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色复杂地望着魏辙,周王很明白,自己的命运很可能取决于这个韩王面前的红人。如果他愿意为自己说一句好话,也许社稷就可以保全,即使社稷不能保全,自己的处境也会好很多。

    所以,当着左右心腹的面,周王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谄媚,极其恭敬、讨好地问道:“不知太尉驾到,寡人有失远迎,实在是罪过罪过!”

    魏辙也没失了礼仪,微微躬身笑道:“魏辙冒昧前来,没有事先通传,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周王连忙摆手,很是大度地说道:“无妨!无妨!太尉在凉州立下的赫赫功劳,令寡人心往久矣!今日得蒙见太尉一面。果真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周王说的很是真诚,实际上心里却是暗自苦笑,魏辙自认失礼,却没有失礼该有的道歉。自己除了指责,又能如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过,魏辙向自己躬身,态度还是比周王想象的要好些。也许,魏辙领兵前来不是想要绝了周国的社稷,周王自我安慰道。

    “不知韩王近日身体可好?太尉前来,可是奉了韩王的什么旨意?”周王有些不安地问道。不过,周王还是试图打感情牌,自己都已经对韩王嘘寒问暖了,对魏辙也是恭敬有加。韩国总不至于要和自己为难吧?!

    魏辙长叹了一口气,直接令周王更加惶恐不安。良久,魏辙才开口道:“辙奉韩王之命,特来取九鼎,收河南,王上可为周侯,食邑八百户。王上子子孙孙,只要忠于我们韩国。可世世代代为周侯,永不降爵。”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周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呆愣当场,片刻方才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抓着魏辙的衣袖,哀求道:“寡人侍奉韩王甚是忠心,从不敢有半分违逆,对列国诸侯敬而远之。不敢为乱。今寡人之国,不过一城之地,还请太尉为寡人周旋一二,城外之地,寡人悉数不要。只求韩王仁慈,保留周国的社稷,保全寡人的王。哪怕三里之地,寡人也是感激不尽。此事必有重谢太尉代为周旋。”

    河南方圆二十里,保住自己的王爵名存实亡的周国保留下去,周王愿意将自己的封地缩小到三里。也就是一个城堡的大小,甚至赶不上一个村落大。

    但魏辙却是坚决而缓慢地摇了摇头,说道:“周国享国八百年,气数已尽。今颍川之地,祥瑞遍地,韩国取代周国,治理四海,乃是顺应天命。天命不可违,如果周侯不愿意献出九鼎,前外狐县就番,只能恕魏辙得罪了!”

    这个时候,周王的一个心腹再也看不下去了,出言据理力争道:“韩国以信义著称,周王侍奉韩王甚是殷勤、恭敬,韩国却要灭绝周国的社稷!这岂是仁义之君所为?!若是让天下列国得知,谁又肯与韩国交好?!周王之所想,不过是三里之城祭祀先祖,韩国方圆六千里,又岂差这区区三里之地?!以三里之地换得周国上下宣传韩国的仁义之名,为韩国计,窃以为远胜过灭掉周国的祭祀!”

    魏辙依然摇头,虽然周王已经是老泪纵横,虽然周王的心腹或愤怒或担忧,但依然不为所动。周国再小也是一个国家,以韩国之大,自然不差一座小小的河南城。但问题是,周王还是一国之君,只有将周王的王爵给削去,韩国才算是灭掉了又一个国家。韩国也好试探天下各国的态度。

    春秋以来,诸侯经常打着尊王攘夷的口,行称霸、壮大自己之实。虽然从各国称王开始,周朝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但周这个旗还是深入人心的。只有周国灭亡后,才会让天下百姓知道,天下共主已经不属于周王室。

    所以,魏辙面无表情、毫不客气地说道:“周侯,你只有一个时辰。要么在一个时辰内交出九鼎、离开河南,要么关闭城门,和我们韩国堂堂一战。如果是前者,魏保证没有人敢为难你丝毫,无论多少细软、奴仆,你可悉数带走。周侯的爵位非谋反之罪不会剥夺。如果是后者,魏保证不伤了你的性命,但你会被囚禁在洛阳,永世不能外出。还请周侯好好思量!”

    从周王到周侯,魏辙已经代表韩国不再承认周王的地位。说完,魏辙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时辰,周王即使想前去洛阳向韩王申诉也来不及!不答应是死路一条,答应还能保留性命。周王和心腹商议了一会,最终决定勉为其难接受韩国的第一个条件。

    如果列国听闻韩国夺到了九鼎,将自己贬为周侯,势必掀起轩然大波。如果燕、赵、齐、楚、秦可以联合起来,也许韩国会迫于压力,恢复自己的王爵。一时的荣辱算不上什么,三家分晋之后,历代的周王都清楚,想要恢复周王室的荣誉难度是多么的大。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又有耐心的人。

    一个时辰后,周王,不,应该是周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河南。最终愿意跟随周王前往狐县的的侍卫、随从不过七十余人。大多数人都清楚,周侯的食邑不过八百户,能够养护的人也是有限,更的是,追随周侯看不到的前途。改投韩国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魏辙分出一千羽林军护送周侯一路南下,自己则是亲自率领大军入城将九鼎搬出,运往洛阳。(。。)

第五十七章 称帝() 
韩灭周祀是整个三月最大的事情,影响力远远不是楚国灭越可以比拟的。△頂點小說,越国虽然也曾称霸一时,但毕竟是年代久远。越国又远离中原,完全被楚国隔绝,说句不好听的,越国的生死存亡和天下列国没有深切的利害关系。蛮夷之地,得知固喜,失之坦然。对上楚国,中原各国有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即使楚国吞并了越国,实力的增长也极其有限。

    周国则不然,武王伐纣,分封天下八百诸侯,周天子坐镇京师,垂拱而治。周国从武王定鼎天下到如今失去王权,享国超过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周天子的声名已经传遍四海。天下人皆是知晓,虽然自己国家的国君称孤道寡,但这天下共主还是周天子的。如果不是周王室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来自周天子的命令,各国国君莫敢不从。

    即使周王室衰弱至于斯,各国也不敢主动跳出来,明目张胆地和周王室作对,所忌惮的就是一个声名。这不得不感谢周公制定的礼仪,以道德约束天下万民。人之有别于禽兽,不只在于会使用工具,也在于知晓礼仪。

    周王室的权力是一步步被削弱的,始作俑者在于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废嫡立幼,周国为犬戎所灭。

    周平王迁都洛邑,因镐京在西,洛邑在东,故称东周,有别于周平王之前的周国。失去了关中之地,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不过六百余里,相比较方圆数千里的晋、齐、楚等国,只能算得上一个中等国家。

    周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重新壮大周王室,桓王将目标转向过自己的郑庄公。想要通过压制郑庄公郑国为自己所用。可惜郑庄公不吃这一套,周、郑由此交恶,溃Ц鹬街校9熳q跎渲兄芑竿跫绨颍芴熳拥娜ㄍ谑堑慈晃薮妗U飧鍪逼凇T对诙降穆郴腹鄙逼湫致骋粤⑽詈钣芍芴熳硬岱獾闹贫仍獾狡苹怠

    桓王之孙周釐王时,齐国势大,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釐王大喜,做出了让步齐国掌管大权,成为第一个春秋五霸。此后几代周王。莫不拉拢诸国中较为强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们占据自己大义,自己也乐得安享太平。宋国、晋国、秦国、楚国,莫不如是!

    整个春秋,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战事不断,天下各国莫能置身事外。周王室虽然处心积虑谋得一夕之安。但终究越来越衰弱。襄王死后,周王室居然无钱给襄王下葬。最后求助鲁国,鲁文公派人送去财帛,才让襄王得以入土为安。

    不过,在这个时期,除了南方的楚国因为文化、地理位置的关系,脱离周王室的名义统治。自立门户。各国即使心中再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也做足了表面功夫。

    等到了周贞王的时候,韩、赵、魏三家吞并了晋国的其他贵族,晋国名存实亡,晋国国君晋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乱象已生。

    贞王死后,周王室自己陷入内乱,兄弟阋于墙,哀王、思王、考王三兄弟上演了一场谋杀大戏。哀王死于思王之手,思王死于考王之手。等到考王坐稳了王位,整个周王室控制的地区方圆不过百余里。

    即使这样,考王还将自己控制的区域分成两块,一块给了自己的弟弟他建立西周国,一块留给自己。后来,西周国又分出去一个东周国。两国混战,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居然只剩下数十里。

    考王死后,烈王继位。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驱逐晋君,烈王派人封韩、赵、魏为诸侯。在齐国掌权的田氏一族受其鼓舞,也撕下了最后的面皮,驱逐齐君,史称田氏代齐。姜姓齐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原本在这个时候,周王室还能拉拢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但随着周王室承认了田氏齐国、韩国、赵国、魏国,天下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是为战国。

    晋、齐两国作为开国时最为的两大诸侯国,就这么成为历史。周王室失去了两座靠山,再也不复当初的荣耀。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称王等同于自立门户,毕竟,周王也不过是王爵。自此,周天子成摆设。

    在整个战国时期,周王室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周旋于各国之间。好在,或许是顾忌周王室残余的影响力,也或许是周王室的土地实在太过狭小让临近的诸国不感兴趣,周国的社稷得以保全。

    对天下百姓而言,周国虽然弱小,但涉及到一个正统问题,影响力极大。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应付灭掉周国后的一系列变故前,没有国家愿意冒这个风险。如今韩国堂而皇之地撕掉了周王朝最后一层遮羞布周王朝成为历史长河的一段文字,足以令天下各国震惊不已。当初,韩国一举吞并魏国的影响也不过如此。

    韩灭周祀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燕、赵、齐、楚、秦五国听闻这个消息,皆是召集群臣共议此事。因为他们清楚,韩国灭掉周国的举动绝不是区区二十里之地,而是在向天下叫板。否则,就不会堂而皇之地将九鼎带入洛阳。

    九鼎乃是传国之宝,周王室衰弱,自然引各国觊觎。楚庄王率先问鼎之轻重,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好在周国大夫王孙满一句“在德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让楚王无言以对,悻悻而归。

    秦惠王时,张仪献策,向周王室索要九鼎以令诸侯,楚国、齐国也蠢蠢欲动,想要夺取九鼎。周王室周旋于各国之间各国彼此牵制,保住了九鼎。

    秦武王自以为力能扛鼎。想要携带九鼎之一的雍州之鼎回咸阳,却力竭而死。秦武王的自大是一方面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也足以说明,秦国对九鼎的重视。传国之宝,非有德者不能据有之。谁能拥有九鼎,在政治上就占据主动。

    韩王会不会得寸进尺。学齐湣王、秦昭王称帝,令各国入朝称臣,犹未可知。但毫无疑问,在灭掉周朝祭祀,夺取九鼎后,韩王已经有了称帝、令天下的资格。

    齐国君臣得知韩王以周朝气数已尽,去周王王爵,收九鼎于洛阳的消息后,大为惶恐。齐国很清楚。韩国是在为继承周朝的国祚做准备。有九鼎在手,韩国国力又是天下其他诸侯的两倍,没有人敢在以后与韩国作对。

    如果诸国联合,韩国或许迫于压力会放弃帝,但无论燕赵也好,秦楚也罢,都有足够的战略纵深,韩国即使打败这四国。四国也能保全社稷。所以,实际上他们冒的风险不大。齐国则不然。齐国仅仅剩下两郡之地,这两郡之地又被韩国三面包围,韩国随时可以在不惊动天下各国的情况下,攻打齐国,甚至一战而亡齐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自然不愿意得罪韩国。惶恐之余。齐王还是派出了使者前往洛阳,恭贺韩王。严守中立或者亲近韩国是齐国现在的治国之道。

    秦国则是由于太子异人还在洛阳为质,韩国又有救援秦国秦国夺取一郡之地的大恩,不愿意与韩国发生冲突。对于韩国灭亡周祀、夺取九鼎。秦王派出郎中令吕不韦为使前往洛阳,送上厚礼以示。

    燕、赵两国虽然心中不服,但秦、齐两国旗帜鲜明地表明站在韩国这一边,加上燕、赵新败,军心、士气低落,也知道不是和韩国为敌的时候,也就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唯有楚国,携灭亡越国的声势,派出使者前往洛阳指责韩国不该将九鼎据为己有,而应该按照九鼎的诞生之地,返回给所属各国。夏禹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每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一鼎,共九鼎。每个鼎上都镌刻着当地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象征本州。

    除了扬州以外,韩国占据夏禹时候的八州之地。按照楚国的说辞,除了扬州之鼎要归还给楚国,其余八鼎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在韩国这里。

    但九鼎象征天下,韩国自然不会把扬州之鼎送给楚国。虽然楚国的使者屡次三番地表明楚国对扬州之鼎的权,奈何韩国视若罔闻。无论是韩王还是韩国的三公九卿都不待见楚国使者,在吵闹了一番后,发现自己被彻底冷落的楚国使者灰溜溜地返回江东郡向楚王复命。

    别说天下诸国没有人附和楚王,就算各国都认为韩国应当将九鼎送还给周侯,韩国也会对此置之不理。因为韩国又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底气。

    一番试探之后,韩国已然确定,就目前而言,天下各国之中唯有楚国不知道天高地厚,故意给自己难堪。但楚国也算识趣,知道走迂回路线。如果楚国跳将出来,直接反对韩国灭掉周祀或者质疑韩国不配据有九鼎,那韩国势必要对楚国用兵,给楚国一点颜色瞧瞧。

    但楚国现在只是质疑九鼎该不该由韩国全部据有,楚国毕竟占据着扬州,随着周王室成为历史,身为扬州的主人,楚国有这个底气申明自己的主张和权力。虽然最终楚国的“合理”要求被韩国华丽丽地忽略了,但总归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相比较燕、赵、齐、秦的忍让,令周侯老怀欣慰。

    既然各国没有联合起来,加兵于韩国,那称帝的条件就成熟了。六月份的时候,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太尉魏辙联合上书求韩王称帝。韩王以自己才疏学浅,婉拒。次日,三公九卿联名上书,满朝臣子无有不从者,韩王亦是固辞不受。很快,这种风波席卷全国,九州三十二郡,各州郡长官,纷纷上书,恳请韩王称帝。更有不少州县长官献上祥瑞,以示意韩王乃是真命天子,非韩王无以安天下。

    韩王一边上演着固辞不受的戏码,一边派人观察着各国的动向。而有关帝的争论也渐起,毕竟,秦昭王、齐湣王也曾称帝,一个为西帝,一个是东帝。韩王称帝,总要有别于秦昭王、齐湣王。

    自中央集权建立以来,各朝各代的君王称呼就没有统一过。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朝君王称“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僭越称王,尊周王为“天王”,亦即天子,上天之嫡长子,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万民。

    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表示韩国是从周王室手中顺应天命,接过了治理天下的权力,天子的称呼再合适不过,但在的称谓上,追本溯源,称帝也比较合适。相比较秦、燕、赵、齐、楚还停留在“王”的称谓上,韩王称天子也好,帝王也罢,都足以彰显韩国高人一等的地位,占据一个名分。

    不过,这个“帝”有别于商朝君主的称谓。荀况上书称,上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有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韩王的仁义,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宜称“皇帝”,简称为帝。(。。)

    ps:  修改下,马上好。上一章已经修改好了

第五十八章 楚王称帝的念头() 
楚国,吴县。~頂點小說,

    对于韩王称帝,楚王很不服气。周朝的气数确实已经没了,但怎么看,也轮不到韩国来做。韩国的开国国君韩宣子与赵襄子、魏献子暗杀智伯,瓜分晋地,架空晋君,怎么看都是无父无君之人。虽然韩国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但韩国的江山得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在楚王看来,即使韩国在与各国讲求信义,治理百姓讲求仁义,但也改不了韩国先祖出身卑微、道貌岸然的事实。同样的道理,赵国、魏国也是如此,无父无君之人,岂配称帝坐拥天下。

    至于齐国,如果是姜氏齐国,如果是桓公时候那般强大的齐国,称帝也未尝不可。但现在的齐国是田氏齐国,是仅仅只有两郡之地的齐国,所以,齐国也没这个资格称帝。

    还有秦国,早先不过是给周王室养马的部落,虽然祖上阔绰过天下诸侯吃过不少的亏。但现在的秦国,窝在西北,委派太子异人到洛阳,不敢对韩国又违背。

    燕国的祖上是与周公齐名的召公,乃是天下不多的周王室直系血脉。单单就祖上出身或者血脉而言,在楚王眼里,也就燕国有这个资格称帝,有这个资格获得九鼎。

    当然,相比较燕国,楚国的资格就更高了!楚国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乃是黄帝的子孙。或许是觉得自己血脉高贵,或许是无法忍受中原各国对自己的羞辱,楚国创造了无数了第一。楚国是第一个敢公开和周王室叫板的国家,是一个称王的国家,是亡人社稷最多的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