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批粮食和军械弹药从仓里放出来,运往北地。说道军粮,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
从春秋战国起,当时就已经有了职业兵这个职业。因时代生产力局限,军队中多以小麦、粟米、肉蔬、盐混在一起熬成糊糊状做大锅饭。这也是孙膑用减灶障眼法欺骗庞涓打胜仗的道理。
从产量上来说,水稻肯定是排第一的,因而水田种水稻、次一等田种麦子,贫田种粟米或者其他菜蔬草料类。
粮食储备的时间来说,粟米能保存个十来年都没问题,小麦一般是五六年,稻谷与麦子相差不大年。粟米是最没营养的,人畜都能吃,消耗量比较大。
军粮的发展与军队战斗力息息相关,唐代为何能开疆拓土数千万里,盖因其军粮把粮食磨粉后制成干饼。这种干饼经过烘烤后,水分极少,士兵带一个袋子能吃十几二十天。所以,唐代骑兵才能经常在外面一晃就是几个月,打得匈奴嗷嗷叫。
现在中华国的军粮主要是沿袭唐代(这种军粮最早是从秦地传出来的),不过是做成了更干更紧的压缩饼干,里面加点盐。口味嘛就不说了,士兵吃的时候需要兑水,或者用水泡,或者用锅煮成糊糊。由于玻璃的出现,豆腐脑这种极能下饭开胃的美食也加入了军队,半个巴掌大的小瓶子就足够士兵吃个一月两月。
另外,继压缩饼干的出现,军队也把各种肉切块搅碎后,放锅里蒸煮,加入香料等调味品。出锅将碎肉进行压缩,压出其中水分制作成块状,最后装入瓶中混油防腐。能保存将近两年之久,也算不错了。
当然,这些瓶装食物一般是给野战机动部队吃的。前线大部分的食物都是面食,因为方便运输和节省空间。大部军队用玻璃制品装的话,太耗重,没这个必要,现在还没把铁皮应用于军工……可以造出来,但成本太高无法批量造。
所以,军队的军粮是以袋装面食为主,瓶瓶罐罐的是装肉蔬果之类的调口食物。到前线后,再根据实际需求制作成野战口粮。
其次,就是从蒙古人手里学了风干肉条的做法,也是野战口粮的主食之一。虽然味道差,但非常管饱。
第571章 远洋贸易()
军粮的发展就是两个方向,一是排挤出食物本身含有的水分,二是制造密封状态,限制食物跟空气直接接触而迅速腐烂。
前者是通过磨粉、烘烤、压缩、包装等一系列工序,而后者就对精密机械技术有很高的而要求了,至少中华国目前还搞不出来后世那种旋紧密封盖的产品,更别说塑料皮之类的了。
能搞出旋紧密封技术,其实也就跟进一步完善螺丝螺母是一条线上的技术,纯手工肯定是不现实的。这时代的古人连软绵如纸的金箔都能手工制出来,可想而知手工业的发展有多牛逼。
中原本就是饮食霸主级别的国家,五花八门的食物没有你不知道的,只有你想象不出来的。所以,食物存储的项目一经启动,发展的相当快。
至少,足够揭幕大航海时代了。
目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船只已是成功到达大食国,返还过几艘船,但这不代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用吃水浅的风帆轻船往来穿梭一趟倒是不难,难就难在测绘和探索沿岸的海洋水文地理。要知道,通商可是数以百计、千计、万计的船队通行,商船一旦载重达到一定程度,吃水往往超过五六米。
若是吃水更大的千吨战舰,不经过事先探索就随意地在沿海地段航行,十艘有八艘得触礁沉没。
现在海事公署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压舱石的船队,带着许多小船往西探索,争取摸索出一个合适的(横穿而不是沿着海岸线走)航线。并且沿途记录下洋流、季风(这些词都是张林搞出来的)状况,编写航海手册航海图志。
这是相当繁重、危险、且耗时耗力的任务,探索船多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朝廷补贴,一部分是中华招商投资银行赞助。
在打通海商后,任何优惠政策都将首先给与朝廷和中华商投行的各位股东商人,包括一系列的组建海商贸易公司、招募人员、训练船员。
商投行对花出去这数千万元虽然肉痛,但也知道这是长期的买卖,一旦海路开通,他们将获得难以估量的财富。敢先吃螃蟹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美味。
另外就是,朝廷对船只的流程进行了规划,设置了规范的船长、副手(大副)、航海长、舵手、风帆手、船员、船匠、船医(船医是医生种类之一,与军医一样,主要是治疗海上航行中常见的疾病。)、厨子、补给采购员等等。
同时,远洋航行的食物有明确的要求,菜蔬之类肯定是不能少的。针对“坏血病”,海船必须要按船员数量携带一定量的水果罐头。对船员进出船只必须要消毒,保持船舱干爽通气,预防可能的流流感和瘟疫之类。
这些规范都编写在航海手册里,并且沿岸有商人开办了航海技术学校(脱离于专科,朝廷核查后承认其结业学生的文凭),培养船员和水手。
船员和水手是两个级,船员必须得是小学结业生,能够读书识字书写。而水手则通常是大老粗,光有一把子力气,想要登上海船,必须去商人开办的航海技术学校中培训三个月,熟悉一些常识和操船规范,服从船长等人的命令。
由于市场对鲸鱼的需求,朝廷也对捕杀鲸鱼有数量和大小限制,所以很多商人都涌入远洋捕鲸的行业,对船员和水手的需求极为旺盛。
退役军人最是受欢迎,因为他们有纪律性,且大多识字,必要时还能够保护船只。同时,他们也是航海学校的教师骨干,有军人培训水手是事半功倍的。
远洋海上航行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全体船员的纪律性要求很高,你不识字可以,但一定要听话,该你干什么就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干工作。就比如擦洗船板,负责这个工作的水手若是偷懒,则很容易滋生流感,连累全船的人。
比如船上的补给采购员,若是贪小便宜买一些烂货食物,一旦船只远离大陆航行中有船员吃了不干净或腐坏的食物而生病,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毕竟船医不是万能的,只能治一些常见的、简单的小疾病罢了。若是牛逼的医生,还用跑到海船上吃苦吗?
早在去岁,就已经有船只横穿白令海峡到了后世美国的阿拉斯加半岛上,并成功在那里找到了一些“野生”民族,用食物和器械跟这些土著交换了些吃的喝的,搭建了几处木质建筑存放一些淡水,安排人驻守。
对于土著来说,只要你不侵犯他们的土地和利益,并且能够给他们带去好处,对方一般是不会主动挑起争斗的,土著会把新鲜的瓜果、鹿肉、狼肉、金子银子(矿石)、铅、煤、粮食、新鲜的鱼、砍伐的树木、皮毛等东西卖给外来者,甚至还愿意帮着干活以换取一些新奇或他们急需的物资。棉布、鞋子、盐、陶罐、玻璃罐、刀子、绳子、锤子等等。
什么是航海暴利?这就是啊。
用便宜的货物,从土著手里换取价值翻数十倍的货物,雇佣这些廉价到极点的劳动力在沿岸修建筑和码头,为后续的船只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比起国内贸易,航海贸易通过文明层次和技术代差产生了巨额利润,虽然没有国内贸易的量大,但胜在利润高啊。
所以,商人们急于打通去往西域各国的海路,并且开始有预谋地库存一些货物迎接降级到来的远洋航海时代。甚至不满意朝廷的探索进度,私下组织吃水较浅的船队前往西域探险。有的船带回来了让人血脉膨胀眼红的财富,有的船则消失在茫茫大海航行中。
对这种私商探险的行为,张林虽然知道,但却没有约束他们。从眼下的进度来看,光靠朝廷恐怕没办法三年开通海路,只得让商人们拿命去探索了。
既然口子打开堵不住了,那便索性放开口子,制定严格的技术保密规则,严禁私商把一些技术携带上船流入西域那边的欧亚大陆。对中华国所有港口进行约束,只开放朝廷制定的海商港口,其他登陆的船只不管是本国还是外国一律定为违法,抓到就连船带人地没收并处以重罚。
对海商贸易的出口货物也有严格的限制,以丝绸、缎匹、绣彩、金锦、棉布(其他纺织品等)、茶、羊毛制品、瓷器、食物罐头、药材、纸等等。而进口则主要以金银铜铁铅、女人(白肤奴隶)、男子(战俘劳动力)、牛、马、热带巨木、香木、优质煤(无烟或少烟,中原的煤炭含硫量太高,一烧起来呼呼冒烟)、香料、胡椒等等。
朝廷对进口玉石、艺术品等货物征收大额关税,对其他中原短缺的货物则降低关税,严格限制本国贵金属的流出。因为中华国的金银币制作精美(新版金银币还有均匀的花边竖纹,精密机械不到一定程度是很难仿造出来的)且成色足,不但东南亚各国在用,中亚西亚欧洲也在用,那边甚至连唐朝和宋代的铜钱都很吃香。
朝廷甚至鼓励商人们多把纸票(分,角)用到贸易国(目前主要是东南亚国,天竺国等),新版纸票添加了五花八门的颜色,制作出的图案更为精美,且纸张较为柔韧,摸起来滑滑的,不宜损坏和仿造。
第572章 劳务输入()
进口的牛、马也有要求的,朝廷对欧洲那边黑白相间的奶牛(原产地荷兰、民间称为花牛)和高大的大食马可是垂涎三尺。
蒙古马体格不大,属于轻型马,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公斤。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牢固,肌腱发达。背毛浓密,毛色复杂。
它耐劳,不畏寒冷,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大食马(阿拉伯马)则高大的多,平均体高1。42米…1。50米,耐力不比蒙古马差多少,但冲刺速度惊人,非常适合骑军。
通过沙漠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也有欧洲那边的马,尤其是一种安达卢西亚马,高度甚至能达到1。7米,体格极为强壮,挽力让人惊叹。
现在的中华国已是不缺马了,但缺好马,混血马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所有进入中原的异族马都给收集到了畜牧研究所里进行配种混血,但这不是三五年能出成果的研究。
混血出的马有的虽然高大强壮且冲刺速度快,但耐力比之原先差了很多。有的耐力增强,但冲刺速度低了许多。有的马血种越混,体格越小,长到最高也就一米高。
畜牧研究所里这些年混血出的杂交马极为不稳定,什么稀奇品种都有,至少也要等到十多年后,才能稳定几款适合的品种……驮马、战马(冲刺的、长途奔袭的)、高原马、山地马等等。
以前传入中原的异族马,相当一批都被骟掉了(不骟的话,马匹脾气暴躁,不好管)。所以,朝廷的畜牧研究所对原种马还是很稀罕的,尽可能地多找一些马来杂交。
除了马种杂交、牛羊骡驴之类也在研究,比如牛分为奶牛、肉牛、耕牛等等,羊分为肉羊、短毛羊、长毛羊等等。
进出口贸易需要约束的东西还有很多,根据不同国情需求变化而变化。
就比如中华国现在的人口激增上千万,已是限制了粮食出口,转而从东南亚各国进口粮食用来养活辽人百姓和正在服劳役的上百万人(西夏战俘三十五万、蒙古、辽、女真等战俘也有近三十万人,还有辽地几百万的百姓)。
西夏的战俘到明年十二月份就完成三年劳役,届时,朝廷将发放一笔劳役款给他们,并且着手把这群党项人拆分到全国各地。中华国两三万个乡镇呢,虽然分点也就融合了。
至于蒙古人(东蒙三部)、辽人、女真人战俘,不好意思,准备在矿山、国道、水利等工程项目的工地上干到老死吧。对于这帮大部分对汉族犯过罪恶的人,张林可没有怜悯二字给他们。
中华国现在的粮食产量和各种矿产节节攀升,跟这几十万战俘不无关系,挖沟开渠、开荒平地、炸山挖矿砸石,什么重活苦活都由这批人来干。吃好睡好,就是不给工钱,也绝不放他们活着出去。
据统计,目前为中华国各项民政大工程服务的外来劳动力,有正式工契的,包含高丽和日本、李朝交趾、蒲甘、占城等国,约莫有三十万人。
辽地也有五百多万百姓正在推到旧家园,建设新家园。这群百姓不是战俘,只需要跟朝廷签下工契就可以,工钱和日本国等劳务输入的人一样,都是每月3。5元,包吃包住。
不过跟别国劳务不同的是,辽人百姓他们劳役五年后可以分配到统一建造的房屋和五亩土地(房屋免费,土地不种的话可以卖给当地官署),还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奖金。
国家想快速发展,除了要提高国内的劳动力效率,更得引进外来劳动力。后世美国之所以牛逼起来,跟全世界移民潮不无关系。光是华人移民,就有好几百万。
中华国去年的财政收入为5。7亿元,支出5。3亿元。很大一部分财政支出是军费,达到了两亿三千万元。
所以,海军总署的战舰建造规划已是被压下去了,陆军的扩建也减小规模,只进行武器换装而不是继续大规模征兵。
就目前而言,大规模军事行动将越来越少,军费开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朝廷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即将到来的第二期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中,开展十四个经济特区和十一个内陆行省工业带建设。
今年,也就是中华六年的财政支出预算为六亿元,其中只有两亿元拨给军部,其余四亿元将主要应用在工建国道、农政水利、工业城建设上,为明年开动的第二期五年计划打基础。
今年注定是忙碌的。
从年初朝廷重新划分行省后,几十万官员和公职人员将变动和调动,将削减至少四万名公职人员(包含基层官员)。这部分被削去公职的人不能浪费,朝廷会给与他们重新培训的机会,戴罪立功地送到北方去任职。
对其中一些因为贪污纳垢被罢职的人,统统流放到高昌行省去补充人口,让秦桧好好地调、教他们,将来未必没有机会翻身。
对其中贪款数额较大的人绝不姑息,只要贪污超过五千元就抄家,除了保留其妻儿老小的最基础五亩田,其余财产一律充公。一部分明正典刑地拉到京师来枪毙,一部分放到矿山里劳教致死。
这次廉政巡察的队伍很庞大,涉及部门也多,且律法总署、廉政总署、警务总署、内务署都是彼此独立运作的系统,可见元武陛下的整治决心。
对张林而言,内务署和锦衣卫从全国各地查访收集、递交上来的密奏他是看过的,知省、知市、知县级官员有哪些贪污,哪些勤政他一清二楚。之前只是没动他们罢了,还真当他脾气好啊。
仅到二月中旬,相对富裕的东南沿海一带就被查出来七百多个贪污、渎职、混日子的公职人员,其中甚至还有跟西域商人勾结窃取工业技术的人!
张林一向以“慈爱宽容”的名声著称,但这次是毫不手软地进行严惩,甭管这群人有多树大根深,是何背景,一律彻查到底。
内阁风流涌动,几个内阁大臣在偷偷摸摸地搞些小动作,要么想保人,要么想撇开关系,他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今年十二月就是第一届内阁五年任期结束的时候,此番廉政巡察的目的,也有把内阁给清除出一批人的意思。
第573章 战争成本回收()
在国家放开了砖石和水泥专项后,民间涌现出大批商人投入其中开建砖窑和水泥厂。发展到如今,市场对这两种建筑物资的需求依然旺盛。
朝廷传出的消息,不但新建建筑必须得是砖石水泥结构,将来还得大规模地把原有土木建筑的城区进行改造,对砖石和水泥的需求将持续很多年。
不少小厂和中型工厂的商人纷纷跑到中华商业投资银行中贷款,扩建厂房,招募人手、改善生产线以加大产量满足市场的火爆需求。
朝廷每建设一地,必然是先修路,再兴建大型国营砖石和水泥厂,就地取材,对城市建设进行规范的规划,留有将来改建和扩建的余地。
张林把“圈地运动”中产生的民生疾苦和高额负担转嫁到别的民族身上,比起英国在成熟体制中展开圈地要方便也经济许多,至少因此受损的底层百姓数量比例不高。
圈地运动其实就是人口集中城镇化的本质,把自耕农散户在总人口比例中降低。
中华国呈现出两个明显现象,西北、西南的城镇化运动进展的相当迅速,要么是其地人口少的原因,要么是西北都属于异族,朝廷整治起来不用太考虑当地百姓的感受。而对于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的改造则进展缓慢,由于各种原因,自耕农纳税依然是财政收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口集中城镇化的成本也高。
后者,也就是英国当时所面临的困难,只不过英国人干的比较血腥点,手段比较强硬点。
中华国在这个改革过程中还处于战争期间,因此手段不能过于残酷,否则会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只能把重心先放在其他地区,等解决了外部威胁,再对东南和中部地区下手。
就比如曾经的西夏和高昌回纥,男人被朝廷强硬地迁徙出来,留下一大堆的寡妇女人。这就比较好管理了,只需要把土地重新划分成连片地承包给汉人,当地女人为了生存下去,自然会主动地贴紧汉人男子。
一片片土地形成农场形式,多于的女人则被朝廷安排在就近工厂的城镇里生活,进入工厂里从事纺织业、手工业、造纸业等一系列轻工工作。
这个时代,不论是哪个民族的百姓,对于土地都有着当成生命依靠的本能。剥夺掉他们的土地,无异于让他们活不下去。用温和手段效果缓慢,只有采用强硬手段才能立竿见影地奏效。
当这批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的百姓们走进朝廷和商人建造的工厂后,只能干活维持生活,女人从事轻工业,男子则从事重工业。围绕着工厂附近,迅速扩展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