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寅在异界-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弑父杀兄,此等大逆不道、有违人伦之事都能做得出来,谁还敢支持这样的人做莫王。很有可能今天支持他登上王位,明天他就翻脸不认人,转过头来杀你。莫国朝中的大臣们可不敢冒这样的险。

    值得庆幸的是,邵方伤势虽重,但总算是抢救过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大臣们顺理成章的一股脑站到邵方这一边,支持他继承王位。

    邵庭对自己的突然遇刺身亡也明显是‘准备不足’,他即未立太子,也未立下任何的医嘱,新君主只能按照继承顺位来排。

    大臣们当然是第一时间去找大王子,请他继承王位,大王子眼睛有问题,但脑袋可好使,知道大臣们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各国君主,列代王公,没有一个是由瞎子来做的,而且他本身也不贪图这个王位。

    大王子深明事理的做出推迟。大臣们继续进劝,他又推迟,再进劝,他还是推迟,反复三次,大臣们总算是把礼仪做足了,然后方去找邵方,劝他继王位,任莫国君主。

    邵方等着盼着就是这一天,现在终于是轮到他成为一国之君了。当大臣们来劝进的时候,邵方激动的差点从床上蹦起来,好在有右相董盛在场,向他连连暗示,不然兴奋到极点的邵方当场就得表态自己愿继王位。

第六百八十章

    邵方终于登顶梦寐以求的莫王宝座,而唐寅这边业已得知嘉熙等二十名暗箭人员全部阵亡的消息,心中悲痛的同时,他传令下去,在盐城建造一座忠烈堂,将那些战死沙场的己方将领牌位全部供奉在里面,其中就包括嘉熙的灵牌。

    当然,在嘉熙的生前事迹上不可能写明是刺杀莫王而死的,只是模糊的注明是陨于河东战役。

    邵庭遇刺身亡,二王子邵方继莫国君王位,这是风、莫两国关系的转折点。

    原本风国与莫国的外交非常微妙,似敌非敌,似友非友,而随着邵方的上位,两国关系开始逐步明朗化,转变成全面联盟。

    邵方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彻底根除邵博势力,将那些原本与邵博私好的文臣、武将们要么剔出朝廷,要么排离军中,先将邵博孤立起来,第二件事就是派出使节,出访风国,与风国签定同盟协议。

    同时,邵方还按照当初与唐寅的约定,将他同母的妹妹邵萱也一并送到风国,嫁于唐寅。

    随着风、莫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边境也全面开放,莫国驻扎在边境的要塞纷纷拆除,二十万边境大军西迁,向莫宁边境进发,同样的,风国也做出对莫国无比信任的表现,霸关城外的十万赤峰军全部撤回盐城,霸关六万余众的守军弱减到两万。

    不过缩减的那四万将士可并没有解散,而是作为预备役继续留在霸关,平时该训练依旧训练,只不过比以前多了一项工作,屯田。

    唐寅最看重的就是粮食,而风国的粮草问题也一向是风军最大的麻烦,六万多的霸关军每天要吃要喝,日积月累下来消耗的粮食成了盐城沉重的负担。现在借着风莫两国关系改善的机会,唐寅正好下令让霸关军屯田,表面上看霸关军缩减大半,而实际上战力根本未减,反而还能做到自给自足。

    风莫联盟达成之后,双方的焦点西移,对宁战争提上日程。

    两国的国内在对宁战作战的问题上都有反对的声音。

    莫国朝中原本就有一批大臣是亲宁的,而且莫宁关系一向交好,贸易频繁,民间往来不断,邵方虽为君主,但要对宁动兵也是阻力重重。

    风国的情况比莫国也好不了多少,现在河东地区已被夺回,而且两国又签下了和约,许多的风国民众以及朝中大臣都很满足现状,不希望再打仗、再发生战事,主和派修养生息的意见占了绝大部分。

    对于修养生息这样的说法,唐寅嗤之以鼻,风国环境恶劣,底子薄,国力弱,修养生息十年都未必比得过其他诸国的一年,不近则退,如果不靠战争来掠夺,风国与其他诸国的实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唐寅打算对那些主和派的人采取强硬的手段,谁主和就罢谁的官,谁带头反战,就杀谁的头。

    这天晚上,唐寅正在书房里琢磨着此事,有侍卫走进来,插手施礼,低声说道:“大王,丞相长史高大人求见!”

    高亮节?唐寅微微一怔,点头应道:“请他近来吧!”

    “是!”

    时间不长,高亮节从外面走了近来。

    现在的高亮节已是正三品的丞相长史,穿着威风八面又气派十足的官服,不过官服穿在他身上,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并非他形象太差,而是官服太脏了,尤其是袖口,唐寅看到脏的竟然已闪出油光。

    他没有洁癖,不过也真受不了高亮节的不拘小节,每次见到他,唐寅都得尽量站远一点,他身上的怪味令人头痛,好象一两个月都没有洗过澡似的。

    等高亮节进入书房之后,唐寅的目光在他身上打转,本来这两天他就心烦,看到这副模样的高亮节就更烦了。

    “微臣参见大王!”

    高亮节在唐寅面前还特意整了整官服,然后跪地叩首施礼。

    唐寅没有马上让他起来,而是故意挖苦地问道:“高大人,朝廷配发的官服只有一套吗?”

    不明白他为何这么问,高亮节莫名其妙地答道:“回大王,还有一套,共有两套。”

    唐寅挑起眉毛,问道:“为什么不穿另外那一套官服?”

    高亮节闻言更是一头雾水,搞不懂大王怎么突然关心起自己的穿着了。他如实回道:“大王,那一套官服已经脏了,微臣来见大王,自然要穿的体面一些。”

    “……”唐寅无语,看着高亮节身上脏的发亮官服,有些哭笑不得。他摇摇头,话锋一转,问道:“高大人前来有什么事吗?”

    “大王是否已准备对宁用兵了?”高亮节不再琢磨其它,切入正题。

    虽然此人邋遢了一点,不过确实很聪明。唐寅含笑点点头,摆手说道:“起来吧!”

    得到他的授意,高亮节这才从地上站起身,大咧咧的在唐寅的对面坐下。

    唐寅没说什么,不过还是将屁股下的蒲垫向后挪了挪。他说道:“没错,本王是打算对宁用兵!”

    高亮节一笑,说道:“不过,看朝中大臣,似乎都想主和啊!”

    “哼!”唐寅冷笑一声,撇嘴道:“主和的大臣都是些目光短浅之辈,不要也罢。”

    高亮节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忍不住暗皱眉头。沉默了片刻,他说道:“主和的大臣众多,大王能罢免一人两人,难道还能罢免全部吗?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听不得反对的声音,只怕大王还会落得个暴君的骂名!”

    唐寅眯眼睨着他,反问道:“我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怎么?高大人今天是来劝本王放弃对宁用兵的?”

    高亮节摆手一笑,说道:“臣是来给大王出主意的。大王想想,我国与宁国的关系如此恶劣,尚且有这么多主和的人,一向与宁国交好的莫国岂不是有更多反战之人?大王就算能压得下国内的主和派,也压不下莫国的主和派啊!”

    “恩……”唐寅皱着眉头,幽幽应了一声,没有马上接话。

    高亮节继续道:“臣有一计,可让风、莫两国名正言顺的对宁出兵,即不落人口实,又不会受到主和派的阻挠!”

    “哦?”唐寅眼睛一亮,看着高亮节,说道:“速速讲来!”

    “大王可还记得臣当初给大王的上疏吗?”

    “这……”被他突然这么一问,唐寅也有些想不起来。

    高亮节也不管唐寅还记不记得,又说道:“在给大王的上疏中,臣就已经预料到,风宁两国无法共存,必有一场生死大战。大王可利用天子在我国的机会,制造出兵的理由。”顿了下,他喘口气,说道:“大王让天子分别给宁王和莫王各发一封诏书,召二人前来盐城拜见天子,以表忠心,召莫王前来,当然只是个幌子,关键是召宁王,如果严初敢来,大王就将他扣下,并以向天子上贡为借口,对宁国索要金银,数额越大越好,大到让宁国无法接受,交不出来,这样大王就可以借题发挥,指责宁国有不忠之意,联手莫国,对宁用兵。如果严初接了天子的诏书不敢来盐城,那事情就更简单了,大王可诏告天下,严初抗旨不遵,有不臣之心,我国与莫国亦可明正言顺的出兵讨逆,夹击宁国。”

    经过高亮节这么一分析,唐寅的心里豁然开朗,如果他不说,自己都快把他的上疏内容忘记了。

    唐寅挺身站起,仰面而笑,点头应道:“高亮节,你的这个主意不错,我会仔细斟酌的。”

    高亮节自信满满地说道:“微臣可以断言,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唐寅收住笑声,怪异地看眼高亮节,没有说话。虽然后者的傲慢让他心里很不舒服,但唐寅也不得不承认,高亮节所想的计谋确实是上策。

    “好了,本王也有些累了,你先回去吧!”唐寅重新坐下,同时挥了挥手。

    “大王,微臣还有一事。”

    “什么事?”唐寅好奇地看着他。

    高亮节顿了一下,方干笑着说道:“大王,臣想把家中的父母接到盐城。”

    恩?这叫什么事?唐寅心不在焉地说道:“好啊,这是好事,既然你有孝心,理应将父母接到都城。”

    “不过……臣任职不久,囊中羞涩,没钱在都城买宅子,大王,您看……”剩下的话他没好意思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是让唐寅给他出钱在盐城安家落户。

    若是在其它诸国,君主给朝中有才能的大臣安家置业,那是很正常的事,不过风国国库空虚,实在没有那个闲钱去安置大臣们,而且唐寅早已下过命令,朝中大臣在都城的宅院一律自己解决,能买就买,能建就建,不能买不能建的就租房子去住。

    现在高亮节提出此事,也多少有点邀功的意味。

    唐寅并非吝啬之人,不过他给别人东西可以,但别人若主动来向他索要,这会让唐寅十分不舒服。

    他目光深邃地看着高亮节,良久良久,久到高亮节都以为唐寅在发火,想要退缩的时候,后者淡然一笑,说道:“区区一宅,算得了什么,准!”

第六百八十一章

    唐寅对高亮节的心理很复杂,他不喜欢甚至可以说很讨厌高亮节这个人,但他同时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若是以前以他随性而为的个性,绝不会把高亮节留在自己的身边,但现在他已改变了许多,也有了容人之量的大气。

    他越来越明白,想成就大事,只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得需要一大批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来辅佐,不管这些人他是喜欢还是讨厌,都得容忍。

    将高亮节的建议仔仔细细考虑了一个晚上,唐寅终于打定了主意。

    翌日,早朝。

    皇廷的大臣们早早的聚集在大殿内,等到辰时的时候,殷谆慢悠悠的上殿。文武官员齐齐施叩拜大礼,唐寅站于百官之首,对殷谆只是行鞠礼,当然,这也是殷谆特准的。

    “列位爱卿平身!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现在的皇廷就象是空中楼阁,殷谆的权利完全被架空,以前他还有个上京可以管,现在他连可以管的东西都没有,风国的事务完全掌握在唐寅的手里,而其它诸国他就更管不着了,也没人听他的。

    自到风国以来,皇廷早朝的时间越来越短,到现在,‘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已基本成了殷谆的开场白。

    未等旁人说话,唐寅向殷谆拱手施礼,说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哦?”这可真难得,唐寅竟然有事。殷谆身子前探,笑呵呵地问道:“爱卿有何事要奏?”

    “陛下自到风国以来,列国国君皆未前来面圣,此乃对陛下的大不敬!”唐寅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说道:“臣以为,陛下应整顿朝纲,威仪天下,以防各国有不臣之念。宁莫两国离陛下最近,陛下应下旨召两国国君前来面圣,以试二王对陛下之忠心!”

    “这……”殷谆听后,忍不住咧了咧嘴。

    别说现在自己都被打到风国来了,即便在上京的时候,他都未必能请得动各国的王公,现在下这样的旨意,不是在自取其辱吗?从另一方面讲,他也不愿意下这样的诏书,他想逃避,不想面对现在这种残酷的现实。

    没等殷谆说话,左相蒙洛突然开口问道:“若是宁、莫两国的王公不肯前来面圣又当如何?”

    唐寅双眼眯了眯,说道:“那便说明两国有不臣之意!”

    “然后呢?”

    “即有不臣之意,就为叛逆,本王将亲率天子之师,出兵讨逆!”唐寅转身直视蒙洛,冷声说道。

    呦!这可是蒙洛以及其他大臣没有想到的,唐寅竟肯为了陛下出兵讨伐宁、莫两国,这可能吗?该不会只是场面话吧!

    蒙洛不再多言,深深看了唐寅一眼,拱了拱手,退回原位。

    殷谆一听又要打仗,脸都白了,他连连摆手,说道:“不可不可,万万不可再轻言动兵了,爱卿啊,现在这样其实也挺好的,列位王公虽然未能及时来面圣,但也未站出来公然反对朕这个天子,召宁、莫两国王公前来面圣之事,还是……还是以后再议吧……”

    听闻这话,唐寅发出嗤的一声,没看殷谆,而是环视下面的文武大臣。

    众人一各个无不是面红耳赤,当唐寅的目光扫来时,人们也都下意识地垂下头。

    天子如此软弱,或许和他的本性有关系,但更多的是被列国王公的蛮横给吓的,身为天子近臣,各大臣们哪能不觉得羞愧脸红?

    “堂堂天子,万众之主,岂能受制于诸王?”唐寅正色说道:“以前,列位大人是如何辅佐的陛下,臣不知道,但是现在,臣在陛下的身边,就绝不会让陛下继续受诸王的欺辱。陛下,臣意已决,如若宁、莫二国真敢抗旨不遵,臣必讨伐,擒拿二国王公,回见陛下!”

    是人总会有血性,殷谆胆子再小,再怕列国,但毕竟也是天子,被唐寅这么,心血阵阵沸腾,他咽口吐沫,小声问道:“爱卿,若是开战,能……能打得赢吗?”

    “呵呵!陛下,区区宁莫二国,臣还未放在眼里,要胜两国,易如反掌。”唐寅信心十足地说道。

    他的话,别说下面的大臣们听了觉得夸张,即便是长年不理国务的殷谆也觉得唐寅有些言过其实。

    见殷谆还在举棋不定,唐寅不耐烦地说道:“陛下快快传旨吧,不要再犹豫了!”

    “可是……”

    “臣已经说过了,”唐寅跨前一大步,站到台阶上,正色说道:“如果真对两国开战,臣有十足把握可以取胜,陛下还怕什么?”

    在唐寅的连番催促下,殷谆终于是无奈地点点头,令身后的侍女上前研磨,随后提起笔来,写下两份圣旨。这两道圣旨是分别传给宁王严初和莫王邵方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让他二人立刻来盐城勤王见驾。

    等殷谆写完之后,令左右人把圣旨递给唐寅,询问他的意见。

    唐寅接过,大致看了看,点点头,交还圣旨,随后拱手施礼,说道:“陛下英明!”

    唉!殷谆忍不住暗叹口气,这两份圣旨传到宁莫两国,还不知道要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也指不定会闹出多大的祸端呢!现在也只能依仗唐寅了。

    刚把两道圣旨写完,殷谆又后悔了,他本想问问唐寅可不可以不要发出去,可抬头一瞧,正好看到唐寅那两只精光四射的虎目阴森森地注视着自己,没来由的,殷谆激灵灵打个冷战,同时本能地垂下头去,躲避唐寅的目光。

    他第一次发现,唐寅的眼神竟然如此吓人,真好象两把刀子似的。

    最终他也没敢把反悔的话说出口,硬着头皮拿起玉玺,在两道圣旨上印了下去。

    盖上玉玺,两道圣旨也就算是正式生效,唐寅再次跨前一步,走到案前,不用殷谆递给他,他已经伸手将两道圣旨拿起来,然后转回身,对着下面沉声喝道:“郭奉、李孝听令!”

    随着唐寅的话音,在大臣位列的末端走出两人,双双拱手施礼,说道:“风王殿下有何吩咐?”

    郭奉和李孝在皇廷中皆任鸿胪丞一职,二人原本是唐寅手下的文官,因为皇廷中官职的空缺太多,两人便被唐寅派到皇廷任职,没什么实权,只是帮皇廷添个人头,充充排场罢了。

    唐寅走下台阶,把圣旨递给他二人,说道:“郭奉,你去宁国给严初传旨;李孝,你去莫国给邵方传旨。即刻动身,不得有误!”

    “是!风王殿下!”对于郭奉和李孝二人而言,唐寅的命令可比殷谆的命令重要得多,两人哪里敢耽搁,躬着身子,高举双手,接过圣旨后,转身一溜小跑的出了大殿。

    整个过程,殷谆只是写了两道圣旨,其余的全部由唐寅一手代办了。

    殷谆没觉得怎样,反而还乐得轻松,不过其他的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皱起眉头。

    看唐寅那副架势,简直就是把他自己当成天子了,这已有些喧宾压主的意味了。

    不过唐寅大权在握,又得殷谆的宠信,大臣们只能在心里嘀咕,嘴上谁都不敢说出半句质疑的话。

    环视下面敢怒而不敢言的大臣们,唐寅心里甚是满意,今日他表现的如此强硬,也是要让大臣们知道,在风国的国土上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殷谆清清喉咙,问道:“爱卿,还有其他的事要议吗?”

    唐寅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

    哎呀,怎么这么事……殷谆叹气,不过脸上还是带着笑容,问道:“爱卿还有何事?”

    唐寅幽幽说道:“最近,本王常常听说朝中各位大人的家眷在盐城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以前的事,本王可以不予追究,不过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那就休怪本王不讲情面了,到时也请陛下明查!”

    “哦?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殷谆皱紧双眉,连连点头,赞同道:“爱卿所言有理,如果还有这样的事发生,只要查明属实,一切皆由爱卿处治!”

    “臣谢陛下!”唐寅拱手施礼。

    众大臣们不知道唐寅在指谁,一各个皆忍不住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