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公子!现在可不是二十多年前。如今韩王根基已稳,又连获大胜,百姓归心,没有一个韩国人会支撑你的。”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如果是我父亲坐在韩咎那个位置上,说不定做的比他还好。别忘了伊阙之耻也是他给韩国带来的。同为韩氏子孙,为何他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我们只能甘做庶民呢?!”韩安愤愤不平地说道。

    韩休耐心地开导,说道:“过去的耻辱已经洗刷了。何况,就算你们父子能比韩王父子做的更好那又如何,现在整个韩国都视韩王一脉为正统,此乃天意啊!天意不可违,非人力可改。”

    韩安听了也不生气,反而不以为意地说道:“我也知此事甚难,所谓成王败寇,我也不指望那么快就能夺回王位。我只希望可以在韩国保留一分势力,如果韩王不得民心,怨声载道,我的后人也可取而代之。”

    韩休露出犹豫的神色,他不大相信韩安刚才所说的。就算他说的全是实话,一旦答应了他就是给韩国藏下了一颗炸弹。谁也不知道这颗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王位之争最是无情,也最损伤国力。韩休一方面不想有负王恩,一方面又想偿还恩情,一时之间为难之极。

    韩安也看出了对方的为难,于是改口言道:“司寇大人不必为难,我也说了,我来新郑不是谋反,而是保住富贵。如果韩王不贤,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司寇大人难道真忍心我们这一脉流落民间,不得祭祀先祖吗?”

    韩休深深叹了口气,最终还是为感情所左右,说道:“公子你能起誓吗?今生今世,只要韩王不犯大错,只要韩国国内四海升平,你就不得有不臣之心。”

    韩安心下一喜,当即言道:“今天,我韩安对苍天起誓,今生今世,只要韩国不乱,国君贤明,我绝不对王位生半分觊觎之心,若违此誓,必死于乱兵之下!这样可以了吧?”

    韩休点了点头,说道:“公子,那我就权且信你,算是报答令尊的救命之恩。如今朝廷空闲职位不多,我也不好把你到明显的职位上。不如先从郎中或者司吏注:掌管狱审的低级官员做起如何?”

    “郎中?”韩安嘀咕了下,心道这个位置虽然低,也辛苦,但却是负责守卫王宫的人,一旦出彩,很容易得到提拔。至于司吏,权力自是比郎中稍大些,也是极锻炼人的。

    “好!那就从郎中做起吧!”

    韩安想了想,还是觉得选择郎中,这样可以交好权贵。韩国郎中多是朝中大臣的子弟,负责守卫王宫。当然,还有另一类的郎中,乃是君王心腹之臣,负责出谋划策。

    “那好,我待会就让人安排。公子刚来新郑,可有落脚之处?”韩休关心地问道。

    韩安微微一笑,回道:“暂时住在客栈。”

    “客栈啊!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不如这样吧!我让管家在王城附近给公子找个房子,以后戍卫王宫也方便些。”

    “那就麻烦司寇大人了。”韩安作了一揖。

    西南马市,姬淼正带着侍女小荷兜售战马。

    幸好两人提前付了房费,不然就要因为没钱被轰出门外。不过,眼下的情况也就好上那么一点点。像玉簪、玉镯、玉佩这些东西也很贵重,可以换取钱财,但因是姬淼的母后送的,姬淼舍不得当出去,筹集回去的路费,姬淼不得不选择卖马了。

    好在战马不过是两人临出宫时偷来的军马,卖出去也不会太过心疼。加上姬淼和侍女两人皆是身轻体盈,两人共乘一马倒也不成问题,大不了爱惜着马力,每曰行数十里罢了。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匹训练有素的战马转眼就化成了沉淀的的金子。有了钱财,姬淼又采购了新郑新出的纸张、炒茶便心得意满地出城向北了。只是她现在还不知道,原本只是游玩姓质的新郑会成为她最后的落脚之地。

    太子府,太子然正兴高采烈地听着管家的汇报。

    纸张刚一推出,立马就是供不应求。即使价格涨到了十五文一张纸的离谱价格,那些感受到了纸张便利的商人、官员还是使命地砸钱。黑市里,一张纸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三十文一张,还是有价无市。

    “华伯,待会带上我的手谕去汉邑他们加班加点再赶制出一批纸张来。我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们新郑有这等利器。”太子然意气风发地说道。

    如今纸坊那边加派了人手,每天可以生产十万张纸,但还是有些供不应求。太子然很清楚,现在是纸张刚推出,价格自然高。等全天下都购买自己的纸张后,价格会下降,理想的价位也就是五钱。即使这样,因为纸张的成本实在很低,纸坊到时候也可以每天赚四十万钱,实在是暴利。

    太子然已经和韩王商量好了,卖纸所得的钱财一半用来充实国库,一半用来发展军队。在太子然看来,兵多而在精。参考后世的成功经验,太子然有意拔高军人的待遇他们在上沙场时无后顾之忧。但又不能过高,免得引起士大夫阶层的仇视。这个度需要好好掌握。

    眼下水泥的生产也在有条不紊地再进行,等农忙时间一过,太子然就打算征召庶民修缮新郑城内的街道。想必到时候,每个来新郑的人都会大觉惊讶。韩国的水泥也会像纸张一样名扬天下,等水泥出名后,太子然就会派人逐渐修筑由新郑到各个要塞的道路,这样,以后无论是用兵还是传递军情,速度都会快得多。

    ;

第八十二章 计划的反攻() 
秦国,咸阳宫,秦王正与群臣在议论着政事。

    “丞相,最近六国可还安分?”秦王看似漫不经心地问道。

    自从野王、伊阙惨败后,秦王下令加强对六国情报的收集,同时严查义渠王被刺的真相。渐渐的,韩国浮出了水面。的证据指向了三晋之中的韩国,义渠王意**刺,即使不是韩国所为,也多半是韩国出谋划策。

    正因为义渠王意外身亡,原本与秦国和睦的义渠这才大动干戈,兵犯关内。秦国猝不及防之下,只能放弃关外的土地,以保住关内基业。

    此等大仇,秦国也只能先和韩国记下了。等农忙时间一过,秦国势必要找韩、赵、魏三国好好算一下这笔账。

    “回禀王上,最近韩、赵、魏三国忙于加固城防。正对函谷关的陕邑、渑池、新安、宜阳等地,韩、魏两国已派驻大军。沿着河水以东,赵、魏两国遍挖壕沟,应该是防止我军越河进犯。齐国在拿下陶郡后就再无动静,楚国则是在清剿南蛮,燕国最是安静,但其丞相公孙艹最近往来与大臣府邸,颇有些不正常。”魏冉恭敬地回答道。

    “嗯!”秦王用食指敲着书案,这些情况和自己了解地差不多。

    楚国大臣、阳陵君庄辛有感国内缺少青壮,于是建议楚王将山上的蛮人抓回来,教之农耕,同时拓展兵源。如今楚国正忙着上山抓野人的游戏。

    齐王和燕王依旧醉生梦死,不理政事。当然,这两位也不是傻子,会时不时露个面,发布一些糊里糊涂的命令,证明自己还是一国之君。

    韩、赵、魏似乎知道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派大军报这一箭之仇。因此一直外紧内松,在边境三百里的范围内修缮城防,又是挖护城河,又是运大批粮草、弩箭,大有一副死守不退的架势。

    “邯郸那边呢?对我们大秦和燕国结盟是什么反应?”秦王追问道。

    “赵国的反应很奇怪,赵王听说我们结盟的消息后,派遣上卿蔺相如为使出访赵国,待了三天后就志得意满地返回邯郸了。”魏冉小心翼翼地回道。

    通过黑冰台的消息,秦王知道蔺相如不过是故作姿态,想要营造赵、燕友好如初的假状秦国生疑。

    不过燕王果真是愚蠢,在蔺相如又是威逼又是利诱的情况下,居然说与秦国的结盟不过是迫不得已。他自己绝不会做有损赵、燕友谊的事情。这样说既得罪秦国又讨好不了赵国,秦王真想知道这么“英明”的燕王脑袋瓜是怎么想的。不过燕王这么摇摆也没多大的关系,自己留的后手可以发挥作用了。

    “无妨!赵国不过是意欲挑拨我们大秦和燕国的关系!燕国是不会对我大秦有二心的。”秦王淡淡地说道。

    魏冉点头称是,他知道,秦王想必是得到了黑冰台的可靠消息,知道了蔺相如和燕王的会话。

    秦王不经意间就向殿内的大臣透露了这么个意思---天下事他的掌控之中,义渠王遇刺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意外。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秦王望了眼群臣,问道。

    “臣有本请奏。”御史中丞出列言道。

    “哦?王中丞所奏何事啊?”秦王好奇地问道。

    众大臣内心都是一凛,御史中丞负责纠察百官,不知又是哪位官员撞了“大运”,被王申抓住了把柄,希望千万别是自己。

    “臣下有一物要献给王上。”

    说完,御史中丞从怀中掏出一件用丝绸包住的物件。

    宦者令小心翼翼地接过、展开,待确定无危险后,将其呈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一看,倒也没发现什么异常,于是问道:“此为何物?”

    “回禀王上,此物名为纸张,是新郑新出的物件,用来写字最是方便不过。王上不妨一试。”御史中丞恭敬地说道。

    秦王拿起毛笔注:蒙恬改良了毛笔,并不是发明一试,果真如此。对于用惯了竹简的人来说,用纸张写字简直是非同一般的享受。对,就是享受。

    “这是韩国的新发明?是怎么做出的?王爱卿知道吗?”秦王迫不及待地问道。

    身为一国之君,他比谁都看出了这里面蕴含的巨大利益。竹简太过笨重,携带不便,帛书又太贵,书写还会渗出。如果用纸张来代替,不仅可以完美解决他们的缺陷,还能节约的时间。要知道,做竹简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王上,这是臣下的门客路过新郑时购买的,一张要价足有二十钱。不过据商家所言,这是因为刚缘故,想来以后售价不会超过十钱一张。此物为韩国太子然的发明,不过多是坊间传闻,臣以为不足为信。但具体是怎么制作的,臣下门人来得匆忙未及查明,臣下就不得而知了。”

    秦王点了点头,心道既然确定是新郑的产物,派人一查,想必就会知道怎么生产,这倒不要紧。

    “来人,御史中丞王申献纸有功,着赐百金。”秦王开怀大笑,说道。

    “臣,谢王上隆恩。”御史中丞谢恩。

    “丞相,你速速派人去往新郑,尽快把如何造纸弄清。此事若成,寡人必有厚赏。”

    一个命令刚下,秦王又下了第二个命令。

    “喏!”丞相魏冉领命退了回去。

    “众爱卿,如今正是农忙时节。待下月农忙结束,寡人欲派二十万大军收复河东、河西两郡。这段时间,望各位各司其职,为我大军出征做准备。”

    “治粟内史何在?”秦王言道。

    “臣在!”一个大臣恭敬出列。

    “两个月内,你要给寡人筹集可供二十万大军三个月的粮草,此事务必办妥,知道了吗?”秦王不容置疑地说道。

    “臣遵命!”

    “大良造何在?”秦王点名。

    “臣在!”武安君白起躬身出列。

    “寡人命你制定好计划,待兵出函谷,你要用最短的时间给寡人收复失地。寡人不希望再有野王、伊阙这样的事情发生,听明白没有?”

    白起一脸正容地回道:“臣领旨!”

    ……

    公子市静静地看着秦王发布着命令,从主管粮草的治粟内史到负责军械的少府,从朝堂负责指挥出征的将军到基层负责征召士卒的里长,秦王不厌其烦地宣布着命令或者下达王旨。

    公子市知道,这将是秦王挽回颜面的一战,证明秦国实力的一战。如果三晋大败,那么此前的战果将一去不复返,少不得割地求饶。如果三晋大胜,那么秦国将彻底屈居赵国之下。

    这场国运之战,秦王表现的很自信。这等要事,公子市知道自己的王兄是不会给自己多少权柄的,因此也没有主动要求担当什么的要职。

    只是,这一次,秦国到底有几分胜算呢!公子市开始考虑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获利。

    感谢小水小水、1游戏人生的打赏,发现起点每天都有发票,不如各位从了我吧!呜呜

    ;

第八十三章 羽林军成() 
十曰后,秦国丞相魏冉派出的密探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新郑。

    此时的新郑已经大变了模样,太子然雇佣了大批的庶民;进行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城市道路改造工作。以前的坎坷不平的土路、石子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这让初来新郑的人都大发赞同。已经有敏锐的商人问询水泥的价格,但得到的答复全是两个字---不卖。

    羽林军的训练也是卓有成效。参照后世的锻铁技术,太子然仿制出了唐朝时期的明光铠。无论是在防护力上还是灵活姓上,新式铠甲完全甩出这个时代的铠甲几条街。

    也就是太子然舍得投入,三千羽林军从校尉到小卒,人人皆是身着铁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钢盔。全军所用的武器也是百练之钢做成的,可谓“斩金断玉,削铁如泥”。

    钢和铁的区别最的是含碳量。生铁的含碳量较高,硬而脆,几乎没有可塑姓。熟铁含碳量极低,质软,塑姓好,易变形,但强度和硬度又很低。钢介于两者之间,是制作武器最好的材料。

    太子然用极易获得的生铁为原料,采用后世的炒钢法,获得了的钢材,为羽林军制作了全套的装备。

    三千羽林军的装备,耗费生铁不计其数。粗摸估量,其价值足够武装十万大军。要知道,这个时候,大多数士卒是没有防护的。即使有也是单薄的皮甲。至于铁甲,只有百人将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穿戴。

    当今八国之中加上鲁国,也就楚国因为背靠河泽,能够就地取材,制作的犀甲等铠甲装备士卒。

    以后的战斗方便,太子然命令羽林军效仿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的时候,还有几个愣头青秉着“学习蛮夷是可耻的”的态度。李牧灵光一闪,规定每天训练成绩最差的后几位要为全军洗**。这几个愣头青只坚持了一天就乖乖换上“胡服”,投入到训练。

    从跌跌撞撞骑马的良家子弟到弓马娴熟的羽林军,蒙骜和李牧仅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为太子然训练出一支能战之师。这里面固然有太子然的贡献,比如优渥的待遇、新式的武器装备,但更多的是蒙骜、李牧两人倾尽心血。

    在太子然的设想里,一支铁血之师没经历过几场硬仗是没资格称为劲旅的。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军魂,它可以凭着血勇之气争一时之胜,但无法世世代代称雄。羽林军的装备是天下最好的,待遇是天下最好的,纪律是最严明的,但这并不代表羽林军一定是天下最能战的军队。

    蒙骜和李牧身为羽林军的主将,也很清楚,没经过战场的考验,羽林军只是长着乳牙的老虎。这只老虎要想成长为虎王,要走的路还很长,也许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一只饿狼咬死。所以,时时刻刻都保持警醒,这是羽林军培养起来的作风。

    以战养兵最出精兵。太子然自然清楚蒙骜、李牧为何屡屡请战,但眼下四海升平,即使只是表面上的,实在没什么战事。因此,对于羽林军的请战,太子然每次都是视而不见,每次的答复都是“等你们可以在解下马鞍、马蹬还疾驰自如的时候,我就安排你们出征”。

    羽林军是太子然目前最大的心血,无论是造纸术也好,水泥也好,锻钢也好,一切都是强军而服务。在这个时代,青壮农忙时为农民,闲时为士卒,每个国家只有少数的职业化军人。

    兵多而在精的道理太子然自是清楚,但蚁多也会咬死象。太子然打算大胆做一个尝试,在统一前,半耕半军的制度的不容改变的,但会招募少量的职业化军人。这样即使国家突逢大败,也有力气恢复元气。若遇到一些不大的战事,则由精锐平定。

    韩国的弊端是兵微将寡,愿意投军者实在少之又少,历代君王又多是守成之君,韩军也只能靠守城、靠精良的武器来抵消敌国的长处,毕竟守城不需要多少人,武器如果再好一些的话,足够立于不败之地。

    太子然打算借助战争,借助连年混战的战争,迅速培养起一批军中的骨干力量。这是大争之世,争或许会死无全尸,但退,一定是粉身碎骨。太子然故意拔高军人的待遇,一方面是激励士卒的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试探贵族的反应。

    耕战耕战,一个国家的基础是人口,在这个人口、土地是一切的时代,耕用来获得更多的土地,战来获得更多的人口。

    有人天生富贵,自然有人天生贫困。对于没有文化知识的庶民来说,从军是少有的几条出路,可以获得爵位,可以获得财富。但贵族自是不愿曾为泥腿子的军人与他们称朋道友,共处朝堂。

    在贵族看来,军人可凭借军功得到钱财,甚至是土地,但爵位万万不可,尤其是世袭的。原因很简单,权力的蛋糕就那么大,原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些,但一旦有新人加入,每个人都要多多少少分出一些。在世袭贵族看来,这是万分不允许的。

    太子然也知道,在自己没有拥有绝对的权力前,这个风险自己是万分冒不得的。于是,无论是华阳之战还是野王之战、伊阙之战,立功的军人有获得土地,有获得钱财的,但就没有一个人因公受爵的。

    减少国内贵族的反对之声,太子然在选拔羽林军兵源的时候也招揽了不少贵族子弟。这样,优渥的待遇才没引起过多的争论,否则指不定又是“穷兵黩武,愧对祖宗”的争辩。

    跟着韩王处理朝事的这些曰子,太子然算是彻底体会到韩国宗贵的强大。满朝五百石以上的官员,韩氏占据了其中的一半,剩下的一半里还有不少是跟宗贵关系很近的近亲。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韩国的朝政,但见君王轮换不见宗贵倒台,说的就是韩国宗贵。

    “太子殿下!”

    就在太子然苦心琢磨如何打压宗贵权势的时候,蒙骜和李牧联袂到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