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食色满园--完结-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珠点头,“面、蛋蛋、好吃!”

    魏元笑着说:“给俩娃儿做了回凉面,上头放了煮鸡蛋,宝珠跟思沛今儿吃的倒乖。”

    王氏笑笑,“宝珠娃儿又给你添麻烦了,这娃儿说来也奇怪,不爱上外头玩,倒爱跟你家思沛凑在一块听书。”

    魏元正色说:“宝珠娃聪明,我瞅着倒比思沛还机灵,要是个男娃儿,将来准是块料子。”

    王氏抚着宝珠脑袋叹,“到底还小,这会儿能知道啥。”

    魏元抚须一笑,“我讲的那些个东西,小家伙懂着呐!”

    宝珠急忙跑到她娘跟前儿打岔,“茶叶蛋蛋、凉面、还吃!”

    王氏听了闺女这话儿,笑着刮了刮闺女鼻子,“晚上还吃呐?真是个小胖女娃子,一天到晚惦记着茶叶蛋!”心里琢磨了一阵子闺女说的,凉面上头加一颗茶叶蛋,一时间倒忘了前头的不快,暗暗琢磨起做买卖的事来。

    晚上,王氏便把今天偶尔得到的想法跟陈铁贵合计起来,天儿慢慢一天热过一天,凉面一碗三文钱儿,如果将自家的茶叶蛋切成四瓣,一碗面里头除了黄瓜丝跟蒜泥,再配上自家做的一瓣茶叶蛋,就收四文钱儿卖几天试试,陈铁贵也赞成这法子,说是趁着麦收前有功夫试试看,能成自然好,不能成正好也断了媳妇那念头,踏踏实实在家种地做针线活。

    (祝大家新年快乐,龙年万事如意!)

第一卷 第五十六章 凉面摊子

    王氏想着,离麦收还有一个来月时间,既然决定要摆摊,干脆就凑些摊位费上交,租上一个月,正式摊位人流量多,总比自己前头找的犄角旮旯要强出许多。

    按照这个时代的律法,摊贩沿街做买卖须得向公家上交一定数量的摊位费。除了清明庙会,中秋庙会等较大的集市可以自由兜售外,王氏想要在镇上长期摆摊,除了准备摊子,还要一笔不菲的摊位费。

    王氏又去了一回镇上最繁华的街道,连着打听了几家,听说光是小吃摊,每月就要向衙门上缴五百文,这个数字对于王氏这样的农家人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原本王氏想着,如果摊位费在一百文以下,自己还能努力一把,东借西凑的凑凑,五百文的价儿,加上家里头的鸡蛋还不能拿去卖,王氏就有些提不起劲头来,自家的茶叶蛋本来就是新鲜玩意,要再没个摊位,兴许又要白忙活一场。

    陈铁贵听了媳妇这话儿,沉着脸儿说了说自己的看法,既然摊位费出不起,那么王氏就辛苦些,每日早早起来赶早市,早市虽然人少些,可摊位费是全免的,让王氏不必把眼光放的那么高,总想着一口气吃出个大胖子。能卖一出去一碗算一碗,天长日久的总能有人知道了自家的茶叶蛋。

    商量好了,两口子说干就干,全家一块儿出动,积德负责带着润生、宝珠在家摘韭菜,润泽将摘好的韭菜洗干净,陈铁贵剥蒜,王氏则在灶房里头煮茶叶蛋、切黄瓜丝。

    积德昨儿刚挨了陈铁贵一顿打,今儿倒收了往日的调皮性子,也没捣蛋,老老实实地跟着润生宝珠一块摘韭菜。

    陈铁贵一巴掌拍向积德脑袋,虎着脸儿吓唬:“明儿跟大舅到镇上去,镇上可不比家里头,老实些!”

    积德撇着嘴儿,想躲又不敢躲,猫着腰老老实实的不吱声。

    王氏嗔怪的声音从灶房里头传了来,“别成日往娃儿脑袋上打!”

    润泽洗了一小撮韭菜的功夫也跟着搭腔,“昨儿个是冬娃欺负润生,积德弟见了才跟冬娃打上了,脑袋现在还一个大包呐!”

    王氏知道润泽是故意寻空替积德在他爹跟前儿说好话呢,板着脸说了句:“不管咋样,打架就是不对,再说了,人家冬娃家里头找上门来了,你爹也不好细问!”

    陈铁贵瞅一眼积德,闷声咳了两嗓子,抬手揉了两把积德脑袋,“最近瞅着是瘦了,明儿卖了钱儿晚上让你妗子给割些肉回来!”

    王氏瞅着丈夫笑,招呼润泽,“行了,知道你们几个感情好,快别扯那些没用的,把韭菜给娘拿来,赶睡前准备出来,明儿还要早起呢!”

    黄瓜丝、蒜泥、和韭菜沫不一会儿就准备妥当了,王氏从锅里捞出面条放在案板上晾干了,抹上一层猪油,招呼几个娃儿们准备吃饭,晚饭就吃凉面,等面条晾一会儿就能开饭了。

    晚上上了炕,王氏见宝珠闭着眼儿睡下了,压低声儿对丈夫说:“昨个在魏大哥那碰见赵家小儿媳了。”顿了顿,“还带着宝云。”

    陈铁贵那边沉默了一会儿,问:“宝云娃也该和宝珠那么大了吧。”

    王氏嗯了一声,努力忍着哭腔说:“赵家的给起的名字叫喜妹,小家伙跟你长得像极了,脾气也像你,说一不二的,还没看上几眼,就给赵家的抱回去了。”

    陈铁贵拍了拍王氏手背,“别多想,已经过去这些年了。”又叹一口气,“赵家人到底算不错的,听说这些年对宝云也不薄,当成亲闺女儿的养着。”

    等了一会儿,见媳妇没说话,陈铁贵心里惴惴的,也不知媳妇是个什么想法,媳妇前头的头疼病半年多了都没再犯过,陈铁贵也不敢躲问,生怕媳妇再受了刺激。

    第二日天不亮王氏就起了身,早早叫几个娃儿起了床,草草吃了些玉米饼子,润泽去了学里。

    陈铁贵架好牛车,将食材搬到牛车上立在院子里等,过一会儿,王氏带着积德、润生跟宝珠三个娃儿上了车。

    尽管起的早,赶到镇上,好点的位置也已经给人占去了,王氏又头一回上早市里摆摊,人生地不熟的,找了几个空都被人撵了去,好在王氏运气还不错,碰上张家村儿一个娘家表叔在早市上卖饼子,招呼着王氏在跟前儿摆了摊。

    王氏麻溜地摆好桌椅,搭好简易灶台,将锅架在铁皮筒子上,锅里热的是茶叶蛋,案板上的凉面用纱布罩着,收拾利索了,王氏招呼三个娃儿别乱跑,积德跟润生年纪大些,跟着王氏吆喝,宝珠就在跟前儿看着摊子。

    过了一会儿,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到了摊子跟前儿,王氏笑着招呼:“小哥吃碗凉面?”

    那人犹豫了片刻的功夫,斜对里另一家凉面摊子上就响起了一阵儿更带劲儿地吆喝,王氏眼见着那人朝斜对面的凉面摊子去了,心里不由得有些来气,知道自个儿这样泄气也没用,又打起精神来。

    再往后,王氏依旧大声吆喝着,再有人经过时,笑眯眯招呼几声,没多大会儿,摊子上总算坐上来一位稍稍年长些的客人,王氏心里喜滋滋地,用最快的速度端上一碗凉面。

    那人瞧着面前的碗愣了愣,“哟,大妹子这面可稀奇,还是带了蛋的?”

    王氏嘿嘿笑着应了一声。

    那人有些不确定地问:“一碗多少?”

    王氏笑,“四文钱儿!”

    “嘿!”那人立即拿起筷子吃起来,“那就好,先前还没敢动筷子呐!”

    俩人说话的功夫,又坐上来一对父子俩,王氏认出前头那长胡子老头是先前当铺的老板,笑着打了招呼,老头也认出了王氏,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茶叶蛋,一边儿问:“小嫂子这蛋吃着新鲜,不知道是啥做法?”

    王氏笑着说:“这是自家做的茶叶蛋,用茶叶煮出来的蛋!”

    老头赞不绝口地夸赞了一会儿,站起身,利索地放下十二文钱,“再给我包一碗带回去!”

    王氏尝了些甜头,笑的也就更加欢,冷不丁就听见斜里传来几个愤怒的声音,“开啥玩笑!四文钱儿的凉面里头还放了蛋!这让我们还咋做买卖么!”

    王氏心里一沉,先前的好心情顿时消了大半。

    嘻嘻,蝈蝈给大家拜年喽!

第一卷 第五十七章 小有收获

    辰时刚过半,远远地从街那头传来一阵梆梆响,王氏见周围摊主陆陆续续地收拾起摊子,表叔两口子已经将桌椅灶台搬上了板车,也招呼着陈铁贵准备收摊。王氏表婶李张氏瞅一眼街头几个穿着官服敲着梆子的大汉,凑过来悄悄对王氏说:“这会儿早市结束了,侄女儿快些收拾,晚片刻的还得挨罚钱儿!”

    王氏招呼宝珠几个搬桌椅,一听李张氏这话儿,手下加快了速度,将案板跟铁桶递给丈夫,帮着几个娃儿把桌子往板车上抬,转身问:“婶子明儿还在这地方呐?”

    李张氏“嗨”了一声儿,“这地方也没个准儿,今儿你先来了这地方就是你的,明儿说不准在哪呢!”

    王氏扯出一个笑儿,随口应和着:“可不是。”想了想,上了板车,从锅里捡了两个蛋拿了出来,拿到李张氏跟前儿,“婶子拿着回去吃吧,今儿劳烦婶子照应了!”

    “哎呀,这可咋好意思哟!”李张氏口里不住推脱着,俩手已经迫不及待伸出来接过了蛋,往烧饼笼子里一搁,转身对王氏咧嘴儿笑:“明儿侄女找我就是,县里边儿我跟你叔熟!”

    王氏笑着应了一声,说起来,自个儿家与李张氏也就只沾了一点亲,说不上多么亲厚,平日里在村里头碰见,打个招呼寒暄一阵儿罢了,过年过节的也是不走动的,这回王氏上镇上摆摊子,也没个熟人,俩眼儿一摸黑,少不得劳烦李张氏照应着,送两个蛋不过是客气客气,李张氏马上就热络起来,挽着王氏的胳膊压低声儿了说:“先斜对头那家卖凉面那两口子可是镇里人,在早市上出摊也好些年了,你们今儿这一搅合,人家生意也不好做不是,要婶子说,明儿还是把那蛋撤了吧。”

    王氏听了这话儿,知道李张氏说的是实在话儿,面上一叹,“嗨,摆摊子的起早贪黑,哪家都不容易。”搪塞了过去。

    陈铁贵见媳妇一路上沉着脸儿,以为媳妇听了斜对过凉面摊子那夫妻的几句怨言放在心上了,说是要不明天就不上早市了,大清早的寻个偏僻地儿卖一阵子得了,省的媳妇受那些闲气。

    实际上王氏心里想的却不是这个,王氏听了那话儿不高兴归不高兴,却也知道不能怨旁人,别个一碗凉面四文钱儿,她加了蛋的凉面也四文,长此以往,客源被抢去了,自然让人心头不舒坦,可要不是为了自家的茶叶蛋,王氏也不愿做那亏本生意,一个蛋切四瓣是四碗凉面,一个时辰的早市,只出了三颗蛋,十二碗凉面。白面可贵着呢,算上黄瓜丝跟蒜泥,四文钱儿也就将就能回个本儿,一文多余的也没赚上。

    第二日,王氏早早去了早市上,主动寻上前一日那一对卖凉面的夫妻,好言好语地解释了一阵子,说是自家才来县里摆摊子,多放俩鸡蛋卖的便宜也就图个人缘儿,左右也就半个月时间。

    家主姓罗,见王氏虽是从下头村庄来的,说话却也讲道理,知世故,倒也为前头数落王氏的事赔了礼,一来二去的,几家子关系倒也融洽了起来,买卖间余,一块扯个闲话儿,互相帮着张罗张罗摊位。

    这几日王氏摊子生意特别好,大清早刚出摊就有人沿路寻了来,说是王氏家的凉面不仅黄瓜丝放的多,茶叶蛋还特别香,价格还便宜,王氏早早卖完了所有的凉面,再有人来,直陪着笑脸解释凉面已经卖完了。

    跟王氏说话儿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在镇上做活,半个月来每天早上都要来王氏摊子上吃碗面,王氏解释了半晌,那人还不走,干脆揭开王氏煮蛋的锅盖问:“你这蛋卖不卖!没有凉面了我就要俩蛋吧!”

    王氏愣了愣,前头几天光顾着闷头卖凉面,也没跟丈夫好好合计过茶叶蛋怎么个卖法,酱油蛋外头卖两文她是知道的,可自家的茶叶蛋煮起来要想好吃就得费调料,不说别的,光茶叶的成本就不能不算,两文钱儿到底有些亏,面上就有些难为情,那汉子伸手一笔画,“东头卤酱油蛋两文钱儿一个,你这蛋三文卖不卖?”

    “行!”王氏几乎没有考虑就应了下来,麻溜地盛了两个蛋出来。

    那汉子吃着蛋,笑着说:“你家这卤蛋滋味儿不错,比酱油蛋还好吃些!”

    王氏心里乐开了花,陈铁贵在旁笑着说:“小哥喜欢吃了每天来就是,算你两文钱!”

    王氏一肘子拐向丈夫,小声儿嘀咕,“你就少说两句吧!两文连本儿都回不来,近来茶叶贵着呐!”又笑嘻嘻对那人说:“小哥今儿第一回吃,就算你两文一个!”

    这几天买卖好,加上今儿这事儿,王氏心里隐隐觉着时机成熟了,打算这几日就停了凉面的生意,专心致志卖茶叶蛋,一来不费事,二来也省着抢了别个生意。

    汉子前脚儿刚走,隔壁李张氏就叫王氏,凑到跟前笑,“还别说,侄女这几天儿这生意做的可真红火。”

    王氏跟着笑了笑,“也没赚上几个钱儿,前头全是亏本买卖。”

    李张氏瞅着王氏架在铁皮桶上冒着热气的小铁锅,砸吧着嘴儿问:“我说侄女儿,这茶叶蛋做法准讲究着呢吧?一个就卖三文呐!”

    王氏点了点头,并不怎么吱声儿,李张氏自顾自说着:“我算是瞅明白了,侄女儿卖凉面也没卖蛋赚钱儿,前头就是为了卖蛋做准备呢吧!”

    王氏觉着李张氏话太多,说出来那话儿听着也酸溜溜的,心头就不太舒坦,僵着脸儿应了一声儿,瞅着辰时也快要过半,锅里也没剩俩蛋,干脆就催着陈铁贵收拾桌椅。

    “哎?还有小半刻呐,侄女儿急个啥?”李张氏丝毫没有停嘴儿的意思,又说:“前头侄女儿给的俩蛋,拿回去给你叔吃,也说侄女儿做的好,啥时候有时间了给婶子教教,成不?”

    王氏心说,你倒打的好主意,不冷不热地回了一句,“成,看以后有空儿的吧,最近忙着呐。”

    李张氏一撇嘴儿,“嗬,就那么个蛋,侄女儿还用藏着掖着呀?要婶子说,里头除了茶叶,还放了调料了吧?”

    见王氏绷着脸儿不吱声儿,得意地说:“婶子天天在跟前儿闻也闻的见,这还有啥难的。”

    一路心事重重地回了屋,王氏心里就想着,茶叶蛋虽是自家新创的,可到底做法简单,就那么几样调料,旁的做法跟酱油蛋也差不了多少,调料的比例,多试个三五回的,做出的味道也就差不厘儿了!旁人就算闻不出来,吃个几回也多少能吃出来几样味儿。因此,这做蛋的法子想瞒是瞒不住有心人的。可自个发动全家,赔上了这些天的力气,好不容易稍稍有了赚钱的苗头,总不能便宜了旁人,好赖也要先掘一桶金的。

    陈铁贵也是这想法,说是前头到底考虑欠妥,忽略了这回事,又劝王氏不必生气,好赖自家卖的早,趁还没人抢生意,先多琢磨琢磨其他赚钱的法子,茶叶蛋到底指望不住,等旁人都跟着学会做茶叶蛋了总也要一阵子的,照今儿这势头看,赚些钱儿还是没问题的。

    王氏想想也是,如今能赚上钱儿,这对王氏两口子来说也已经足够,当初自己想要卖蛋时,也只想着赚些小钱儿改善改善生活,没指望靠着茶叶蛋就能让家里头大富大贵。

第一卷 第五十八章 麦场干活

    眼看着摊子的生意越来越好,王氏又跟着发愁起鸡蛋的事儿来,一锅煮二十个蛋还不够一早上卖,自家养的那几只鸡,一天至多也就五六个蛋,哪够王氏天天二十个的出,村里常卖蛋的几家合计起来也供应不上。

    李双喜听了这事儿,二话不说取了自家一篮子鸡蛋给王氏送了来,王氏按照当地价儿一个子儿没少,又还了前头借的两百文钱给了李双喜,说是剩下八百文等再过些日子的一块凑齐了还。

    陈铁贵见媳妇整日为了鸡蛋的事到处跑,也硬着头皮跑了一趟前院,知道他娘攒的蛋多,加上过年时陈家又养了十来只小鸡娃儿,现在跟着一块产蛋,一天怎么也得有十来个蛋,小妹翠芬亲事又办完了,家里头也不至于靠卖蛋过日子,买些蛋总能有的。

    陈铁贵跟陈刘氏说了说王氏这大半月来在镇上卖茶叶蛋的事儿,又说陈刘氏日后的鸡蛋都别忙着卖,留给自家就是了,谁成想,陈刘氏听了那话儿,只借口说攒的所有蛋鸡蛋前头刚卖出去,这阵子倒没有拿得出手的,陈铁贵也硬气,一听他娘这话儿,啥话也没多说。

    王氏听了丈夫带回来的话儿,在家生了一晚上闷气,说是再没见过陈刘氏这样当娘的,对儿媳妇不好,儿子总是自个儿生养的嘛,到头来倒像是两家人,前头分家已经做的相当刻薄,这会儿只怕是见王氏赚了钱儿,心里头正记恨着呢。

    陈铁贵瞅着媳妇这些天儿早起贪黑的干活儿,早上天不亮就给娃儿几个做饭,又赶着去镇上出摊子,一回来没喘几口气的功夫又跟着下地收麦,还要东奔西走地想着办法凑鸡蛋。整个人晒得脱了一层皮不说,连眼窝也深深凹陷了下去。忍不住就劝王氏别太较劲,农家人把几个鸡蛋看的重,也别指望关键时刻谁都能伸手帮一把的,到处筹借的少不得为难别个,不答应了面儿上也不好看,干脆也别为几个蛋瞎忙活了,就在镇上采买得了,虽然每公斤比村里贵个两三文,可一来省了功夫,二来省了人情。

    赶上农忙时节,润泽学里也放了半月假,宝珠每天跟着爹娘和几个哥哥一块下地,润泽已经能帮着干些活儿,宝珠跟积德润生两个就在旁边玩儿,陈家的地不多,陈二牛祖上也没有富农,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地统共也就二十亩,按照这个时代的律法,赶上家中男丁满十周岁,每人才分得两亩地,所以说,以自家现在的情况,想要光靠四亩地发家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收获好的麦子统一晾晒在村里的大麦场子里,亏得宝珠爷爷当时发了话儿,自家分的地虽然少,却是家中几亩最肥的田,爹娘虽然忙活了这些天,可从他们脸上满足的笑还是能看出收获给家人带来的喜悦。

    魏元家的麦子就晾在宝珠家隔壁儿,这会儿正跟陈铁贵拉着闲话儿,对比起魏大夫家的麦子,陈铁贵还是很有自豪感的,说是别看自家的麦子个头矮小,可每个麦穗上的颗粒却相当饱满。

    魏元家的麦子因为下种下的晚,灌溉也不及时,加上疏于锄草,收成时两亩地几乎毁了大半,那一点点可怜的收成还要分出一半给赵家,可他对此却好似不在意般的,乐呵呵跟陈铁贵聊着今年的收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