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在明朝完本-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千户……你是怎么进来的?”沈一贯有些惊异,没见到门房的通报啊!

    “是我不让门房进来的,不然又怎么听得见你们的大计?”老朱拉过了一张椅子,好整以暇地坐了上去,丝毫不管房屋的主人,内阁阁员张位脸色已经变了。

    “本千户记得你张大人只有一个儿子吧?”听到老朱自称本千户,张位突然反应过来,这个人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他太特殊了。他的背后站着个深不可测的万历,在一些时候,老朱就是皇上的代言人。

    “是又怎么样?”既便如此,张位也丝毫不掩饰脸上的鄙夷,不管他再怎么受宠,也不过是个锦衣卫!就算是他想干政,也要考虑皇上让不让他这么干!

    “如果你是皇上,你要不要为你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得民心的天下?改稻为桑确实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的好的,可若是为了改稻为桑就让我大明朝失了天下的民心,皇上可能饶你?!”朱一刀对着众人侃侃而谈,一时间众人的脸上都有些赧色,自己居然不如一个武夫,实在是丢人呐!不过更多的,却是被老朱的恐吓给吓住了——他要是奏明了皇帝,那自己这些人还有退路么?

    “看着天下子民受难,你们这些父母官却袖手旁观?就连钱宁区区一个浙江布政使尚且知道爱护自己任地的属民,你堂堂大明朝内阁阁员张位,沈一贯,高启华,还有你李化龙,莫非连他都不如吗?!皇上的意思,张大人,您应该比我更清楚!”老朱目光炯炯地盯着张位,仿佛在提醒他,别忘了议事时皇上的态度。

    听着朱一刀**裸的威胁,看着他那张欠抽的脸,再想想议事时皇上对钱宁令人意外的态度,张位立刻就意识到了自己错在哪里!皇上明显就是在保钱宁,同时对他那稳定压倒一切的态度大加赞赏,自己若是在这个时候不顾一切地去打击陈于壁他们,定然会引起皇上极度的不满。到那个时候,陈于壁倒台的那天就是张位等人被流放或者罢黜的那天!

    沈一贯张口结舌地望着朱一刀,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千户,居然能比他们这些人看的更远,了解的更深!他突然间有些羞愧,自己十年寒窗,终于进了朝廷,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位置,却全然忘了当年进考场时的雄心壮志:人活在世上,固然不一定做出多大的成就,却也要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纵然不能流芳百世,但最起码也要青史留名。可现在,自己似乎在一步步地远离当初那个梦想,惭愧,惭愧!

    “大明朝不是他们的大明朝,”老朱满意地看着众人的神色道,“可也不是你们的大明朝!是皇上的!他们在鱼肉百姓,张大人,这似乎正是你们青史留名的机会吧?”

    这最后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张位,颠覆了他刚才被沈一贯游说的思想。对啊,这不正是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么?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迷失了呢?

    “天地有正气!”高启华深邃地看着朱一刀,终于开了口,“我等惭愧,让朱千户见笑了!浙江的大局虽然已经无法挽回,但对那些受灾的百姓,咱们确实应该争一分是一分,民心……决不可失!”

    李化龙这会儿也总算是反应了过来,朱一刀到底想让他们干什么,惊醒之下心里又有些恐慌。这个朱一刀,说话如此没上没下,难道就不怕得罪了张位,以后让他不好过么?可他又想起了只有朱一刀才能经常见到的万历,以及万历对老朱那种沉默支持的态度,心中终于有如一颗炸雷般的清醒过来:他可是代表着皇上的,也许他的意思,就是皇上的意思!自己怎么这么傻呢?

    张位这时转向了他,肃然对他道:“你在浙江有些日子了,你想想,怎么样才能帮着钱宁,让受灾的老百姓少受点苦?”

    李化龙看了看众人,又看了看老朱,轻轻摇了摇头:“我能帮的也就只有一条,尽力让官府和那些丝绸大户不要借着灾情把百姓的田给贱买了去。但这就必须要有粮食让他们度过灾年。属下在来京的时候跟钱宁商量过,万一朝廷调不出粮食,属下就陪他到江苏去找巡抚赵源潮借粮。”

    “这个法子倒是可行。”张位摸着胡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赵源潮跟钱宁当初同为进士,一直惺惺相惜,找他借些粮应该没问题。”

    不过李化龙还是摇头叹道:“可就算是借些粮也不一定能阻止那些人兼并土地,别忘了,钱宁已经不再兼任浙江巡抚,况且又已经跟陈于壁他们决裂,他在浙江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了。那按察使何进贤还买不买他的帐,就难说了。若是新任的杭州知府和淳安建德的知县仍然是他们的人,有粮也到不了百姓的手里。”

    “这些事情就要靠你们琢磨了,本千户先走一步,告辞!”看着他们已经在考虑这些问题,老朱知道自己不需要再留在这里,告了声罪起身就走。

    众人再度面面相觑。

    整 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233章

    张位尴尬地轻咳了一声,继续问道:“新任的杭州知府是谁,定了没有?这可是个关键的位置!”

    沈一贯紧皱着眉头道:“早就定了,还是陈于壁的门生,翰林院的编修于新武。”

    “是他?”张位仔细地回想着,“可是上一课的探花,那个以心学后进自居的于新武?”

    “就是他。”高启华插话道,“用他,可见陈于壁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这人写了几篇心学的在朝野倒有些影响,而且一心治学,倒没听说他有过钻营的劣迹。这一次‘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内阁议事的时候,陈于壁倒是把他捧上了天。可到底做事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钱宁没了人支持他,又是这个人的杭州知府……浙江这回,就是不乱也得乱了……”张位一**坐到了椅子上,自己这边太被动,太被动了!浙党现在没有什么领头的了着赵志高陈于壁的眼色办事,原本的几个敢于直言的,都被陈于壁以各种理由给配充军,赵志高重用的人又都在浙江经营多年,想在他们这块铜板之间**几根针,难哪!

    “淳安跟建德的知县呢?”李化龙急切地问道,这两个县的主官才是最关键的,那个于新武不过是个书生,到了浙江,没几个月的时间根本弄不清水有多深,或许可以利用他的一无所知吧!但最重要的是淳安和建德知县必须敢于抗上才行,可是按察使司还有个何进贤……

    “这两个缺倒还是没议,他们的意思,还不是让何进贤跟于新武去挑人,可挑人也还是在陈于壁的门生中选。”沈一贯的目光直勾勾地看着屋顶的大梁,他一直在琢磨,是不是可以把这两个县争取换上自己的人。

    “难道就不能派个没什么背景又不跟他们一条线的官员过去么?”高启华看着沈一贯问道。

    “派谁过去都没用,按察使和管淳安建德的知府都是他们的人,钱宁没了靠山,争取两个知县有什么用?”张位艰难地张开嘴道。

    “有用!”李化龙的眼神突然冒出精光,“朱千户的话很有些道理,怎么说,直接管百姓的还是知县。关键是这两个人只是没背景只怕还不够,淳安全县被淹,建德淹了半个,从上到下,那么多双眼睛全盯着贱买这些被淹的田。要救百姓,就必须得抗上!尤其是淳安这个知县,这个时候去,就得有一条准备,把命舍在哪里。”

    “要找到这样的人,难如登天呐……”张位长叹一声,“淳安当年曾是海瑞家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民风何其彪悍?我听说,海瑞死的时候,淳安全县百姓为他披麻戴孝哭了整整四十九天,在当地为他立了铜像跟衣冠冢。浙江官府从上到下愣是没一个人敢说个不字,谁敢在这个时候触犯众怒?老百姓现在已经不相信任何派去的官员了,就算是找到了个敢抗上,能抗上的,这民心又该如何争取?一个死人居然压得活人抬不起头,简直就是千古奇谈……”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无论派谁去,都要能面对老百姓的强烈反弹而百折不挠,可又有谁能在百姓的心中越海老爷?自从海瑞死了后,家家户户每逢过年都要在自家的门上贴上他的画像,求他保佑自己一辈子平安;每个新上任的知县都要先在海老爷的庙里恭恭敬敬地焚香祈祷,不然连县衙的大门都进不去。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门神的形式,被百姓永远铭记的人物。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人选我这里倒有一个,只是……”良久,李化龙才喃喃地自语道。

    “在哪里?现在就把他叫来!”张位一听李化龙心中居然有合适的人选,赶紧追问道。

    “哪有这么现成的人就能叫来!这个人不是咱们的人……”说到这里,李化龙偷看了一眼脸色已经变绿的张位,赶紧道:“不过此人一向以简单著称,他在衙门从来不跟着瞎搅和,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本分。去年也曾不断地向皇上上书要求补缺,官员缺的实在是太多。也有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他倒是可以独当一面。”

    “这人到底是谁啊?”高启华也有些奇怪了。

    “大人莫急,”李化龙笑了起来,“大人可还记得海瑞当年那篇《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的”

    “可是‘母诞一子,必哺育使其活……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那篇?”高启华更加地摸不着头脑了。这与他要推荐的人有关系吗?

    “此人在海瑞这篇的最后加了一句话,这句话又被钱宁在上次的奏疏里引用过,”李化龙突然提高了声音背道:“是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

    “好!”沈一贯拍案叫绝!

    “写得好!加这句话的人是谁?他现在在哪里?”张位回味了片刻,也不禁极为满意,能写出这种话的人,绝对差不到哪里去,只是李化龙为何说他不是自己的人?

    “此人便是当年张居正最为得意的门生,可后来又与他决裂,被下放到河南省汝阳府信阳县当知县,现在吏部担任主事的秦密!”李化龙终于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其实他跟这个人素昧平生,并不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几年前震惊整个大明的汝阳府官员倒卖粮食一案中,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又升任到吏部当了主事。这个案子李化龙也曾跟李成梁私下里讨论过,李成梁却对身为知县却敢于把县丞给送上断头台的秦密非常感兴趣,在他看来,能够隐忍数年厚积薄最终把当地整个贪腐势力连根拔起,并且牢牢树立自己的地位,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而且根据李化龙的判断,他既然当初能够在张居正风头最盛的时候,同张居正决裂,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此人是很有魄力的。要知道张居正任辅的日子里,罢黜了不知道多少跟他不同政见的官员!又有谁胆敢跟他对抗?更何况还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让这么个人到淳安去当知县,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连自己的恩师都能决裂,还有什么是不能抗上的?钱宁跟他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毕竟陈于壁无法跟张居正当年相提并论。

    “这就好办!”沈一贯兴奋了起来,“大人,此人绝对是把宝剑,有他去淳安,姑且不说能救万民于水火,至少可以跟陈于壁的人拼杀一阵!大人可立刻跟吏部说一声,调秦密去淳安!”

    “事情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李化龙却轻飘飘地泼来一瓢冷水。

    张位跟沈一贯不禁一怔,连高启华也站了起来,想仔细听听,到底是难在什么上面。

    沈一贯连忙问道:“有什么难处?莫非他不愿意去?”

    “正是。”李化龙环视着众人道,“他现在是吏部主事,正六品;而淳安知县却不过七品的官,他好不容易才从信阳知县的位置上调了上去,又如何肯下来?还有,据属下所知,此人自从与张居正决裂之后性情大变,再也没有往日的冲劲和**,现在年岁又大了,就是当时在信阳县大动干戈,也是因为县丞逼人太甚让他无法呆下去,才迫不得已出手。而且一出手就是杀招!想必他早已对官场争斗厌倦至极。如今若是想劝他听咱们的,到淳安再当知县去……”

    “我想起来了!”沈一贯仔细地回忆着,“当年此人似乎有一言豪情壮志的诗,被张居正大加赞赏,评价极高!也曾被多人推崇,好像是……‘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实?八千里外觅封侯!’,此诗当真是道尽了男儿的壮志雄心,只是可惜,他意气太盛,竟然与张居正决裂……我想,此人的心中定然还是有着壮志未酬的心愿的,以他的才情,又怎么会甘于现在做一个小小的主事?不过是暂时地被压抑在了胸中。毕竟当年张居正的手段太狠,自己的得意门生与自己决裂,居然不顾他的考虑,把他配到信阳县那么个小地方去当知县!这不是毁人前途么?”

    “对!”高启华也深思着开了口,“他现在默默无闻应该是因为被打压了这么多年,张居正又死了这么多年,再也不复当初那种抱负了。可是如果局势需要,他应该还是会出来尽自己的一份力。沈兄刚才不也说了么,那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的话是他说的,就说明此人还是心怀天下的,只是没有机会让他再拼搏一次而已。张大人,如若要劝的他去淳安,务必还是得您亲自”

    “看来也只能我亲自给他写封信了……”张位狠狠地点了点头,这么个人物是必须要用的,哪怕他不肯站到自己这边,若是真能一心为民,倒也无所谓了。关键是浙江的百姓,他们实在是太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官员了!秦密既然在信阳县当了这么多年的知县,想必基层的这些事情他肯定了然于胸了如指掌的!

    整 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第234章

    陈于壁这会儿正为了自己终于找到一个听话的杭州知府而高兴,因为高兴而生喜爱,看着那个年近三十的儒生站在自己的面前平静如水,当听到自己即将调任杭州知府表情也没多大波动,当真是越看越喜欢!竟然生出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模样来,亲手从身后的楠木大橱柜里拿出一个盒子来,走到他的面前。

    “坐,坐!在我这里你就不要那么客气了!要说你也是的,我那么多的学生里,就你往这里跑的少。书当然要读,学问当然要做,可这迎来送往的事情少不了嘛!先得学会做人,再学着做事,最后才是做官!”陈于壁谆谆教导道,把盒子放在案几上打开来。

    “恩师教诲学生一定铭记在心,只是学生不会做人,只会做事!”儒生朗声答道,看也不看那盒子一眼。

    王珉跟罗金文不禁对视了一眼。

    盒子里还有四个小盒子,陈于壁先拿出了那个长条形的盒子,轻轻揭开,从里面拈出一直毛笔来。那毛笔打眼一看便感觉非凡,笔杆通体黝黑,却从黝黑里透出一丝光亮;沿着笔杆往下,那笔套却是用晶莹的和田玉镂空磨尖制成的。

    “这笔杆是当年成祖爷派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角做的,之后便再没有这么大的犀角了,原本成祖爷要把它赐给姚广孝,可惜姚广孝婉拒了,”陈于壁说着拔起笔套,露出了里面红里透亮的笔毫,“最难得的是这笔毫!嘉靖三十年的时候,云南土司套了一条通体红毛的黄鼠狼,用它的尾巴做成了这笔毫,给很多人看过,都说这是稀罕物事,多少年恐怕也就这么一支。这支笔不是让你用来写字的,你家里也是书香门第多少辈了,就当做传家之物罢!”

    儒生的眼睛已经有些亮光了。读书人最喜爱的,便是能够得到一套珍惜的文房四宝,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如此心动?

    “这盒子里一共有四支,全是一样的,你拿着吧!”陈于壁不由分说地把毛笔放进盒子,塞到了儒生的手里,又拿起了另外一个盒子道,“还有三样,墨是宋朝的,有米南宫的款;砚也是宋朝的,黄庭坚的款;这叠纸,据说是李清照的燕子笺,都给你,回去了慢慢看,不急!”说着双手捧了过去,让儒生把手里盛放毛笔的盒子放进去。

    儒生放了进去却不敢接,低头恭敬地道:“恩师,这么贵重的东西……学生受之有愧!实在是不敢!不若等到我在浙江做出了一番成绩,再接受也不迟。”

    陈于壁假装脸色一黑道:“成绩是成绩,东西是东西!自古好马配好鞍,宝剑赠英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拿着,这么长的时间里,你能潜心治学,为师心里也是很高兴的!怎么,莫非是看不起为师了?”

    于新武只得小心翼翼地接过了盒子,捧到手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它。

    罗金文在一旁长叹一声:“陈大人做事未免太不公平!这东西我要了好久你都不给,哎……”

    “罗大人若是喜欢,不如拿去好了。”说着于新武真的把盒子给递了过来,王珉捂着嘴偷笑。

    “可别!这可是陈大人珍藏了很久的宝物,既然送给了你,我又怎么能要?”罗金文大笑着摇了摇手,“去了浙江,实心做事,就是对你恩师最好的报答了!”

    于新武认真地看了看陈于壁,举着盒子跪了下来:“恩师放心,二位大人放心!学生此去,若是一年之内不能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便用这盒子里的笔纸写下自己的祭文!”

    陈于壁赶紧双手把他给扶了起来:“这是去浙江为皇上为朝廷做事,认真是当然的,不要那么悲壮嘛!又不是上战场,我还等着你凯旋归来呢,朝廷里还有重任在等着你,你怎么能够出什么事?尽管放心好了,你的上面不仅有浙江按察使何进贤,朝廷里还有我们这些老家伙嘛!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尽管提,能满足的一定满足,不能满足的我们也会优先考虑!好好干!”

    于新武满脸凝重地缓缓站了起来。

    户部大堂。

    “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高启华将一纸文书递给钱宁,“你拿着这个到江苏,能借多少粮就借多少粮吧!不行了到时候咱们再想办法,无论如何也要让百姓们都能有饭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