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青州刺史,郭图既然作为使臣,当然是为了两方的利益而来。”郭图鞠了一下躬,恭敬的回答道。
赵扬听了郭图的话,不禁眉头一皱:刚才郭图竟然称自己为青州刺史!
不过听完郭图的话,赵扬就知道袁绍打得什么主意了。
赵扬面不改色仍然端起茶碗,轻轻的呷了一口,然后看着郭图,半晌才慢悠悠的道:“郭公则可是想让我不要插手冀州?”
“赵青州刺史聪明人也,还请仔细考虑一下,到时候我家主公可以向朝廷表荐友靖为青州刺史,而也请赵青州不要再插手冀州了。”郭图以为赵扬答应了,连忙说出了自己的条件。
“砰!”的一声,将郭图吓了一跳。赵扬一拍案几,茶碗中的茶水立刻泼了一桌子。
“哼!”赵扬把脸朝向别处,“你家主公打的好主意啊!如果我不同意,而是继续拥立韩文节,然后和公孙瓒一同夹击你家主公,共分冀州。韩文节无能,冀州实际上也就是在我手里。而且袁本初现在可是名不正言不顺,我扶立了韩文节,也能博得一个好名声吧。至少,朝廷对我的印象应该会好很多吧。
“你,你!”郭图气的都说不出话了,指着赵扬半天才威胁道:“你难道不怕我主公灭掉了公孙伯圭再来灭掉你?!”
“呵呵,”赵扬大笑道,“公孙伯圭刚愎自用,肯定不能和手下文臣武将众多的袁本初抗衡。但是公孙瓒手下兵强马壮,我好像记得前一段日子,袁本初在界桥与公孙伯圭作战的时候被白马义从长驱直入,若非有大将麴义帮助解围,恐怕袁本初这会早就成了公孙伯圭的箭下冤魂了。况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公孙伯圭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打败的,如果由我在后牵制,只怕你家主公打败公孙伯圭的时候,你家主公已无寸土寸兵了!”
郭图涨红了脸,半天才吐出两个字——“卑鄙!”
赵扬大笑,然后冷下脸,端起重新倒好茶水的茶碗,轻轻的呷了一口道:“送客!”
“请吧!”仆从立刻聪明的上来请郭图离开。
“哼!”郭图不愧是经常出使的人,很快就恢复正常了,但是并未走,而是重新做了一个缉,冷冷的道:“我想请问一下赵友靖,那如果韩文节不在人世了,你会如何?”
“啪”的一声,赵扬将手中的茶碗摔在地上,大怒道:“什么?!你敢!”
郭图冷冷的道:“只要我家主公放点小道消息,说已经和赵友靖达成秘密协议,以韩馥胆小的性格,哈哈,只怕……”郭图没有说下去,转而大笑。
赵扬犹豫了一下子。正在这时候门房立刻喊:“郭嘉请见!”
门房声音刚落,一个青年士子走进来,手中还拿着一把扇子,正是郭嘉。
郭图看见郭嘉进来了,也只得一作缉接着道:“还请赵友靖思考一下,另外我想告诉赵友靖一声,现在公孙伯圭在界桥失利后,在蓟城东南筑了一座小城,与刘虞的地盘近着呢,站在城门楼上,一眼就可以看见对方城中状况!”言罢,转身离开。
“什么!”赵扬出声叫道,随即明白了郭图的意思,却也只得摇摇头:看起来,公孙瓒距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郭嘉进来,哗啦一声抖开扇子,摆了个POSS,待郭图离开后,才凑过来问刚才郭图来干什么的。
当初自己将那把扇子送给周瑜作为信物,周瑜就一直将其挂在腰间,谁知被郭嘉看见了,起了好奇心,就软磨硬泡的想要让周瑜送给他,这是兄弟间互赠的信物,哪能随便送人?郭嘉听了也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扇子工艺很简单,赵扬听了后,为了拉拢这位三国第一谋士(诸葛亮不算谋士!),自然就乐呵呵的给他作了一把。结果没事情郭嘉就拿着这把扇子扇来扇去。
扇子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拿着它显出的是一种玩世不恭却十分潇洒的感觉,就有点像唐伯虎那样,郭嘉拿着正好。
郭图和郭嘉在颖川书院的时候关系就不好,郭图不仅阿谀,而且还处处刁难他们这些寒门子弟,所以再见郭图自然要装作混的很好,还特意摆了一个POSS呢~~
待郭图一走,郭嘉立刻上前问道:“公孙伯圭在蓟城东南筑了小城了?”
“恩,”赵扬点点头,“看来公孙瓒距离失败不久了。”
历史上,公孙瓒和刘虞的关系一直就不好,刘虞主张教化塞外异族,而公孙瓒则是铁杆的鹰派,主张强硬对待异族,双方的方针不同,所以矛盾很大。赵扬知道,历史上公孙瓒在界桥失败后没多久就与刘虞发生了火并,最后刘虞被杀,现在公孙瓒在蓟城东南筑了小城,刘虞肯定会担心,俗话说的好:自己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件事情看起来就是一件导火索了。
“恩,”郭嘉也点点头道:“虽然刘虞看似势强,但是其士卒不习战,到最后肯定打不过公孙瓒,除非……”
赵扬眉头一皱,接过话茬:“除非刘虞雇佣异族!”
“没错,”郭嘉分析道:“异族一直畏惧公孙瓒,如果刘虞此次胜利了,那么以二人的关系,刘虞肯定也不敢留着公孙瓒,否则以公孙瓒的脾气,肯定会再报复的,那么公孙瓒肯定会死。反而言之,若是公孙瓒赢了,这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刘虞一直在境内清静俭约,以礼义化民。而公孙瓒则是恰恰相反,到时候免不了有刘虞旧部不服公孙瓒,若是他们北连异族,异族肯定会答应的,南有袁绍,北有异族,南北夹击,公孙灭矣!”
“真乃天生过奉孝也!”赵扬赞叹道。
赵扬只是希望,公孙瓒能够多活一段时间,尽可能的消耗掉袁绍的力量。而且虽然公孙瓒暴戾成性,但是这个时代恰恰是缺少的这种铁血的军人。历史上,袁绍统一河北后,就开始与塞外异族交好,强迁几十万户汉民到塞外,尤其是汉女,很多都被嫁到了缺少女人的塞北部落。
正因为公孙瓒在,冀州等地才能连年无事,若是公孙瓒不在了,塞外异族便可长驱直入,进入我中原腹地,著名的蔡琰蔡文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行掳掠到塞北的。(注:蔡琰老家为陈留!后异族入陈留劫掠,掳走蔡文姬,知道后来曹操赎回蔡琰,蔡琰路中作《胡笳十八拍》。)
~~~~~~~~~~~~~~~~
招贤纳士 第12章(。dushuhun。) 入住青州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3…6 17:06:59 本章(。dushuhun。)字数:2662
“对了,”郭嘉不禁出口问道,“刚才郭图找主公有什么事情?”
赵扬叹了口气道:“方才郭图是和我谈条件的,对了,你来有什么事情么?”
郭嘉听见赵扬不愿意多说,作为臣子的也不方便多问,不过以郭嘉的智力,也猜的差不多。只是从袖间抽出了几根芦管,看见赵扬接了,才叹了口气:“主公还记得那个马腾马寿成么?”
赵扬早就令郭嘉多多注意朝廷那边的动静,毕竟朝廷虽说势力小了,但是影响还在,尤其是赵扬深知“挟天子令诸侯”的好处,现在最关心的就是朝廷的动向。
“恩,”赵扬应了一声,随口答道:“马腾可是连接朝中之人,率军杀入长安?”
郭嘉一听,眼睛一亮,下拜道:“主公大才,正是如此!”
“咳咳,”赵扬苦笑几声,总不能告诉郭嘉自己投胎之前就知道了吧~~
扶起郭嘉,郭嘉开口道:“在初平三年,韩遂和马腾领兵入长安接受安抚。当时董卓还没死,先前众路诸侯讨董,董卓后方一直不稳,先是边章(。dushuhun。)等人作乱,后来边境各少数民族也纷纷反乱。这个时侯董卓已经迁都长安了,关中之地,内无可守之险,见韩遂马腾来降,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于是便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马腾则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遣屯郿。董卓死后,先是王允执政,后来华雄又领兵入了长安,杀掉了王允。马腾身为后汉名将马援之后,还算是忠于朝廷,于是连接内应,一同杀进长安。”
听到郭嘉说,赵扬倒是可以将以前自己看三国小说中支离破碎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了。
关中之地,自古为秦地,往东则为其他诸侯之地,古时候秦王也没有必要在自己的地盘内修筑关隘,加上关中地区地形特殊,处于河西走廊,没有险要之地,所以关中一境几乎是畅通无阻。虽说关西地区是董卓的大本营,但是少数民族起义纷纷迭起,董卓被逼着迁都回了长安,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了,马、韩二人来降,董卓自然高兴。
将大体的事件梳理了一下,赵扬立刻取出纸条,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长安方面的消息。
初平三年秋天,华雄刚刚重新夺回了长安,但是之前王允时候将一大堆的忠于朝廷之人提拔,长安中许多人虽然不敢学与王允的“慷慨就义”,直接归顺了华雄,其实还是希望朝廷不要落在董卓旧部手里,都在暗暗的找机会反扑。
正在这时,马腾却率兵进攻长安。本来华雄这次打的是进京帮助董卓的,所以仅仅带了五千兵马,虽然后来调用周围郡兵,外联李、郭等人,加之又收编了董卓旧部,虽然实力偏弱,但是华雄有外援,境况远比王允好多了,只要守上一个月,且不说李郭二人率军来救,就说马腾的粮草也支撑不下去。
谁知这个时侯,朝中侍中马宇等忠于汉庭之人,连接马腾,欲里应外合,将长安一举攻下。
怎知道华雄竟有戒备,顿时杀掉了这几人,株连九族。但是华雄还是颇有担心朝中还有马腾的内应,于是采取谋士的建议,迁都晋阳!!
这一些和赵扬知道的《三国演义》上的略有不同,演义中说的是马韩二人一同进攻进攻长安,但实际上仅有马腾一人。而且这个时侯马腾也并没有没有和韩遂结拜。
(插入一点,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百度百科上也搜过,但是和《三国志》上记载的略有不同,《三国志》裴松注解引《典略》:(马腾)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常屯汧、陇之间。初平中,拜征东将军。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
而《三国志》载: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
这几个写的都不太全面,但是结合起来大概可以看出是马腾从长安败走,退回凉州后才和韩遂结为兄弟的。
这里作为历史叙述,我也觉得很乱,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尤其是从百度百科上查到的根本不一样,不过鉴于百度百科并非专业人士编写,所以我仔细查阅了《三国志》,如果大家觉得有不对之处,可以在书评中发言,说的有道理的人,精灵有奖励哦~~如果有人嫌我打搅看书的兴趣,那不妨用票票砸死我吧!O(∩_∩)O~~)
但是华雄竟会迁都到晋阳,此可谓是让赵扬大吃一惊啊,那华雄怎么不迁回洛阳,到时候自己绝对第一个进京勤王的,呵呵……
赵扬正在想着,郭嘉轻咳了几声,小声道:“主公想不想知道为何华雄会迁都晋阳?”
赵扬回过神了,点点头。
郭嘉道:“从地理上来说,晋阳向南过壶关即为洛阳,若向西,过平阳郡,则为长安。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华雄还有想在杀回去的希望,被迫迁都也只不过无奈之策,这些,主公应该是知道的。”
赵扬点点头,不过小皇帝真是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啊,已经迁都两次了,若以后被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又需要迁都一次。不过迁都到晋阳,那么以后自己要将小皇帝弄到自己的地盘还真不太容易,毕竟中间还隔着一个袁绍。
历史上,田丰等人都曾经劝告袁绍将皇帝迎回邺城,但是袁绍认为头顶上多一个上司,什么事情都需要向皇帝请示,所以没有去。等到曹操迎了献帝,以皇帝的名义“挟天子、令不从”,袁绍就后悔了。当若是赵扬自己去迎献帝,第一个是等朝廷大乱,政府成为流亡政府,正如李郭之乱后的朝廷,另一个就是怎样才能瞒过袁绍。不过袁绍好瞒过,他手下的田丰、沮授、审配等人可不是那么好瞒过的。真不知道赵扬还能否像从前打算的那样,若是朝廷有了起色,那就没有必要再依托诸侯的力量。
“对了,”郭嘉突然想起什么了,开口道:“我为主公打听到一个人!”
“谁?!”赵扬张口问道。
郭嘉兴奋的道:“他就是之前劝说华雄率兵入长安,用计打败李肃、斩杀王允,并劝告华雄迁都晋阳的华雄手下首席谋士——贾诩!”
“什么!”
听了郭嘉说出的这个人,赵扬大吃一惊:难道“鬼狐”贾诩现身了?!
~~~~~~~~~~~~~~~~~~
招贤纳士 第13章(。dushuhun。) 入住青州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0…3…6 17:07:00 本章(。dushuhun。)字数:2789
贾诩,字文和,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论计谋,和荀攸有过之而无不及,连曹操这只大狐狸也都接连在贾诩手下吃了好几次鳖。《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此二人时说:“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听见郭嘉说出华雄的谋士竟然是贾诩,赵扬真是大吃一惊。
如果真的是贾诩的话,那么华雄的作为倒算是合理了。按照道理,有智谋的将领被称为帅,没有智谋只是冲锋陷阵的叫做将,华雄既然是作为将,虽勇武,但是在长安中的人都是什么人?竟然能够令李肃败绩,杀掉策划吕布反叛的王允,如果真是华雄的主意的话,赵扬倒是可以建议游戏《三国志》将华雄的智力调的比王允的还高。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不知长安真相的情况下,果断的率兵入长安,同时还策划迁都晋阳。这份胆识,这份魄力,简直让赵扬对这个被称为“鬼狐”的贾诩的敬佩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
但是这些虽然让赵扬兴奋,但是绝对不会让赵扬吃惊。
赵扬吃惊的是因为“鬼狐”既然现身了,那么自己的计划不就全部泡汤了?以贾诩的能力,除非他能够看好某个人,然后背地的帮助别人,否则足以让赵扬喝一壶了。
现在赵扬最倚重的谋士只有郭嘉一人。徐庶此人严于律己、为人重义气,从为友杀人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谋士玩的就是耍诈,光讲义气是不行的,当初关羽华容道释放了曹操,刘备的肠子都悔青了。陈群也是,太过于注重小节,容易忽略大局。周瑜倒是不错,但是作为自己的兄弟,往往是代替自己,独当一面,经常不在自己身边,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为自己出谋划策了。而看看其他等人,虽也有长处,但是大多不长于计谋,换句话说,根本就不适合斗心眼子。
要说斗心眼子,郭图倒是不错,但是如果他能把它内斗的本事用在外面,或许还不错……
赵扬这样想着,真是无奈啊,真不知道自己仅凭郭嘉一人,能不能与“奸雄”曹操、“鬼狐”贾诩等人斗下去。
抬头看看郭嘉,竟然还是满脸兴奋,赵扬只得叹口气。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郭嘉肯定是又起了惺惺相惜的念头,可惜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人会不会是敌人……
“对了,”赵扬打断郭嘉的兴奋,开口说道:“奉孝将韩文节安置在哪里了?”
郭嘉笑笑道:“主公放心,韩文节胆子很小,自从将他的家人从袁绍那里要了过来,韩馥天天就窝在家里面,也不敢出门,听说主公义弟派了受伤后闲赋在家的吴杰照看韩馥。吴杰心思谨密,虽然受伤后不能重上战场,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很容易办到的。”
“恩,”赵扬点了点头,武将因为受了伤后,大多不能重回战场,吴杰这样也算善始善终了,赵扬叹了一口气道:“奉孝,你派人告诉韩文节吧,让他找个地方多置田业,或者隐居深山,安度晚年,朝中勾心斗角,不是他所能够经受的,就叫他不要再参与政事了。”
郭嘉一听,顿时明白了刚才郭图说的事情,说出了自己的猜想:“莫非郭公则打算行刺韩文节以封住众人之口。”
“是的,”赵扬回答道,“冀州很快就要全部归袁了!”
“诺!”郭嘉也只得无奈的接命。
郭嘉走后,赵扬看着窗外,心想:“韩文节,或许,你不应该生在这个时代!”
………………
青州久经战乱,青州城前一段时间还曾经和耿陵发生战斗,所以残破不堪。而青州城经过焦和这个大垃圾的“治理”,吏部基本处于荒废,官吏大多是城中大户族人,接管后,赵扬也是郁闷的了不得。
现在赵扬刚刚接管,这些官僚暂且还动不了,只能慢慢替换,不过赵扬这个时侯倒是想起了崔琰。
崔琰在历史上就是以刚直而闻名,在曹操手下就曾与毛玠一同担任过曹掾,负责选拔官吏,以曹操的识人本领肯定是没的说,而那个毛玠也是以刚直闻名。但是曹操在裁并曹掾的时候裁掉了毛玠,这说明崔琰比毛玠还要略胜一筹。至少,赵扬还是挺看好曹操的识人本领的~~
可惜崔琰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年,就决定和他的好友公孙方等人一同拜当世经学大师郑玄为师。最后一次联络的时候,还尚在北海郡,可惜现在青州黄巾到处肆虐,早已失去了联络。
不过赵扬知道,现在自己的到来并未导致崔琰和历史不同,而且历史上崔琰应该是在黄巾起后躲进山中,只要崔琰听说了自己将青州安定下来,肯定会主动出来帮自己的。
放下了这些事情,因为战时原因,赵扬还应该先安定内部以立住脚,所以暂时也不会拿大户怎么样,还耍帅效仿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dushuhun。),即“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者抵罪”,做完这些,那些本来以为赵扬会拿那他们先开刀的豪强立刻放下心来。
安定了青州城,赵扬立刻将以前的青州军收编到自己手下,另外就是请那些大户出面,提供一些粮草一类的,反正赵扬给了他们好处,他们总要做出点表示不是?
那些豪强大户虽然内心不愿意,但还是唯唯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