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在他的大纲指点下,编的还算合理合矩,只是把达摩向东宣传佛法给改成了向东土道教取经,加入了妖精的故事元素。道心不正的达摩和尚在道家神仙指引帮助下,取得真经回返天竺,最终完善了佛教教义。
道家对达摩取经予以赞赏,却对天竺国部分信徒依旧执迷不悟不肯回归道祖门下而批判,故事看起来太有创造性了。
上中下三册东正洪荒封神演义已经是完成了初稿,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校稿工作,官方文言书面和民间白话文分为两个版本,方便传播。
说起白话文这个事,也是张林极力推行的一个政策。不是文言不好,而是文言书籍实在不便阅读,非得饱读诗书之辈才能读得明白,不利于文化传播。
目前的科考中,想要进入公职文官系统,文言诗书的比重分不大,但用毛笔字考试却是硬性规定。后世的铅笔和钢笔(还未发明出来)是未来的流行趋势,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却不能丢掉。
能写好毛笔字的人,用其他笔写字很容易就能掌握,而且笔画极美。反之,则不一定了。
至于简体字不要也罢,张林觉得繁体字就挺好,后世香港、台湾人也没用出多大问题,不是么?
第527章 官商互动()
前番给九位内阁核心大臣讲述了未来中华国的发展思路后,张林要求每个人回去写一篇围绕他的思路的文章交上来。
他是有心要培养这一批人,中华国已不是历朝历代的国家了,它雄踞东方,庞大无比,对世界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中华国除了他以外权利最高的九位内阁元老,自然要把心胸、目光放大放长远些,别光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自大航海时代后,凡是把目光投向外面世界的欧洲国家,没一个不是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并学会把民族矛盾往外转移。
纵观英法俄德匈西葡等欧洲国家,虽然皇室集权被推翻了,但整个民族和国家不管遭受多大战乱,却始终凝在一起。
这就是强国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哪怕一时衰落,终究会在民族之林中获得一席之位。
张林为什么要打通西域商道?
因为吃独食是不现实的,他这一辈子或许能勤勤恳恳地为国为民族发展科技,子孙就不一定了,或许会因为太过于强大而自毁萧墙也说不定。
再者,有些技术捂是捂不住的,若是不把目光多瞅瞅外面世界的发展,很容易就会夜郎自大……就比如大清,大明……被别人弯道赶超。
就比如火器,三月份的这批西域使节和商人们回返后,必然会把火器带入中亚、西亚、欧洲发展,根据所见所闻所听,制造出火铳、前装铁炮花不了几年时间。
与其如此,还不如趁他们火器刚发展的阶段大卖军火,很赚一笔呢。
只要保持技术代差,依靠强大的国力,中华国完全不用惧怕任何胆敢侵犯的敌人,哪怕此时的欧洲各国联合起来。
皇家科学城中的火药技术离着化学火药门槛只差一步,蒸汽机也有望突破(应用与实际生产,事实上现在已经造出来,只是不稳定,易坏易爆且动力不足)。
在中亚、西亚、欧洲把火绳枪玩的嗨起的时候,中华国或许已经造出大铁船偷偷开始了南美大航海时代。他们玩起蒸汽机的时候,咱们也许都快进入电力时代了。
这就是差距,不是短短数百年可以追赶上来的差距。
一步赶超,则步步赶超,只要民族凝聚在一起,不妄图吞并全世界引起围殴,中华国是绝不会衰落的。
在他的支持下,一些比较忌讳的研究项目也偷偷摸摸地启动着,就比如人体解剖学。
其实古代不是没有解剖,只是在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少,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拿死人开刀的确是不怎么光彩的事。
不过张林另辟蹊径地把东正道教引入进去,让大主教米教主亲自给这个研究所赐福,以道祖名义允许他们探索人体奥秘,解除人间疾苦,造福百姓。
其中许多植物也列入了国家项目,不许民间种植,比如罂粟。
这个玩意是在五六百年前由大食国那边的使节当成贡品传入中原的,民间也多有以其壳入药的房子,疗各种泄痢、风瘫、创伤止痛等20余种病痛。
事实上,卫生研究所已是制出了大烟膏子,只是这玩意害人不浅,被朝廷列入严禁买卖的货物之一。司法已是明确立法,不许私商买卖,民间种植一律上缴,违法者处以重刑,种植和买卖超出一定数量者叛为死刑,绝不姑息。
虽然很多种植这玩意的郎中疑惑不解,但也不敢违法,纷纷上缴罂粟植物,由朝廷统一安排一个机构在甘肃开设大农场种植,严格地控制规模和产量以及出入记录。
凡涉及到罂粟壳入药的卫生所,必须书面记录和交割,查到一出纰漏,严惩不贷。(有些商人还买卖此物用于饮食,已经被禁了。)
目前的麻醉药主要是由曼陀罗花(也叫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各,天南星,共六味药组成,效果还凑合,但也不是太理想。
目前的麻沸散还在改进,曼陀朵花的种植规模也加大了,不过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朝廷还是将这种经济作物大规模放在甘肃和河北、天津、河中、高昌等几个行省种植,并且以一个不低的价格从农民和农场主手中回收。至于江浙和湖北,贵云、广南一带则严格限制种植规模。
总之,朝廷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把新型民生和工业项目尽量往西部,西南、北部开建,把沿海作为商业中转地带,想要朝廷改善路况,商人们不得不投资在交通运输方面。
事实上,京师杭州郡和皇城虽然还未连在一起,但周边的(木包铁)有轨马车已是条条道道地建设了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商品货物的流通速度。
朝廷投资一半,商人们捏着鼻子捐献一半资金,后续维修费用则由朝廷负责。
商人们虽然被无耻的朝廷宰了一刀,却也是心甘情愿了,因为他们很快就尝到了好处,这笔钱在运输费用和人力消耗上不用几年就可以省出来。
所以稍微大一点的县城,都有商人们鼓动当地官署兴修铁道,甚至扬言可以以低息贷款形式放贷给朝廷,先把路修出来再说,钱慢慢还。
因为这时代的商人们实在是受够了运输的苦,官道都是土路,不过是压实一遍而已,一旦遭遇雨天则变得泥泞不堪,车轮直打滑。
雨天过后,土路需要几天才能恢复干透,有些官道上都被压出泥沟来了,泥坑到处都是,马车不造结实点,稍不注意就跌散架。若马车上装载的货物是瓷器、玻璃之类,那真是让商人欲哭无泪。
所以在朝廷宣布建设碎石沙土国道的消息后,又因为资金不足而拖拖拉拉时,商人们踊跃支援,要求朝廷放卖债券,哪怕红利低点也无所谓,反正尽快把链接行省之间的国道修宽修结识点,最好是修一条铁轨出来。
难得商人们一片赤诚之心,连0。3%利率的国债债券都能接受,朝廷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迅速发放了一批一亿元的债券,分五年偿还期。
西夏国三十多万的战俘涌入国道项目中,建设进度飞快,也带动了沿途各个行省中砂石工厂的经济发展。
第528章 婚嫁移民()
国道、省道的建设项目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光西夏三十多万战俘和几十万民夫的劳动力还远远不足,想要彻底贯通东西南北,非得以十年计地投入上百万劳力才行。
而且,西夏战俘三年后就满足劳役期限,恢复中华国自由国民权利,所以到时候还得想办法通过其他办法找劳动力。
用不起汉人,朝廷自然是用得起贫穷的高丽和日本人的,所以劳务经纪公司这个行业也渐渐兴起,以合同契约的政策,每五年为一期,向周边国家招募健康的男性劳动力。
当然,这是要给报仇的,不过相比汉人平均十五元每个月的工资水平,外来的劳工只需要五块钱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每个月五块钱是多少?粮价放开管制后,涨到了1。8分钱每斤,五块钱可以买两百八十斤粮食。
假设一个日本劳工每天正常十二个消失的劳动,需要消耗1。5斤粮食,一个月就可以积攒235斤粮食。他们还可以买点小酒,吃点肉,没事找日本妹子(低级勾栏,朝廷管控极严)嗨皮嗨皮,比他们在国内爽多啦。
当然,日本国是不知道中原百姓的平均工资水平的,他们只知道汉人生活得很幸福很富裕就是了。
所以,当朝廷以劳务需求向周边国家提出贸易时,进展非常顺利,这对周边国家是创收大项目啊,疯了似的往中原卖劳工。
反正中华国朝廷答应,每一期劳务为五年,每月工钱为3。5元包吃住,死一个就赔偿150元。这个时代的日本国拥有人口接近八百万,在世界上都算是个大民族了。
而且,这个时代的日本国对中华国有多崇拜呢?
借种什么的就不说了,每年都有日本渔民往中原大陆偷渡,而且还不是一个二个,有时候是几十上百地搭船过来,搞得沿海官署烦不胜烦。送他们回去吧要花钱,不送回去也不能让他们到处流窜啊,只能安排下来劳务,让他们赚一笔钱后统一回国……朝廷明文规定不准异族随意移民,各地官署需得报备。
偷渡的事就不说了,自中华国雄起之后,高丽、日本、大理国纷纷有学有样地进行改革,只是他们学得四不像,国内各种阶级矛盾搞得一团糟,不像中华国可以在宋朝(皇族一刀切)的基础上把改革中产生的矛盾转嫁到敌对国家。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这是前朝宋国的景象,中华国更是强之甚远。
许多外族人尤其是日本和高丽商人,一来到中原就特么不想回去了,以黑户身份滞留中原打工或者经商,被新朝廷好好整顿了一番……主要是让他们花高额费用买国民身份,必须接受道教,必须会说汉语。
比起周边的国家,西域人反而定居中原的比较少,因为他们很有眼光,知道留下来赚不了什么大钱。只有把中原精美的瓷器、丝绸、绢布、金银货币带回西域贩卖,才能海赚一笔,等老了就来中原交一大笔税钱颐养天年。
事实上,很多西域商人都在极力关注什么时候中华国开通海路商道,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中原定居,而不用亲自跟随商队几万里路地来回折腾了。
对每个定居的异族人,朝廷其实收费也不高,只收取他们总额财产的15%(比50%的遗产税低多了)。当然,财产少于五万元的就别想了……年轻女人除外。
对于西域男性商人的定居制度,朝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同族通婚,女子必须嫁给汉人男性,男子必须娶汉人女子。
好在这时候流行女子给嫁妆钱,家庭富裕的女子嫁妆钱还不少呢,不过这也只针对嫁给汉人男子。若是嫁给西域男人,多半是要对方有些家产实力的。
扈三娘嫁给张林的时候,光银子就带了三千多两,铜钱、丝绸和布绢装了好几大车,连扈家庄都几乎贴了过来。李师师、白菲菲、折美凤、纳兰香凝的嫁妆钱也是不少。
事实上,这个“贴嫁妆”现在在张某人的捣鼓下有点愈演愈烈的趋势,盖因中华国的西部、北部大开发政策,只要光棍肯去垦殖开荒种地开农场,一堆土地和税赋好政策不说,立马赏两个女子。
东南一带的男子大有涌入西北之地的趋势,搞得当地女子愁嫁……毕竟没几个愿意给人当小妾的……于是在朝廷手里三年劳役期满的辽国年轻男子就变成了香馍馍。
至少,辽国男人不会在乎嫁妆钱多少。嫁给相貌相似的辽人,总比嫁给碧眼络腮胡的西域胡人要好。
在婚嫁现象中,朝廷公职人员可是各地未婚女子眼中的香馍馍,反之,男性公职人员却把也属于公职人员的女老师(毕竟大多样貌不错,知书达理)当成香馍馍。
娶一个公职女老师,两个人的工资加一块儿足够过上较为富裕的小资生活了,还能留点闲钱娶几房小妾。
毕竟普通人家的女子除了一笔还算不错的嫁妆钱外,她们本身能持续创造的价值可比不过女老师。
所以现在民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一个男性公职人员娶了个貌美女老师,还能娶个两房小妾。小妾也不能在家闲着,要么带孩子,要么在制衣公司、布行等行业里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时代还不讲究什么“户口本给老婆管”,正妻女人虽然操办家务,手里也管着钱,但男主人对家里存款是想花就花,根本不用在意妻妾的态度……少数会尊重地在意。
商人们虽然有钱,但却被严格限制了纳妾的数量(根据子嗣来算),生不出孩子又想纳妾怎办?很简单,去慈善教会里领养就是了,每领养两个(基本是十岁以下的异族孩童)可以多纳一个妾。
但是,一旦被人举报商人恶意虐待领养的孩童,并且被当地慈善教会、警务总署、内务署核实,那处罚是灾难性的,看情况叛轻罪法还是重罪法,罚款罚得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开国以来,“罚税”这个小税种实际上给朝廷财政创收极多,每年都在五百万以上。
刑案违法的,做买卖违法的,乱扔垃圾的,走私的、偷税漏税的、阻碍婚嫁的(民间二十五岁的大户丫鬟有权解除和大户的工契,并且婚嫁)、违反武器管理条例的(龙唐刀饰品必须要得到当地官署和警务总署批准才可以开锋,或者是私藏弓弩刀剑),马车不靠右走的这样的罚税有上百个,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之一。
此外,今年还有一个重大项目,那就是对高昌和西夏皇族、权贵们的整顿,按照估算,今年年末的财政收入很可能会突破四亿元。其中有近两亿元是从这两个国家身上拔下来的。
当然,这样的好事也就一回,按正常的算,财政收入也就比去年增长了五千万左右,勉强达到两亿元。
第529章 铁钉战略()
正因为从高昌和西夏两国身上狠狠地吸了一次血,内阁大臣们才会有底气地批准军部海军总署的登陆作战计划,并且捏着鼻子认了高丽国要钱不要命地勒索。
收拾高丽是板上钉钉之事,用不着急在一时。
中华国一面从西夏贵族手里盘剥各种金银器物,一边利用他们的人口赚取劳动力红利,可谓是大发一笔横财。三十多万的战俘要干三年劳役,能创造多少价值?
就算每个战俘每个月创造10元的价值,三年下来,那也是一亿三千万元的价值。
更何况,许多西夏男性百姓被强行组织成劳务队,以低于汉人的工钱涌入各地去开荒垦殖,又是几十万人。其国留下的土地和女人,吸引着大批汉人光棍移民去定居,其中利益非是用钱能衡量的。
当然,只要高昌回纥和西夏百姓忍受了前三年的痛苦,他们绝对能享受到比原先在西夏国时更优越的物资生活,享受到中华国国民的超高待遇,继而把痛苦继续转嫁到别的民族身上……金国人、部分蒙古人、部分辽国人。
为了给金国上一课,同时也为陛下和皇子张念夫出一口气,内阁大臣们大发善心地拨款两千万元用于海军建设,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登陆行动。
国防大臣陈良嘴巴都笑歪了,哪个朝代当武官能当得这么爽?文官系统对军事不乱插手,还使劲地输血奶他们,简直太幸福了。
这笔专项款子是单独拨给海军的,因为海军大臣赵长河在前线组织军舰袭扰金国沿海,所以韩世忠全权处理这笔巨款。
在联合参谋总部和海军参谋部的慎重考虑后,决定把其中一千万元用来加强海军陆战队的建设,五百万元继续造舰,五百万元用于后勤。
这么大的支持力度,要是登陆金国腹地的“铁钉行动”还搞不定,他韩世忠愧对皇恩,愧对内阁文臣,愧对亿万国民,也别回来了,在海上找个水深地方跳了吧。
事实上,两千万元的财政专项拨款多吗?一点儿也不多。要知道李师师这个天下第一名伎的捐款都达到了三百多万元,这是单个人!
当然,这天下也就一个李师师而已。但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的商人还真不算少。
两亿元的正常财政收入,对比前朝宋国都差了一截,换算下来,也不过三千万贯钱不到。若是把宋国通过膨胀算进去,也不过堪堪达到前朝一亿两千万贯的五分之三,相当于七钱万贯钱左右。
而中华国兴修国道,兴建工业区,兴办育教学校等等一大批政策下,财政吃紧是必然的。也就靠着生产力提升、鼓励农耕、国债、国营私营合股办厂、强募战俘劳役等一系列政策在维持。
前宋维持了将近百万人的大军,每年消耗掉一半多的财政收入,而军费大多落入权贵贪腐的腰包中,白白养着七八十万的无能禁军流民。
而中华国只需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就足够支撑七十万职业军队,花销一千万元就足以维持前线二三十万人对金军保持持续消耗。若是再拨点几百万元的专项军费,就足够打一场大战。
虽然中华国军队还没有完全装备火器,依旧是冷兵器和火器的混编战阵,但已经是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在这个程度上,军费自然是能省则省。
这么几年战斗打下来,军官们不论职务高低,都知道拿炮弹跟敌人换命的战术打法,用战术素养碾压敌人。去年打西夏,在一场局部战斗中伤亡两三千人都是不得了的战损,火炮火枪什么的不值钱,值钱的是那些训练有素、高待遇的士兵!
炮弹没了,后勤源源不断运上来,人没了,可就得一两年的时间去训练了。
尤其是炮兵,作为技术兵种,他们个个都要学习基础数学、力学和几何学,放出去当个小学老师都搓搓有余。这样的士兵死一个,就意味着一两千元的投资没了,能不叫上级军官心疼么?
陆军炮兵如此,海军炮兵的培养就更是耗费了。在陆地上定点打炮和在浪潮翻腾的水面上打炮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一方面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