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八福晋的奋斗 完结-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江总督是十四的人,胤禛知道这个猫腻之后,曾一度觉得胤禩真是悲催,裕亲王府明明应该是他最坚实后盾的,没想到竟被十四挖了墙角,而自己在两面的博弈中得了不少好处。

  现在葛礼死了,裕亲王府元气大伤,应该是自己的大好机会才是,怎么偏偏这个节骨眼上,老爷子盯着江南不放了,这两江的织造府,到底出了什么事?自己还真的要打听打听了,弄不清老爷子想要干什么,自己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胤禛猜得没有错,最先有动作的,就是胤祯,老爷子没有带他下江南,并不表示他对江南发生的事情就一无所知了,在葛礼的帮助下,他曾借用官方的名义,严厉打压义门以及额尔济。偏偏作为康熙的岗哨,两个织造府一点动静都没有,完全保持静默。

  这让敏锐的胤祯起了疑心,自己的动作那么大,老爷子竟然视而不见?因此,两个织造府,是胤祯的严密监察对象,曹寅死,曹大公子接盘,胤祯都没有放松警惕。而世界上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那一点点细微的风声,还是被胤祯捕捉到了。

  第三百十三章 教子要乘早

  第三百十三章 教子要乘早

  老爷子下江南,是因为曹家出了大事,这件大事和已故的曹家大公子有密切关系,恐怕是大公子临死前,掌握了什么不可告人的重要机密,所以老爷子才在他死后盯着江南不放。胤祯是这样想的,但是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光想是没有用的,江南能用的人在葛礼倒台以后,被皇阿玛大清洗过了,亏皇阿玛想的出来,各省之间的官员平级调动,除了老根据地山东以外,其他的局级以上干部当年考评合格即可到换一个地方享受同级待遇。一年为期,一年一换。这么一来吏部的工作量大了,但是底下人玩猫腻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论经营人脉,谁也比不上胤禩,但是胤祯有自己的办法,他的办法就是钱,在四川打仗那么多年,他的手下在他的指点下没少搜刮政治资本,粮饷吃国家的,搜刮来的战利品都是自己的。十四这笔帐算得门清。

  年羹尧治军极严,决不允许决不允许他手下的兵有藏私的行为。因此,十四在西北嚣张惯了,很快就另起炉灶,康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就暗自搜罗了一批兵痞子,都是些无利不起早的家伙,现在就是用他们的时候了。

  胤禛的探子得到消息十四已经动了。嘴角一勾,盯着他们让他们闹腾,如果不够瞩目,就给他们添点儿火。”

  于是,两拨人都想着对方能替自己捞点好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原始的方法。挑拨离间。这事儿一拨人做,很快就会有效果,比如A害B,然后嫁祸给C,这样A和C就会被挑拨成仇人。但如果两拨人同时挑拨会是什么效果呢?

  这个效果,胤禩尝到了,看着江南的来信,他哭笑不得,四哥和十四弟这会儿齐心协力挤兑起我来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到底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什么都想到一块儿去了。只是,光有假的怎么过瘾呢?给他们来点真的才叫过瘾。

  江宁很快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是借刀杀人暗渡陈仓,原本是去查曹家的猫腻的,倒变成了三家互相缠斗的闹剧了。畅春园里的康熙乐不可支,就这么闹吧。越热闹越好,老爷子乐得看江南的官员们扮演墙头草。乐得看四和十四在江南玩角色扮演,互相陷害,乐得看胤禩渔翁得利。

  这小子真是成精了,主动避免与曹家扯上关系,而且绝不主动出击,一副我是乖宝宝的样子,好像他一早就知道四和十四是想着去江南找他的麻烦而不是去探消息的。

  这天晚上,胤禩正在书房里看信,敏芝带着人点着灯就来了。陆九一通报,胤禩看看天色,把手里的东西放在蜡烛上燃了:“请她进来。”敏芝一进门就皱眉了,这几天书房里一直萦绕着一股烧焦的味道,不用说也知道,他又在烧东西了。

  “这么晚了,还在看么?这天燥的很,注意一点,别走了水。”敏芝皱着眉,绕过多宝架,看着他椅子边上还在冒烟的碳盆。

  “我知道,你怎么还不睡?”胤禩拿签子挑了挑烛芯,顺手从书架上抽了一本册子。“今儿早上,吴师傅跟我递了辞呈,说是他才疏学浅,当不得两位贵公子的老师。”敏芝走到桌前,双手撑着桌面,一副很无奈地样子:“他是你和钱先生亲自登门请来的,你好歹想个办法。”

  胤禩一听,终于把注意力从册子上移开:“又是晢儿惹的?这次又为了什么?”敏芝两手一摊:“咱们这位二少爷自打回来之后,就变成了闷葫芦,问他十句能有一句回答还要看他的心情。”

  “那旺儿怎么说?他们不是一起上课的么?”胤禩眉头皱成了川字。“嗯,旺儿倒是说了,不过等于没说,只有五个字:弟弟也没错。”敏芝想起白天两个孩子跪在自己面前,一个低头认错,一个低头沉默。再次叹了一声,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

  胤禩却有些生气:“什么叫做也没错?不敬师尊就是错,明天弘旺罚抄论语10遍,弘晢……还是你去,把事情的经由问出来。”“啊?怎么又是我?你就不能找他问?”胤禩无奈道:“过两天吧……”

  敏芝也有些气了,一天到晚不是上班就是书房,儿子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外头那点破事儿重要?万一儿子叛逆期长歪了,谁负责?“我知道刑部事情多,总不能连找儿子谈心的时间都没有吧?不都说秋后处斩么,夏天都还没到,鬼才相信你是刑部比较忙

  “为什么要过两天啊,我问他不说,原指着你有法子呢,没想到你还没上心,你呀,成天想着外头的事儿,也不着家,先头不是皇阿玛的圣旨来,你都不知道晗音九月就要出嫁了。现在,儿子的事情你也不管,你到底想怎样啊”

  长叹了一声,就知道这个女人几十年如一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说什么,你非得应了她,不然她就在你耳边使劲掰扯,把你埋怨得不能不听她的。

  放下根本没看进去的册子,胤禩伸手搭在她肩上:“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两个孩子已经不是小时候了,教不好拎起来揍两下,尤其晢儿,才从宫里回来没多久,他不听你的,你可以动手请家法,我要是出面,事情就大了。皇阿玛亲自教过的孩子,回来没多久就让我给罚了……”

  “切……敢情我做恶人做习惯了,你做一回都不行?皇阿玛教过怎么了?我就不信拧不回来”敏芝怒火中烧,丝毫不觉得着了胤禩的道。胤禩见老婆上钩,安抚地拍拍她的肩:“所以,这事儿还得你去过问,你是这个家的女主人嘛你在小九小十家里威风得紧,怎么反而怕了自己的儿子?”

  敏芝垂下眼睑:“我不是怕他,我舍不得,他从小就离开我,宫里是什么环境,别的不用看,就看十五弟以前的生活,就知道晢儿以前受过什么样的苦,只要一想到这些,我就心疼。”“心疼也得给他治,晏儿是体质不好,喝药调理,小心看护着。可是旺儿和晢儿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你这个做人额娘的,不能掉以轻心啊”

  “旺儿又怎么了?”敏芝有些疑惑:“吴师傅和钱先生多说他勤勉和善,知书达理,府里上下没有不夸他懂事的。怎么到你这儿,又有问题了。”“我没有说他有问题,只是太乖的孩子更容易被忽略。他是我的嫡长子,不能不多一点重视。”胤禩叹了一声:“真不凑巧,这些事都要你操心,等我忙过这一阵……”

  “明明是双胞胎儿子,偏偏兄弟俩是两个极端,一点都不像”敏芝嘟囔了一句:“早知道你会推得那么干净,我就不来找你了,哎,亏我想了一整天的说辞,我走了,你忙你的,记得早点休息。”当着他的面,拿手一遮,很优雅地打了一个哈欠:“真是困哪,熬夜什么的,最讨厌了”

  自顾自转身朝外走去,胤禩看着她的背影还半天,苦笑着摇头,终于还是放下外头那些尔虞我诈,快步走到她身后:“是,熬夜不好。”习惯性地伸手把她都上的发簪拔去,随手一扔:“走吧,回房。”

  敏芝出面,一块上品徽墨把吴师傅留了下来。这样还不算,她命人改造了两个孩子的书房,亲笔画了一副孔子像挂在书房的墙上,给吴老做了专用的讲台和专座,让孔子站在他身后给他壮胆。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老师的权威性,她模仿胤禩所说的乾清宫御书房制度。凡有与老师顶嘴,不尊老师教诲的,一律在孔子面前罚跪,罚多少时间,老师说了算。

  这一套,弘旺和弘晢在上书房的时候都曾领教过,看到额娘把这些搬出来,弘旺是一如既往地受教,弘晢也受教,但是他的表情明显很受伤。敏芝看着两个一点也不相像的孩子,忍不住说叨起他们来:“本来,你们都是刚从宫里回来,旺儿虽回来的早一些,可额娘还是心疼你们小时候被皇阿玛管教得严了,想着家里就相对松一些,毕竟你们都还小,才十四岁而已。

  可是,现在看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话终是不错的,这才回来没几天,晢儿你竟学会和师傅顶嘴了,旺儿,你看着弟弟做错事,非但不劝阻,反而还认为他也没错,额娘那天很失望,可还是心软,不舍得罚你们。这件事,你们阿玛还不知道,他若是知道了,又是一场风波。”

  “旺儿,唐宋八大家知道么?”敏芝不去看弘晢,问刚抄完十遍论语的弘旺。“回额娘的话,儿子知道。”敏芝点点头,却诧异地看着回话同样简明扼要的弘旺,一时有点适应不过来,不是应该顺势把八大家的名字报一遍的吗?

  “你知道我要说的是谁?”敏芝忍不住多问了一句。弘旺抬头,认真地看着敏芝:“儿子和弟弟的书房里,有他们的文集,额娘今日训诫当与尊师有关。”说到这里却又停住了:“不知道儿子猜得对不对?”

  敏芝终于服气了,胤禩说得没有错,弘旺才是最大的问题,十四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听风辨味,即便是对额娘,也要藏着半截话,做出诚惶诚恐的姿态,康熙你教得可真好,养心殿,乾清宫,畅春园,处处带着他们的结果,让所有人都知道弘旺只是弘晢的陪衬的结果,就是把两个孩子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给催熟了

  第三百十四章 简单粗暴的方法

  第三百十四章 简单粗暴的方法

  敏芝发现了这个让她心率失衡的真相,恨得想把康熙从龙椅上拽下来狠揍一顿,要练成这样草木皆兵的本事,这孩子在康熙身边的日子,得多艰难,才养得出这样的自知之明?弘晢的少年叛逆,敏芝觉得大棒加胡萝卜就能解决问题。可是弘旺,敏芝却没把握了,他很乖,是府里上下交口称赞的大少爷。

  也就是说,他在出宫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知道自己把自己放在了廉郡王世子的定位上去表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不但清楚自己的定位,同时还清楚弘晢的定位,知道他一旦回来,势必会因为性格的原因而受到父母的加倍关注。

  因此,他退却了,用自己乖到完美的表现,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溜掉了,自己太过在乎弘晢的变化而忽略了他,以为他一直就是那个最让人省心的孩子。好在,有胤禩的提醒,加上两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和观察。终于让她发现,弘晢是个问题少年,弘旺也是。

  唯一能给敏芝一点安慰的,是自己还有一个“正常”的弘晏。但是,这孩子常年卧病,苍白娇弱的他,从小带着点儿自卑,别人能跑跑跳跳的,他只能在边上看着,看着他羡慕的表情,敏芝也是各种头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眼看蔡氏的弘晔晃晃悠悠的也会走会跳了,敏芝越想越愁,果然还是女儿好教养,当年晗音就没让自己操什么心。

  想到晗音,就想到她九月要出嫁了,作为廉郡王府的独女,康熙格外给了恩典,晗音将以多罗格格的品级出嫁,不过很不幸的,她不是嫁去盛京的满族同胞,而是嫁去了科尔沁草原,额驸是一位郡王世子,博尔济吉特氏。

  接了圣旨回来,敏芝好一阵埋怨,人家胤禟家嫁女儿好歹还有近两年的准备期,他们家到好,元宵节刚过,圣旨就来了,并且言明婚期定在九月二十七日,京城到科尔沁,马车要走近一个月啊这不是赶鸭子上架么?虽然说早在晗音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就已开始准备她的嫁妆嫁衣了(按照十三岁参加选秀的原则,清朝女子十三岁即可过媒定亲了。嫁妆什么的也会在女儿是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准备。

  眼看着夏天就要来了,离晗音出嫁的日子又近了,敏芝忍不住唏嘘,如果自己的女儿能活下来,过两年也该准备嫁妆了,康熙封了晗音多罗格格。心领神会的敏芝让胤禩递了折子,给陈氏晋了位分,现在家里三个侧福晋,两个妾,阵容也算对得起封建的大清皇室了。佟氏平日里躲在素玉精舍里不见人,胡氏在屋子里整天扮演老姑子,敏芝都让她们维持现状。

  自打上回遇刺之后,她就从大夫嘴里知道了自己以后再怀孕的几率只有个位数,而且,看大夫的表情,都知道这个个位数也是用来哄人的。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年轻的时候不懂事,现在却是要还债了。

  敏芝为家里的孩子伤神,胤禩却为江南的烂事儿而烦恼不已,他根本不想知道两江的织造有什么秘密,那本来就是老爷子的情报机构,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他还真想说和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为什么最后大家都找上他了呢?四哥想他和十四弟掐起来,十四弟想他和四哥掐起来,最后变成了四哥和十四弟联手和他掐起来了,他可真是无辜啊。

  难道,这也是老爷子故意安排的一场戏?故意在江南伤春悲秋,让四和十四以为江南有什么猫腻,引得他们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故意搅乱江南的局势,可这是为什么呢?他都已经把弘晢和弘历交换了,暗示大家上位的应该是胤禛,这样的话,怎么还要找自己这个胤禛的支持者的麻烦呢?不应该啊

  从去年南巡回来到现在,江南那边的大小动作就一直没断过,胤禩一开始还饶有兴致地陪他们猫抓老鼠,到后来却是不胜其烦,凭什么老爷子眉毛皱一下,我就跟着心惊肉跳,你们要捣浑江南的水,你们捣浑去,我不在吏部好多年了,两江的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加上老爷子别出心的所谓平级调动,这江南的官场,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你们凭什么以为,我就一定会被你们拿捏住呢?胤禩烦了,胤禩倦了。于是开始简单粗暴了。葛礼死后,额尔济上面没了大山,很快凭借早年在清剿反清势力时的出色表现,升了总兵。成了两江军事的一把手。

  于是,很简单的,额尔济按照敏芝训练手册上的要求,决定来一次半公开的军演。所谓半公开就是通知两江官员做好所辖居民的管理工作,明确告知他们,在夏季来临的时候,两江的驻军要进行一次夏训,军方会尽量做到不扰民,也请广大群众到时见到大部队出没不要惊慌。

  但是,所有流出来的消息仅限于此,对于夏训的具体规模,地点,方式,并没有只字片语。大家都觉得这事儿新鲜,往年额尔济的军营里,也有拉练,有模拟对抗,甚至有野外生存训练,但那都是小规模甚至是分组分批悄悄经行的。动静小得额尔济自信连那两个织造衙门都被蒙在鼓里。

  这一次,他很大方地把这个消息透露了出去,两江各县市虽然没有私兵却有衙役,额尔济的军令一到,文官们懵了,武官们也懵了,这事儿从来没有过啊怎么配合?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城管出马。上头既然说了是夏训,就意味着只是六七月份而已。

  那么这段期间,两江所有地界路上禁止摆摊占道,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如次,所有关卡路障全部严加警戒,替官兵们营造出紧张的战时气氛。不知道,这样算不算配合呢?

  老百姓们紧张了,官员紧张了,谁也没心思玩政治游戏了,在强大的武力面前,四和十四那点政治阴谋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可以说,额尔济的一纸文书,直接肃清了江南的乱局,夏天还没到,各种伸长脖子等看军演的人就已经忙着打听消息,想着看热闹了。

  康熙在畅春园里一阵惬意,原来胤禩也有被惹毛的时候,朕还以为他的涵养是众儿子中最好的呢夏训么?真想去看一下,可惜,去年已经下过江南了,再去太劳民伤财。康熙有点小怨念,不过很快就平息了,朕不能去,就让能代表朕,也对军事感兴趣的人去吧。这样,也能让另外那头的两个把手收回来,别真的老虎头上拍苍蝇,把老虎惹急了,朕留着他俩还有用呢

  一道圣旨到盛京,把六大铁帽子王的老王爷请了出来,(睿亲王和豫亲王暂缺)直接送到了额尔济的军营里,这么一来,全朝哗然,虽然大家多少都得了消息,但都把“夏训”当成了胤禩被逼急了的跳墙之举,根本不信他真的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举办军事演习。

  就算是当年康熙西巡阅兵,也只是让他们站桩而已。廉郡王这是要疯啊,这要是出了什么差池惊扰了百姓什么的,他就等着被参吧廉郡王在江南一直以来的贤王形象,这就要毁于一旦了

  然而。众人或紧张或看戏的心态全不在胤禩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之所以做这个动作,全是借了当年二哥兵变,十弟领着区区三百人就把整个城防都给接下来了,效率比十三领的丰台亲兵还快,想要镇住宵小,就必须出重拳,光明正大的把实力铺开来,给大家都看到。文官什么的,你们去争好了,西北的军功,你们去抢好了,我都不在乎,我所有的一切,一直以来你们都知道。

  无论义门还是额尔济,就是经营了十几年了老牌子了,你们要有本事也早就探了个底朝天了,这样的话,我就再公开一次,让你们看得更仔细些我可是很好心的全部给你们看到了,到时候,真动手,别怪我事先没通知

  康熙五十八年的夏天注定是火热的,夏天还没有来临,关于江南驻军的各种小道消息疯狂流传,没有最夸大只有更夸大,江南夏训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的时髦用语,连忙着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