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4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狗缌鳎�

    “唉,难。”关卓凡不自觉地摇摇头。

    “是啊,真是难。”安德海却误会了他的意思,悄声说:“主子跟东边儿说,实在不行,就要逼一逼六爷了。”

    “哦,怎么个逼法?”

    “说是要找个御史上折子,献议垂帘!”

    “这……”关卓凡大惊失色。

    *

    找人公开献垂帘之议,是慈禧太后想出来的一着狠棋。自从她得到了大行皇帝赏下的那一方印,她的自信心便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是源于肃顺的失误。在如意洲的那一次,他错判了咸丰的意愿,贸然提出来按“钩弋夫人”的例子来处置懿贵妃,手段太烈,引起了咸丰极大的不安。虽然还不至于影响到咸丰对他的信任,但咸丰警惕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惨变,终于在临死前做出了这样的重大安排。

    给皇后和懿贵妃的印,不是拿来看的,而是实实在在代表了最高的权力——凡是顾命大臣拟就的谕旨,不经两位太后用印,则视为无效。这等于是咸丰的遗命,为当时在场的王公大臣众目所见,即使跋扈如肃顺,也是不敢不承认的。问题在于,太后是否有权更动谕旨的内容?太后和顾命大臣之间,已经为此发生过几次激烈的交锋,但在肃顺的高压之下,结果都是以顾命一方的胜利而告终。

    “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那这两方印章,还有什么用?”一向生性平和的慈安太后,被气得掉下了眼泪,“不等于把咱们就当成摆设了么?”

    “姐姐说的是,”慈禧太后趁机说,“所以得想个法子,逼着老六他们,出来说话。”

    慈安太后知道,她说的法子,就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折子。

    “妹妹,我还没弄明白。”慈安擦了擦眼泪,抱歉地说,“咱们现在不是也在听政吗?说要‘垂帘’,就是加一道帘子么?”

    都是“听政”,却大不相同。慈禧便向她解释,现在的听政,是只能见顾命大臣,而垂帘听政,太后则可以召见所有的外官,这样一来,肃顺就不能再一手遮天。

    “可是垂帘听政,肃顺他们能同意吗?”慈安提出了疑问。

    自然是不会同意的,但慈禧的用意,原也没指望他们会同意。

    “把水搅一搅,”慈禧说,“就算千年的老鳖,也要让他冒头。”

    这又是指的恭王了,话虽然不好听,但道理是有的。这个折子一上,两宫便可以借机让京中的恭王,明白她们对肃顺不满的态度。

    “也好,”慈安太后欣然点头,“肃顺这样跋扈,也该有人来说一说。”

    “是啊。”慈禧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得意地想,一旦真的跟恭王取得联络,那就不仅仅是“说一说”的事情了。不过这一点,先不忙揭破,以免吓到了老实的慈安。何况,有这两方印在手里,即使恭王仍然不肯出头,她也准备了一记更厉害的杀招,来对付顾命大臣。

    不是不许更动谕旨么?到时候,她打算干脆直接在那个奏折上矜印,公然表示接受所请。肃顺能有多厉害?偏要跟他斗一斗!

    然而,年轻的慈禧,毕竟还是缺少了实际政务的历练,没能够想到,自己这个贸然的举动,必然招致顾命大臣的强烈反击,造成致命的后果。

    关卓凡的大惊失色,为的就是这个原因——这哪里算是政治斗争?简直就是两位年轻的太后,在跟肃顺闹意气。若是以为掌握了两方印章,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就不免大错特错了。印章所代表的,只是名分,想转化为真正的权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绝不是一道谕旨那么简单的事情。

    他冷静地想了想,现在他即使通过安德海,对两宫有所劝谏,慈禧也绝不会听从——毕竟自己只是一个五品的军官,要说在朝务上能有什么见识,任谁也不会相信。

    说不得,只好救她一救了。关卓凡心想,且不说她以肉身布施,如意洲上那两晚的情分,只论不能让大事毁于一旦,自己便有非出手不可的必要。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五十六章 一言定生死 (二更)
    (谢谢伐爱的打赏和满赞)

    杜翰的父亲杜受田,是咸丰当皇子时的老师,咸丰能够登上帝位,可以说全是拜这位老师所赐。

    道光皇帝的身体不好之后,便开始为立储考虑人选。身为四阿哥的咸丰,虽然年长,但身体有跛足的缺陷,文才武略,也都逊于当时的六阿哥恭王奕訢,内心里,已经觉得自己大位无望。然而在道光皇帝对他们的两次考察中,咸丰却靠了老师的指点,胜过了六弟。

    第一次,是在南苑围猎。满洲人重骑射,道光所考察的,是阿哥们的身手。比试下来,自然是六阿哥猎获最丰,而四阿哥竟然一箭未发,一物未得。道光问起来,四阿哥按照杜受田事先教好的说法,回答道:“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这个说法,博得道光的激赏,认为他大有君主之度。

    第二次,是道光病重之时,要对这两个儿子的见识,做最后的考察。六阿哥谈的是如何为政,如何用人,如何治国,尽吐胸中抱负,口若悬河。杜受田明知四阿哥在这方面,也是万万无法与弟弟一较短长的,因此密密嘱咐了三个字:“只管哭!”于是轮到四阿哥觐见,回答问题时,他便由始至终,伏地饮泣,把病榻上的道光弄得感动异常,交待身边的大臣:“皇四子奕裕焐啃ⅲ杉檀笕巍!�

    咸丰绝地翻盘,终于得登大位,自然对老师感激不尽,荣宠有加。杜受田死时,谥号“文正”,又追封为“太师大学士”,是有清一代大臣中仅有的一人。而他的儿子杜翰,也不免被皇帝推爱,超擢为军机大臣。

    关卓凡心想,杜受田的帝王之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不知道这样的心术,杜翰学到了几成?

    杜翰对关卓凡,则始终抱有一点疑虑,认为以他的人才来说,不受恭王的赏识,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逸轩,听说你还能说洋文?”杜翰很感兴趣地问道,“是从哪里学来的?”

    “回大人的话,是卑职小时候,家里的先生教的。”

    “这位先生可还在?”

    关卓凡摇摇头:“卑职十四岁那年,先生就不在了,不知往哪里云游去了。”

    “哦,哦”杜翰点点头,不知心里在想什么。

    关卓凡这个说法,其实不怎么圆满,只要细细查证,不难揭穿。他对杜翰起了戒备之意,心想你身在热河,现在是绝无可能专门为了这个事去查证一番,但是日后就说不准了。心中对这个杜翰,又增一层恶感。

    然而他真正在意的,不是杜翰,而是肃顺。在这里见到肃顺,在他而言是意外之喜,他很想听肃顺多说几句。天遂人愿,他正在想怎么找个由头,能跟肃顺说上话,没想到肃顺却自己开口了,一开口,就是一副要大发议论教训人的架势。

    “会说洋话,不是什么好事!”肃顺拿手里的烟杆,点了点关卓凡,“洋人这些玩意儿,奇技淫巧,除了枪炮之外,有什么好东西了?”他说着,瞟了一眼端华,才继续道:“京城里的那些东西,决不许带到军中来,什么总理事务衙门,又是什么同文馆……天朝上国,用得着这一套?依我看,就连通商的口岸,那也是被洋人逼得没办法,不得不先这么应付着,迟早有一日,都该关了才是。”

    后面的话,却已不是对着关卓凡所说,而是向着另外几人,大发感慨。

    杜翰咳嗽一声,提醒肃顺还有外人在场。肃顺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他眼里,根本没把关卓凡当一回事,此刻见杜翰做这样的表示,便索性替端华做了主。

    “你下去吧。”肃顺挥了挥手。

    “是。”关卓凡又给座上的几位请过了安,这才躬身退出了屋子,向府外走去。

    肃顺不知道,这一席话间,便已注定了他的生死——终究难逃菜市口上的那一刀。

    *

    事实上,不论是曹毓英、恭王,还是懿贵妃,都没有能完全看对关卓凡。只有白氏,在他从英军司令部逃返的那一回,曾经隐隐感到过他身上多了一种沛然莫能御之的气势。可是每当他离开家门,这种气势就会被刻意的遮掩,好像钢刀隐藏了闪闪锋刃,猛兽收起了利爪尖牙。

    在他心中,有既定的宗旨,坚不可摧,百转不替。无论他怎样低眉顺首,逢场作戏,赤子之心都没有分毫改变。

    对于他来说,圆明园的烈火,从未熄灭。

    你弄坏了我的东西,我要你赔。你欠下的血债,就用血来偿还。

    金钱,权势,美色,都不能拖慢他的脚步;世俗的法则,千金的承诺,亦都可以被他弃若敝履。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大,太艰难,绝不肯为任何东西所束缚。

    他从未变成“恭王的人”,也不会变成“懿贵妃的人”。

    他一直都是自己的人。

    现在历史即将走到岔路口,关卓凡确信,自己有能力决定未来的走势。

    向左,还是向右。

    两宫同尊,恭亲王当国十余年,虽不能说没有作为,也曾有过所谓的“同治中兴”,但国势始终没有根本的起色,被列强愈抛愈远,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对肃顺,始终抱有一分希望,他要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书上记载的肃顺,跋扈,狂妄,刻薄,是个权臣加奸臣一类的人物。这些都不假,但肃顺的另一面,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关卓凡可以确定的是:肃顺除了是个权臣奸臣之外,还是个能臣!他做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对内整肃朝纪,悍然杀掉牵涉进科场舞弊案的大学士柏葰,手段虽然过分,但科场一时风清弊绝,不能不说是他的功劳。对外全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干汉臣,这也是清廷在与太平天国的争斗中,能够扭转局面的重要原因。

    然而不管千好万好,都为肃顺自己“闭关锁国”的一句话所打消。这样看来,若是由肃顺这一班人来当国,只能更加不堪。

    对于自己何时该介入历史,何时该逆转历史,关卓凡自己有着最深刻的考虑和筹划。

    介入历史,好比在历史这辆大车上,找一个好位置,多乘上一个人。这是顺势而为,省时省力,也不会对这辆车的走势产生根本的影响。同时自己作为一个先知般的穿越人物,永远可以知晓这辆车的下一站是在哪里。

    逆转历史,则是要做那一个挡车的螳臂,不仅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还要冒着随时被历史车轮碾得粉碎的危险。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成功地改变了这辆车的方向,那么自己最大的优势也就随之丧失——再也没人知道,这辆车的下一站会在哪里。

    为了肃顺这样做,不值当。

    肃中堂,对不住了,关卓凡心想,你只好还是做回那个权臣,奸臣。

    而我,则要做那个擎天保驾,旋转乾坤的功臣。
第六十三章 夺命狂奔
    “曹大人,朱大人,这回怕是要出事。”

    在曹毓英家里的内室中,关卓凡把有人要上折子,献议垂帘的事,约略说了。至于消息的来源,他也不隐瞒,直言是从安德海处听到的。

    “这是要逼王爷出来说话!”曹毓英脸上变色,与朱学勤对望一眼,说道:“西边儿的太冒失了,火候没到,这锅夹生饭,怎么吃?何况——”

    何况还要防着肃顺的反噬。他们俩都深知,肃顺是王猛桓温一流的人物,平日里杀大学士立威,尚且无所顾忌,现在直接威胁到他的地位,哪会乖乖的就范?

    然而一时之间,亦没有可行的主意可以拿出来,不知该怎样把慈禧太后的这个念头,打消了去?

    “请恕小弟直言,两宫既然已经发动,拦是拦不住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关卓凡没功夫再韬光隐晦了,于是干脆利落地说道,“当今之计,唯有两头着手!一头是请朱大人联络京里,无论如何,要请王爷尽快设法,驰来行在;另一头,小弟则要自行其是了,不过还要请两位大人的一封亲笔。”

    关卓凡锋芒一露,曹毓英和朱学勤都是大为惊奇——本来一直奇怪他一介武官,如何能在礼部大堂议和时,有那样的表现,现在见了他的气势,才终于信实了。

    “逸轩,你要我们写什么?”

    *

    就在三个人密密计议之时,一道“敬陈管见,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的折子,终于递到了军机处。

    上折子主张垂帘的,叫做董元醇,一直是个半黑不红的御史,这次抓到这样一个机会,富贵险中求,将自己下半生的宦途,赌在了这一封奏折上。

    垂帘听政,只是一种施政方式,本身不能以好坏论之。但从男人的眼光看去,女主临朝,有牝鸡司晨的嫌疑,多少觉得不是滋味。这篇折子,行文滞涩,理路也不见得如何高明,但也有好文字,其中的警句是“权不可下移,移则日替;礼不可稍逾,逾则弊生”,将关键之处点了出来,暗指肃顺的行为,揽权无礼,长此以往,将有篡政之虞。

    而除了建议垂帘之外,后面的一句,“当于亲王之中,另行简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辅弼一切事务”,则不仅打了载垣和端华的脸,更是为了将恭王“逼出来”,所不可少的一句话。至于奏折里还请求替小皇帝添个师傅,不过是陪笔,无关紧要。

    折子到了军机,顾命大臣拆开一看,震怒异常。他们倒没想到这是出于两宫的授意,只是认为大行皇帝刚刚归天,就有人敢上这样的折子,简直是反了!碍于礼制,还是将折子装进黄匣子,送进宫内,一边由杜翰动手,写好了一篇痛驳的谕旨,只等两宫太后看完了奏折发回来,就要发旨严谴。

    谁知黄匣子送回来,七件折子里独独缺了这一件——被太后“留中”了。

    这也是慈禧最初的本意,只要折子让大家看见了,其中的内容自然而然就会扩散出去,目的也就达到了。折子留在宫内,不做处理,既让肃顺他们抓不着什么毛病,又间接向外面表明了两宫的态度,一举两得。

    以慈禧的阅历和见识来说,这算得上是个很巧妙的设计了。但她没有想到的是,顾命大臣群情汹涌,竟由肃顺带队,请见太后,亲自来要折子了!

    “董元醇的折子,请太后发还,我们还要办事。”肃顺面无表情的说。

    “他的折子,我们姐妹俩还没想好,”顾命大臣的举动,已经颇为无礼,慈禧强忍着怒气说,“等想好了,自然会发下来,让你们写旨。”

    肃顺一哂,无所谓地说:“臣等奉大行皇帝遗命,赞襄政务,办差一定格外巴结。这不,杜翰已经拟好了谕旨,请两位太后过目。”

    “什么?”慈禧太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还没想好,你们写的什么旨?”

    “请太后看折子,可不是请太后想折子,既然已经看过,想好不想好的,也没什么打紧。”肃顺摆摆手,对杜翰说道:“继园,太后问你写的什么旨,你给太后念念。”

    不等慈禧太后有什么反应,杜翰居然就展开手上的谕旨,堂而皇之地念了起来。他的声音洪亮,又刻意加重了语气,吓得慈安太后身前的小皇帝,不住地往后缩。整篇谕旨,笔挟风雷,痛斥董元醇“故弄小巧,包藏私意”,指他“卑污不堪,希图幸进”,尤其是那一句“该御史必欲于亲王之中,另行简派一二人,是诚何心?”,算得上是诛心之论,简直就是指着董元醇的鼻子在问:你说,是不是恭亲王派你来的?

    两位太后听完,又惊又怒,相顾失色,慈禧更是在心里想,若是关卓凡在身边,自然会一刀一个,将这个八个逆臣杀在当场!然而毕竟是想想而已,此时此刻,只能靠自己硬挺。当下一拍桌子,作色道:“你们八个,任意妄为,想一手遮天,掩尽天下人的耳目么?“

    “臣等不敢,可也请太后不要违了祖宗的家法!”肃顺干脆大声咆哮起来,“国家大政,自有顾命大臣尊遗命办理,这就请太后用印罢!”说完,杜翰向前一步,将那张写好的谕旨,递了过去。小皇帝本已被肃顺的咆哮吓得不行,又见杜翰一副要逼上来的样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把慈安太后身上的纱袍都尿湿了。

    慈禧太后气得双手发抖,颤声道:“好……好……我给你用印。”不但不接杜翰手里的谕旨,反而拿出董元醇的折子,目视慈安,两人用各自的小印,在奏折的一头一尾按了一下。慈禧拿起折子,将手一扬:“拿去,董元醇的折子,我们姐妹准了!”

    一场争锋,剑拔弩张到了这样的程度,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没想到肃顺忽然叹了口气,声音软了下来,指了指摆在一旁,专用于盛纳奏折往返的一个黄色盒子,垂首道:“太后既然发还折子,该当装在黄匣子里,着人送回军机,臣等再遵旨办理。”

    说罢,行了礼,带同其他的顾命大臣,居然就这么退了出去,留下目瞪口呆的两位太后,面面相觑。

    *

    董元醇的折子,被装在黄匣子里,由内奏事处派太监送回了军机处,两位太后,则坐在西暖阁内,惴惴不安地等着结果。

    在奏折上直接矜印,虽然不合体例,但亦可以视为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变通,表示全盘接纳奏折中的所有提议。这原本是慈禧太后所准备的最后一手杀招,却在方才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之中,提前使了出来。

    “妹妹,你看他们会遵旨办理么?”慈安太后问完,自己倒先摇了摇头,“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

    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