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韩王然鼓励的语气显露无疑。

    “我韩国变法已经两年,虽然比不上秦国的富庶,但较之其余五国已经不遑多让。所谓富国强兵,今国家虽然富强,但新军编练还未完成。如今赵王提议六国发秦,看似声威浩荡,但秦国虎死威犹在,怕是不见得那么好打!秦国誓死反扑之下,我韩国首当其冲,难免伤亡过大!怕是会白白便宜了赵国!”

    韩王然点了点头,深以为然。韩国本来就比较富庶,经过这两年有意识地发展地方、补贴农户后,经济更是突飞猛进。虽然谈不上让每家每户天天吃肉,但至少韩国基本上已经没有饿肚子的…除非他太懒。

    “太常,你刚才说的,寡人都赞成。表面上看,我韩国新军尚未完全编练完毕,但战事可不等人啊!寡人倒是认为,真正的强军铁军百战之师全都是一刀一枪地杀出来的。打出来的,闭门造车是万万不可。至于你刚才的担心,寡人也考虑了。赵国想让寡人的韩国当他的马前卒,赵王愿意。寡人还不愿意呢!”

    群臣发出善意的笑声,的确,一向明哲保身惯了的韩国,想占一下韩国的便宜,赵国还需要掂量掂量。

    气氛打开后,韩国宗正也开口了,说道:“王上,既然答应了赵国,我们韩国不出力的话,赵王会不会因此对我韩国心怀不满呢!”

    韩王然狡黠地笑了笑。言道:“宗正,这个话可不能乱说。赵王志在伐秦,想要削弱秦国来维持他的权威。秦国弱小了,我们西面就没了威胁。这样的好事我们韩国怎么会甘于人下呢!只不过,我韩国还是太弱小了啊!其他国家很积极。我们抢不过他们。”

    群臣恍然大悟,原来韩王然打的是这个注意。表面上第一个爽快地答应,背地里却是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六国大军聚集起来后,总有积极的消极的,韩国躲在其中赵国也挑不出毛病。毕竟赵王可是发起者。赵国不出力谁出力!

    太尉暴鸢这个时候开口了,问道:“王上,我们韩国派出多少大军为妙?”

    既然决定了出人不出力,形式就变得很是。韩国总不能派出几千老弱残兵打酱油吧!

    韩王然想了想,太多了耗费粮草,太少了又没有了话语权。这个度需要好好拿捏。“太尉以为出兵多少合适?”韩王然决定把这个皮球踢给军方第一人。

    “唔”,暴鸢在心里迅速盘算了下,说道:“臣以为,六万即可。”

    韩王然点了点头,却把目光瞄向将要担任主将的蒙骜。说道:“郎中令,你以为呢?”

    一向谨慎有礼的蒙骜略一沉吟,也是答道:“回禀王上,臣以为六七万即可。燕国、齐国偏远,国力弱小,出兵最多不过三四万。赵国是主力,我韩国出兵六七万的话,应当与魏国、出国持平。”

    韩王然笑了笑,言道:“那就依照太尉所言,出兵六万即可。郎中令,寡人把这六万大军交给你,你可不要辜负了寡人!”

    蒙骜万万没想到,韩王然会把这个优渥的机会给自己。当即勉强压抑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道:“王上放心,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韩王然笑意更浓,将暴鸢、李牧一闪而过的失望全都收在眼下。嘴上却是打趣道:“寡人可不用你鞠躬尽瘁,寡人还指着你和暴太尉,李卫尉一起为寡人征战天下呢,哈哈!”

    蒙骜情知自己失言,抱拳致歉。

    韩王然摆了摆手,说道:“不要以为这是个好差事!寡人可是有许多要求的。”

    “请王上吩咐!”

    “第一,低调。寡人希望这次伐秦既能起到练兵的作用,又不暴露我韩国的真正实力。过早的锋芒毕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郎中令你应该比寡人更清楚!”

    蒙骜点了点头,这是应该的。刚不可久,这个道理很实用。如果在伐秦中大杀四方,出遍了风头,赵国首先是不悦,其他各国也会忌惮自己,无形中将自己孤立起来。

    “第二,谨慎。这次伐秦,六国的心究竟齐不齐,寡人不好过早的下结论。秦国的白起用兵匪夷所思,曾在数十万楚军的包围下游刃有余。如果寡人是秦军一方,一定会不择手段离间联军,各个击破。郎中令,你要在控制伤亡的情况下,周旋于各国势力间,任重而道远啊!”

    “喏!”

    韩王然满意地点了点头,正是考虑到蒙骜的性格,自己才把伐秦这件大事交给蒙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会把暴鸢、李牧弃之不用,对他们,韩王然另有所用。

    蒙骜这个时候却是开了个口,说道:“王上!既然您任命我为主将,那臣可不可以挑选大军?”

    韩王然也是干脆,说道:“可以!除了羽林军,其他各营各将,任你挑选!”

    这次赵王虽然嘱咐大军在安邑集合,但考虑到韩国占据的地形,六国大军多半会兵分两路甚至三路,其中的一路肯定是武关!在崎岖的山道上。身为骑兵的羽林军优势真的不大!甚至会成为大军的拖累!

    蒙骜也是这样的考虑,因此他只要了虎贲营。至于副将,乃是新晋的骁将、颍川郡郡尉魏辙,手下大将则是朱亥。

    决定了出兵的将领后。韩王然对治粟内史说道:“刘内史,赵王建议的是来年四月出兵,在这个时间之前,你要准备好六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用度。没问题吧?”

    刘光地计算了下,很快回道:“回禀王上,没有问题!”

    “那就好!太尉!”

    “臣在!”暴鸢出列行礼道。

    “如果寡人还没记错的话,如今就有一支军队在新郑附近集训吧!”

    “回禀王上,确实如此!”

    “嗯!那这样,待会下朝后,你陪寡人去走走!我们君臣二人好好商量下如何加快编练新军!”

    “臣。遵旨!”

    韩王然不过三言两语间,就向群臣透露了一个极为的信息……那就是暴鸢还是非常受宠的,自己这次没有让暴鸢带兵出征,是有别的考虑。

    魏国,大梁。

    赵国使者在离开新郑后。就转道大梁,向魏王转达赵王的“期望”。在读了赵王的亲笔信后,魏王没有在第一时间下决定。而是让典客出面,好好款待远道而来的赵使,自己则是召集了群臣商讨这个大事。对这样的流程,赵国使者也是十分熟悉。当然也就装糊涂地去享用美酒佳肴去了。

    大殿里,魏王的脸色很是难看。四国会盟的时候。明明说好了魏国的主攻方向是往南,是楚国。可现在赵王又反悔了,想要先打压下秦国。秦国!秦国是那么好打压的吗!如今魏国的河东郡包围着函谷关,如果选择正面强攻的话,魏国的损失一定是不可计数。如果从上郡出发的话,需要连续越过两条大河。来回运送士兵很不方便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过河后的秦地都是和赵国挨得最近。这其中,获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显而易见!

    信陵君也是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才跟着忧心起来。当初齐国拉拢魏国伐楚,现在齐国却是第一个反悔了。相比较软弱可欺的楚国1。秦国可是块难啃的骨头。一不小心就会隔坏魏国的牙。

    但拖延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赵国使者赖在大梁不走,韩国、齐国又已经表态服从赵王的决定。魏国即使想要拒绝,没有合适理由的话怕是也不好拒绝。除非魏国想要彻底得罪赵国。

    大臣们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一个河东郡,魏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在左右为难之际,谁也不愿意先开这个头,给出好的建议。

    最终还是魏王开了口,言道:“诸位爱卿!赵国的使者就在驿馆!究竟答不答应赵王的提议,大家都说一下。信陵君,你乃百官之首,先说说”

    信陵君这个时候才发现,身为丞相也有不好的时候。单单是重大抉择时第一个表态,就是一个很有压力的活计。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信陵君稍微斟酌了下,就一脸坚定地说:“回禀王上,臣以为秦国这两年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我们六国若是不联合打压一下秦国的话,不出三年,秦国又会频频出函谷关,骚扰我们河东郡!”

    “所以,信陵君你是赵王的提议喽?”魏王皱着眉头说道。

    信陵君哪里会这么回答,承认的话不就显得自己唯赵王马首是瞻了吗!因此,他只能摇了摇头,说道:“臣遵循王上的决定!只不过,我魏国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伐秦,但一定要控制住伤亡,不然就是得不偿失!”

    魏王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暗骂道:“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寡人也想既不得罪赵国,又能保存实力!最好还能借着各国精力放在秦国的时候,自己可以打楚国几下子,捞一下便宜!”

    但面子上魏王却是很诚恳地求教道:“信陵君所言甚是!赵国不是我们魏国能得罪起的。但真的伐秦,我们魏国一定是首当其冲,如何控制伤亡,信陵君可有什么建议?”

    面对魏王渴求的目光,信陵君脸色红润了起来,赧颜道:“臣愚钝!还未想出妙计!不过牵扯到伤亡。臣以为晋将军乃是个中高手!此事当问他。”

    魏王听后觉得很是有理,当即转头看向晋鄙将军。被出卖了的晋鄙暗暗咒骂了信口开河、转嫁矛盾的信陵君,脸上却是露出坦诚的神色,回道:“王上。臣以为若论行军打仗,想要减少损失的唯一办法就是少打仗,打小仗。这次联合伐秦,我魏军不可能单独行动。既然有友军、援军,我们不利用一二的话,就实在太傻了。”

    晋鄙说的这么直白,魏王却是毫不介意。他只是关心地问道:“这样可行吗?会不会被赵王识破?”

    晋鄙再次咒骂了信陵君,嘴上却是安慰道:“王上!这次伐秦,韩国、齐国答应地如此之快,里面肯定有计划。臣一直在想。不可能他们都愿意充当赵国的棋子吧!到时不如随机应变,方为上策!”

    魏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却是说道:“诸位爱卿,我们魏国出粮,兵马少派一些。这样可行吗?”

    面对魏王奇葩的妙计,国尉看不下去了,他出言反对道:“王上!届时六国大军应当由四五十万之众,每日所耗费的粮草不可计数!臣以为,若想不得罪赵国,以出兵为妙;若想谋取些利益,兵马不可少。如此算来。五万足矣!”

    这个时候,群臣才开始纷纷发言。这个大臣说,“是啊!一定要出兵!楚国可以慢慢图谋!”另一个大臣说,“这是扬威于秦国,重夺函谷关的最好时机。当初函谷关在魏国手上的时候,秦国处处受限制。如果能夺回函谷关。秦国不足为虑!”

    望着讨论地越来越热火朝天的群臣,魏王没来由地失去了兴趣,他咳嗽了几声,把群臣的吸引力集中了起来,说道:“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有了共识。那就出兵五万襄助赵国伐秦!寡人累了,退朝!”

    “退朝!”宦者令用尖尖的嗓音喊道。

    “恭送王上!”群臣手忙脚乱地跪下行礼。

    楚国,郢都。

    在接到赵王的使者送来的赵王亲笔信后,楚王强耐住心中的激动,故作矜持地送走了赵王使者理由是让其先歇息一晚,次日后楚王召集完群臣商讨后再做决断。

    赵王的使者一路从新郑辗转到大梁,再到郢都,也确实累了。反正韩国、魏国都答应了,齐国更是第一个表态。无论是从复仇的角度还是从利益来衡量,伐秦对楚国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更何况,依照楚国的弱小,楚王若是敢不出兵,那可真的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了。

    当晚,赵国的使者大享了齐人之福,左拥右抱,好不快活。这也间接证实了楚国对赵国的态度。

    也是在当晚,楚国令尹、左徒等一干心腹被楚王连夜召入宫中。连夜夜笙歌的楚王都知道,这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一次机会。当初楚国的首选目标就是跟着韩、赵、魏、齐、燕五国伐秦,捞一些好处。可惜赵国却拒绝了,反而胁迫楚国一起伐齐国。如此说来,这可是意外之喜了。

    “诸位爱卿!赵王派遣使者前来,想要邀请寡人伐秦!诸位以为如何?”

    黄歇等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愣住了,赵国也太反复无常了吧!前段时间才要联合楚国伐齐,现在又要五国伐秦!秦国和齐国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真不知道赵国是怎么想的。

    楚王心里也是纳闷,除非赵国意识到伐秦背后的巨大好处,不然是断断不会放弃齐国眼前这块肥肉的。不过,最要紧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让楚国获利最多,其他的可以暂不考虑。

    令尹最先反应过来,说道:“恭喜王上!恭喜王上!”

    左徒黄歇等人也是随即反应过来背后的巨大利益,纷纷恭喜道:“恭喜王上!贺喜王上!”

    楚王摆了摆手,很是享受被群臣恭维的感觉,说道:“如此看来,诸位爱卿是寡人答应赵王的提议了?”

    “秦国乃我楚国死敌,对于暴秦,天下各国人人得而诛之。无论是为怀王雪耻还是为夷陵之恨,臣都以为伐秦势在必行。如今有韩、赵、魏、燕、齐五国襄助,大事成矣!”

    另一个大臣则是说,“秦国是我楚国死敌,齐国何尝不是!这次齐国劳师远征,我楚国补给便宜,只要稍微运作下,就可以阴齐国一把!这次打败秦国后,我楚国就可顺理成章地攻伐齐国!”

    黄歇略一沉吟,没有跟着人云亦云,在众人将自己的观点说的差不多的时候,黄歇才不紧不慢地说道:“王上!臣以为伐秦固然可以报仇雪恨!但也要小心提防赵国的阴谋!”

    “阴谋?”楚王不解地问道。这看起来就是一件大好事,怎么在左徒黄歇的口里怎么成了陷阱一般。

    黄歇肃然道:“赵国不乏聪明之士,如果赵国想要通过这次伐秦来消耗各国主力五国和秦国拼消耗,那伐秦就成了一桩坏事!况且,王上,我楚国也是伐秦的话,将从哪里出兵。是南阳还是安邑?这个值得商榷!”

    楚王点了点头,黄歇说的事情确实有可能!所谓乐极生悲,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赵国可也不是那么好想与的。看来,自己需要提高下警惕才是。

第一百八十一章 计定() 
各国的尽在秦国的预料之中,等到了公元前269年的一月,天下人都知道,在赵国的召下,山东六国合力伐秦。其中,赵国以廉颇为将,出兵十万;魏国以晋鄙为将,出兵六万;韩国以蒙骜为将,出兵五万;燕国以荣蚠为将,出兵三万;齐国以田单为将,出兵三万;楚国以景阳为将,出兵三万。六国兵力合计三十万,浩浩荡荡将要杀奔向沃野千里的关中。一时之间,天下震惊!

    三十万兵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放在几年前,依照秦国强大的国力,秦国完全可以一路碾压,再现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盛景!但如今,随着两次内讧带来的打败,秦国举国可战之兵只有六十万上下。这还是把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平民全部计算在内。面对三十万六国联军,秦国的兵力就显得拙荆见肘。

    赵国打得就是这样的主意,六国合纵这样的大事势必逃不过秦国的眼线。既然如此,不如把宣传攻势来得更猛一些。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这也是赵国的一个念想而已。强硬如老秦人者,大都是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这样的人,消灭他们意志很难,唯一可行的就是消灭他们的**。就像千百年后鞑子对大明的百姓所做的那样,屠城,屠城。将敢于反抗者全部杀掉,留下的就是所谓的良民。

    秦国的百姓在经历了最初的惶恐之后很快地平静下来,从西戎的地盘崛起的秦人,习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的血脉里早就注入了坚韧、隐忍的作风,而在国难当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服从。秦法严酷,的人都清楚战败的后果。家家户户的男丁反复磨着本就锋利的青铜剑,一下又一下,他们的身边是勤劳的妻子,默默地做着饭食。日子很平常。除了那把闪着寒光的青铜剑!

    秦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迅速地开动起来,为即将到来的苦战做着最后的准备。这一次,秦国输不起,所以格外认真。不安定的分子被黑冰台迅速铲灭。往常那些秦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六国间谍。有的被驱离,但大部分,都丢掉了脑袋。秦国似乎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向六国无声的示威。

    整个二月份,天下没有战事,哪怕是小规模冲突也没有。秦国似乎已经认命了,山雨欲来的平静充斥着整个中原大地。各国似乎也有意识地忽略了造势的事情,转而小心翼翼地收集敌国的情报,一步步地埋下引子。天下变得异常平静,各国谨慎的态度完全杀死了冲突可能造成的一丝一毫的原因。

    三月份的时候,韩、赵、魏、齐、楚、燕六国开始往安邑方向集结大军。秦国对此冷眼想看。六国似乎也意识到秦国的策略……那就是保守,稳固防线。似乎受限于国力,秦国对主动出击失去了兴趣,转而消极防守。在秦国看来,只要六国联军没有突破防线。那一切都来得及!主动出击的策略被秦国毫不犹豫地摒弃了,转而步步为营。

    三月十四,安邑,六国三十万大军终于在安邑完成汇合。中军帐里,各国首脑的第一次会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以廉颇、晋鄙、蒙骜、荣蚠、田单、景阳为首的六**方代表在举行第一次会晤。这一次的主将为廉颇,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从背景而言,廉颇都是当之无愧的六国联军主将!

    “各位。颇忝为主将,不胜惶恐。然则秦国国力渐长,若无六国压制,不出三年,秦国必定恢复大半元气。到时,各国怕是又要在秦国的威逼之下苟活。非吾等所愿也!如今既然六国君王已定伐秦,我等身为臣子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秦国士气衰弱,但骨架犹存。如何伐秦,颇愿意听取各位的意见!”

    晋鄙等人默然不语,众人来之前。各国君王都将底线告诉了各国主将。伐秦确实有利于各国,但好处的大小却需要一一分辨,根据好处来分配责任,这是看似最好的方法。然则这是一个统筹,各国的底线廉颇是不知道的。因此只能小心试探,再做决定。

    其余五国也不是那么傻的他,他们也很清楚,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