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理由,四国完全可以胁迫燕国也加进来一起伐韩,燕国还不能不从!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其次,楚国太大,不易征服!如果不能俘虏楚王,楚王完全可以逃到寿春乃至陈县,在这里,楚国也有一支数量在十万以上的大军!楚王若是不肯屈服的话,完全可以向北攻打韩国。而韩国对新占领的郢都等地需要分出兵力驻守,无形中削弱了自己!

    道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虽然不值钱,但在某些时刻。还是有着巨大作用的!譬如现在。四国伐韩一旦成为事实,韩国就可借着这个由头反攻各国。没人会说韩国是第二个暴秦,真计较起来,人们会发现,韩国信奉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攻打秦国是这样,灭亡魏国是这样。一战而决定十年的天下形势。什么代价都值得!而且,与主动出击相比,固守的成本更小,损失更小。韩国完全可以消磨掉四国大军的士气,甚至以空间换取时间,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要知道,地利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条件。

    所以,一番争论后,韩王最终决定以静制动。耐心等着四国挑起战事!接下来的议题就是各个方向的攻守问题了,更准确的说是在各个方向投入多少兵力来应付四国大军。兵力少的方向自然是固守,兵力多的方向自然是要求胜!

    从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赵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上党和河内,齐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东郡和砀郡,而楚国呢,对汝南甚至砀郡,都存着不小的心思。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楚国肯定也不介意拿下颍川。唯有秦国。细作们再三打探,也不知道秦王真正想要的。或许,整个秦国,只有三个人才知道秦国真正的目标。一个是秦王,一个是丞相魏冉,最后一个是武安君白起。

    韩国当然可以推断。秦国用兵的目标只有三个,要么汉中,要么武关,要么函谷关。更准确的说是两个方向,要么经略中原。拿下河东、三川、南阳;要么经略汉中,窥探巴蜀和南阳。

    韩国关心秦国不仅仅是因为秦国最强,也是因为秦国对自己最了解。收缩到关中的秦国占据的地盘、人口虽然少了,但调兵遣将变得很容易。反观韩国,地盘太大,防守成了问题。秦国完全可以玩一出声东击西,把韩国弄得晕头转向,这样的事情,秦国就曾做过!如果不是宛城的韩军增援的及时,也许,武关在三年前就被秦国收复了也不一定!

    对秦国的防守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韩国不清楚,秦国会如何对付自己!是借道太原直取河东,还是借助风陵渡偷袭河东;是顺流而下直奔渑池,还是强攻函谷三川;是翻山越岭奇袭南郑,还是稳扎稳打拿下武关,太多的可能性了。无论哪一条,都能给韩国制造不小的麻烦。

    其他方向上,赵国、齐国、楚国如何攻打韩国,韩国知道的一清二楚,自然也好防御。秦国,这个被韩国束缚在关中的诸侯国,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本来,在平时,这个隐患是足以消除的,因为韩国有足够的兵力扼守住秦国出关中的每一条要道!哪怕秦国出动举国之兵,韩国也不怕!但两个多月后,随着齐、楚、赵三国七十五万大军压境,韩国的兵力会显得格外紧张!这就是秦国可以利用的最好机会!韩国可以设想,拼着巨大的伤亡,秦国也会取得想要的突破的。如何对付秦国,这才是真正摆在韩国君臣面前的最大难题。

    韩国十二个郡,除了颍川和蜀郡完全不和他国相邻,其他十郡均有可能被这场战争波及。韩国君臣估算了下,按照战争持续一年来算,各郡能够凑集的兵力最多八十万。再多的话就难以应付突发的状况,更会严重影响民生。因为韩国是防御的一方,八十万的数量应当足以应付这场战争。当然,如果形势极其不利于韩国,韩国还是可以陆续增加兵力的。

    大臣们对秦、赵、齐、楚四国该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争执不休。毫无疑问,秦、赵两国给韩国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齐国,最后是楚国,这和各国实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丞相张平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建议韩王把主力优先对付齐、楚两国。至于秦、赵两国,因为两国的国力很强,战况肯定会很胶着,韩国即使投入兵力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战果!

    御史大夫范睢则是另一种想法,秦、赵两国固然难打,但正是因为难打,只要韩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齐、楚两国必然退缩。对这四国而言,秦、赵才是主心骨,齐、楚两国不过是浑水摸鱼来占便宜的。分清了这个主次,就不难下正确的决断!

    太尉暴鸢的主张和张平、范睢两人相比,无疑更加激进了些。他认为,秦、赵乃是大敌,既然两国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韩国何不一举歼灭秦国或者赵国的主力。只要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哪怕的丢掉东郡、砀郡,那又如何?!

    一时之间,韩王犯了难!(。。)

    ps:  如何破局,大家有什么要说的?书评区或者贴吧,等你回答啊!

第十九章 出兵问题() 
韩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决议征调八十万大军应对此次危机。''''。''。'秦、赵两国实力最强,自然需要引起韩国最大的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小觑齐、楚两国。因为韩、齐、楚三国交界的东郡、砀郡、汝南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因为大意齐、楚大军轻易突破,那么它们身后的颍川则危矣!颍川乃韩国多年经营之所在,若遭战乱,韩国损失必大,军心也会动荡!

    这场的战争一旦爆发,范围将有上千里。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四国图谋甚大,自然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若是韩国不未雨绸缪,提前布置,等各国突然暴起发难,韩国将顾此失彼。因此,划分战区,将指挥权下放到将领手中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具体的兵力分布如下,卫尉李牧领军三十万,驻守砀郡,负责东郡、砀郡、汝南三郡的安危,考虑到三郡平原居多,适合骑兵迂回穿插,韩国最精锐的骑兵——羽林军调归李牧指挥。

    郎中令蒙骜领兵十五万,负责上党、河内两郡的守备工作,成军未久的河水舟师负责策应。如果形势危急,韩王允许蒙骜丢掉河内郡,力保洛阳的安全。之所以兵力如此少,一方面是韩王决定对赵国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上党、河内的地形决定的。上党有太行山作为屏障,河内两面环山,一面环水,皆是易守难攻。韩国的兵力有限,赵军的士气高涨,自然要挫其锋芒,再作打算!

    太尉暴鸢负责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将兵十五万。严防秦国从这个方向突破。汉中方面则是由偏将军乐乘领十万大军防守。在秦国这个方向,韩国动用的兵力总共二十五万!

    之所以专门派偏将军乐乘只负责汉中,不把汉中的兵马往外调是因为汉中的核心所在为南郑,南郑距离洛阳有上千里之遥,秦国若是猛攻汉中,韩国得到消息再调兵遣将必然耗时持久。久则生变!汉中可谓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让暴鸢、乐乘各领大军的好处很明显。若是秦国猛攻风陵渡、函谷关或者武关,乐乘将北上关中,令秦国不敢专心东进。若是汉中遇袭,暴鸢也会在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发动攻势,牵制秦军主力。

    最后剩余的十万大军则是由魏辙率领,驻守颍川,随时供韩王差遣,支援各条战线!

    从兵力分布上来看,韩国以十五万大军拒三十万赵军。以二十五万大军对付秦国二十五万大军,以三十万大军和齐、楚四十五万大军抗衡,可以隐隐推断出韩国的策略。那就是对赵国采取守势,对秦国针锋相对,对齐、楚则是诱敌深入。

    当然,策略会按照实际的战况,尤其是中原这一块主战场,韩国调动兵力可谓极其方便!双方在各个战场上兵力上的对比不能完全说明什么。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中规中矩的做法,真正的名将善于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

    譬如针对赵国,表面看,赵军的数量是韩军的两倍,韩军完全处于劣势。但实际不然,兵力处于劣势并不意味着韩军没有反击的机会!韩国有上党在手。居高临下正对邯郸,随时可以威胁赵都邯郸,而赵国绝对不会忘记这一点。因此,赵国在进攻河内的时候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防备韩国从上党方向出兵。至于韩国能不能隐藏自己的行踪给赵国致命一击或者赵国能不能声东击西攻入上党,完全就要看双方将领的指挥应变能力了。

    整个七月份。各国的使者游走天下诸侯,为一场注定惊天动地的大战做各式各样的准备。想要完全避开其他国家的细作是完全不可能的,秦、赵、齐、楚四国明白,自己针对韩国的阴谋韩国不可能不知晓,正如韩国也知道,自己暗中筹备粮草,集结大军的行为也瞒不过有心的各国细作。双方唯一不确定的是这一场大战会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

    太多太多的选择,太多太多的可能,愁坏了将军大臣们。只是,当各国的战争机器沉重、缓慢而坚定开动起来的时候,彷徨、犹豫、不安就全被抛之脑后,各国唯一考虑的是如何欺骗对方,占得先机!

    七月末的时候,从北方草原和南方百越之地传来了好消息。北方的匈奴同意出兵十万,进犯秦、赵两国,前提是中原确实爆发了大战,匈奴确定有利可图。南方的东越国也表了忠心,当楚国攻打韩国后,东越国的五万大军将出会稽山,越过浙江,攻打鄱、艾两邑今九江境内,三国时名曰柴桑,做势切断郢都和淮泗流域的联系,乱楚**心。

    与此同时,流言乱飞。韩国虽然知晓已经不能断绝秦、赵、齐、楚四国讨伐自己的决心,但总可以给对方添一些堵。这样的事情在九国伐秦的时候秦国也做过,效果证明也还不错。

    不同的国家流言自然不同。譬如临淄,韩国散布的流言是愿意和齐国联合瓜分楚国,韩国主动割让砀郡,换得齐国的出兵。当然,迷惑楚国,齐、韩两国要先装模作样地打一架。等楚国存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放松警惕后,齐国出兵攻占淮泗之地直达江东,韩国则是三十万大军从南阳、巴郡顺流而下,攻占郢都。两国合力将楚国赶到岭南不毛之地,绝其祭祀!

    配合这则流言,丞相张平自然在此之前去了趟临淄,面见了君王后,虽然两人不过是笑呵呵地谈论了下今年的收成,互相转达了问候,但流言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张平代表着韩王和君王后敲定了灭亡楚国的“妙计”!

    再比如郢都,韩王无缘无故地送了几十名和几件价值连城的珠宝给楚王,外加一封书信。然后没过多久,郢都就流传出韩国有意和楚国联盟,瓜分故鲁之地。

    邯郸方面散布的消息是秦国已经和韩国秘密达成协议,两国将瓜分赵国。韩国只要邯郸、代郡,太原、云中、雁门则属秦。表达自己的诚意,韩国会把长安君交给秦国泄愤。有关质子的人选正在紧锣密鼓地筛选。

    同样的道理,在咸阳流传甚广的一个消息是韩、赵两国已然联盟,如今长安君在洛阳为质,赵国用事的赵太后宠爱幼子,韩国又厚赂赵国大臣,终于说服赵国联合发兵攻进关内,灭绝秦国!长安君已经在前往上党长平的路上,只要赵国出兵,韩国就会在两天的时间把长安君送到邯郸!

    秦国这些年屡战屡败,对于这样的消息极其敏感。尤其是后者,带给关内的震动不是一般的大。如果韩、赵两国发兵伐秦,秦国哪里有获胜的可能?!除非齐、燕、楚三国援救自己,否则,自己必死无疑!对秦国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保住陇郡,希冀再起,重走一遍秦国崛起的老路!

    在韩国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流言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所谓三人成虎,虽然各国君臣都知道这是韩国的离间之计,但也不由得开始担心若是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该如何应对!似乎看起来,唯有强大才能避免他国的觊觎,像韩国这般被四国打主意也是因为韩国不够真正的强大!

    既然想要强大,就必须在这场大战中保存实力,切不可贪图利益让自己损失太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可是一个绝对不会错的道理!四国已经暗自下了决心,即使没有变数,在攻城略地的同时绝对要打探其他国家的动向,免得自己的盟友什么时候变成了敌人都不知道!

    不过在此之前,秦、赵、齐、楚四国因为韩国的离间面临着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谁先出兵谁后出兵。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大不了四国秘密约定一个时间一同出兵就是了!但实际上不然!

    首先,四国说是相互呼应,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当初防止相互拆台,信陵君的建议是兵分四路,各自凭借自己的本事去攻打韩国。想要在方圆千里的地盘上同时做一件事,没有人监督,究竟会如何,很难预料!

    其次,如今四国已经生出了些许疑心,肯定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第一个违反新郑会盟的国家!比如约好了九月初一发兵,结果却只有楚国按照约定发兵,其他国家在发兵之前动摇了,那么楚国就成了天下公敌!到时候,韩国若是许了巨大的好处秦、赵、齐三国罢兵或者干脆倒戈,楚国岂不危险了?!同样,这样的道理适用于秦、赵、齐三国!

    君今天太累,明日三更可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建议呢???个啊月票什么的(。。)

第二十章 大战伊始() 
信陵君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既然各国都担心其他三国事前突然反悔,那何不合兵一处,互相监视彼此?!当然,各国的目标不同,肯定不可能把主力大军放在一起。但抽调出数千人的军队参与对方的行动还是可行的。本来最好的办法是各国互相派遣质子,但如今时间紧迫,加上像齐国王室人口凋零,也无质子可派,信陵君也只能变着法子促成此事。

    这数千人自然起不到质子的作用,也不可能让各国完全放心。但他们打着各自国家的旗,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其他国家,自己国家是铁了心和韩国对抗了!你们不用顾虑,大胆地进攻韩国吧!就这样,秦、赵、齐、楚四国约定,各派五千人到对方大军。对方一旦和韩国开战,五千大军则返回各自国家。

    八月份的时候,天下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原本小心翼翼的各国这个时候也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即使想隐瞒,征召百万大军的声响也隐瞒不住。再傻的人也知道,天下要爆发大战了!就是不知道,这次大战将会是孰胜孰败!

    北疆的气氛受此影响,也变得有些扑朔迷离,燕国虽然在一开始受迫于形势,表明了中立的立场。但齐、赵两国不可能不妨。赵国在代郡方向留守了八万大军,意图很明显,那就是燕国只要敢妄动,赵国大军肯定会攻打蓟城。

    齐国则在临淄以北两百里设下营寨,驻军五万,以策万全。当然,燕国若是出动二十万以上的大军,齐、赵两国在边境上的大军自然不足为虑。但两国对此早有提防,无数的细作潜入燕国。查探燕国的消息。一旦燕王下令征兵或者调集大军,两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从邯郸、临淄出发的后续援军可以很快抵达!在边境上的大军更多的是迟滞燕军的行动!

    对于这一切。韩国暗中看在眼里。燕国如今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在辽西郡按兵不动。明显是存着其他的想法。

    按照往常的经验,中原国家依托长城据守边塞的成功率还是极大的。历来中原国家对游牧民族获得大胜,靠的就是诱敌深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游牧民族的大军!毕竟,游牧民族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国家步兵居多!想要获得大胜,就必须是歼灭战,而不是追逐战!

    燕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守株待兔对燕国来说是最好的办法!而这个时候是秋天,离东胡南下打草谷的时间还有两三个月。燕国若是真的抽调二十万大军北上塞外,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的情况下,能够活着回来多少,真的难说!

    秦开大败东胡,拓土千里那是准备了十多年。像燕国这样,什么准备都没有,就仓促地北上出塞,讨伐东胡,实在是以卵击石。这恐怕也是燕国发兵二十万却迟迟未动的原因!

    很有可能的是。燕国想要借此表明,燕国的主力都在边塞上,不会插手中原的混战。但在韩王看来。燕国的心思绝不止于此。

    争名逐利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尔虞我诈是这个时代的习俗。燕国难道就真的无心插手中原吗?绝非如此!燕国之所以不愿意现在出手,是因为没有瞅准哪一方会占据上风。

    如果这个时候燕国就跳出来伐韩,韩国若是大败,燕国能够获得的利益也会比较少。因为这是锦上添花的行为,可有可无。可一旦韩国出人意料地获胜,那燕国就要承受韩国的怒火。这不是燕国乐于见到的!

    而且,在燕国君臣看来,虽然即便在四国的围攻下不能久撑。也可以熬过一段时间!甚至在某一段时间,韩国还能和四国打得平分秋色。这个时候。战局最胶着的时候,才是凸显燕国性的时候。因为燕国无论站在哪一方。都能影响原本势均力敌的态势。如此一来,燕国可以谋取的好处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韩王写给燕王的书信也透漏出了这一点,韩王在信中告诉燕王,北疆苦寒,远离中原。燕王若想重复燕昭王的荣光,就必须南下中原。而齐、赵两国严严实实地挡住了燕国踏入中原的道路。此次若韩国大败,齐、赵两国将不可阻挡,燕国只能依附齐、赵两国其中的一个生存,但若是如此,另外一个国家将与燕国难堪!相反,若是韩国获胜,齐、赵必然衰弱,燕国交好韩国,则可在韩国的下,瓜分代郡、雁门,甚至饮马河水黄河。

    这次大战对燕国来说,诚所谓一个天赐良机。韩王相信燕国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和燕国利害冲突最大的不是韩国,而是齐、赵两国。韩国失败了,燕国一定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而韩国若胜了,燕国不但不会损失什么,还能获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