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寒,病情加重,怕是要将养数日才能抵达。”

    赵王点了点头,不动声色,心里面却是疑惑。魏王这病来的也太巧了吧!易地而处之,自己若是魏王,说什么也不敢同时得罪韩、赵两国,只要病的不是特别厉害,就该赶往洛阳。而且,魏国若是重视韩赵两国,就应该早一步出发,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还没有出魏国境内。除非,魏国在一开始就没打算参加这次会盟,亦或者,魏王的病情的反复。比如说,临行前病情加重,不能出行,好不容易养的差不多,出大梁没多久又加重了病情,这才导致了魏王还没有韩国的境内。

    蔺相如则是下意识地皱了皱眉,魏国的使者来得有些慢了。换做是赵国,若是不能前来,肯定会让一名重臣前来解释,而不是一名无足轻重的使者。这里面,莫非还有什么隐情不成?但愿魏王的病可以早日好一些,不要耽搁了会盟。

    “如今魏王因为病情耽搁,这会盟之事?”韩王故意征求地问道。

    赵王一愣,没想到韩王想要自己拿主意,顿时有些不知所措。自己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会盟一事。所以,这个过场是必须要走的。只是魏王的病情不好说。自己又不可能长时间滞留洛阳,一时之间,有些难以取舍。

    望了眼蔺相如,赵王下意识地将皮球踢了回去,谓韩王曰:“客随主便!此事。寡人全听韩王的安排就是!”

    韩王点了点头,用商量的语气说道:“既然是三晋结盟,少了魏国自然是名不副实。依寡人来看,不如这样,我们权且在洛阳等上五日,若是五日后。魏王的病情还没有好转,就请魏王派信陵君代替魏王参加会盟如何?”

    赵王想了想,如此,最多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会盟也能完成。自己正好按照赵太后的吩咐。多多亲近韩国,因此没有反对,道:“就依韩王之见!”

    韩王设宴招待了远道而来的赵王一行,宾主尽欢后,眼看天色已晚,韩王欲要留赵王是城中休息,却被赵王婉拒了。韩王自然知晓赵王的顾忌,也没有强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赵王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虽然赵国也知道,韩国若是有心对付赵王一行。赵王绝难幸免,但必要的防备还是必须的。保不齐,就有刺客潜入,赵王还是觉得,待在一万大军的军营里,最安全。

    魏王之所以称病。延缓前去洛阳的的行程,自然是因为被蔡泽说服。虽然信陵君一再表示。秦国即使南北两路把韩国的注意力牵扯走,然后出兵十万攻打洛阳。也有相当程度的风险。韩国在渑池、新安驻守了不少大军,秦军来犯的消息一旦走漏,韩王、赵王完全可以在精骑的掩护下,逃往新郑。到时候,秦国必然改变主意,转而攻占三川。那魏国就要承受韩国、赵国的怒火了。

    奈何魏王在蔡泽的挑唆下,心意已决,固执己见,魏王甚至下令信陵君闭门反省,免得坏了自己的大事。倒是上大夫段干崇在信陵君和魏王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坚决地站到了魏王的这边,赢得了魏王的信任。

    就这样,蔡泽心满意足地返回了咸阳。十万已经召集起来的精锐之师摩拳擦掌,在接到亲王出兵的命令后,兵出潼关,直往函谷关而去。而这个时候,韩王刚刚接到魏王途中生病,需要将养数日才能出发的消息。

    韩国,新郑。

    韩王带领御史大夫范睢、执金吾卫云前往洛阳参加会盟,负责执掌新郑政事的自然成了丞相张平,郎中令蒙骜则统领新郑之兵,两人互相牵制。

    如今的新郑可谓繁忙至极,前些日子,魏、楚两国在韩国的下,终于同意暂且罢兵休战。毕竟眼下正是春耕最关键的时刻,错过这一时节,影响一年的收成。哪怕楚国再如何不甘心,也不得不接受韩国休兵的提议。韩国派出了一万大军,以新鄢为分界线,将楚军、魏军分割开来,两国在各自的实际占领区抓紧时间春耕,一时之间,新鄢南北皆无战事!这一次,韩国打的依然是周天子的旗!

    对于眼下的时局,楚国自然不满意。虽然齐国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再攻打楚国,但韩国明显有些拉偏架。在魏国成功的抱住了韩国、赵国的大腿后,楚国明显投鼠忌器。改变局势,至少让韩国保持中立,前来新郑的楚国使者一波接着一波。任谁也知道,待两三个月后,楚国做好万全准备,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在得知魏王因病没有前往洛阳,楚国左徒黄歇暗喜,当即求见了丞相张平。张平明知道对方的来意,却是不能不见。如果是平常的使者,自己大可推诿。但黄歇乃是楚王的近臣,可以左右楚国的大事,又和楚国太子交好,可以这么说,若无意外,今后的数十年内,黄歇一言可以决定楚国的兴衰,自然也可决定楚国对韩国的态度。这种人,就算不能交好,也不得得罪!

    所以,张平撑着疲惫的身子,面见了黄歇。黄歇一开口倒是没有责难韩国,而是平静地说道:“臣听说,魏王在大梁载歌载舞,好不快活。怎么短短数日的时间,就病体沉重,不能前往洛阳呢?”

    张平一下子就听出对方是在离间韩、魏两国的关系,并不接招,只是打了个哈哈,道:“世事难料!这个,本相委实不知!莫非先生知道原因?”

    黄歇暗道对方狡猾,声色不动道:“如今韩王、赵王皆在洛阳,唯有魏王缺席。以臣来看,魏国对三晋结盟之心怕是不太诚意,一山不容二虎,一池不容二鳌。魏国和韩国同在中原,皆是举足轻重的大国!以魏国的野心,怕是不会甘于久居韩国之下。魏国之所以伐楚,无非是想要扩张势力,窥伺中原霸主之位。楚弱则韩国失一强援多一劲敌,何不让楚、魏两国相争,韩国左右逢源呢?”

    张平沉默不语,良久方道:“先生以为,以新鄢为分界线,于楚国大不利?”

    黄歇点了点头,道:“魏国所占之地,皆楚国精华所在。其地方两百余里,民愈五万户,魏国只需经营两三年,可平白增加十万可战之兵。韩国出兵十数万,得巴蜀之地,不过是多这些兵士而已。这里面孰轻孰重,丞相应该知道!”

    张平呵呵一笑,也不反驳。这十万之兵对魏国来说是夸张了,但对韩国来说,却是低估了。魏国所得的两百里之地是楚国的精华不假,但不至于一下子暴涨这么多的实力。

    “那依照先生之见,魏、楚两国当以何地为界限?”张平饶有兴趣地问道。

    黄歇犹豫了下,保守地说道:“最多以苫念shān县为界!”

    张平暗想了一下,如果两国以苫县为分界线的话,那魏国相当于只扩张了百里之地,楚国的实力受损,但也有限!倒是符合最初引魏、楚两国相争的主张。但如果魏国和韩国结盟后,这件事就不好操作了。韩王现在有意让魏国充当急先锋去讨伐秦国,不让魏国得到些好处的话,魏国自然不愿意干!

    不过,一个新得到的消息未核实真假,魏王又是生病,这里面倒是存在变数。但话不可说得太满,念及于此,张平说道:“此事事关重大,先生若是有意促成此事,只能等王上回来定夺,或者先生现在就去前往洛阳,趁着魏王的车驾尚未离开大梁,还有一线机会!”来源:燃文书库

第三十六章 洛阳之围() 
十万秦国大军在郎中令麃公的带领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赶到了函谷关。驻守函谷关的魏军早已接到了来自大梁的命令,自是开关放秦军通过。不单函谷关,魏国控制下的陕、焦两邑也是对过境的秦军没有阻拦,甚至了少量的粮草。

    魏国各地的守将们表面很是镇定,实际上却是如临大敌。虽然秦国信誓旦旦地许诺,只是过境,绝对无意冒犯魏国。魏王还是暗暗让各地的魏军将戒备提高到最高等级。好在,秦军果真信守诺言,在魏国治下根本没有做停留,就直奔洛阳而去。

    倒是百姓们目瞪口呆,秦国十万大军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人都以为自己大难临头,没想到却是虚惊一场。如此刺激的经历,很多人都受不了。暗暗侥幸之后,不少人又很是疑惑。魏国不是明明和秦国为敌吗?怎么看起来像是提前串通好了一般,魏国如此轻易地放秦军通行呢?一些想得更长远的人,心里默默为韩国哀叹,秦军的目标怕是洛阳。十万秦国大军发动雷霆一击,韩国挡得住吗?

    三川郡,渑池。作为洛阳的西面屏障,也是阻止秦国突破函谷关后入侵中原的桥头堡,韩国在此驻扎了超过五千精锐。虽然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秦军突破函谷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魏国又与韩国交好,完全没必要长期保持五千人的军队建制,但韩王却是力排众议,将渑池经营成一座要塞。为此,不惜将几任玩忽职守的守将就地免职。以此来警醒当地的守军。

    事实证明,韩王的英明决策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当秦军试图发起夜袭的时候,每晚都守候在城外的韩军斥候及时示警,渑池的紧急预案立即启动,数以千计的韩军迅速等上城头。接管了城防。虽然提早入城的秦军内应们竭力想要制造混乱,但很快被城内集结起来的韩军镇压下去。那些还没来得及跳出来的秦军细作们只好潜伏起来,时机。不过,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苦心是徒劳的。在渑池县令的指挥下,韩军在次日发起细致的排查工作。凡是不属于渑池当地居民的。哪怕是前来探亲的百姓,全都被集中看管起来。失去了行动自由的秦军细作们,自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能像局外人一般,这场战争的结束。

    **强攻无效。麃公也不拖沓,留下一万大军围困渑池城后,自己带领剩下的九万大军直扑新安。在新安,秦军取得了东出函谷关的第一个战果,歼灭了两千猝不及防的韩军。根本没有时间庆祝眼前的胜利,麃公又赶赴真正的目标——洛阳,渑池、新安不过是沿途的绊脚石而已,洛阳在麃公心里。才是真正的大餐。秦军必须争分夺秒,不能走了韩王、赵王两条大鱼。

    似乎上天这次有意成全秦国,当麃公的大军抵达洛阳的时候。刚好看到无数赵军仓皇洛阳城,洛阳城的韩军如临大敌,指挥着青壮不断加固城防。麃公稍微喘息了口气,知道韩王、赵王已经入彀,自己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攻克洛阳。这个快与慢的考量。必须是以韩国援军到达的速度。

    洛阳周边百里内的伊阙、宜阳、野王皆是驻有重兵,自己大军进犯的消息。韩王一定派遣了使者前往新郑,而新郑距离洛阳还不到三百里。秦军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韩国的反应时间。联络各地的韩军集合需要时间,筹备粮草需要时间,如果韩国的速度够快的话,第一批援军五日内就会抵达,集齐足以和自己对抗的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十日内的事情。所以,如果要保证计划万无一失,秦军必须在七日以内攻克洛阳,否则就会错过最好的机会,越往后,可能的几率就越低。麃公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因为行色匆匆,秦军并没有准备足够的攻城器械,眼见已经不可能直接奔袭进洛阳城,麃公的心反而镇定下来。首先是分兵,将手上的九万大军分成四个部分,围堵了洛阳的四门。这样自然分散了秦军的兵力优势,通过早先的情报麃公得知,城内的韩、赵联军应该有三万之数,如果韩、赵联军认准了一个方向突围,那秦军在这个方向上的兵力反而占据劣势。毕竟麃公在每个城门只是派遣了两万大军驻守,剩下的一万则是留作机动兵力。

    但麃公巴不得韩、赵联军突围,因为洛阳的地势决定了即使韩、赵联军突围出去,也不能跑出多远,反而会因此失去城墙的掩护。洛阳的北面是河水黄河,南面和东面又是洛水、伊水,联军往这三个突围的话,有大河的阻挡,肯定会被秦军赶上,根本不能成行。往西突围,几乎是联军突围的唯一选择,这一点不止韩国、赵国知道,秦国也知道。既然秦国知道,自然会做完全的准备。

    而且,正因为洛阳三面环水,韩国要派遣援军的话,就要面临秦国以逸待劳、半渡而击的风险。除非韩国征召的大军占据决定性的数量优势,又或者从宜阳方向调集大军,否则,破不了眼前的危局。这才给秦军争取了足够多的时间。

    麃公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架设瞭望塔,观察城内韩、赵联军的调动。这样,韩、赵联军的异动都瞒不过秦军的眼睛。无论韩、赵联军突围不突围,秦军都可以随机应变。

    洛阳被围困的消息以飞一般的速度开始蔓延起来,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计较秦军怎么突破层层防线而来的时候了,而是考虑如何挽救身陷重围的韩王、赵王两人。如果可以用城中的三万大军换取韩王、赵王的平安,韩国、赵国肯定眼睛都不眨一下地同意。但秦军冒着绝大的风险,先后在太原、汉中、南阳挑起战事,发动超过四十万大军。最后才用十万精兵发动雷霆一击。任谁也看出,秦国这次是不会善罢甘休了。要么俘虏韩王、赵王,逼迫韩国、赵国答应秦国的条件,要么斩杀韩王、赵王。制造混乱,秦国在一开始。就为韩王、赵王写好了他们的结局。

    在制作攻城器械的两天时间里,麃公也没有闲下来。一方面,他派人在城下策反韩、赵两军的士卒,宣布有斩杀韩王、赵王者,封关内侯、赏赐万金。另一方面则是向城中不断射绑有纸张的箭矢,哄骗守军说秦国已经和燕、齐、楚、魏四国连横。如今邯郸正在遭受齐、燕两国的攻打,新郑则在遭受魏、楚两国的攻打,奉劝守军已经没有援军,不要心存侥幸之心云云。

    保证自己的后路,麃公还派人把洛阳周边几个小邑拿了下来。这其中,就有河南。宜阳的韩国大军对秦军威胁最大,也是最方便救援洛阳。宜阳守军若是接到新郑的命令,救援洛阳,一定会顺着洛水东下,而河南就是宜阳援军的必经之地。

    这就苦了周天子,周天子刚刚从洛阳回到河南没多久,就又被秦军赶了出来。周天子手下的几千士兵根本没勇气抵抗如狼似虎的秦军。在五千秦军抵达河南后,直接就投降了,献出了河南城。不过。好在秦军也没有为难周天子一行,周天子走投无路,觉得天下虽大,也就韩国可以收留自己,于是带着几十名随从颠沛流离,赶往新郑去了。韩王和赵王被围困在洛阳。周天子自然是知晓,如今洛阳方圆百里都是四战之地。周天子再如何大胆,也不敢久留。依照韩国的强大。洛阳应该可以坚守到韩国的援军抵达吧!周天子只希望,在抵达新郑后,韩国丞相张平可以照拂自己一二。待击退秦军后,周天子还能重新回到河南故都。

    魏国,大梁。

    此刻的魏国可谓是最惴惴不安的国家,一方面是魏国背信弃义,坑了韩国、赵国一把秦国轻而易举地包围了洛阳,良心有些不安。另一方面是魏国不像秦国那般果决,担心在最关键的一刻功亏一篑,说到底就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好在秦国确实争气,在收到秦国成功包围洛阳,赵王、韩王困死洛阳的消息后,魏王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既然木已成舟,秦国取得了想要的奇效,魏王就把禁足的信陵君放了出来,商议如何善后。信陵君毕竟是魏国的丞相,魏王的王弟,在很多事情上,魏王还很需要倚重信陵君。

    见到魏王讨好地又是敬酒压惊又是连连道歉,信陵君有些哭笑不得,但还是板着脸说道:“王上有些心急了!”

    魏王连连点头,自己当然心急,想要一战消灭掉身前的两个庞然大物,也是魏国崛起的最大障碍——韩国、赵国。但这个时代,不就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吗?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包围洛阳已经成功了,信陵君的最大担心也消除了,接下来的就是一鼓作气韩王、赵王饮恨洛阳。

    “寡人知道错矣!然木已成舟,秦军已然包围洛阳。我们魏国想要反悔也不行了!眼下,我们只能希望洛阳被秦军攻克,如此,韩国、赵国必然混乱,我们魏国也好图谋中原!”魏王有些讨好的说道。

    信陵君长叹一口气,认可了魏王的说法。如今的魏国和秦国可谓一荣俱荣,秦国若是最终失败了,那魏国也绝对没有什么好下场。魏国只能全力协助秦国成功,然后利用秦国大军被牵扯在关内、太原的消息,抢占足够多的好处,方便后续对抗秦国。毕竟,韩国、赵国一旦衰落,那魏国和秦国就没了共同利益,利益,只能大打出手了。

    “秦国的计策如今成功了大半,这洛阳绝对不能出什么偏差。以防万一,我们魏国还是出兵相助吧!”信陵君有些无奈地说道。

    魏王一愣,有些担心秦国黑吃黑,道:“这样岂不是得罪了韩国、赵国?”

    信陵君这才听出来,魏王还是打着两个都不得罪的主意。想要等洛阳的事情尘埃落定再露出锋利的爪牙。秦国成功了,魏国自然是立即出兵攻打韩国。秦国失败了。魏国就装作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姗姗来迟去支援韩国。

    “王上之前已经答应和韩国、赵国会盟,如今韩王、赵王有难,我们魏国不出兵的话,岂不是一样得罪韩国、赵国吗?何况。臣总觉得,秦国落败的话,讨要函谷关,借此来替我们魏国遮掩,实际上是心怀叵测。若是秦国祸水东引,在得到函谷关后。放出风声说此事我们魏国也参与了。等我们魏国被韩国、赵国攻打的时候,秦国再图谋我们的河东,我们魏国又有什么办法呢?”

    蔡泽在大梁信誓旦旦地保证,若是秦军不能及时攻克洛阳,那只好退兵。防止魏国被韩国、赵国猜忌。秦国希望可以索取函谷关,假装是魏军一时不察,被秦国袭占了函谷关,以此来圆秦国突袭一事。魏王当时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居然答应了下来。

    魏王想了下,很快就接受了信陵君的提议。出兵一方面可以扼杀秦国**的居心,监督秦国履行协议,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胜算。让魏国稳操胜券。等魏国把大军压上新郑,韩国即使要救援洛阳,也要好好掂量一下。韩国想要集结更多的大军。需要的时间就不是一般的多。仔细想想,这个时机太好了。韩国往太原增派了十三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