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事寡人恭敬,又无失德,寡人怎么会改立太子呢?!”秦王一脸笃定地说道。

    嬴则这才点了点头,说道:“太子之位事关国运,臣实在不愿意看到王上子嗣争太子之位而让国家分崩离析。既然王上没有这个念想,那臣以为当速速接太子返回晋阳。”

    “何也?”

    “当初,我们大秦之所以让太子出质于洛阳,是因为我们在太原、河东没有站稳。如今王上英明,秦国上下齐心,所以才能败赵而收汾东之地。遍观天下诸国,唯有秦国委身质子于韩,委身太子于韩。太子年长,正是需要处理国事的年龄。王上迟迟不迎太子回秦,其余公子必对太子之位生出觊觎之心,于国不稳也!”嬴则解释道。

    “寡人之所虑,韩国也!接太子回秦易,令韩国不生疑心难!”秦王长叹道。

    “王上多虑了!”嬴则宽慰道:“韩国之所虑者,不过是秦国强大!尤其是畏惧秦、赵两国联盟。秦、赵不和,刀兵相向,韩国所愿也!王上可知,楚国不向韩国称臣,韩国隐忍不发;燕、赵、齐不向韩国委派质子,韩国亦是不加责怪,这其中的缘由何在?韩国欲要休养生息也!”

    “丞相的意思是只要我们和赵国不和,我们派不派太子质于洛阳都无关紧要?”秦王不确定地说道。

    “如果韩国以为质子有用,当初又为何放长安君回邯郸!韩国重利!如今我们和赵国马上就要大战,正是仰仗我们秦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韩国又怎么会不让太子回国呢?王上只需说王后病重,以孝道游说韩王,韩王必然同意!”嬴则胸有成竹地说道。

    “寡人明白了!”秦王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赵国来攻打的正是时候啊!如果没有这件事,自己答应华阳夫人的事情还真的不好做。如今有这件事,韩国防止自己恼羞成怒,多半会答应送还太子。毕竟。和国家利益相比,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难道韩王将太子子楚困在洛阳,秦国就会对韩国言听计从吗?!

    二十天后,韩国,洛阳。

    赵国出兵攻打秦国的消息传到韩国没过多久,秦国的使者——郎中令吕不韦便抵达了洛阳。许多人以为。吕不韦多半是代表秦王来向韩国求援的。毕竟,秦、赵两国的国力虽然相当,但如果韩国肯出兵做出攻打代郡的架势,赵国必然担心都城的安全,继而退兵。甚至如果可能,秦、韩两国完全可以趁着赵国主力大军分散的时机,一同瓜分赵国。

    但当吕不韦在朝堂上表明来意,告知韩王秦王之所以派自己出使韩国,是因为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子楚,希望子楚可以返回晋阳,成全母子之情后,韩国君臣都有些讶然。这个说辞也基本上表明,秦国无惧赵国的攻打。只不过作为隐晦的条件,秦国希望韩国可以放归太子子楚。

    关于是否放归太子子楚,韩国朝堂上的大臣意见不是十分统一。有人认为,秦国侍奉韩国甚是恭敬。自从秦国迁都晋阳后,从无对韩国有半分不敬。如今华阳夫人病重。思念太子,韩国当成全这种孝道太子子楚服饰华阳夫人。有人则担心这是秦国的诡计,秦国是对韩国恭恭敬敬,但如果把太子子楚放归秦国,少了这个筹码。秦国对韩国的态度还会像以前那样吗?!以防万一,最多只能让子楚回国,但子楚的家人包括诞生几个月的王孙——嬴政必须作为人质留在洛阳。等华阳夫人痊愈后,子楚还是要回到洛阳,为质子。

    韩王当然清楚这背后的一切缘由。秦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公子,子楚原本是最不起眼的,之所以成为太子,也是运气使然。想用子楚的安危来要挟秦国,逼迫秦国就范是痴心妄想。既然秦国愿意用和赵国对抗来作为取信自己的筹码,那自己就权且答应吧!

    韩王一开口,群臣就再无一人反对这件事,这就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君王的威信。韩王用无数次事实告诉群臣,他做的决定,就没有错的。如果你觉得有错,那是你的眼睛有问题。

    子楚原本以为自己会顶着一个太子的名衔在洛阳待到秦王病死,然后才能回到晋阳继位,就如同秦昭王所经历过的那样。但没想到,峰回路转,才过了六年的时间,自己居然就能启程返回晋阳。子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长子——嬴政给自己带来的好运,也暗暗下了决心,等自己继位为王,一定好好培养嬴政。当然,子楚也不会忘了华阳夫人、阳泉君、吕不韦等为自己的回国所做的努力,就算自己继位为秦王,至少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还是需要仰仗他们的。不是坐上了王位就能令群臣,而是必须要有为自己所用的人才行。

    就在子楚憧憬着回到晋阳的时候,洛阳王宫深处的一所院子里,韩王正在和吕不韦相谈甚欢。

    吕不韦不是没想过背弃韩国,彻底归顺秦国,在秦国成为一名决定无数人生死的权臣。但韩国发展地实在太快,从华阳大捷到现在,韩王仅仅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就将韩国从当时垫底的存在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国。韩王称帝,灭绝周祀,天下居然没有一个国家敢出兵反抗,声威以至于斯。按照这个架势来说,韩国用不了十年就会统一天下。就算自己成为秦国的权相,甚至成为秦王,那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要国破家亡,跪在洛阳的王宫前,俯首请罪?!

    何况,吕不韦身上还存在着软肋。自己的身上终究打着韩国的印记,也写过很多的奏折给韩王,但凡自己敢背弃韩国,韩王只需将这些奏折转交给秦王,就算自己不死,也要脱一层皮!与其这样冒险,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充当韩国的内应,等秦国被韩国吞并的时候,自己再不济也会封侯。

    而且,吕不韦已经看穿了,韩王是那种恩怨分明的人,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自己前些年有段时间疏远韩国,韩王还是念着自己过去的功绩,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这让吕不韦很是感激。韩王甚至暗示吕不韦,如果秦国被灭,自己的功劳足够封君!封君!这可是韩国新的爵位施行以来,从来没赏出去的爵位啊!

    十二等爵位,县侯以下只要多加努力,总可以达到。从男爵开始,子爵、伯爵,没有独立领兵获得大捷或者献上足以让韩国焕然一新的计策或者发明是很难达到的。至于侯爵,足以让获得者在三公九卿面前不必行礼,单以军功而言,至少也是夺取了了一州之地。封君则更是难得,非灭国之功无以获得!(……)

第六十七章 用兵方向 上() 
四月下旬,子楚从洛阳平安返回晋阳,这对秦国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但并不是人都对太子的回归感到开心,比如说杜姬。

    原本杜姬以为,子楚远在洛阳,而秦国和韩国早晚有一战,身为质子的子楚很有可能成为两国交恶的牺牲品。等自己所生的公子再长大些,凭借秦王对自己的宠爱,很有可能会立自己所生的公子为太子,富贵可以绵延不绝。但现在,子楚的平安归来直接让杜姬的念想破灭。

    秦国谁人不知,子楚前往洛阳为质,是保住大秦。在洛阳一待就是无怨无悔的六年,子楚于秦国而言是有大功的。充当质子的这段时间让子楚学会了隐忍、察言观色,变得彬彬有礼,进退有度,凡是见到子楚的大臣,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子楚名义上的母亲是华阳夫人,是秦国王后,子以母贵,这太子之位是人也动摇不了的。秦王开始将一些简单的政事交给子楚处理,无疑更是一个明显的信——太子是寡人信赖的人,有废太子念想的休要自取其辱。

    更让杜姬气愤的是阳泉君居然在北疆获胜战报上说,阳泉君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袭击了赵军的粮道,然后虚张声势,就逼得廉颇的“十万”赵军仓皇后撤,秦军一路追击数十里,夺取了粮草,大胜而归!

    阳泉君的这次胜利,直接让子楚的太子之位更加稳妥。就连一直归附杜蟜的不少官员也犯起了嘀咕,和杜蟜渐行渐远,转而交好太子子楚。

    吕不韦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回到晋阳后,苏代向华阳夫人献上的计策,吕不韦已经从阳泉君口中得知。自然知道这次“大捷”背后的猫腻。的不是大捷,而是子楚返回晋阳后,秦国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前子楚的安危。或者说个人的前程,至少华阳夫人一派的大臣是不愿意与韩国为敌的。这也是秦国朝堂上影响最大的一支力量。既然不能与韩国为敌,又想发展自己,那秦国只能与赵国交恶。这也是为何在韩国攻打邯郸的时候,秦国落井下石。

    但随着子楚摆脱了质子的身份,平安返回,秦国少了后顾之忧,可以以更加客观中立的角度来抉择接下来的道路。韩国毕竟太过强势,强势到秦国胆战心惊。强势到现在一个国家都已经无力和韩国对抗。楚国对韩王称帝是不予理会,但装出不怕韩国报复的楚国依然征召了举国之兵,小心翼翼地防备了韩国好几个月!

    按照苏代的计划,取得各国的相印后,苏代就会再来晋阳,用威逼利诱的方法迫使秦国参加合纵。华阳夫人、阳泉君一内一外,会全力促成此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吕不韦已经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传回洛阳,不过,在韩王的命令到达前。吕不韦还要操心,想方设法避免秦国站到韩国的对立面。

    如今这些天,朝堂上已经有了风声。开始宣扬韩国的威胁论。吕不韦很清楚,这是阳泉君一伙人在造势,自己名义上是阳泉君一派的人,还不宜出言反对。想要说服华阳夫人,更是难上加难。华阳夫人的野心不下秦王,腆着脸侍奉韩国的日子,华阳夫人已经受够了。何况,太子子楚要不断地立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赵国剩余的地方都不好攻打,一河之隔的凉州或是三川。才是秦国的好去处!

    韩国,洛阳。

    收到吕不韦的传信。韩王韩天子连忙召集心腹大臣商议此事,值得一提的是。白起、王翦用自己无可置疑的表现,取得了韩王的信任,也获得了参加会议的资格。吕不韦在秦国充当内应的事情,只有韩王、张平、范睢三人知道,因此,韩王告知众人的说辞只是得到了确切的消息,五国有意以楚国为纵约长,合力伐韩。至于消息的具体来源,并没有透露。

    白起、王翦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议事,第一个感觉就是可怕。五国这还没有合兵伐韩呢,就被韩国知晓了。这么机密的事情,如果没有内应,打死白起、王翦也不相信。白起甚至想到,韩国用不了多久就会知道各国出兵的数量和大概的方向。恐怕上次秦、赵、齐、魏、楚五国伐韩大败而归,就是因为提前遭到了泄密吧!韩国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各国的突袭完全起不到作用。

    “皇上!臣以为当派人携带重金游说各国,行分化离间之策。其中,重点当放在齐、燕两国身上。如果齐、燕两国肯为我韩国所用,这次合纵也就不足为虑。”丞相张平率先说道。

    韩王点了点头,赞许道:“山东各国合纵抗秦时,秦国便用此计!只是,齐国、燕国肯背信弃义,为朕所用吗?”

    “臣听闻,齐太后病重,不能用事。齐国大权由田单、后胜辅佐齐王执掌。齐王毕竟年幼,后胜乃是齐王的母舅,故臣以为,相比较田单,齐王更加信任后胜。后胜此人见识短浅,见利忘义,皇上只需以重金贿赂,后胜必然反戈。”

    “至于燕国,皇上只需将齐国倒戈的消息告之燕王,燕王必然权衡其中利弊。再将代郡许给燕国,燕国必然动摇。”张平笑着说道。

    “楚国不臣之心久矣!赵国一心想要收复邯郸!至于秦国,对关中依然念念不忘。想要三国放弃合纵,难矣!不过,齐国好利,燕国重宝,如果两国以为合纵伐韩好过作壁上观,为之奈何?”韩王出言问道。

    “五国之中,楚国国力最强,如要伐我,必伐徐州。但臣以为,楚国远在南方,不易和诸国联系,倒是不足为虑。想要破坏合纵,最的反而是解决秦、赵两国。秦、赵两国毗连燕、齐,四国容易互相支援,方才是我们韩国的心腹大患。”

    “如果齐、燕两国不愿意倒戈,依臣之见,当先发制人。以荆州水师顺流而下,威逼江东,迫使楚国不敢猛攻徐州。对秦国,依托洛水、河水防守,削弱秦军士气,待其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再反攻。对赵国,步步为营,如有必要,放弃巨鹿、邯郸两郡,退守漳水南岸。只要让赵国得到巨鹿或者邯郸,赵国必然心生异心,不再与我韩国为敌,以免伤亡过大。与此同时,皇上集结大军猛攻齐国。齐国若灭,诸国必然胆寒!合纵自然瓦解!”张平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韩王不置可否,望向其余大臣。御史大夫范睢随即说道:“臣以为,丞相所说的先发制人极为正确。但主攻点应该于齐,而在于楚。一者,楚王毕竟是纵约长,灭楚方能让天下胆寒。如今各国尚未集结兵马攻打我们韩国,我们完全可以先行集结大军,水陆并进,出其不意攻打楚国。二者,齐国弱小,即使对我们韩国反戈一击,也不足为虑。秦、赵方才是我们韩国的大敌。但如果伐赵,恐秦救之,反之亦然。不论伐赵与秦,楚国多半会在南方掣肘。如果灭楚,对于接下来经略北方极为有利。三者,诸国畏惧我们韩国,皇上称帝,各国入朝请服。唯有楚国,不愿意向我们韩国屈服。皇上若能发兵灭楚,天下将无有敢违背韩国者!”

    灭楚相对于灭齐要艰难得多,不仅因为楚国国力是齐国的两倍以上,更因为楚国太大,韩军一旦深入,粮草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就是楚国的民风彪悍,远胜齐国。

    “若要灭楚,当出兵多少合适?”韩王出声问道。

    太尉魏辙当然明白韩王已经心动,但也清楚,灭楚决非易事。表面看起来,楚国不过二十五万精锐之师,但一旦涉及到国家存亡的大战,楚国完全可以凑出一支近四十万的大军!

    因此,魏辙报出了一个保守的数字,说道:“皇上,以臣来看,至少需要四十万大军!”

    “四十万?这么多!”韩王喃喃说道。

    韩王自然知道,当初秦国灭楚的时候,动用了六十万大军。那个时候的楚国尚且有淮泗地区,尚且有九江郡,不过因为内讧,秦国认为灭楚时机已到。李信年轻,小觑楚国,以为二十万大军足够灭楚,在秦王夸面前下海口,率军攻打楚国,结果大败而归。最后,秦王任命老辣的王翦为将,王翦步步为营,率领六十万大军示敌以弱,方才大败楚军,斩杀项燕,并趁势攻占寿春,俘虏楚王,楚国遂亡。

    现在楚国失去了最为繁华的淮泗地区,失去了西方屏障九江郡,相比较秦国灭楚的时候,韩国占据的优势更大。不过,楚国也有优势,那就是迁都吴县,而不是像历史那般迁都寿春。如果楚国都寿春,韩国只需发动大军渡过淮水就能马上包围寿春,现在嘛,只能是一步步打到吴县。不俘虏楚王,算不上灭楚。

第六十八章 用兵方向 下() 
ps:今晚三更!前两更可订阅,第三更晚上一点以后了!

    “启禀皇上,臣以为太尉所言甚是!楚国民风彪悍,若我们大举进犯,楚国必起倾国之兵。而且,灭楚速度要快,否则,一旦为各国所知,各国难免发兵救楚。四十万大军只可使我们韩国立于不败之地,若有六十万大军,臣有把握,三个月内灭亡楚国!”白起语出惊人道。

    卫尉李牧、郎中令蒙骜、韩腾、乐乘、王翦等人皆是一脸惊讶地望着白起,韩王也不例外,显然被三个月灭楚的言论惊到了。

    “三个月,爱卿确定?”韩王问道。

    “臣有把握!”白起语气不改。

    “九江郡以东多山,楚国于山隘之处修建营寨,完全封锁了通往江东、会稽的路上道路。又将水军屯兵于松阳一线,防止我们顺流而下深入楚国腹心之地。因此,从九江郡发兵伐楚,费时耗力。楚国又于淮水南岸屯驻大兵,防止我们渡河攻打寿春。淮水一线,是楚国大军防备的主要方向!这也是细作们核实确定的。加之我们韩国在淮水南岸只有信阳、西阳两座城邑,兵力施展不开。楚国在期思驻兵两万,想要从信阳、西阳发兵攻打寿春,必先破期思不可。期思可是完全由水泥加固翻新的,城高五丈,粮草不可胜数,攻打不易啊!”韩王有些忧心地说道。

    楚国在丢掉九江郡后,就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因此不遗余力地加固边境上的城邑,在要道上修建坚固的营寨,派遣重兵把守。兵力上的优势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有时候,面对坚固的城防。也有让百万大军呼之奈何的时候!

    白起深知,韩王在担心自己的计策是强攻楚国,如此伤亡太大。如果攻下楚国的代价是折损三四十万大军。韩王肯定是不愿意的。

    “皇上,看似楚国封锁了通往楚国腹心的要道。实则还有一条小道,楚国没有设防。”白起笑着说道。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是用兵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效果。如果真的有白起所说的,楚国没有设防的小道,那韩国大军可以借此深入楚国,楚国在边境上囤积的大军就完全失去了作用。楚军军心大乱之下,灭亡楚国也就简单了。

    “哪条小道?”韩王迫不及待地问道。韩王实在想不出。还有哪条小道被楚国忽略。难道是大别山的小径吗?又或者是黄山?

    “彭蠡湖!”

    白起的回答让韩国君臣犯起了嘀咕。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彭蠡湖因为湖如大瓢而得名。乃是自古以来的险要所在。

    在占据荆州后,南阳、巴蜀的舟师都被调到了彭蠡湖,将彭蠡湖作为训练之地,合并为荆州水师。楚国的舟师就驻扎在下游百余里外的松阳,监视、防备荆州水师。彭蠡湖虽大,但边缘却尽是沼泽。根本就无从借道。而且,从彭蠡湖到松阳的南岸,皆是山林密沼。多瘴气,人畜皆不能行。至于北岸,视野倒是开阔,但沼泽更密。所以,楚国才能安然在松阳布下了铁桶阵,锁死了韩国江水上的通道。

    荆州水师有四万余人,楚国将的舟师集合起来,置于松阳,刚好五万。人数上占据优势。正是楚国的依仗所在。而且,论及经验。韩军也确实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