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说论语-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大概孔子对子游的要求比较高,讲解也更深入一些。

大致,这是师徒俩在讨论某个人的时候,子游认为这人已经达到了孝,可是老师认为还要深究这个人的内心。不过由这段话也能够看出,当时社会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面也并不太好。

【现实解说】对父母,不简单地要奉养,还应该从内心去尊敬。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倔,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不要同他们争执。即便有的时候必须争执,也应该采取柔和的办法。

14。7(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对老师的)孝,孔子说:“关键是态度。有了事情,弟子替老师去做;有了酒饭,弟子让老师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析】仅从内容看,这一段和上一段完全一样,就是说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老师,内心的敬意才是最重要的。

人老了,都容易多疑。孔子晚年,总是怀疑弟子们对他不够尊敬,特别是冉有为首的成功人士,因此时时要强调大家对自己的态度。

【现实解说】在孝这个方面,态度比金钱更重要。人老了,对吃喝的要求都不高了,很担心是不是成了子女的累赘,因此特别在意子女的态度。人老了容易犯糊涂,有时候唠唠叨叨,这时候子女应该有耐心,不要给父母脸色看。

14。8(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解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对父母要讲究态度,特别是父母年老之后。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与父母争执。即便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能放一放的就放一放,没必要一定与父母争出个结果来。

【现实解说】总之,别强求。

14。9(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解析】可以想象,在对弟子们说完前半句之后,孔子很后悔,为什么?因为那么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岂不是都是不孝之子?那么多在他这求学的外地甚至外国学生,是不是都该卷铺盖回家?所以,孔子赶紧接了下半句“游必有方”。哈哈,孔子很机警。

孔子讲漏了嘴,关键的关键还是自己没有当儿子的体会。

后来有句话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基本上就是在批判孔子这句话了。

【现实解说】西方文化是不讲究这一点的,加上如今交通通讯发达,孔子说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不算是个问题了。至于游必有方,除了流浪之外,当然都是有方的。不过,无论走多远,时常给父母报个平安也是应该的。

14。10(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解析】孔子讲孝,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现实解说】看似小事,其实不小,经常给父母一个惊喜,他们会很开心的。譬如父母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事虽小,父母很在意你的心意。

第十五部分 论诗

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晚秋的时候,孔子决定修编《诗》,首席助手就是子夏。

诗,夏、商就有,到了周朝则更加繁荣。最早,王室专门有官员负责收集各地的诗。所以,周朝的诗不仅多,而且分类清晰。到了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

事实上,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人删编过诗。而孔子也准备对这三千多篇诗进行删编。当然,按照自己的标准,怎样删编呢?《史记》中有记载。

按《史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古诗三千多篇,孔子按照合不合于礼义的标准,再去掉那些重复的作品,最终精选出三百零五篇,这就是后来的《诗经》。基本上,这些诗从周朝的老祖宗开始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包含了一些商代的诗。风、雅、颂三个部分的第一首都很有讲究,风的第一首是《关雎》,小雅的第一首是《鹿鸣》,大雅的第一首是《文王》,颂的第一首是《清庙》。

为什么这几首诗要排在首位呢?“关雎”讲的是婚姻之礼,《鹿鸣》讲的是君臣之礼,《文王》讲的是事天之礼,《清庙》讲的是祭祖之礼。所以说,孔子选定的每一首诗,各有各的理由。

15。1(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不要有邪念’。”

【解析】《诗经》以“国风”为第一部分,而国风大部分是讲男女之间的爱情以及幽怨,被认为带有“淫”的色彩。因此孔子解释说,只要自己不想歪了就行,淫与不淫,不取决于诗的内容,而取决于你自己的脑子。

这自然是在孔子修《诗经》之后的事情,否则不会说“三百篇”。显然,编订《诗经》之后,弟子们都有些惊讶,认为这不是老师的风格。于是,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

凑巧的是,“思无邪”也是《诗经》中的一句诗,出于《诗经·鲁颂·駉》第四段: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许多人认为,孔子这里的“思无邪”就是这首诗中的“思无邪”,而《诗经》里的“思无邪”,应该当做心无旁骛的意思来解释。

但是,从后面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说法看,他在这里所说的“思无邪”就是不要有邪念的意思,因为确实很多人认为《诗经》比较淫荡。

【现实解说】如果人类没有了“性”和“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乐趣。所以自古以来,男女之间的事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歌也好诗也好故事也好影视也好,“性”和“情”都是不可或缺的主题,所谓情色色情,其实都取决于观者。

如今,对于人体艺术等等,都可以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15。2(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伤恸。”

【解析】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首爱情诗,孔子要解说这首诗。

其实,《关睢》为什么作为整部《诗经》的第一首,孔子是作过解释的,《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曾经对子夏说,“《关雎》这首诗讲的可是至高无上的道理啊。两个男女在旷野之中,山水之旁,一切处于自然,难道不是天作之合?《关雎》所讲述的道理,难道不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如果没有男欢女爱,人类怎么繁衍?我们还讲什么仁义?所以,《关雎》所讲的,就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最仁义的事情,这样的诗不放在第一位,什么能够放在第一位?”

孔子为什么要说这段话,要做这样的解释?当然是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暗中在做议论。

【现实解说】情而不色,色而不淫,淫而不荡。情,就是男女相悦;色,就是男女相拥;淫,就是男女房事无节制;荡,就是大范围的淫。

15。3(8。15)★★★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关睢》被演奏得丰富而优美,回旋于耳边了。”(旧译: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解析】关于“关雎之乱”,历来的解释是“最后一部分是《关雎》”或者“《关雎》的结尾”,其实都是把“乱”当成结尾来解释,以便对应第一句的“始”。但是,这样的解释明显不对,如果结尾是《关雎》,那么就应该说到开头是什么。《史记》中记载“关雎之乱以为风始”该怎么解释?所以,“关雎之乱”就是“关雎”,整句话的断句就应该是这样的。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在这里做演奏解释。

看起来,关雎能成为《诗经》开篇之作,与师挚可能有关系,大概师挚的演奏给孔子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现实解说】从邓丽君开始,情歌就被唱得很温馨了。

15。4(9。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解析】孔子不解风情,非要说破人家。人家讲的就是这种境界,这种欲罢难休,若即若离的情调;讲的就是你想我我念你,对面不见千里相思的格调。孔子一生不懂风情,所以把个老婆也给休了,一生孤独。后来孔子的儿子孙子都遗传了这一点,儿子说:“我没娘,凭什么你有娘?”于是把老婆休了,让孙子子思也没了娘;子思一生气,后来也把老婆休了,让自己的儿子也没了娘。

不过呢,孔子虽然不解风情,却不至于不食人间烟火,《诗经》里保留了大量的爱情诗歌,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想说是:“要是我有个情人的话,千山万水我也要去找她。”

【现实解说】——亲爱的,我爱你,可是我在巴黎。

——放屁,我现在就在你家里。

——啊,你在我家里?我怎么没看见你?

——你个臭不要脸的骗子。

孔老师说得对,任何以距离为借口的人,都是感情骗子。

15。5(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人类社会最一开始处于原始的自然的状态,因此有了诗来表达情感;之后有了礼来约束大家,社会就成其为社会;最后有了音乐,人类社会就有了大成。(旧译: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解析】这段话明显不是来讲个人的,而是讲人类社会的。诗、礼、乐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人学习的三个台阶。

这好像是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现实解说】俗话说得好:生活就像一首诗。可是,真没有什么好诗。

15。6(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情趣,可以了解社会,可以懂得交往朋友,还可以抒发自己的不忿。近了说,可以教给你们怎样孝敬父母;远了说,可以告诉大家怎样侍奉君王;另外呢,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解析】卖什么吆喝什么,孔子修编了《诗经》之后,开始大力向学生们推广。基本上,《诗经》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学了《诗经》就什么都不愁了。

《诗经》确实能让人们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不过到了今天,要学《诗经》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事实上,轻松愉悦的东西总是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能够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现实解说】兄弟,为什么不打游戏呢?游戏可以了解历史,可以学习知识,可以交朋友,还可以发泄不满。近了说,不用到处跑,免得被贼偷;远了说,可以知道人类是怎么进化的。另外呢,还能学习不少英语单词。

15。7(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把《诗经》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这一段就是在否定自己的上一段15。6(17。9),所以,即便是圣人,也有自己把自己绕糊涂的时候。

基本上可以这样想象,一个学生把《诗经》倒背如流了,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于是孔子给他来了一盆冷水。孔子实际上还有话在心里没说出来,大致是:你牛什么?你看人家冉有师兄,就没学过《诗经》,人家这管家当得多好?你看人家子贡师兄,也就学了半吊子《诗经》,人家出使,那是无往不利。你背了几首诗,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你还差得远呢!

【现实解说】会背几首诗,就以为自己是神童了,就以为自己是文学家了,这种人很多。

15。8(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解析】《周南》《召南》都是《诗经》里的诗。

这是在孔子从卫国回国之后,儿子也有五十岁了。孔子平时没心思教育儿子,只是偶尔碰上教育几句而已,话也说得很不客气,颇有些“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的意思。而儿子似乎也很怕见他,接受的教诲屈指可数。孔子一生,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可以说是疏于教育,儿子一生碌碌无为,忧郁早终。

这段话就说得很不客气,话里带着讽刺。

譬如你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一般的说法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娶不上好老婆”。可是如果你说“不好好学习,跟个傻瓜有什么区别”,两句话,态度截然不同。后面的一句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是个傻瓜。

【现实解说】很多著名教育家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就像很多婚姻问题专家守不住自己的婚姻一样。孔子培养了很多人才,却培养不出自己的儿子来。所以,尽管有句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概率大得多。

第十六部分 论人

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他对古人总是很崇拜,认为古老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因此,孔子经常赞扬古人来贬低当世。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赞扬外国人来贬低本国人。

很显然,孔子就是一个愤青。

在不同的年龄,孔子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孔子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发现孔子的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对孔子思想产生影响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么人呢?周公、管仲、子产、老子。基本上,这也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过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16。1(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真是很差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宅,每处都有一套管理人马,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这样的位置。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节俭以及不懂得周礼。所谓三归,历史上解说众多,总的意思无外乎管子很有钱很铺张很违背周礼。管子确实不是一个很讲究周礼的人,很多地方的规格竟然跟国君齐桓公一样。对此,孔子还有一个评价,说是管子这样奢华,让齐桓公很难办。由于功劳大能力强,管子的奢华固然在当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却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远之,在儿子这一辈就不得不出逃楚国了。所以说,孔子的话不无道理。

关于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说法不一,因为孔子对管子有赞有弹,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样给管子打分。其实,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评论孔子的时间顺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这段话是孔子早期对管子的评论,这个时期孔子还在拼命宣扬周礼,并且他并没有到过齐国,完全没有感受到管子的先进治国理念。这个时期,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很低。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不成功;打仗,总是当逃兵,说是怕自己死了没人养老娘。后来辅佐当时齐国国君的弟弟公子纠,齐国国君被杀之后,公子纠和弟弟小白争夺国君,公子纠被杀,管仲并没有尽忠而死,而是在鲍叔牙的引荐下投靠小白,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中国第一相”,辅佐小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在治理国家上有很多创举,他注重经济和商业,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倡礼义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