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屠夫-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社会的变化,一个权力的交接。实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并不是大旗一举就万事大吉。

    郑智这一趟回河北,打仗甚至可以算作是其次。主要的问题便是要解决河北的统治权力问题。各个州府都是大宋的官员,各地都是大宋的兵马,所有人都是大宋的子民。

    郑智要想牢牢控制住这么一大块地盘,要面对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有官吏系统,有文人士子的反弹,有家族势力的反弹。

    大宋朝,是华夏第一个把基层的治理权交给底层士族集团的朝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到隋唐。每一个朝代都是真正的中央集权,皇权是直接可以管辖到每一个黎民百姓的。

    也就是说中央一个命令,不论是缴税,还是征兵,都是由政府组织直接发号施令。比如唐之府兵,动员系统只需要皇帝一个圣旨,兵员从十里八乡便可源源不断的集结,征税亦然,也是衙门直接进行。

    但是宋朝开始,这个事情就有了变化,有一个词汇叫作“皇权不下乡”,便是地方衙门并不能真正管理到村镇族乡,衙门行使权力,都要经过当地的家族进行。比如一个村落,要征税,其实并不是衙门直接到百姓家中收取,而是通过当地的家族势力间接进行。

    又比如宋朝的军制,财政养的禁厢军之外,朝廷并不能直接动员底层百姓。也没有直接动员的制度渠道,甚至都没有直接动员的能力。一切的社会基层事务,皆要通过家族势力进行。

    其实这是一种权利交换。从那一句“与士大夫共天下”开始,大宋赵家就把基层治理权交给了大小士族,换得大小士族对于赵家的支持。

    宋朝这个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明清,导致明清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权利交换,对于国家而言,带来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明朝,士族富裕而国家衰弱的原因也主要在于此,士族权利致使土地兼并之下,整个国家连税收都收不到。

    这个问题是宋朝以前的朝代不曾有的,也是国家主要的动员能力所在。也是汉唐对外战争强横的原因所在,汉唐朝廷能直接动员所有的民力物力。宋明却缺乏这种能力,甚至到了后期,国家直接就丧失了这种能力。

    这是社会制度与模式最基本的比较。

    但是这个问题如今也给郑智带来的困扰,那就是河北两路之下,其实民间的基础统治阶层,对于赵家是有骨子里的效忠的。因为赵家开创的模式给了他们好处,那么权利交换之下,显然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美好的局面。

    这也是为何宋、明、清三朝没有造反成功的原因,即便是李自成,若是辽东没有满人这个强力的外敌,也不可能让他攻入北京城。因为朝廷的统治基础不被打破,那么来自内部的反抗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清朝的终结,也是因为外部的影响,被列强无数次打败,才有民间进步人士的崛起。

    那么郑智要来打破这种局面,便需要深层次的思考,手段必然是翻天覆地的。这个手段,归根结底便是土地改革。把好处直接给到所有的百姓手中,打破士族对于基层权利的垄断。

    也就能构建起郑智对于基层权利的回收,得到真正来自底层的支持。赵家与士族进行权利与利益交换,郑智便要直接与真正的基层百姓进行权利与利益的交换。换取广大百姓的支持。

    后世国民党常凯申统治的中国,其实也是建立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基层的形态还基本相同。

    打破常凯申的太祖之法,便是郑智之法。

    郑智想得极为通透,要想彻底根除赵家的势力,唯有以极为快速与血腥的手段解决大宋赵家的统治基础。

    否则,郑智的统治便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受到反扑,随时都会摇摇欲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郑智不愿意用赵家的模式与士族集团达成这种权利与利益的交换。不愿意与传统的士大夫共天下。民族与国家的传承需要知识,需要文化,但是并不需要这种传统的士族阶层。

    国家需要的文人士子应该是服务型的,而不是既得利益型的,更不是用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权利与利益作为交换型的。

    大名府城之下,蔡京回头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极为的安心,这也是蔡京人生之中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军队,多到漫山遍野,多到人山人海。

    蔡京抬头再看了看大名府城的高墙,还有高墙之上的铁甲士卒,心中也升起了许多自信。

    身边的种师道一脸的担忧,种师中却是老神在在,还有闲心左右打量。

    “来人,往城里射劝降书信。此番朝廷十五万大军已到,叫城内的乱臣贼子快快束手就擒。”蔡京话语之中有一股睥睨之感。

    七天集结了十五万大军,虽然不尽人意,却是也让蔡京心中能接受。

    说是十五万大军,在蔡京看来这个数字也没有什么问题,反正看起来人山人海。

    却是种家兄弟二人心中一清二楚,出征之前大军全部集结,皇帝赵佶亲自远出汴梁送行。

    便是那一日,兄弟二人随着蔡京站在城墙之上,用手在空中对着军阵比划了几番,已然就能猜出大概人数,十万不到的数字,却是在出征名册上有十五万。蔡京本想再聚集更多的军将,却是在赵佶面前说了七日出征,也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却是也命令殿前司与枢密院再聚集更多兵将往北支援。倒也是蔡京点兵,多多益善。

    兄弟二人虽不说破,却也是连连摇头。

    种师道心中焦急,开口说道:“太师容禀,望太师允许在下到城头之下说上几语,兴许能止戈不战,以免生灵涂炭。”

第五百五十七章 不教相公失望

    蔡京闻言,看了看种师道,又转头看了看身后漫山遍野的军汉,开口说道:“郑智不再大名府中,若是这些乱臣贼子直接出来投降,那倒是无所谓。但若是不给这些乱臣贼子一些颜色看看,他们岂能明白朝廷的态度,岂会知道朝廷的厉害。此番需要一战,此战胜后,才可扰乱郑智麾下军心,才能保证之后的拉拢瓦解之策顺利进行。所以种相公先在一旁仔细看着就是,待得过了大名府,遇见了郑智,便是种相公出马之时。”

    蔡京话语倒是有点道理,先用一场胜利来震慑人心,先以威吓,扰乱敌人军心,再来拉拢。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却是蔡京的道理与现实差距太远。

    种师道闻言,心中更急,忙道:“太师,非胜败之理也,实在是不宜开战,兵不血刃才是最好的办法。”

    蔡京的自信满满,让种师道说话的方式依旧带有含蓄,只说不宜开战。

    “种相公莫不是担心旧日部下那些心腹有个三长两短?种相公不需担心,战端一开,想来大名府内必是人心惶惶,只要及时投降之人,皆可宽恕,想来种相公昔日那些部属,不是那般不知进步枉送性命之辈。”蔡京于政治之上是把好手,却是在军事层面狗屁不通。

    就是这个大宋朝,才会出现太监或者不懂军事的文人领兵的场面。比如伐辽之战,两个主帅,一个太监,一个蔡攸。历朝历代鲜少见到的事情。

    种师道还在犹豫要不要直接说出心中的担忧,却是种师中已然开口:“蔡太师,我大哥的意思就是这一战不宜开打,因为大名府有高墙,有瓮城,有精兵。攻城极难,东京禁军,显然是攻不下此城。”

    蔡京闻言一愣,看着种师中道:“城内早已有人丢出情报,反贼不过四千多号,岂能是十五万大军的对手。原来你们兄弟还是打的这个主意,在东京之时有言在先,便是此战胜后,老夫帮你们重入朝堂。如今看来,二位似乎与反贼是一条心,倒是出人意料啊。”

    蔡京的语气极为的玩味,也是拿捏。毕竟蔡京打算在遇见郑智大军的时候,还要两人帮忙。玩味的话语似乎也有威胁之意。

    种师道闻言摇了摇头,已然不敢多说,也不愿多说。

    反倒是种师中也是一脸玩味的表情,开口说道:“在下与谁一条心倒是其次,太师若是非要开战,在下便随太师在此处拭目以待。”

    种师中显然比种师道少了许多忌惮与担忧,也显得洒脱许多。

    蔡京闻言冷哼一声,开口大喊:“攻城!”

    “太师,此时只怕攻不了城,待得造出百十来具长梯,便可攻城。”身边一个军将开口说道。

    这一语,倒是让一辈子没有见过打仗的蔡京有些尴尬,生气道:“那还不快吩咐人去打造长梯。”

    那军将只得低头拱手,回头去安排。

    到得大名府城下许久,漫山遍野的士卒依旧还是漫山遍野,不见多少整齐,更不见合理的规划与安排,便是连营寨之事都没有人操持。

    这样的景象让城头上的鲁达看得有些疑惑不解,开口问道:“朱武,这蔡京是在谋划些什么,大军停在此处散散乱乱的,也不见有什么动作,让人摸不着头脑。”

    鲁达一辈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阵,却是鲁达潜意识里把对手当作以前遇见的敌人看待。

    “鲁将军,蔡京不懂军阵而已。”朱武说道。

    鲁达闻言,大笑道:“哈哈。。。洒家猜的也是这般。且召集众将到这城头上议事。”

    左右令兵飞奔而走,便是去通知众多军将。

    鲁达带着六千五百号军汉南下,如今分出了两千多人控制其他几个要到州府城池,大名府内也就只有四千人。

    却是这四千铁甲站在城头之上,大多数人并不紧张。只是有不少人有些犹豫,更有许多人不断回头去看自己的主官。

    除了米氏与往利的几百号人,其他普通沧州士卒大概心中是不愿意开战的。一个国家的士兵,忽然要对这个国家的中央军开战,要把利箭射向同胞,也是需要一个心理建设的。打辽人与打东京禁军显然不是一个概念。

    好在那些积威日久的基层军官们态度极为坚定,盯着城头之下,不断催促着士卒们准备。

    “裹挟”这个贬义词汇,用在这种场合是比较合适的。此时还能依照军官们吩咐不断准备守城之物的士卒们,显然就是受了一些裹挟。

    这也就显出了基层军官的重要性。也证明了郑智对于基层军官的培养是有道理的。

    十几个级别高一点的军官此时都聚在了鲁达身边,只听鲁达开口道:“今日之事,洒家也不多说,相公对于诸位之恩,诸位也该牢记于心。用命之时,不教相公失望。”

    鲁达所说的道理极为简单,也不说什么大义凛然的话语。

    却是鲁达话音刚落,朱武连忙补充几句:“诸位将军,此战一定要守住大名府,相公还在燕云与辽人血战,若是此战败了,相公与十几万同袍兄弟皆要落得一个万劫不复,拜托诸位将军了。”

    “鲁将军放心,事情前后,我等皆心知肚明,非相公不义,实乃朝廷昏聩,大战于前,满朝诸公尸位素餐,不仁不义,行此卖国之事,不把我等性命当回事。此番岂能让这些狗官得逞。我等誓为相公效死。”一人面色愤怒开口说道。

    左右之人皆是连连点头。

    鲁达闻言也点了点头道:“好话已然说在了前头,若是有何人拖后腿,洒家将他立斩无赦。”

    十几人又是点了点头,心中也不在意,显然没有一人有多余的想法,就如话语所说,于大义于恩情,也不可能放蔡京带兵越过大名府。

    郑智已然从燕京出发,一万多骑兵,两万多步卒,直往南而去,便是要从燕京直扑大名府。郑智需要一场大胜来坐稳自己的地盘,能有时间与空间从容的施展心中所谋,夯实自己的统治基础,建立自己真正的根据地。

    没有一个稳固根据地的武装,从来都不会获得胜利,甚至没有一点承受失败的能力。如李自成,威势之大,连北京城都被他打下来了,连崇祯皇帝都被他逼得上吊自杀了。却是转过头来一败千里,没有一点翻身的余地。就是因为李自成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一直如流寇一般,没有一点承受失败的抗压能力。

    又比如刘邦,面对强大的项羽,前期许多失败,却是有一块真正的根据地,总能稳住大局,暗自发展,重新再来。

    此时的郑智,若是不与大宋决裂,看起来倒是有一块不错的根据地。一旦与大宋决裂之后,郑智对于根据地的统治显然就有了问题,因为郑智不可能与士族做交易,那么郑智也就不可能用传统的办法来安抚民心,血腥的办法自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更何况郑智早已把地盘里的大家士族早已得罪了个遍。那些控制着基层百姓的家族显然是不会拥护郑智的,若是没有一个解决的空间,那些明里暗里反抗郑智的家族势力,必然会把郑智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这个大宋朝,在这一刻,已然正式宣布已然分裂。

    对于大名府外十几万大军来说,百十具长梯的打造,实在太过简单。这些军汉里别的不多,多的就是熟练的工匠。

    便是一个上午,长梯树木已然不止百十具,而是有三百来具长梯了。

    蔡京看得这般进度,心中自然欣喜,更觉得这支军队威势不凡。

    蔡京走上建得极为工整的将台之上,已然开始点将击鼓列阵。准备攻打城墙。

    鲁达看得城外的动作,咧了咧嘴,露出森白的牙齿,犹如野兽露出了獠牙一般。

第五百五十八章 追封宋王、谥号忠武(四千,感谢Shawn1860万赏)

    当郑智在此渡过拒马河进入雄州,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武松,你速速带兵去雄州府衙,把所有官员全部赶出府衙,监禁起来。留吏办平常差事,再留一员识字之将管理雄州,雄州暂时以军代政进行管辖。”

    武松听了吩咐,带着麾下士卒直奔雄州府城而去。郑智麾下政务人才缺乏,而今暂时的办法就是进行军事管制,组织军政府加强州府的管理,河北安宁了百年,一切的政务事情大多都比较规律与简单,这也给军政府带来了许多便利。也不失为一个暂用的好办法。

    武松往州城而去,郑智却是直奔大营。大营之内有一千多号铁甲,还有一个夜夜难免的童贯。

    童贯正在大帐之内踱步,头发越发的花白,人也消瘦了不少,本来红光满面的脸上,也多了许多皱纹。

    郑智进来拜见,童贯满脸的激动,开口便道:“郑智啊郑智,你教我如何是好啊。”

    郑智躬身而起,上前扶住年老的童贯,说道:“恩相先坐,我此来便是与恩相详谈此事的。”

    童贯闻言慢慢坐了下去,又问道:“唉。。。便是到了我这把年纪了,详细算来,六十有八。行将入木,没有几天活头了。原来一心想收复燕云,封王留史。如今燕云已收,却是这点心思也熄灭了。若是我死了,倒也是无妨,也到了该死的年纪了。却是你,有家有小,有儿有女,还有那么多跟随在你身边的汉子们。此事到得今天这个地步,你可想过如何收场?”

    郑智闻言,也是长叹一口气,看着面前这个老人一脸的担忧,听得这个老人的话语,心中实在有些感动。慢慢开口说道:“恩相,如今到得这个地步,已然没有了退路,恩相也多知军事,我此番带大军往南,便是准备一战。既是开战,便是个你死我活。若是真能重造一个乾坤,恩相以为如何?”

    童贯闻言大惊失色,眼神看向郑智,面部肌肉都在颤抖,手也在颤抖,却是惊得不知说什么是好。

    郑智见得童贯反应,连忙又道:“恩相若是愿意留在河北,安享晚年不在话下,若是长寿一些,能看到我能侥幸成事,也必成恩相夙愿。若是恩相不愿留在此处,还是愿意回东京去,我也自有办法摆脱恩相大罪责,回去之后官职必然是没有了,应该也能安度一个晚年,只是恩相要多多保重,提防着东京里的小**害。”

    郑智自己的事情也不可能回头了,但是童贯的意愿还是必须要尊重的。事已至此,郑智便把选择权交给童贯了,童贯若真要回京,郑智也还是有些担心的。

    童贯舔了舔嘴唇,用颤抖的话语说道:“郑智,你当真是要谋反了?”

    一生坎坷的童贯,见过的世面太多,不论是朝堂倾轧,还是战阵驰骋,还是侍奉皇帝,童贯都能做得极好。却是童贯这一辈子没有想过一个谋反的问题,这种事情与他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太监似乎没有一点关系。

    郑智坚定的点了点头道:“人都是一条命,与西夏战,与辽人战,甚至未来与女真战,都是为国尽忠。但是这个大宋朝从来容不得一个武夫,若是我与恩相一样是个太监之身,自也无妨。奈何我已没有退路了,狄相公如何屈死东京,种家相公又是何等悲戚。若是只有这样一条路摆在面前,我不愿走,也不想走。麾下还有这么多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没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本事,唯有舍命厮杀的本领,若是都落得一个兔死狗烹,何以心安。恩相可以不管这些出生入死的汉子,却是我不能不管,情义为人之本,若是无情无义,何以存于世间。”

    郑智说得极为诚恳,也牵动了郑智自己内心的情感,一个一个活生生的面孔在眼前不断的闪现。一个一个的威胁也在郑智脑海之中,那百万党项人,没有强兵弹压,终将会是祸害。女真为邻,没有强兵以对,也是万劫不复的后果。还有那草原上的狼群,不得几十年,也会肆虐大地。

    风云际会的时代,郑智自信自己可以用双手镇压苍茫大地,到得如今这个势力与地位,已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

    童贯依旧还在注视着郑智,片刻之后慢慢把眼神挪开,身形慢慢萎靡下来,直感觉瞬间苍老了许多。

    “郑智,你有雄心壮志,我却深受三代皇恩浩荡。若是二十岁那年入宫之前遇见今日的你,且拿命陪你搏上一遭又何妨。我也没有几年能活了,人世间该享的福也都享了。你是有情有义之人,我心中清楚。我也该有情有义一次,若是没有官家,也没有这后半辈子的福分。回东京去吧,便死在东京,生在开封府,死在开封府,葬在祖坟里。没有一个子嗣传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