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十年,秦国土地、人口五不存一,天下莫不笑秦!原因无不关乎一个贪字!秦国如不囚杀义渠王,绝无义渠国作乱一事!秦国如不逼迫公子市,绝无公子市谋反一事!如果秦国稳扎稳打,非以战养战,以关中之险,群臣之智,天下莫能与之敌!”

    “学生一路西行,未尝见不法之事!百姓安居乐意,肯为王上效死,在乎治民以法。如今,欲要在凉州行新法,当以仁为本,以法为本,如此,可尽全功!”韩非道出了治理凉州的最终想法,这也是魏辙真正想要考校两人的地方!

    “何谓本?”魏辙追问道,仁与法向来是韩国宣扬的,说以之为本很是简单,但如何去做,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

    韩非道:“臣观秦国的法律是轻罪重罚。重刑之下,人们就不敢触犯了;而小小过失则是容易改掉的。使人们改掉容易犯的小错,不去触犯重刑,这合乎治理国家的原则。既然小错不犯,大罪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犯罪了,祸乱就不会产生了。今秦法已经深入关中百姓人心,大人何不因循之?在施行的过程中,将新法多出的部分逐一施行之?例如放贷粮食。”

    魏辙抚掌大笑,望了李斯、韩非一眼,说道:“仁义出乎本心,两位贤侄可是怪罪本官不体恤凉州百姓?”

    李斯、韩非忙道:“学生不敢!”但脸上不解的神情出卖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魏辙长叹了一口气,解释了其中的缘由,道:“两位贤侄以为,是锦上添花容易还是雪中送炭容易?”

    李斯、韩非面面相觑,很显然,当然是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了。一个人得意的时候,亲朋好友都想来分一杯羹,沾点好处,一个人失势的时候,他的朋党恨不得撇清和他的关系,又怎么可能会襄助他呢!趋利避害乃是人性,不过,这和体恤凉州百姓有何关联?

    看对方的表情,魏辙就知道对方还没有领悟自己话里的意思,因此提点道:“如果有人穷困潦倒,你去襄助他,对方虽然承了你的恩情,但却可能以为即使没有你,也会有他人帮他渡过难过!如果对方走投无路,眼看就要饿死,你这时出面去襄助他,他却一定对你感恩戴德!”

    李斯、韩非恍然大悟,这个计策如果是用在兵法上,称得上是欲擒故纵了。谁都知道,今年关中的收成不好,秦国几乎把百姓家中的大部分粮食都征走了。随着秦国困守泾水以东,凉州的秦国百姓算是被抛弃了。他们难熬的日子过得越久,就越是憎恨秦国,对韩国的帮助会从一开始觉得理所当然变成感激涕零。

    当初,商鞅给新法立威,在南门立木。魏辙此举,是一举收服凉州十数万百姓的民心啊!其意义要远超过商鞅的立木之举。经此一事,凉州百姓尝到了新法的好处,必定对新法百般拥护。

    “学生受教矣!”李斯、韩非心悦诚服地深深作揖,看来,师父派自己过来说是襄助魏辙,实际上是要自己多向魏辙学习!凉州绝对是韩国最为复杂的一个州,也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下,才能耳濡目染学到最实用的知识!

    此时,一名佐吏走了进来,谓魏辙曰:“大人,天水郡守派人来报,询问明日是否开仓赈灾!”

    魏辙望着门外已经停歇的大雪,回望了李斯、韩信一眼,笑道:“开!为什么不开?!传本官的命令,天水各县明日开仓赈粮!陇西、北地郡五日后亦可开仓赈灾!”

    “喏!”刺史府的佐吏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

    很快,明日官府将会开仓赈灾的消息传遍了天水郡的大街小巷,不少人望着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或是面黄肌瘦的老人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没有人知道会发放多少粮食,也不知道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有没有粮食,但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火,照亮了大家的心里。

    乡老、里长、亭长成了最繁忙的人,无数人前去他们的家里打探放粮的细节,但他们除了得知粮食会以“里”为单位发放,时间是明天午时,但更多的细节却不知道了!

    百姓们失望而归,但却不约而同地下定了决心,明日一早就来排队,即使官府发放的粮草有限,排在前面的也能更有把握领导救命的粮食。

    定好的午时发放粮食,但在此之前的三个时辰就有人开始在定好的地点守候。人眼巴巴看着救命粮草的到来,却没有人敢生出一丝念头去哄抢,荷枪带剑的韩军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何况,秦法的严苛深植在每个秦国百姓的心中,百姓们畏惧官府几乎全都是下意识。

    当负责发放粮食的官员宣布,每家每户按照人口来领取粮食,一个五口之家,大概可以领取四石半粟米,现在已经是腊月中旬,足够支撑到五月下旬!毕竟,最难熬的是青黄不接的寒冬腊月,一旦三月,万物复苏,田地里的野菜,河中的鱼虾都可以果腹,如果计算得当的话,四石半粟米甚至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食用半年!而那时,夏粮早就已经收割!

    当然,如果要留出耕种的种子,这么点粮食就有些少了。但魏辙筹备了这么久,又怎么会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呢?!因此,在按照人口发放相应的口粮后,又根据每家每户耕种的土地面积分配了相应的种子。不过,相比较口粮,种子的发放可是有代价的,夏收之后,要返还两倍的数量!但即使如此,也远比地方豪族开出的“高利贷”好上许多!

第十三章 洛阳的不速之客() 
这个冬天对于韩国来说,终究是繁忙的,从陇西到东海,从上党到巴蜀,修建驰道、开展新法、演练新兵,一桩桩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

    尤其是青州、徐州、凉州三地,因为是新近归附,韩王嘱咐三地的州郡长官,宁可将推广新法的速度放缓一些,也不要操之过急,引发冲突。

    三地的州县官员遵从韩王的王命,无不兢兢业业,惩治贪赃枉法之徒,抚恤孤寡老弱,在一个冬天的时间里,就树立起了新政府的权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法会渐渐展露出成效。

    随着春节的到来,殚精竭虑了一整年的韩王总算是可以好好歇歇,如果可以的话,韩王真想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每天陪陪王后和儿子,练练剑法,找大臣下下棋,日子很是悠闲。但有些时候,你不找事,事却找你。赵国使者蔺相如的到来打破了洛阳的宁静。

    蔺相如这次是身负王命,想要跟韩王商讨一件很的事情,那就是换地。

    有地就有人口,而人口才是这个时代最为的。春秋时期的八百诸侯到现在所剩无几,他们灭亡的原因不一而论,但相同点就是面积太小,人口太少。如今,各国动辄十几万人规模的战事放在春秋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乱世,有战事就有成败,成功的固然不用说,好处很多;失败的一方就此一蹶不振,还是可以重新崛起,往往取决于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这也是为何楚国可以绵延如此久!

    赵国这次的“诚意”不可谓不大,因为赵国想用下辖十五个县的太原郡来换取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论人口,太原郡有八万户。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有五万户;论面积,太原郡南北超过八百里,东西超过三百里,而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方圆不过两百里。如果只考虑这两个因素的话,韩国无疑沾了很大的便宜。

    但考虑到如果韩国同意易地,那么秦国将几乎完全被韩国包围。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秦国的上郡最北端还能和赵国的云中郡相连,但连接的地方山高路远,也称得上是与世隔绝了!秦国若是想要开疆扩土,也只能打韩国的主意。

    另一方面,马陵以北的六座城邑东连泰山郡,南接东郡,西接邯郸,地理位置十分。韩国若是失去了这块土地。那就无法直接出兵渡过河水,威胁邯郸。赵国的压力会明显减轻!

    很明显,赵国的易地明显包含祸心。韩国答应了,就会失去秦国这个潜在盟友,秦、赵就有再次结盟抗韩的基础。韩国若是识破了,也说不出赵国什么,于赵国没有损失。

    所以,当韩王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的时候。许多人都沉默了。赵国给出的条件太过优渥,不答应似乎不符合韩国占便宜的习惯。答应了则是断绝了秦国与韩国交好的可能,上了赵国的当。

    似乎,想要做出正确抉择,就必须思量是秦国这个可以利用的盟友还是太原郡!初一看,秦国拥兵还不到二十万,相比较韩国实在不值一提。多秦国一个帮手不多,少秦国一个帮手不少,不是很多人忌惮秦国再次强大吗?!只要答应这次易地,秦国还不是任由韩国摆布?!如果秦国听话,韩国也不介意赏赐几座赵国的城邑!如果秦国不能为韩国所用。那正合心意,先灭秦国,再与诸国争锋!

    但如果仔细计较的话,道理就不同了。秦国已经衰败到主动归附韩国的程度了,在这种情况下,韩国还是不肯放秦国一条活路,而是要斩尽杀绝,这样的先例若是开起来,那天下诸国谁还敢跟韩国议和?!毕竟,魏国是咎由自取,秦国可是又送出白起、王翦,又送出太子为质的,诚意如此足,韩国还是不满足。显然,韩国不亡人社稷,绝不罢手!今天是秦国,明天就会是赵国或者齐国。

    这会让天下各国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与其跪着死,不如站着死。诸国联合起来,与韩国为难,韩国即使再怎么强大,也敌不了天下!

    何况,将人逼到绝路,韩国想要摆平秦国,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王上!以臣之见,赵国如此作为,不过是一种试探!”御史大夫范睢长舒了一口气,叹道。

    “赵国想要的是。。。。。。”韩王不确定地说道。

    “邯郸如今有受到东西夹击的风险,一旦韩、赵两国交恶,我们韩国大军可兵出涉县或者聊城,无论哪一路,距离邯郸不过百余里的距离,赵国势必如临大敌!”范睢言道。

    群臣与韩王一般,皆是默然点头。这也是韩国携此次大胜之威,换来的最大好处!有濮阳、聊城等大小十三座城邑,加上原先的上党,韩军可以兵出两路,夹击邯郸,赵国就必须看韩国的眼色!

    “如果我们同意,那邯郸就解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可以专心防御武安,这是其一!其二,赵国多半猜到,我们韩国有意挑拨秦国与他们的关系两国比拼消耗,我们坐收渔翁之利!只要我们答应易地,不论有心还是无意,就会封锁死秦国,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无论是自保,还是开疆扩土,多半会和我们韩国决裂!赵国不仅可以避免秦国的威胁,还能多一个盟友,此乃分化拉拢两不误!其三、将秦国团团包围,多半令天下各国以为我们韩国想要绝灭秦国社稷,如今方才弭兵,我们若是如此,怕令天下诸侯不安,王上想要的休养生息怕是要就此结束了!”范睢仔细分析道。

    “那寡人不答应就是了!”韩王听后显得忧心忡忡,既然易地是赵国的诡计,那不上当就是了!眼前的利益再大,也比不上民心,比不上长远的利益。

    “如果不答应的话,也有问题!”丞相张平轻声说道。

    “丞相请言之!”韩王神色变得沉重。

    “如御史大夫所言。易地不过是赵国的试探。如果我们不同意易地,那就证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绝对就是赵国!当初,王上之所以愿意献出平阳,为的就是引秦、赵两国相争太原,但如此做的前提必须是让赵国安心,不同意易地。赵国之心岂能安?怕是他们宁愿放弃太原南部的数个城邑,也要死守邯郸吧!”张平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韩王默然不语,张平说的却有道理。试想一下,当秦国打上赵国大门的时候,自己在一旁虎视眈眈,赵国岂能全力和秦国厮杀?自己所希望的两虎相争一死一伤的局面绝不会发生,赵国多半会吃些暗亏,甚至主动拉拢秦国,换取一时之安吧?!

    “丞相所言甚是!不过。臣倒是有一计!或许可以让赵国稍微安心,又能令秦国对我们韩国不敢生出二心!”范睢出言道。

    韩王大喜,忙问道:“计将安出?”

    “以地易地!”范睢笑着回道。

    “以地易地?”韩王喃喃地说道。赵国提出了一个以地易地的策略自己陷入两难,范睢提出一个以地易地的策略,为自己解围!倒也奇妙!不过,这个地怎么个易法呢?!

    范睢解释道:“赵国既然想要心安,我们权且应了他!毕竟。答应易地,我们可平白多出三万人口!不过。赵国想要离间我们和秦国的关系,我们却是万万不可上当的!想要秦国为我们所用,就必须给秦国希望,秦国依附我们,不过是寻求平安,图谋利益。我们何不向秦国也易地呢?如果太原归秦国,秦国北可图谋雁门、云中、代郡,东可图谋邯郸之地,臣相信,秦国必然欣喜若狂!毕竟。赵国虽强,但差我们远矣!秦国宁愿与赵国为敌,也不愿得罪我们韩国!”

    韩王抚掌大笑,之前的困扰一扫而空。自己方才执迷了,老想着既不令赵国生出忌惮之意,又不想放过便宜,却忘了可以将太原再易主给秦国!如此,秦、韩两国皆大欢喜,赵国则吃了一个暗亏。以后,赵国怕是都要分出相当的兵力镇守云中郡和汾水沿岸,防止秦军从北方威胁自己吧!

    “这易地当以何地易之?”韩王追问道。

    秦国如今只剩下上郡、河东、内史三郡,若要易地,上郡首先被排除,这不仅是因为上郡地广人稀,也因为上郡位于内史、河东之间,一旦交易给韩国,那么秦国将被一分为二。那剩下的也只有河东、内史两郡了。这两郡的人口都在八万左右,与太原不相上下,也都合适。

    “臣以为,当令秦国以内史换之!秦国若是不从,则以河东换之!”范睢回答地毫不犹豫。

    如今的内史郡是位于洛水、泾水之间的广大区域,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就是以洛水作为分界线!只要拿下秦国的内史郡,那整个关中就为韩国,秦国的根也就算毁了!别看如今整个凉州都归顺在韩国治下,但凡秦国打回来,不需要占据太多的地方,只需要攻占咸阳、雍城,那整个关中都会出现大动荡!将秦国彻底赶出关中,不仅有利于韩国在凉州的统治,也能将关中经营成韩国的大后方、粮仓。

    都江堰在去岁完工,根据蜀郡郡守李冰的预计,蜀郡今年的粮食会增产五成以上,这还是受限于开垦的土地有限!随着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可以预见,不出五年,蜀郡将成为韩国的又一大粮仓!今后,韩国对楚国用兵,十数万水军完全可以乘舟携带充足的粮草,顺流而下!

    关中的富饶可是远远超过蜀郡,虽然秦国如今的内史郡产粮有限,但只需要稍加治理,内史郡完全可以成为媲美陇西、天水的存在!

    哪怕韩国大败,也能凭借关中、巴蜀这样的后方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这些道理大臣们都懂,所以,对于范睢提出要秦国拿出内史来交换太原的想法很是赞同。

    至于以河东郡换取太原,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河东一度作为韩国的领土,治理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有河水天堑,便于防守!恐怕,这也是秦国乐意做出的选择!怎么计算,韩国都不会吃亏就是了!

    但众人也清楚,相比内史,河东真的只是第二选项,内史才是韩国的第一选项!

    “臣附议!如果秦国愿意以内史换取太原,那两全其美!王上就答应赵王的易地请求!如果秦国要以河东换之,也未尝不可!”丞相张平出言道。

    “呵呵!”韩王听后就笑了,说道:“秦国如今都栎阳,我们随时都能兵临城下,相信秦王也过够了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了吧!就以内史为条件吧!如果秦国不从,再议!”

    “臣等遵命!”群臣齐声应道。(。。)

    ps:  昨天忙晕了,今天也是,先更这么多!明天争取码多些吧!

第十四章 艰难的抉择() 
“易地?”秦王在韩国使者唐雎道出来意后,神色变得极其琢磨不定。+頂點小說,

    就因为吃过了太多韩国的亏,在秦王的潜意识里,和韩国打交道要万般小心,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韩国的陷阱。没了面子事小,吃了亏事大。如今的秦国可没有多少家底了。

    唐雎微微一笑,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表情,道:“此事也是因赵国而起,赵国有意将太原郡献给我们韩国,太原郡南北八百里,东西三百里,得之足以成霸业!秦国事韩甚恭,韩王有意与王上易地,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秦王愈加小心,这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如果韩国是打算用秦国的两郡甚至三郡来换取太原,秦国可就吃了一个大亏。如果韩国只是想要索取三五个城邑,那秦国就占了一个大便宜。问题是,秦王可不相信韩国会做亏本的买卖。另外,赵国肯献出太原如此一个大郡,肯定是有所图谋的。只是,韩国不愿意道出原因,只能由自己揣测了。

    “不知如何一个易法呢?”秦王试探性地问道。

    “太原举郡十五县,民八万户,秦国堪与太原相比者,无非内史、河东两郡而已。河东富庶,内史贫瘠,韩王怜王上的忧困以内史换之。”唐雎说得极其道貌岸然。

    秦王的脸色瞬时变得极其难看,关中之地,是以洛水作为分界。如果失去了如今的内史郡,那秦国就成关外的国家,完全就不要指望重新夺回关中了。关中乃是秦国之根基,根基已坏,如无根之萍,谈何发展?!

    论富庶。内史确实远不及河东,论人口,两者相差无几。但论及对秦国的性,河东却是不及内史郡的一半!偏偏韩国打着大义的旗,如果自己非要用河东来换取太原,没有堂堂正正的理由。怕是令韩国难堪,继而嫉恨自己!至于完全否决易地之事,更加不可。因为这件事很明显,赵国想用太原郡挑拨韩国和自己的关系,韩国据有太原,秦国将成为瓮中之鳖,任由韩国拿捏!

    “兹事体大,寡人想要与群臣共同商议,再回复贵使可好?”秦王找出了一个借口。

    “自然可以!只是韩王一片赤诚。力排众议,欲要以富庶之太原换贫瘠之内史,还望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