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扬天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宠,年初的时候还诞下了三皇子赵曦,可惜早早夭折了。

    赵祯难免深以为憾,苗贤妃也很是伤心,加之是产后,将养了好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赵祯今日前去探望,一来是看看女儿,二来也是有留宿之意。

    或许因为无子的现状,赵祯比较喜欢那些有过生育的嫔妃,尤其是像张美人和苗贤妃这样的。认为她们身体好,福泽深厚,容易受孕生子。

    所以除了张美人腹中那一胎,赵祯又在苗贤妃身上动了心思,希望最近一段时间好好努力一番。让宫中再闻喜讯,毕竟苗贤妃曾诞下过男婴,所以希望还是蛮大的,赵祯也算是寄予厚望。

    难得张美人很懂事,很识趣,赵祯便兴致勃勃而来,养精蓄锐很多天,正是大干一番的好时候。

    但可惜就是那么不凑巧,当他路过宫廷长街的时候,一片云彩恰好遮住了皎洁的月光。两盏灯笼从远方快步而来,片刻之后,气喘吁吁的王守忠赶到了。

    “陛下,急报!”

    “发生何事?”赵祯的脸色瞬间就变了,显然意识到有大事发生。

    “京西路急报,光化军叛乱……”

    1

第五十六章 非常棘手() 
叛乱自古以来都是大事,无论规模大小。

    自从刘邦从一个混混小亭长成为汉高祖之后,小人物趁乱而起,时势造英雄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朝廷而言,一丁点的叛乱火苗都有可能蔓延,最终由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尤其是唐末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朱温叛唐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殷鉴不远,所以大宋对叛乱格外重视。

    前段时间沂州虎毅卒王伦叛乱,京东路几乎一片糜烂,朝廷急忙调动大军,好不容易才将叛乱平定。

    前前后后,当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

    没想到京东路情况才刚刚好转,光化军起兵叛乱,闹出这么大的乱子,情况远比京东路沂州的情况更为糟糕。

    如果叛乱的只是流民,或者地方豪强匪徒,那倒并不可怕,朝廷官府只需要派出兵马清剿即可。

    但如果叛乱的是官兵,那情况就相对复杂了,毕竟官兵受过专业军事训练,持有兵器军械。

    战斗力更强悍,一旦叛乱不容易立即剿灭,且破坏力也更大。所以历朝历代,对士卒哗变,武将叛乱都十分重视。

    尤其是大宋这个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朝代,尤其如此。

    但是万万没想到,京西路襄阳附近的光化军宣毅卒五百多人,在其校尉邵冲的带领下反叛了。

    自秦开始,五十人以上的军队调动都必须严格审批,否则就视为叛乱,就是因为军队叛乱的危害非常之大。

    五十人这个数字,自然也有其道理,某种程度算是个警戒线。

    现如今,光化军却有五百兵卒集体叛乱了,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更糟糕的是,叛乱地区十分敏感,襄阳一代算是大宋东西南北的核心区域,东西连接中原与川陕,南北沟通两湖,扼守汉水中游,距离东京并不遥远。

    如果****规模偏大,将会波及四方,威胁京畿中枢。偏偏不巧,今年大宋遭遇了旱灾,东京汴梁如此,整个汉水流域也是如此。

    从襄阳光化军往西北而去的汉水上游,商州与金州早有流民聚山为寇,这两者要是合二为一,后果将会如何?

    正是如此,京西路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立即上报东京枢密院。

    枢密院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入宫,以至于素来稳重的王守忠都有些许不淡定。匆匆前往云锦阁奏报,不想半道遇上了赵祯。

    叛乱是十万火急的军情大事,一个皇帝都不敢掉与轻心,赵祯听闻之后,眉头一皱,吩咐道:“回垂拱殿!”

    ……

    皇帝在后庭打个转,又回去处理公务。

    这样的消息,皇后曹氏自然是有所耳闻的,皇帝没有在张美人那里留宿,这一点倒是让她稍微顺心。

    怀着身孕不能侍寝还要留着皇帝,那就是恃宠而骄,这种专房独宠的女人……哼哼。

    可惜皇帝离开了云锦阁不是来自己这,而是前去见苗贤妃,曹皇后得闻后只是心中一叹,十分羡慕那些能生育的妃嫔。

    然而很可惜,苗贤妃似乎也是空欢喜一场。不过再怎么说,苗氏膝下还有个福康公主,那可是皇帝赵祯仅有的长女。

    有这么一颗掌上明珠,苗贤妃此生已然无忧,倒是自己……

    如果这样下去,只怕是生子无望了,那么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只能靠别的了。

    皇帝为何匆匆赶回垂拱殿,曹皇后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后宫不能干政这种话意义相对有限,有些时候就是个摆设。

    毕竟章献太后刘娥开了了不怎么好的头,曹皇后即便是不能干涉朝政,打听些许消息总是可以的。

    光化军叛乱了!

    作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帝的焦虑和担忧她该感同身受,并且想办法为君分忧,为国祈福。

    但是作为一个将门之女,曹皇后突然笑了,叛乱这种时候对她个人而言也许是好事。

    天下承平日久,将门的作用逐渐淡化,长此以往是要逐渐被冷落,甚至慢慢失去权势的。可一旦有战事,那情况就不同了。

    如今各地起了叛乱,正是用人之际,对将门而言正是绝好的机会。

    其实机会一直都有,但是面对凶悍的契丹人和党项人,将门子弟大都畏首畏尾,不愿意冒险。

    但是大宋境内几个叛乱的兵卒和流民,平定起来应该话下,平叛便是立功。这样唾手可得的功劳,曹家岂能错过?

    只要曹家树大根深,功勋卓著,自己纵然是没有儿子,这后位也会稳如泰山。

    很凑巧,自家好像有个堂兄恰好在京西路为将,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

    次日清晨,并无大朝会。

    宰辅大臣在第一时间被召到了垂拱殿,其中枢密使杜衍最为焦急,额上已然是一层汗珠。

    “陛下,昨夜京西路急报,叛军先是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迹象。”杜衍的一句话在场君臣脸上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襄阳往东北方向就是中原腹地,难道叛军是想要直接进攻京畿吗?东京城里重兵驻守,叛军也不过区区数百人,虽说怎么看都像是笑话,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趋势。

    杜衍续道:“叛军吸纳,或裹挟,如今人数已经超过三千,仍在持续增加。叛军虽有意东进,但资政殿大学士王举正现知许州,已经高度警惕,叛军是无论如何也过不了许州的。”

    “嗯,如此甚好!”晏相公顿时松了口气。

    皇帝赵祯虽然仍旧面无表情,但已经相对不是那么阴沉,毕竟都城东京平稳是最要紧的。

    参知政事范仲淹问道:“杜枢相,那叛军如今改道何处?”

    杜衍道:“眼下仍旧在汉水岸边活动,枢密院已经在安排兵马调动围剿……”

    “那叛军有无沿汉水往西的趋势?”范仲淹询问,问题更是堪称一针见血。

    “有!”杜衍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低声道:“这是眼下最为棘手的事情,商州郭邈山占山为寇已有时日,官军迟迟未能围剿,若其南下与邵冲合兵一处,沆瀣一气,恐怕将非常棘手!”

    1

第五十七章 悄然危机() 
发生叛乱,平叛乃十万火急之事。

    枢密院已经做出了相关安排,只要得到诸位宰相和皇帝的认可,就能立即调兵遣将,付诸实施。

    但在垂拱殿的朝会上,范仲淹在询问了相关问题之后,立即提出一个担忧。

    光化军叛乱在襄阳没错,但已经波及到了汉水上游的商州,而隔着一座秦岭北边就是京兆府关中。

    京兆府陕西四路是对抗西夏的最前线,李元昊是个嗅觉极为灵敏之人,一旦他得知宋境发生叛乱,焉知会不会动歪心思。

    虽然已经送去了那么多的银钱绢茶,但这些绝对无法让李元昊那只饿狼彻底满足。

    他不会放过一个可以送大宋身上撕下肉的机会,如果大宋内生叛乱的消息传过去,焉知会不会又兴兵闹事?

    范仲淹首先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即提出了宣抚陕西路的请求,防备西夏也不仅仅是一时,也是一个长期工程。除此之外,也是防止叛乱蔓延到京兆府。

    防备要有,平叛则是第一要务。

    枢密院直接负责安排相关事宜,枢密院杜衍忙的不可开交,调兵遣将是一件很费心的大师。

    到底哪位将军堪当大任,调派那支兵马前去围剿,从何处进军,人数多少这些需要做详细的规划。

    鉴于前唐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大宋在这方面规定格外严格,枢密院的调兵权必须慎之又慎。

    其他的都还好说,但平叛主将的人选,一时间尚未有合适的人选。

    所谓合适,除了本身适合之外,少不得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纵然杜衍为人中正,有时候也少不得要考虑许多。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正在发愁之际,竟然有人毛遂自荐。

    回东京探亲的汝南防御使曹仪突然登门,表达了立即赶回前线,率军平叛的愿望。

    这个结果,多少有点让人吃惊!

    叛乱这种烂摊子,愿意处理的人不是很多,尤其向来喜欢安稳获利居功的将门子弟,鲜少有主动请缨上前线的情况。

    曹仪如今却一反常态,主动的让人有点意外。

    而且曹仪身份十分特殊,开国大将曹彬的亲孙子,将门子弟,当今皇后的堂兄,这么一个人自请前去平叛。

    曹仪是否合适?杜衍肯定考虑过,但相比于这个问题,能不能拒绝,才是更大的问题。

    况且,这件事似乎并不关乎责任问题。

    枢密院指派某个战将需要慎重,但如今曹仪是主动请缨,至少一番为国征战的热情直接拒绝自然是不大好的。

    加之曹仪身份特殊,所以杜衍顺水推舟,将曹仪的请缨书上奏垂拱殿,交给皇帝陛下圣裁。

    赵祯接到奏疏的时候,先是微微错愕,旋即便是神色如常,好似洞穿一切的感觉。

    昨晚消息传到东京,今日枢密院调兵遣将,半日之后曹仪便主动请缨,这速度不可谓不快。

    当然了,武将有这班为国效力的决心总是好的,可曹仪有吗?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臣子的动向都有大概的了解,是一个皇帝的基本素质。对这个所谓的大舅哥,赵祯也是有所耳闻的。

    借着曹家老夫人寿诞,已祝寿的名义从汝南回到东京至少已经一月以上,丝毫不着急赶回去赴任。

    显然是想想趁机在东京多享乐,有点乐不思蜀,一听到前线叛乱,突然间判若两人,实在是……

    赵祯冷冷一笑,如果曹仪只是匆忙赶回汝南,坚守好自己的职责,倒可以认为是忠于职守。

    但现在这般请缨出战平叛,做法如此一反常态,动机就必须值得玩味了。

    赵祯是聪明之人,顷刻间便心里有数,他也明白杜衍的为难之处,裁决必须由自己做出。

    拒绝吗?

    将门难得有这班主动的时候,要是拒绝,岂非打击了将门的积极性?往后有人以此为借口推诿之时,又该当如何呢?

    何况,曹家毕竟是后族,代表了将门,这班行径都有些许意味深长的东西在内。虽然赵祯很不喜欢,但作为皇帝他必须容忍。

    这道请缨疏,得批!

    曹仪会上交一份怎样的答卷,到时候他们又该是怎样的表情呢?赵祯对此拭目以待。

    ……

    战争是世界上最敏感的消息,稍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可能风声鹤唳。

    光化军叛乱,意图进攻许州的消息传开,东京城里虽然还算安稳,基本秩序还算井然,但惊慌不可避免。

    最直接的反应就在于粮价,民以食为天,遇到战争和天灾的时候,潜在饿肚子的风险就很高。

    俗话说的好,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种时候多储存点粮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很多人开始买粮的时候,粮价自然不避免地开始上涨。

    薛纵是从刘婶那里得知的,老祖母年纪大了,薛家的柴米油盐都是刘婶帮忙代购的。

    大概是担心老祖母误会自己贪钱,买米归来的刘婶对东京粮价飞涨之事好一番抱怨,恰好被下课归来的薛纵听到。

    光化军叛乱,这事薛纵是知道的,四门馆里消息还是比较灵通的。不过似乎勋贵子弟怎么都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叛乱这种事大宋每年都有,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以为这次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但得知粮食价格涨的离谱时,薛纵才意识到这件事恐怕不那么简单,明明战事没有威胁到中原,距离到东京还那么遥远?

    东京百姓的危机感就如此迫切吗?粮食价格上涨的如此离谱,莫非是有人故意操纵的结果?

    薛纵本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当他站在汴河畔,看到船工坐在绿荫之下休憩,闲来无事的情景,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粮价飞涨绝不只是叛乱的缘故,供需关系才是最核心的决定因素,汴河上往来的船只明显不如往日多。

    再低头看看,汴河水位已经下降了数尺,恍惚间薛纵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在大宋有过淋雨的感觉?

    东京已经很久没有下过雨,汴河水位因干旱而下降这个拥有百万人口,物资运输完全依赖运河的城池陷入了危机之中。

第五十八章 问计百官() 
汴河水位下降,水运效率下降,已经被有司注意到。

    其中一个是三司,另外一个则是开封府。

    三司类似于大宋的财政总部,负责赋税钱粮,完全仰仗运河运送的东南财富有所延误,三司自然有所察觉。

    还有便是开封府尹包拯,大宋的东京驻军和百姓相加,人口过百万之众,一天一月下来要消耗的粮食简直不敢想象。

    而东京附近的土地并不那么肥沃,产出并不高,且经常性遭遇各种灾害,所以粮食基本上都是仰仗东南了。

    但是这条自从隋朝就开通的运河,如今却水位不断降低,运力大大下降,这粮食储备可是噌噌噌不断往下掉。

    最初或许并不明显,或者期待着后续下雨,水位上涨,运力恢复。

    可是眼看到了**月,老天地还是没有下雨的迹象,三司衙门开始有些慌了。

    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有点突然,或许还有那么一丁点临危受命的意味,接手之初包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顿治安方面。

    等到逐渐厘清各项事务的时候,才陡然发现,东京百姓的口粮似乎出现了危机。

    这样的大事断然不能隐瞒,不能耽搁,所以三司和开封府的奏报几乎第一时间送到了皇帝赵祯的案头。

    庆历三年,对赵祯而言注定是不愉快的一年。

    儿子夭折了,自己和妹妹遇刺,党项人寇边,赶上了严重的旱灾,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叛乱出现。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如今东京汴梁又出了粮食危机,实在让人不安生啊!

    垂拱殿里,三司使陈执中和开封府尹包拯虽被赐座,但实际上他们刺客都如坐针毡,哪里能坐的安稳?

    赵祯沉声道道:“陈卿,东京还有目下还有多少存粮?”

    陈执中回答道:“回陛下,自太祖朝开始,东京至少储备半年以上的粮食,单论官衙和禁军,并不成问题。”

    “希仁,你有什么要说的?”

    “回陛下!”包拯说道:“东京常平仓虽有储存,但储量不多,民间粮行鉴于储备和货值流动,储量也不会很大。

    如今吹风草动,集市上粮价已经开始上涨,粮行或有囤积居奇之心,常平仓虽能平抑,但终非常法,时日长了会使民心不安。”

    赵祯沉吟道:“陈卿,官仓能够给开封府多少?”

    “陛下,官仓之粮自是为官军民所用,但若全都考量的话,怕是朝廷官仓、常平仓和粮商私仓加起来,也不了几个月。”

    “几个月!”

    “四个月,即便朝廷严格分配供给,也至多五个月……”

    陈执中说出这个回答的时候,赵祯的脸色明显阴沉了许多,一个城池若是缺粮会使怎样的后果?

    那种饥饿的滋味他肯定没有经历过,但史书上的记载却是历历在目。

    隋末洛阳城被围困,到了最后时日城中无粮,即便是公卿贵族也都遍寻不得食,境况惨不忍睹,甚至出现互相残食的惨状。

    如果东京这座百万人口的城池缺粮,简直不敢想象后果会如此,大宋王朝将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都城一乱则天下大乱!

    这样的情景是绝对不能出现的,赵祯绝不容许。

    但一低头,看到陈执中和包拯似乎心有戚戚,欲言又止,似乎还有未尽之言。

    “有什么话,两位卿家但说无妨!”赵祯到底是个温和明理的皇帝,即便是面对如此严重的事情,也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

    “回陛下,今岁中原旱灾,歉收已是不可避免,甚至有不少地方颗粒无收,如此少不得有灾民出现。”

    接着陈执中的话茬,包拯补充道:“如果灾民涌向东京,赈灾之粮将又是一笔莫大的开支,粮仓就越发紧张了。”

    “粮食补给呢?”赵祯算了算粮食开支,确实巨大,但如果能够及时补给,或许没有那么糟糕。

    陈执中摇头道:“淮南转运使已经奏报,运河水量不足,难行大船,今夏运粮本就不及往年。

    秋日里即便有些雨水也无济于事,毕竟秋冬是枯水期,且天气寒冷之时,运河会封冻无法行船。

    所以历年都是抢在十月底前将粮食运送如东京的,但今年这情况肯定是来不及了,这也是东京缺粮的根本所在。”

    赵祯面色阴沉,低声道:“想不到情形竟如此严重?”

    陈执中立即从座位上弹起来,直接跪倒在地,俯首道:“陛下,臣舔掌三司,竟未能提前察觉,在做准备,臣罪该万死。”

    “罢了,天不下雨,这是你也不能料到的。”赵祯摆摆手道:“何况,即便你早日察觉又能如何?运河水浅,又能多运送多少粮食?眼下不必自责,还是想想如何寻求解决之道吧?”

    “谢陛下宽恕,臣感激涕零。”陈执中觉得很幸运,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