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王却是颁布旨意。宣布赋税招收,最起码也要先交八成。赵扩的家境本来就贫困,用一个饥寒交迫也不为过。毕竟父亲生病,家里缺了一个劳力,还增加了一笔巨额的开支,能富裕才怪!

    眼看最后的日期就要到了。县里的皂吏、衙役呼五喝六地要将赵扩的家里拆光用来抵作赋税,赵扩一家都要绝望了,任由命运扼住他们的咽喉。好在最后关头,离家经商,十多年杳无音讯的叔父回来。为赵扩一家缴齐了的赋税。这才避免了赵扩一家的悲惨命运!有了叔父的财力,赵扩的父亲才渐渐痊愈。日子也是越来越好。但这段经历,赵扩无论如何都不敢忘记的。

    既然赵野都说了再过几日就会有雨,赵扩又知道一旦粮食被暴雨淋了,不知道多少家庭会颗粒无收。赵扩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对方的提议。无非是一起承担些风险罢了,和让数千个家庭受益相比,这样的冒险不值得一提。在赵扩的内心深处,韩军半个多月都不敢出兵,眼看战事已经逆转就要结束了,还出兵的话,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韩腾就是赵扩心里所想的疯子、傻子,只不过,他可不这样认为。绕道井陉,南下邯郸,袭击平原君后方,怎么看起来这都是一个疯狂的主意。毕竟深入敌国境内数百里已是孤军,加之敌情未明,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还不能沿途补充粮草,一应所需全赖本身携带的干粮。长驱八百里后,等到了武安,韩军势必已经是疲军。就是这样,韩军还需立即发动攻击,配合李牧大军主力消灭赵军,否则,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了白费。

    李牧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韩腾直呼疯狂,以为自己得罪了李牧,对方这是借机报复自己。毕竟涉邑距离赵军主力所在的武安不过五十里而已,骑兵须臾间即可抵达。若是自涉邑北上阏与,出上党,走井陉,沿着太行山南下武安,足有八百里之远。这其中,大半的距离都是在赵国的土地上。自己麾下的羽林军都是骑兵不假,但正因为是骑兵,耗费的粮草更多。没有粮草补给,需要掩藏行迹,还要攻破井陉关隘,怎么看这都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韩腾几乎下意识地请战,愿意作为先锋猛攻武安。在他看来,即使猛攻武安,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也要远远小于跋涉千里远征赵国的损失。甚至,李牧在自己服软之后,能够对自己麾下的士卒“网开一面”。

    但李牧用诚恳的说辞说服了韩腾。韩军已经在涉邑按兵不动近二十天了,赵军难免陷入思维定势,认为韩军胆小,不敢和赵军正面为敌。李牧就是要用这个“美好的误会”,挫败平原君的大军。如今,随着赵奢领军包围临淄,秦国陈兵河东,形式对赵国变得极为有利。赵国现在怕是酝酿着一场反击吧。甚至想要夺取涉邑,封锁滏口陉!胡服骑射赐予赵国的骄傲可不是那么容易践踏的,这个时候,谁会想到韩国会出兵,绕道井陉,包抄赵军后路呢?这个计划不成则已。若成,形式必然急剧逆转。就算赵国在临淄取得大胜,也不得不回师邯郸。

    韩腾细想了下,夏收在即,燕赵之地少风多雨,赵国不可能召集多少大军防备己方的偷袭。和虚无缥缈的偷袭相比,在暴雨来临前抢收粮食无疑更加。何况眼下的局势似乎让赵国越来越相信,韩国不过是外强中干,奇袭也就有了先决条件。只要自己小心谨慎些。沿着太行山山麓前行,被赵军发现的可能性实际很小。就算被赵军发现,只要不被合围,凭借骑兵的速度摆脱追击也很容易。长途跋涉这种事对羽林军来说更是小菜一碟,虽然最长的记录不过是三日行进五百里,这次的八百里显然更难一些,但绝不至于无法完成。

    “干了!”这是韩腾权衡之下的决定。先不说这是李牧的命令,单看冒险后巨大的利益。也值得韩腾这么去做。富贵险中求嘛,何况这还不是危险到让人丧命的危险!羽林军乃国之精锐。想来李牧也不会拿羽林军来冒很大的危险!与此同时,韩腾也隐隐猜测到,李牧多半是担心过多的伤亡。蒙骜领兵拿下巴郡,汉中大军正在攻略蜀郡的消息韩腾已经得知,一旦巴蜀为韩国,韩国其势已成。面临的必然是列国的忌惮。能够保存多少实力就该尽量保存!

    “将军!前面的隘口守卫极为松散,末将担心是不是我们的行踪泄密,赵军故意设下的埋伏!”在听到斥候的汇报后,副将不无担心地说道。

    这也不怪副将的疑心,谁会想到赵国在井陉口居然只有数百人防守。这地势是险要不假。但要挡住七千羽林轻骑,数百人完全不够看。韩腾一行自然不知道,在接到赵野、赵扩就地解散两千大军的命令后,征召而来的赵军士卒大喜,连夜各自返乡。在仅剩下两千大军的条件下,赵军在离城二十里的土门关留下五百精兵,在更西面的娘子关留下三百精兵已然不错。

    韩腾也觉得纳闷,井陉的性赵军不可能不知道。如果换做自己是守将,至少也要留下一千精兵驻守娘子关,主力再屯驻土门关,戒备也必森严。哪会像现在,被自己轻易地拿下了娘子关不说,近在咫尺的土门关更是喧哗之至,成何体统!莫非对方真以为赵国大胜在即?!没有隐忧?!如果真的如此,自己势必会给他们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在最初的计划里,自己必须硬碰硬,强攻井陉,才能打通一条通往武安的大道。自己沿途已经足够小心翼翼,截获了赵军的斥候,消息不可能走漏,那眼下的这种情况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赵军实在太大意了。就像李牧所说的,二十多日的按兵不动让赵国上下都以为韩国不过是想威慑邯郸,牵制赵国兵力而已!真要和赵军硬碰硬的话,韩军不敢,也没有这个实力!

    不管是不是埋伏,韩腾既然已经领兵到了土门关之下,就决计没有不战而退的道理!攻占井陉乃是偷袭武安最为的一环,这个不容有失!韩腾第一时间决定,先派一千大军攻打关隘,等确定没有埋伏后再集中主力,争取在一个时辰拿下。如果真的是埋伏,等自己看清楚赵军的目的所在,再行计较。

    很快,窃窃私语声在羽林军中传递,士卒以最快的速度建造云梯,半个时辰后,二十个最简易的云梯矗立在韩军面前。被选为先锋的千人将强内心的激动之情,在夜色的掩盖下,悄无声息地往土门关而去。这样的情形羽林军已经演练过许多次,在很早之前,所谓的骑兵不过是会骑马的步兵而已,骑马到敌军方阵一箭之地,远远和敌军的步兵对射,起一个骚扰敌军的作用。如果不能骑马闯进城中,骑兵拿紧闭四门的城池办法实在不多。这也是北方的胡族为何对中原的坚城为何深恶痛绝,无他,骑兵面对防备森严的城池伤亡太大。如同鸡肋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有装备的步兵才能敲开一个有着立体防御的城池,这是无数献血应证过的事实。但土门关的赵军似乎全然状态,这让领命强攻土门关的羽林军千人将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如果成功的话,这无疑会被载入史册,也会是一件奇功!(。。)

    ps:一千字一个小时,码字速度太慢,需要大家的啊!

第七十一章 投降之议() 
ps:花了不少时间把本书各个时期的地图做了出来,有详细地名哦,稍后发布在贴吧,大家可以去看。

    一千羽林军仅仅花费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攻克了土门关,期间没有遇到一点像样的抵抗,以至于韩腾的强攻计划不得不取消。当然,这恐怕也是韩腾自己愿意见到的。

    趁着士气旺盛,韩军没有丝毫的停留,直奔井陉而去。在井陉城下,韩军总算遇到了像样的抵抗。县尉韩扩身先士卒,硬是将韩军抵挡了两个时辰。但这也是他最后的绝唱。占据优势兵力的韩军四面攻城,不给赵军一丝喘息的机会。随着赵军伤亡的加剧,赵扩可以动用的兵力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原本严密的防线被韩军撕开一个又一个的小口子,赵军旋即崩溃。赵扩回天无力,战死沙场。县令赵野唯恐生灵涂炭,下令投降。井陉在一夜之间落入到韩军的手上!

    因为赵野的极度配合,韩腾只留下了一千精兵控制井陉,尽量掩盖韩军叩边的动静。对羽林军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如果消息走漏出去,赵国一定会征召大军围剿自己,奇袭武安也就无从谈起。完全隐藏行踪是不可能的,韩腾可以做的就是和报信的赵军斥候赛跑。

    谨慎起见,韩腾带领羽林军出东门二十里后才折返往南。算上之前自己不着痕迹地透露的要包抄赵奢大军后路的消息,韩腾有理由相信,即使邯郸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也不一定那么笃定自己的真正目的所在。

    井陉城破的时候,武阳方面的血战正酣。蜀郡郡尉李毅集中了蜀郡大半的兵力,将蒙骜的大军死死拦了下来。一方死不退让。一方拼死前进,剑与盾,火与血的碰撞,伴随着生命的逝去,演绎成绝唱。双方的士卒杀的已经麻木了,能用的手段也全都用上了。剩下的就是比拼双方的意志和决心。武阳身后一百里即是成都。秦军已经没有退路。同样的道理,对韩军来说,只要越过了武阳,成都就好比一个身无寸缕的弱女子,任由韩军的蹂躏。虽然看起来秦军越杀越多,但这也反映了成都的兵力越来越少的事实。双方都相信,只要多坚持一下,胜利一定会属于自己!

    韩军从不认为自己会输,刚刚拿下巴郡的兴奋没那么容易消散。何况汉中在手。蜀郡已是瓮中之鳖,挣扎不了多久。自华阳之战开始,屡战屡胜带给韩国的是极大的荣耀和自信心。亦如之前的秦军一般,战斗一旦开始,韩军就不会相信强大如自己会失败!秦军残余的骄傲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再次失败!想要武阳?想要成都?可以,拿命来取吧!

    成都已经开始戒严,执行宵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蒙骜大军主力虽然到不了成都,但总有小股的斥候走山间小道成都散播谣言。诸如李毅战死,李毅投降等前后矛盾的风言风语不绝于耳。成都的百姓见面的第一句话已经从打招呼变成了讨论近在咫尺的战事。的人都忧心忡忡。富贵人家担心会不会被清算,能不能延续富贵;贫苦人家则担心韩军会不会屠城,自己要不要在城破后远在他乡。

    成都兵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是出于担心城中的豪族会密谋起来献城乞降的考虑,也许是限制百姓外逃和韩军细作入城,总之。成都四门紧闭,将自己与世隔绝掉了。

    郡守府里,李冰对着面前的战报不知道该忧还是该喜。喜的是蒙骜的大军止步于武阳城,忧的是秦军惨重的伤亡。这才开战六天,秦军的丧亡已经超过了一万人。这样下去。半个月后,即使韩军不攻城,武阳也会没有一兵一卒驻守,为何?死光了!可韩军丝毫没有断粮的迹象,源源不断的韩军自江州而来,韩军怕是彻底平定了巴郡。

    “算了!能守多久算多久吧!咸阳应该知晓了巴郡失守的消息。如果可以动兵攻打下汉中的话,自己的压力会减轻许多!还是找郡丞安排下往武阳运送粮草的事情吧!”李冰抛开了烦恼,自顾自地说道。

    “大人!大人!梓潼急报!”一个慌慌张张的声音突然闯了进来。

    李冰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管家。平日里讲求仪表风度的管家哪里还有一丝镇定的样子,只见他挥舞着一封战报,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了过来。其脸色涨红,显然很是紧张不安。

    没有大事,自己的管家绝不至于此。念及于此,李冰一把抢过战报,片刻之后也是愣住了。只见上面赫然写道——韩军兵犯梓潼,下官不能坚守,求郡守大人急救!否则必定悔之晚矣!急!急!急!

    “报信的人呢?”李冰用变了音的嗓子大声问道。

    “在外面候着!我这就给大人去传唤!”管家反应了过来,说道。

    “算了!带本官去吧!”李冰苦涩地摇了摇头,眉宇间掩饰不住地落寞和失望。梓潼告危,自己何尝不想去救。但自己眼下能够调动的不过是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解围分明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很快,李冰见到了梓潼派来的求援使者。从使者那里,李冰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说韩军打着“魏”字中军大旗,多半是汉中郡郡尉魏辙,除了他,李冰也想不出谁还有资格带领三万大军攻打蜀郡。再比如说因为韩军是奇袭,几乎在一夜之间包围了梓潼,这使得梓潼根本来来不及征召大军戍卫县城,整个县城的能战之兵只有不到三千人。韩军甚至宣布,献城的人赏赐百金,良田千亩,现在的梓潼人心浮动。梓潼县令已经快要压制不住蠢蠢欲动的地方豪族了。尤其是在韩军攻占巴郡,秦国放弃蜀郡的小道消息漫天飞舞的情况下。

    安排梓潼的使者下去休息,这是李冰唯一能做的事情。梓潼距离成都不过三百多里,更为关键的是,这三百多里可谓一马平川。韩军只要攻破梓潼就可一路南下,兵锋直指成都。照现在的形势看来。梓潼的失守绝对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成都也是如此。李冰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拿什么来挽回必败的命运。

    调武阳的部分士卒北上支援梓潼吗?眼下蒙骜和李毅斗了一个旗鼓相当,秦军依托城墙还占据一些优势,然而一旦分兵,这个优势就会被抹除。韩国南北两路攻打蜀郡,蒙骜的南路大军就牵制了大半秦军。北路的韩军如入无人之境。韩国摆明了就是欺负自己兵力不足,想要自己南北不能兼顾。就算自己挡住了一面,另一面也可以兵临成都城下。

    李冰擅长的是治水,是处理政事,这样的军事原本就不是李冰所擅长的。所以李冰很识趣地将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族弟李毅。如果连他都没有办法,李冰也就认命了。

    一日后,正在武阳抗击韩军的李毅接到了李冰的急报,脸色只是一变就很快的掩饰住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李毅对自己的要求。梓潼失守的后果李毅比谁都清楚。虽然眼下还没失守,但李毅心里已经给梓潼宣布了最后的结果——梓潼绝对守不住,除非有援军前去支援。可援军哪里去找呢?自己的族兄无疑把这个难题抛给了自己。

    悄悄把自己的几名心腹召集起来,李毅把梓潼被韩军重兵包围的消息放了出来。眼下正是战斗到最紧张的时刻,最忌讳的就是军心不稳。如果让全军将士知道了腹背受敌的消息,势必大乱,到时候,韩军只需一个冲锋秦军就瓦解了。哪里像现在。还能挡住韩军一时。

    心腹们彼此对视了一言,皆是露出掺杂着失望、震惊、不甘、忧虑的表情。大势已去。大势已去。

    一名跟随李毅最久的家将大着胆子说道:“将军!眼下整个蜀郡能战之兵不过两万,我们这里就有一万五千人。梓潼我们怕是不能救援了,但是不能救援的话,梓潼失守无疑。这是一个死局啊!”

    “是啊!将军!我们要救援梓潼也要量力而行啊!”另一名心腹忧心忡忡地说道。分兵已经是大忌,若是被韩军知晓尾随攻击的话,秦军完全就是救援梓潼不成。反而把自己搭进去。

    房内一片安静,大家俱是露出忧心忡忡的样子,却想不出一个好法子。韩国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秦军缺兵少将是事实,能有什么法子?!就算武安君白起在这里。孙武孙膑吴起再世也没办法啊!

    李毅早就料到是这样的结果,有些感慨地说道:“救梓潼也是死,不救梓潼也是死,一样是死,诸位怎么选择?”

    心腹们异口同声地说道:“但听将军之令!”

    李毅长舒了口气,说道:“诸位跟随我,莫不是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且夫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青锋,立不世之功。战死沙场虽是我辈的荣耀,但那是功成名就之人。如今我同诸位名未立,声未显,若要战死于此,我不甘心啊!诸位呢!肯定也和我一样不甘心吧!”

    心腹们默然不语,如果有活命的机会,谁愿意去死呢!但现在韩军两路夹击,分明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除非,除非己方投降,还有一线生机。但问题是,骄傲如郡尉的会选择投降吗?李毅平日里对属下要求甚严,治军严谨,正是因为基于这样的考量,谁也不敢提投降一事。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巴蜀两郡要完蛋了。韩国势不可挡,天时地利人和韩国全都占据了,谁也无法阻止韩国攻占两郡之地。但是现在听李毅的语气,也许必死的结局还有转机。

    “自野王一役,我大秦内忧外患,罕有胜绩。先有义渠之乱,我大秦丢三川、河东、河西三郡之地。后有公子市谋逆,我大秦丢南阳,继而失汉中。如今巴郡也是落入韩国手中,蜀郡更是仅剩我们这支主力。秦王日渐不行,宗贵争权,函谷关易主。我实在不看好我们大秦还能转败为胜,重回鼎盛,诸位知道是为何吗?”。

    心腹们面面相觑。实在不理解李毅这一番话的用意。如果李毅不看好秦国,怎么会如此效力呢?!还顺流而下,往返千里,东逐楚军五万,斩杀三万。如果李毅不效忠秦国,为何又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消灭了蜀郡内乱?!眼下更是将赫赫有名的蒙骜挡住了七日!

    李毅却自顾自地说道:“因为韩国!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研究过韩然这个人,也就是当今的韩王。在韩然领兵前,韩国不过上党、颍川两郡之地而已。我大秦占据绝对的优势,只需出兵野王即可将韩国一分为二。若是兴兵三十万足以可以一举攻克新郑,灭韩国易如反掌。但韩王然领兵后呢,先是收复三川,西退我秦军六百里。然后怂恿魏国占据河东,赵国占据河西,将魏赵两国推到了抗秦的第一线。韩国的环境得到了初步的改良。”

    “就在我大秦将视线转移到函谷关一线时。韩国又趁着我们和赵、魏交战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占领了南阳,抢占了武关。这个时候,我们从南阳绕道进攻三川、颍川的设想就落空了。韩国的优势变得从未有过的好!好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有汉中,如果我们识时务的话,放弃东进的策略,转而南下攻打楚国,迂回包抄三晋后方。事情尚未可知。”

    “但可惜,韩国紧接着拿下了汉中。还帮助魏国拿下了函谷关。这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