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虞卿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前往晋阳求援乃是臣要说的第二要紧之事。太原兵马虽然不多,但也可凑出五万大军。有河水天堑,隔河摇旗呐喊以壮少梁声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此,可安少梁守军之心,否则,真要等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后的援军。难矣!”

    赵丹对此连连点头,确实应该如此。可惜,赵国的军纪摆在那里。私自调动大军可是重罪。此事,还是要得到赵王的命令才可执行。不过,只是传递命令的话,八百里急报,耽搁不了多久。自己在写给赵王的书信里请示这一点就好!

    “就依先生之言!”赵丹也不拖沓,当即说道。

    虞卿点了点头。补充道:“兵贵神速!大人不妨现在就写好书信,两封写给王上。一封写给平原君,一封写给蔺上卿。”

    赵丹一愣。下意识地说道:“两封写给王上?”随即意识到什么,拍了拍脑袋,道:“我倒是差点忘了,其中一封应该是故意给白起看的吧!”

    虞卿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承认。赵丹露出一副果真如此的表情,对一旁的心腹道:“去把本官府衙里少梁的一应地契和舆图拿来,再支取百金供先生使用!”

    然后才对虞卿说道:“先生也可先回去略作收拾,本官这里一个时辰内把四封书信写好。一个时辰后,我们在此汇合,可好?”

    虞卿想了想,自己还真要准备些事物取信武安君白起,游说赵王。于是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

    一个时辰后,虞卿背负着少梁城数万百姓的希望,头也不回地直奔秦军大营而去。出城不及五里,就被巡逻的秦军斥候发现,虞卿理了理衣冠,不卑不亢地说道:“我乃赵国使者,要见你们武安君,有要事相商!”

    斥候们见其谈吐不凡,也不敢怠慢,当即领着虞卿往白起的中军帐走去。每深入一层,都会换成不同级别的人带领虞卿前进。虞卿虽然面不改色,心里面却是震惊秦军的军容齐整,井井有序。白起所取得的赫赫威名,绝不是什么侥幸啊!赵国真想守住少梁,绝对是难上加难!”

    听闻有赵国的使者求见,白起和王翦会心一笑,令人收起了舆图,也不多做准备,直接令人将虞卿带了进来。在白起看来,所谓的下马威根本就没有必要。自己近十万大军围城,这已经足以令赵军上下胆寒。如果再刻意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反而显得有些色厉内荏。想必对方看到自己军容,也心中惴惴不安吧!

    入得中军帐,虞卿和白起颇为好奇地互相打量了起来。两人都是第一次蒙面,不同的是,白起名声在外,乃是天下第一流的名将;而虞卿现在还是一文不名的人,虽有傲骨但无傲气。

    白起的形象大体上没有超乎虞卿的想象,头小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就如同一把出鞘的利剑,白起从来不隐藏自己的锋芒。眼神里偶尔流露出的杀意,足以令心智不坚定者胆寒。毕竟对方是大手一挥,数万乃至数十万士卒惨死身前都面不改色的狠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战国的第一杀神。

    白起则感觉虞卿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和气,这也和虞卿平日所读之书所养之气有关。这样的人初看很好交流,但却有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你很难以死亡来威胁,也很难用荣华富贵来利诱。想要征服他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认同你的道理。

    “先生此来,莫非是代表少梁乞降?”白起开口就丝毫不给虞卿面子,极尽折辱,想要抢占上风。

    虞卿正色回道:“少梁有断头将军,却无投降将军!将军领兵略我赵境。可见有一城一邑有望风而降的?”

    白起轻视之意稍解,默默地点了点头。减少秦国的损失,白起当然希望一路上的赵国城邑全是望风而降。但从心底里,白起又特别瞧不起那些投降的人。这些人食君之禄,就该忠君之事。哪能那么快就投降呢?!

    “那不知先生的来意?”王翦随口问道。

    虞卿微微作了一揖,说道:“秦、赵本为一体。韩国却已有八郡之地,又先后从贵国手中夺取了三川、南阳、汉中、巴、蜀五郡之地,此乃秦国立国数百年未有的大耻。秦赵两国约定连横抗韩,可我实在不知,为何贵国要背弃盟约。不去攻打韩国,反而略我赵国的河西之地。如此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白起眉头一蹙,不悦道:“先生此来是问罪吗?”

    虞卿摇了摇头,道:“非也!非也!只是我以为贵国如此,不智也!贵国伐我河西的消息必然已经传到邯郸,赵王大怒,怒而发兵,或交韩、魏之心。或结齐、楚之意,秦国成为天下众矢之的,岂不危险?”

    白起冷哼。嘲笑道:“先生危言耸听了吧!赵国如今东与燕、齐不和,南与韩、魏不睦,北与匈奴相争,实乃自身难保,又有什么资格来非议我们秦国呢!至于伐赵智与不智,天下自有定论。我看先生是想要说动我们秦国退兵。如此,实在是痴心妄想。先生若有此念。还是请回吧!”

    自己本以为少梁守将是顶不住巨大的压力,想要向自己请和。没想到,对方却是想让自己退兵的。白起顿时没有了和对方纠缠下去的兴趣。这些说客,除了危言耸听,也没有别的本事了。出兵的事情是秦国上下一致的决定,自己就算被对方说服了,也不敢退兵啊!

    虞卿却是笑了,似乎听到了这个世上最好笑的事情一般,止不住的大笑,近乎把眼泪流出来。王翦和白起面面相觑,最后还是王翦忍不住郁闷,拔剑威胁道:“不得在将军面前无礼!否则,休怪我剑下无情!”

    虞卿摆了摆手,终于止住了笑意,深深向白起作了一揖,解释道:“适才无礼!还望将军勿怪!”

    白起并不接话,似乎充耳不闻。虞卿只得自顾自地解释道:“方才将军说我们赵国自身难保,我以为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王翦冷哼一声,反驳道:“赵国东南西北四面皆是树敌,不是自身难保,难道是固若金汤吗?”

    虞卿摇了摇头,长叹道:“赵国与燕国、齐国不睦,不过是因为两国戏弄赵国,齐国又夺取了赵国的安阳之地。如今秦国伐我,赵国自然无暇和两国对峙。赵国只需派遣重臣前往临淄,表示安阳之地划归齐国,齐国必然罢兵。至于燕国,燕王后乃赵王之女,赵国只需以重金笼络燕国大臣,自然也不会有新的变故。北方的匈奴更是不足为虑,信平君廉颇统领二十万大军镇守云中,加之马上就是阳春三月,匈奴不可能犯边。至于南面的韩、魏两国,韩、赵、魏三国同出自于晋,多有合作,早先之所以交恶者,盖莫我们赵国亲近你们秦国,如今秦、赵开战,最开心的莫过于两国。只要邯郸有使者前往新郑、大梁,重议三晋交好之事,韩、魏两国又怎么会反对呢?!”

    白起心里暗暗摇头,赵国应该还不知道魏国已经打定主意背离韩国的主意。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多半不会答应和韩、赵两国结盟。不过,韩国那边却是真的不好确定。单单是韩、赵两国结盟就足以锁死秦国东进的出路。

    虞卿见白起不语,以为对方被自己说动,虽然心中疑惑对方怎么这么容易劝说,但虞卿还是按照自己的既定思路劝说道:“秦国则不同。山东六国皆知晓秦国反复无常,毕竟楚怀王的先例摆在前面,我们赵国现在又是说明了秦国的不义。普天之下,又有哪个国家敢和贵国结盟呢!贵国到时约束在河西之外,南有高山阻隔,北有匈奴为患,西有月氏为敌,朝不保夕,就是说的秦国这种状况啊!在这种情况下,贵国才是真的陷入险境啊!”

    虽然心里面不认同对方的看法,白起却是装作一副求教的态度,问询道:“如今我们已经征讨了赵国,已失赵国之好,按照先生的想法,我们秦国已经陷入险境,又该如何自处呢?先生此来,总不是危言耸听一番就离去吧!”

    ps:需要修改,稍等

第二十七章 韩国的应对() 
白起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对方想要借此来拖延时间。如果对方真有诚意的话,直接献城投降就好。现在却要得到赵王的应准,如果赵王不同意的话,那自己岂不是空欢喜一场。至于赵丹家人在邯郸的说辞,那更好破解,自己只需派人散布赵丹战死的消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白起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白起却是忘了,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没有得到秦国的保证,秦王若是不应准,攻打太原郡,与赵国为难,那赵丹“献城”的举动就成了笑话。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白起皱眉道:“先生未免太过没有诚意了吧?”

    虞卿却是正色摇头,道:“今少梁地契、舆图皆在此,我实在不明白,将军还想赵国拿出什么样的诚意,将军方能相信。赵国披甲之兵数十万,较之秦国只多不少。将军今可不费一兵一卒取少梁之地,于秦国大利也。此去邯郸,千里之遥,使者往返不过一月。一月后,赵国割让少梁,秦、赵皆大欢喜。两国永结同好,韩、魏不敢小觑,秦国大兵南下,饮马河水即黄河之畔,取函谷关,经略中原。假以时日,未尝不能夺三川、南阳之地,光复霸业。难道将军真的打定主意,咄咄逼人,与赵国为难,将赵国推向韩国吗?”

    白起轻声叹气,解释道:“若赵王肯割让少梁,秦王自然多半会结交赵国。但这些都是先生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本将罢兵容易,但若是赵王不愿割让城池。本将岂不是白白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虞卿也知道,白起不傻,自然会认为这多半是自己的缓兵之计,想要对方完全信任是不可能的。一个虚无缥缈的保证并不能让白起肯下这个赌注,自己开的砝码还要再高一些。

    “将军自渡河领兵攻打河西。屡战屡胜,兵锋不可抵挡。赵国步步紧退,如今只有少梁一城可守。不过,将军貌似占据绝对的上风,却要当心物极必反。老子云,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如果将军现在攻城,少梁守军已存死志,秦军伤亡必定巨大。为将军计。为秦国计,何不行欲擒故纵之计,先行削弱赵军抵抗的意志,待赵军士气衰落再行攻城?如此计较的话,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天气转暖,攻城的话较之现在容易三分。而且,彼时。邯郸的消息也会传递过来,将军或可兵不血刃地拿下少梁。”

    见白起露出沉思的表情,虞卿又加了一把火。道:“我这里有赵国河西郡守赵丹亲笔书写给赵王的信件,里面言之凿凿,将军不妨一阅。”

    白起微微点了点头,接过了信件,略一通读,露出一丝不易察觉地笑容。说道:“将军受赵郡守的嘱托,要将这封信转交给赵王。现在却私自将信件交给本将,不觉得不忠于赵丹吗?”

    对于白起的指责。虞卿也不着恼,反而笑道:“我若是不先来拜见将军,又怎么从十万大军的包围里从容前往邯郸呢?若是不能转交信件,怕是更不忠心吧!何况,虞卿虽然是赵人,但却一直认为,普天之下,能和赵国为盟,互相取得最大的利益者,莫过于秦国也!秦、赵联盟,南可灭韩、楚,东可灭魏、齐,若是不生嫌隙,这天下,秦、赵大可瓜而分之!将军若是信赖虞卿,虞卿自请前往邯郸,说服赵王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两国并力南伐魏国,蚕食中原,岂不好过三晋结盟抗衡秦国?将军当知,如今的韩国,咄咄逼人之势要远远甚于秦国!”

    白起点了点头,接受了虞卿的提议,道:“既然先生这么说,那本将姑且相信先生一回。不过,一月之内,本将若是没有接到赵王割地的承诺,这秦、赵之盟,也只能作罢了!赵国想要和我们秦国争锋,想要摆平燕、齐、韩、魏四国,所花费的代价怕是不菲!”

    虞卿微微点了点头,信誓旦旦地保证道:“既然如此,虞卿就先告辞了,从今日起,一月之内,必然有邯郸的消息传来!”说完就作揖告退了。

    虞卿一离开大帐,卫尉王翦就有些着急地说道:“将军!这些说客的话不能轻信!况且,临出征前,王上反复交代,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太原,我们若是按兵不动的话,王上得知一定震怒!一个月的时间,足够赵国调动大军前来增援少梁。”

    私下和赵国议和,这样的罪名足够两人解职回国的了。王翦实在不明白,白起为何会犯这样的小错误,听信了对方的一面之词,白白放跑了一名从少梁出来的使者。说不定对方一旦回到邯郸,就将秦军的虚实全部道来,到时再带领十几万大军来给自己“想要的答复”!

    白起望了一眼王翦,莫名其妙地笑了,解释道:“王副将权且放心就是!本将自然不会那么傻,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苦等一个月。不过,王副将你没有发现吗?我军虽然士气高昂,但连番苦战,确实需要休息。赵国的大军也被我们逼到了绝路上!如果现在攻城的话,赵军乃是哀兵,哀兵虽然不一定必胜,但想要战胜哀军的话,伤亡必然不小。这可不是本将想要的结果。拿下了少梁,我们还要渡河面对太原的赵军,对方可是以逸待劳,严防死守。到时候,我们拿下大半个太原,又剩下多少人用来防守呢?!”

    王翦被这个问题愣住了,有些恍然大悟道:“将军的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不过是假装应承下来,麻痹赵国。等赵军松懈后,再一战而下少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王翦就明白了。

    白起却是神秘地摇了摇头。道:“这个不过是中策,本将这里还有一个上策,只是如今时机还没有成熟,过段时间,应该就可以执行了。”

    韩国。新郑。

    虽然秦国这次集结大军的行动很是隐秘,但大军一旦开拨,造成的巨大动静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尤其是韩国有心加强了关中情报搜罗的情况下。武安君白起、卫尉王翦,秦国派出好大的阵仗,十几万大军南北两路夹击。一路势如破竹地攻进河西,赵国被打的丢盔弃甲,仅仅余下少梁一城之地,这个消息震惊了韩国的朝野!谁都想到了,秦国会趁着这个混乱的时局出手;但谁也没有想到。秦国出手的对象乃是自己的盟友——赵国!

    接到秦国攻打河西的消息,韩王第一时间召集了群臣商讨对策。压在韩国头上的两座大山——秦国和赵国,如今不和,因为河西大打出手韩国上下彻底松了一口气。任哪个国家被当世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盯上,日子总会显得艰难些。韩国最担心的是秦、赵两国齐心协力来讨伐韩国,韩国虽然自信可以抵挡,但元气势必大伤。而韩国一旦不能保持对魏国、齐国、楚国绝对的优势,难免就会有人被挑拨,趁火打劫韩国。好在秦、赵从没有真正地掀起风浪。如今更是分崩离析,眼下最开心的莫过于韩国了。

    丞相张平最先献言道:“王上!如今秦国进犯河西,乃上天赐予我们韩国的大好机会。臣以为王上可速派使者前往邯郸,缓和与赵国的关系,声明韩国的主张。若是有可能,可促成韩、赵两国结盟一事。将秦国的势力重新限制在关中。”

    太尉暴鸢则说的更直接一些,道:“中原已经有韩、魏、赵、齐、楚五国。五国争雄,势力已经犬牙交错。若是再加进一个秦国。形式更加复杂。秦、赵两国相比,无论是比国力还是军队的战斗力抑或君王、将军的贤能,秦国都要高上一层,且秦国一定对一统天下没有私心。臣以为,绝对不能让秦国的势力中原。王上当派遣大军支援赵国,攻打秦国。如此,赵国感恩于我们韩国,三晋联盟重开。三国并力西进,可分关中之地。秦国既灭,这天下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我们韩国相提并论。到时,挑唆各国争斗不已,最后获利的还是我们韩国!”

    韩、赵、魏三国结盟,瓜分秦国?!不少军方的大臣都为暴鸢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不已。韩国上下一直把秦国作为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一方面是秦、韩两国的关系已经恶劣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另一方面则是秦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过优渥,哪怕秦国发生内乱,也可以蛰伏在关中,以待崛起。韩国则不同,地处四战之地,对外政策要圆滑,否则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在和秦国关系不睦这一点上,韩国和楚国很像。不同的是,楚国是因为吃过秦国太多的亏,恨不能生啖秦国,以消楚怀王之恨,夷陵之耻;秦国则吃过韩国太多的大亏,恨不能攻入新郑,火烧韩国王宫,鞭挞韩国历代先王的遗骨!这世上,国家都可能联合,哪怕是燕国和齐国这种差点灭亡彼此的国家也可以在外国强大的压力下或者利益的驱使下,站到一起。但韩国决计不能和秦国妥协共存!哪怕只是暂时,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不行!

    韩王想了想三晋联合攻进关中的美妙前景,不禁神往。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理想的的,但现实是骨感的。且不说三国如何瓜分利益,单单是依照老秦人的血性,三国不付出个近百万人的伤亡怕是难以灭秦。而秦国完全可以在覆灭之前,利用八百里关中漫长的补给线拖垮三晋联军,燕国、齐国、楚国又怎么会坐视三晋的强大,秦国若是不存,三国可以掉转过头来攻打他们。唇亡齿寒的教训在危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谁都会想起来。

    所以,暴鸢的这个提议除了一些狂热的人外,大多数韩国大臣否决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提议。至于丞相张平的提议,虽然有些中规中矩,的人反而更多一些。眼下,对韩国来说。并不需要死扛秦国,只需时不时敲打秦国秦国意识到,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关中就好。

    御史大夫范睢则说的更加详细了一些,他认为。凭借秦国这些年的蛰伏和骤然发难,少梁的失守是可以提前意料的。接下来,影响韩国立场和态度的是秦国下一步的动作。如果秦国适可而止的话,越过河水攻打赵国,韩国当如何自处。如果秦国一意孤行,进犯太原郡的话。韩国又该如何自处。半个小时修改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