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蔺上卿说笑了吧!”黄歇吞了口口水,勉强说道。

    “相如也只是说如果,如果而已罢了!黄左徒,你说呢!”蔺相如紧盯着黄歇的面孔,想看黄歇最真实的反应。

    黄歇哈哈一笑,故作沉稳地说道:“如果真没有齐国了,那我楚国的心腹之患就少了一个。这倒是一件好事!至于抗秦,我想。山东各国都不会置身事外吧!”

    “这倒是!”蔺相如笑的很开心,“黄左徒千里迢迢来我邯郸,不知所为何事啊?”

    黄歇暗道终于说到正题了,神色也是一凛,言道:“诛暴秦而已!”

    蔺相如毫不意外地点了点头,如今楚国的处境堪忧。西面有咄咄逼人的秦国。东有小动作不断的齐国。楚国疆域太大,兵力又太少,首位不能兼顾,兵家大忌也!楚国要么联合自己或者燕国打压齐国,要么行合纵之计。西伐秦国!

    “楚王莫不是想要联合山东六国,一起西伐秦国?”

    黄歇面色沉稳地点了点头,抛出了第一个诱饵,言道:“楚王愿意以赵王为纵约长,出兵五万,合力攻秦!”

    蔺相如心里暗暗一盘算,这个数目不算少了,如果各国皆出兵五万的话,也有三十万大军,足够秦国疲于奔命!只是,现在天下只有赵王声威最隆,除了赵王,哪有谁有这样的威望!楚国推举赵王为纵约长,看似表示对赵国的尊重,实际上不过是无奈之计罢了!顺水人情而已!

    “攻秦?”蔺相如打趣道,“两年前我们韩、赵、魏就开始攻秦了啊!”

    黄歇知道对方是在讽刺楚国当初坐山观虎斗,后面更是和秦国假意结盟以谋求利益!这个暗亏楚国还真不得不吃。眼下也只能尽量弥补,黄歇用一种无奈的语气说道:“蔺上卿也知道当初我们楚国的苦衷,好在天佑我山东诸国,贵国杀败秦国,声威名震天下啊!”

    蔺相如也只是提醒一下楚国,他们是有前科的人,眼下目的达到了蔺相如也不会真的追究,于是言道:“秦国已经全面退守关内,我们该如何攻秦呢!”言下之意却是有些赞同楚国的计划。

    黄歇大喜,有些兴奋地说道:“依照歇来看,由武关直捣黄龙,强攻咸阳,即可灭掉秦国。秦国一除,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蔺相如却是摇了摇头,回道:“不可不可!左徒大人毕竟不精通兵事,武关利于防守,同样的道理,蓝田有尧关做为依仗,又是最后一道防线,攻之不易啊!”

    蔺相如却是知道,只要联军敢于牺牲,用人命也能堆出一条通往咸阳的大道来,但由谁来灭秦,这个就需要好好商量了。难的不是灭秦,而是灭秦后利益的瓜分,难的是灭秦中各国需要付出的牺牲。

    直捣咸阳本来就是黄歇随口说的计策,被蔺相如否决他也不丧气,只是言道:“歇毕竟不是将军!但歇也知道,秦国如今虚弱。正是痛打落水狗的时候。这个机会错过的话秦国恢复了元气,那就得不偿失了。”

    蔺相如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但牺牲自我完成灭秦大业,赵国还没有这个勇气。与其啃这个硬骨头,不如去挑了肥肉。就好比齐国。

    韩王然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71年,整个中原大地如同一条大河,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

    正月,秦国派客卿蔡泽为使,成功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秦国暗中结盟,一起削弱蚕食楚国。同月,齐王派中大夫太史胜为密使。拉拢魏国。魏王同意与齐国一道,南下攻伐楚国。

    二月,东胡犯边,燕国辽东郡境内。韩国出兵一万助之,同时派吕不韦率领一支商队入燕,以纸张、茶叶、水泥换取粮草、马匹。同月,赵国在雁门郡平城今大同囤积大军,云中郡方向的赵军也活动频繁。向东面的善无城施压。秦军出人意料地主动放弃善无城,在马邑集结三万大军以抗赵军。赵国担心伤亡过大。得不偿失,放弃强攻,两国以山阴为界,共分其地。

    三月,秦国以武安君白起为将,领兵五万。北上洛水源头,加固长城,置北地郡而返。同月,楚国以左徒黄歇为使,巡视江东郡。于会稽停留十数日乃返。

    四月,春耕。韩国颍川、上党两郡完成开垦阡陌、建设村落的重任,开始贯彻新法,每户实授田三十亩,五税一。同月,颍川郡郡尉魏辙、校尉朱亥大破东胡而返,韩王然大喜,加封其为子爵,赏五百金。

    五月,第一个村子学堂于阳翟设立,收年龄在七至十五岁的孩童教之,教学者乃孔尚所收学生。同月,韩王然下令,招贤馆所招贤能,若想为一县之令,非无合喇理由,当下乡为师半年,教授学业。韩王然美其名曰体察民情。

    六月,颍川学院院长孔老夫子与汉邑令、墨家钜子墨迪辩论于新郑,孔老夫子弹劾其不遵礼制。又因胡服越来越受体力劳动者欢迎,孔老夫子不喜,乃上书言称礼不可废韩王然在军队以外全面禁止胡服。王不听,与其畅谈一夜,孔老夫子闭门不出,三日后不复言礼。

    七月,中原大旱,淮河以南也是雨水减半。韩王然派郑工为将作少府少监,督修鸿沟,并带头节水抗旱,减免赋税。齐国借口楚国罢战淮水上游,导致齐国缺水,派兵两万进犯彭城,为楚国大将景阳所阻。魏国主动,齐、楚乃罢兵。

    八月,楚国派左徒黄歇为使,前往邯郸拜谒赵王求结盟伐秦。

    赵国,邯郸。

    明眼人都知道,左徒黄歇在楚国的地位水涨船高。随着他一系列的建议得到实施和累计的功劳,距离封君指日可待。楚国上下原本以为,齐国即使打着为先王报仇的旗,也不会一直和楚国过不去。如今,齐国拿下了泗水流域,应该气消了。没想到齐国却趁着干旱,又想占楚国的便宜。如果不是楚王的“先见之明”,派大将景阳镇守彭城,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大旱,因为黄歇的坚持,楚王终于同意不再加税。这次和齐国的调停让楚国看到了魏国的影响力,或者说,韩、赵、魏、燕四国联盟的影响力。齐国发了封似地时不时咬自己,楚国真的有些受不了了。为今之计,只能是加入其中齐国忌惮之下才不会无休止地打自己的主意。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楚王才安排新进的宠臣黄歇为使,拜谒赵王。只要赵王同意了,韩、魏、燕就会同意。楚王对此很有信心,毕竟山东六国的心腹大患乃是秦国,一起讨伐秦国对各国都有好处。借着讨伐秦国的机会,自己楚国可以名正言顺地加入其中,撇开齐国。谁都清楚,齐国眼下打的可是中立牌。

    至少现在看来,赵国的态度是热情的,从负责接待的是上卿蔺相如可见一斑。不过令黄歇纳闷的是,蔺相如好像对政事不太上心。在不确定对方是不是故意试探自己的情况下,黄歇也不打算主动说出自己的目的,这个时候,谁先开口说这个话题谁就落在了下风。

    这一日,蔺相如的府邸上,黄歇一如既往地得到了盛情的招待。

    “黄左徒,这条鲈鱼味道如何,可有贵国的几分火候?”蔺相如笑着指着眼前的红烧鲈鱼。如今新郑的美味斋可是开遍了天下,各郡郡治所在,必有美味斋也!自己款待黄歇可是专门把酒楼的大师傅请了过来。

    “分毫不差!”黄歇回答得倒也干脆。

    蔺相如笑意更浓了,言道:“相如听说鲈鱼之肥美,当属淮水下游,可有此说?”

    黄歇眉头一皱,如今淮水下游可是被齐国攻占着,蔺相如不可能不知道!他既然这么说肯定是意有所指。是什么意思呢,应该不是讽刺,应该是某种暗示。黄歇脑海里很快闪过几个念头,却被一一排除。

    “蔺上卿说笑了,歇虽楚人,却一直没有尝过淮水下游的鲈鱼,也不知道其中的真假!”黄歇回答得避重就轻,滴水不漏。

    没有得到想要的正面回复,蔺相如也不着恼,回道:“这倒无妨!等黄左徒尝到后再告诉相如不迟!”(……)

第一百七十二章 楚王的野望() 
楚王郁闷极了,自己派左徒黄歇访赵,就是希望能加入到联盟当中,借着联盟的威势压齐国一头,顺便凑个热闹打打秦国什么的。哪想到赵国是只吃人不吐骨头的狼,结盟的事情不说,还想要自己出份大力气,好好敲打下齐国。

    楚王熊横人如其名,向来自负,只不过秦国把他的先王打的狠了,这才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赵国明摆着想拿楚国当枪使,楚王早有这个觉悟。只是自己这个枪可不是那么好拿捏的,跟齐国死拼,便宜赵国。这样的事情自己可不会做。

    犹豫再三,楚王还是把左徒叫来,谆谆教导道:“赵王的这个意见寡人的颇为赞同的,只是秦国盘踞在巴蜀两郡,寡人若是派大军伐齐,秦国顺流而下攻打郢都怎么办?夷陵之耻历历在目,无论如何,寡人生于郢都长于郢都,就算死也要死在郢都!”

    看着正义凛然的楚王熊横,黄歇知道这个伐齐的计策还需要好好斟酌一下。当然,黄歇可不认为秦国来犯的话楚王会坚守郢都。毕竟,当初白起来的时候楚王可是第一个逃的,这种事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黄歇心说自己容易吗?跋涉千里去往邯郸,游说诸位大臣。赵国好不容易松了口,有意向和楚国结盟。楚王倒好,还没得到对方的信任就想得利。在他看来,伐齐就是赵国对楚国的一种试探。楚国若是拒绝了,拂了赵王的面子,说不定还惹出什么事端。

    斟酌了下自己的言语,黄歇说道:“王上,秦、齐两国如今是我楚国的心腹大患。赵王既然不愿意强攻秦国,依我楚国的国力。也只能先解决齐国了。”

    黄歇这是在暗示一个不容分辩的现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楚国的国力可不比楚庄王那个时候,现在联盟里的老大——赵王放话出来,想帮助楚国解决东面的隐患,这已经不错了。

    楚王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在他的心里甚至思考和秦国、齐国和解的可能。毕竟。论及处境,秦国和齐国的情况也就比楚国稍好些。曾经睥睨天下的那个秦国不得不龟缩在关内,靠着崇山峻岭闭关自保。齐国则是有些奴颜婢膝地周旋于赵、燕、魏三国之间。

    一时之间,楚王有些生气。齐王这个败家子,不就是自己的手下杀了他的先王吗?至于像个疯狗一样地乱咬自己吗?真要追究罪魁祸首,那也是燕国。只不过现在燕国傍上了三晋的大腿,齐国只好拿自己来出气。

    不过,自己也不是吃干粮长大的。如果不是怕秦国突然杀过来,以楚国的国力。跟齐国较量一番打他个落花流水还是不成问题的。

    明眼人都知道,北方的四国联盟犹如一个庞然大物,秦、齐、楚结盟是最好的出路。可是齐国乱咬人,一向狼的秦国也趁火打劫,这不是显得楚国好欺负吗?

    念及于此,自负的楚王熊横将与秦国、齐国和解的念头抛开了。大不了自己当回苦力,把齐国打得只剩一口气,还能得到鲁国旧地和琅琊郡。也不算吃亏。

    “左徒大人也赞成伐齐?”有了主见和底线,楚王说话也有些底气。这等大事。还是先听听心腹的意见。

    黄歇感慨一句终于肯征求自己的意见了,可刚才楚王明明还是不大乐意伐齐,现在突然转变,说不定又生出了别的想法。

    “王上,现在除了伐齐,已经没有让赵国感兴趣的了。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国力一落千丈,但谁也保不准齐国可不可以崛起。魏国的前车之鉴可就摆在那里呢!”

    对于黄歇隐晦的说辞,楚王了然于胸。魏文侯时魏国乃第一强国,其后国力虽然稍有下降但也是各国需要仰仗的存在。等到了魏惠王时,魏国以庞涓为将。横行中原无阻,可是物极而衰,魏国的霸主地位生生被齐国拉了下去。直到齐湣王灭宋后,搞的天怒人怨,五国伐齐,齐国才衰落下去。

    如今山东六国以赵国为首,但保不齐齐国也会取而代之。毕竟,论潜力论野心,齐国是最有可能给赵国制造麻烦的国家。从赵国时不时敲打齐国,占据齐国陪都高唐就可见赵国对于齐国的防范心里。如今秦国龟缩不出,赵国无论是长久的霸主地位还是扩充实力,齐国都是最好的选择。

    “齐国终究太大,人口众多。虽然齐王昏庸,但田单的贤明不容小嘘。况且,赵国本来就是山东诸国之首,再给其三郡之地,更难遏制!”楚王长叹道。

    黄歇一下子就读懂了楚王的担心。即使楚王喜好声色犬马,也知道任由赵国这么发展下去的话,赵国将一家独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消灭齐国对楚国短期来说是有利的,但少了齐国,谁也保不准赵国会不会把下一个目标瞄准楚国。楚王在衡量,这个险值不值得冒。

    “臣以为,赵国既然想吞并齐国,自然会把田单这个因素考虑其中。”田单斟酌地说道。

    “黄爱卿,你认为伐齐一事,是否可以把燕国拉入其中?或者,韩国?”楚王突然说了这一句话。

    黄歇低头不语,楚王想这么做,肯定是不想赵国一家独大。有了其他国家的加入,楚国一方面可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狼多肉少,无形中削弱了赵国的实力。毕竟,齐国就那么大,三个国家分的肯定比两个国家分的少。甚至,楚国可以在分赃的时候做些小动作,把疆界搞的混乱不清,浑水摸鱼。

    之所以没有没有提及魏国,那是因为在关系上来说,燕国、韩国跟赵国更亲近一些。楚国可以想方设法把他们作为和赵国的缓冲。

    “臣以为,此事燕国应该会同意,韩、赵怕是难以答应。”

    黄歇叹气,理想是的,现实是骨感的。依照韩王然的那股聪明劲,在齐国得一块飞地。给赵、楚两国当缓冲,韩国怕是没有这种觉悟!至于赵国,也没有这种无私的共享精神。

    楚王熊横却是觉得大有可为,不过是试试而已,说不定有意外的惊喜呢!当即言道:“黄爱卿,事在人为。权且替寡人劳心,爱卿的功劳寡人是不会忘记的。”

    眼下之意是只要黄歇办成了这件事,封君封侯高官厚禄少不了,黄歇沉吟一下也只能应了下来。

    当黄歇来到新郑的时候,已是九月下旬,天意正凉。农忙过后,韩王然按照当初的计划,下令分批召集农人编练新军。这个时候先期培训的常备军就发挥了作用。古之名将,指挥大军如臂指使。军队若想打胜仗需要注意许多因素。例如军心、士气、地形、方阵、士卒的勇武等等。韩王然却是归结于两点,纪律和后勤保障。

    一支军队最忌讳的就是毫无斗志和凝聚力,纪律可以解决这一点。韩国的军纪在诸国当中算是松散的了,这也是最急需改观的地方。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只要赏罚分明,谁人不愿效力,谁人不敢效力。

    韩王然深得其中精髓,在两个月的训练当中。士卒们发现军功的获取不仅仅来源于战场,如果是训练里表现突出。比如在全军箭术比试里跃居前十名者,实授田十余亩到百余亩。这可是可以传给子子孙孙的重赏!对农人来说,钱财都想虚的,只有实实在在的土地才是最真的。

    如果你担心有箭术精明的军官和你抢功,大可不必。像箭术、近身肉搏等武技的考核,什长以上的的军官是没有资格参与的。这摆明了就是给普通士卒一个赚取奖励的机会。

    如果你对这些不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和往常需要仰视的伯长、属长、千人将们同台竞技。至于比试的科目嘛,当然是指挥。只要你觉得之前是怀才不遇,想要一试身手,那大可勇敢站出来。这些日子,已经有十余人获得将军的赏识。被送到军学院学习。

    甚至,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哪怕是修理战车、预报天气、辨识方向,军中的高层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继而提拔。

    说到军学院,这是韩王然的一个创新。这个时代的兵家都是敝帚自珍的,缺乏交流,能够著述兵书的大家更是将一生心得遮遮掩掩。听起来是固步自封,但也有其中的苦衷。韩王然就是想把这个现状打破。

    虽然雇佣兵这种职业已经存在,但却不为大众所理解。各国受国力所限制,也不可能养着一大批纯职业的军人来应对此起彼伏的战事。韩王然的策略是每年定期召集农人培训,一支大军的基础在于伍什。例如韩国有三十万大军,如果常备的六万大军全部是由伍长组成,平日里备战,一旦有战事则以伍为单位,迅速组织起一支大军,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韩王然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服务于战争。赏赐有才能的士卒乃是激励士气他们看到希望,包括设置军学院也是物尽其才。韩王然希望,军中的每个士卒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比如一个伍长被杀,要马上有一个可以取代他的人,不能因此自乱阵脚。这就需要划分每个人的职责他们习惯并融入到自己的角色。

    像行伍兵种的组成、士卒的待遇,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韩王然在听取了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驁、少府陈穗、治粟内史刘光的建议后一一决定。这还只是因此,这个秋天对韩王然来说是极其忙碌的。

    忙碌的还不只有这些,九月上旬的时候,韩王然决定在南阳设立韩国的第一支水军,这个时候还称之为舟师。以前韩国受限于地域狭小,境内没有什么大河忽略穿越韩国百余里的那条河水吧,不发展舟师情有可原。但如今,韩国据有四郡之地,洛水大部分在韩国境内,汝水、叶水上游也在韩国的掌控之中,不好好利用的话,实在对不起自己。

    韩王然可是清楚,舟师一旦成军,楚国若是不待见自己的话,自己完全可以顺流而下。进犯淮泗之地。当然,也要防备秦国顺着丹水、汉水来进犯自己。

    这个时候说到舟师,最强大的当为秦国。九年前公元前280年,秦国进犯楚国的黔中郡,发动舟师,有船上万艘。声势虽然浩大。船的载重量也可见一斑。韩王然可是打着一个主意,今后无论是伐楚还是经略巴蜀,这个舟师都是必不可少。

    在新郑停留了三日后,韩王然终于同意接见黄歇。黄歇访赵一事自己已经知道,虽然不清楚其中具体的缘由,韩王然也能猜出三分,无非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