亲自给兄长写了一封信才压住。

    可是,依靠强硬手腕压制住的野心终究还会反弹,审家人憋了一肚子的火,在憋了几年之后,终于在这有一次案件审理过后爆发了,好些旁支索性分家出去,不再跟着主家干了,就连审家现任家主,审配的亲兄长都公开斥责他。

    审配就是不搭理。

    “这个审正南审太守,真不愧是先生认定的精明强干,把渤海交给他,又任由他以审家为主,大力发展航运业,却从来没起过疑心的能人。”听了这桩案子,诸葛亮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听说过的一些关于审配的传闻,轻声叹息起来。

    “那先生会怎么做,还会让审太守留任吗?”司马懿有些担忧地问道:“依我看来,还是让他换个地方吧,毕竟人言可畏。”

    “错了,有错才需要调任,如今审太守什么错都没有,为什么要动他?”诸葛亮笑道:“如果真的把审太守调离渤海,那才是让他有口难言呢。”

第742章 热爱单挑的小子() 
怀着震撼与钦佩的心情,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师兄弟乘船渡海,前往韩州拜会张焕去了,而邺城方面对审配的处置,也正如诸葛亮预测的那样。

    得知了案件前因后果,以及审配断案之后的举动,刘备亲自修书一封,高度评价了审配的当机立断和铁面无私,同时敦促他要加强管理家族事务,防微杜渐,将这种仗势欺人的现象扼杀在萌芽阶段。

    然而,审配的强硬和刘备的处置,很不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观,一些官员便纷纷上书,希望审配能够主动谢罪,甚至引咎卸任,如果他继续贪恋权位,刘备就应该出手惩治,以保持冀州官场的纯洁性。

    对于这种说法,刘备并没有公开表态,只是把上书的几名官员找来,向他们问了几个问题:

    第一,审配有没有鼓励、纵容、甚至指使族人做出这种行为?

    第二,审配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徇私枉法,包庇族人?

    即使是再看不惯审配的人,面对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审配为官清廉正直,从没有为自己谋过什么,至于对此次案件的处理,无论是惩罚的严厉程度和赔偿的丰厚程度,也都超过了正常的标准。

    无可挑剔,对族人的处置甚至有些严苛,换了别人未必能做到这样。

    然后刘备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官员也是人,他也有亲戚族人,他本身的影响力很容易被人利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预防,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

    或许是刘备提出的问题关系到每一名官员,冀州、青州、幽州各地迅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是对审配的讨伐,就这样变成了整个官场的反思。

    与之同时,刘备还让人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都整理了,印刷成册,分发到各郡县,让所有官员都引以为戒。

    据说在看完这本小册子之后,远在兖州坐镇的监军沮授也颇为感慨,说出了一句被大河南北争相传颂的话——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快要秋收了,也不知道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张宁看着碗中的白米饭,却是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

    “挺好,河北风调雨顺,青州、徐州、河南的陈留等地都也不错,应该能过个好年。”刘备顺口答道。

    听说家乡又能迎来一次丰收,糜贞眯着眼睛笑了起来,往刘永碗里夹了一大块排骨,然后亲昵地捏了捏几个孩子的耳垂,让他们多吃点肉长身子。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射击训练,刘永和裴大虎成长了很多,每天端着木弩练习,双臂变得壮实有力,眼神变得明亮锐利,心性也沉稳了许多,站在那里就像两个小大人,几个当娘的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欢喜,每天都变着法子地让他们吃好喝好。

    就连最心疼儿子的张宁也不再排斥刘备那想一出是一出的教育方式,任由他怎么折腾刘永也不说太多了。

    吃完饭后,照旧是在后院,刘备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扇着大蒲扇,听两个孩子给自己背书,然而听着听着,他就睁开双眼,不悦地望向了自家儿子,“今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是想挨板子了?”

    “爹爹,我和大虎想出去看看。”刘永放下手中的书本,满脸郁闷地说道。

    “你哪天没有出去看了?昨天是不是还跟城东朱家的小子打了一架,跟大虎一起把人家眼圈都打青了?”刘备冷着脸问道。

    “没有没有,我们是约好了单挑独斗,大虎只是在旁边助威的。”刘永连忙摆着手否认道:“城东那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