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侠开端-第4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俞莲舟!

    需要注意的是,周芷若之所以能与俞莲舟拼个同归于尽,还是占了武功怪异,这一战后,俞莲舟对他功夫有了熟悉,两人再交手时,以俞莲舟那可怕的根基,谁胜谁败,可想而知。

    事实上,只看《倚天》影视的人,常常把正派高手视为废物,其实小说中他们的种种武戏,常常凶险无比,也写得精彩无比,不看很是可惜。

    ……

    而在体现了武当七侠的风采之后,贯穿全书的“倚天剑、屠龙刀”自然也要有个合理结局。

    影视中碍于拍摄成本,加上观众已经看到了屠龙刀在江湖上掀起的浪潮,导演就一般把这最后两万蒙古军包围少室山的剧情给忽略了。

    事实上,这正是书中展现屠龙刀“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一战。

    同样是被围困在少室山,同样是不通兵事,令狐冲就只能灰溜溜地从密道逃脱,而张无忌借着《武穆遗书》里“兵困牛头山”的兵策,依法施为,对山下两万蒙古军诱而杀之,虽说用兵还嫌稚嫩,但加上常遇春、徐达的辅佐,却足以称得上“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了。

    《武穆遗书》被张无忌送给了徐达,后来徐达借之用兵如神,终于驱除蒙元,也不负当初郭靖铸刀初衷了。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对“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一句不太在意,但在《倚天》中,这却堪称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武林传言之中,还有两句言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我体会这几句话的真意,兵书是驱除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

    言下之意,不说自明。

    ……

    林牧看到这里时,便从屋顶上坐起来,手里拿着书,看着不远处的炊烟,细细感受着这些文字中透出的作者心意。

    良久,林牧这才笑了一声:“看来要铸一柄倚天剑了!”

    站起身来,林牧纵声长啸,心中痛快以极,这些时间的闲散,他常思考自己平日里还有什么事要做,看到“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八个字,却是明白了自己后半生的道路。

    人心贪毒,头上若没有一柄“倚天剑”警示着,这天下会乱成什么样子?

    在那些人看来,善心无用,慈悲害已,但所谓“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人间若真有一柄善念、慈悲所铸的倚天剑,朗朗乾坤之下,又哪会有那么多伤天害理的肮脏?

    从包裹里拿出两坛酒,一坛放在对面,林牧将另一坛一饮而尽:“金大侠,多谢你了!只不过,这一版中,你对朱无璋的刻画,连你自己也觉得不合适,小子在这就把它更改掉了!”

    把酒一饮而尽,林牧重又拿起那版最为流传的《倚天》,看了接下来的几段,却是忽然将其撕个粉碎。

    纸片飞乱,被风一吹,便化为万千纸蝴蝶,随风而去。

    落到酒坛边上的一张纸片上,正写着“朱元璋:此人背叛我教……他的心腹……悄悄下手”的字样。

    如果把这张纸片还原,那便会出现一段朱元璋用药迷倒张无忌,又诈计借常遇春、徐达两人之口,让张无忌误以为常遇春两人也想害自己,心灰意懒之下离开明教,自此与赵敏、周芷若隐居的故事。

    这也算是前世金大侠最为人所诟病的一段剧情了。

    《鹿鼎记》中,把康熙写得爱民如子,又是永不加赋、又是为嘉兴十日、扬州三屠的受害人平反,俨然就是千古仁帝的样子。

    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康熙虽说也算是雄才,但与“爱民如子”,真就沾不上任何关系。

    “康乾盛世”似乎是其功绩,但只要看看历史就知道,每一个新朝代的初期,天下百姓十室九空,拥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耕种,天下一统又再无战事,哪怕皇帝昏庸点、只要不像隋炀帝那样搞大工程,那天下大治几乎是一定的。

    就像汉朝初期的“无为而治”,不是说你皇帝多么英明仁慈,老百姓才有饭吃,而是一群从乱世中走出的百姓,有田耕,有粮吃,就已经视如天堂,庞大的土地资源,少数的人口,他们自己就创造出“盛世”了!

    ……

    书归正传,《鹿鼎记》把康熙刻画成一个仁君,这其实也不算什么,一本小说而已,又不是史书,大是大非上没问题就行,细节处文化创作,也不算什么。

    偏偏到了《倚天》中的朱元璋这里,同样雄才大略,驱除鞑子,恢复中原的开国皇帝,就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奸诈小人,每一段有关朱元璋的故事里,几乎就把他刻画成反派人物一般的阴毒。

    可事实上,朱元璋是怎么样一个皇帝?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他有两个标签,一个“丑”,一个“残暴嗜杀”,俨然就是一个暴君的样子,至于他驱除蒙元,结束乱世的功绩,却是被刻意忽略。

    这就很扯蛋了。

    首先,说其“丑”的问题,人家朱元璋就算再丑,关你屁事?

    更何况,历史上朱元璋的那些“丑照片”,都丑成外星人了,马云都没那么丑。

    尤其是清朝时流传出来的“朱元璋画像”最丑,清人作的明史,又有纪晓岚修《四库全书》的文化浩劫,明朝的皇帝几乎被个个黑了遍,有两个倒是没黑,一个是废物一般,害得天下大乱的建文帝,一个是亡国之君崇祯。

    朱元璋要真这么丑,那他24个儿子,也没见一个丑成这样的,明显不合理。

    更扯蛋的是,还有说朱元璋得了天花不死,一脸麻子的,说起来煞有其事。

    可这特么的是康熙康麻子好不好?

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乾隆二三事

    说起来也是可笑,明朝其他皇帝先不说,朱元璋、朱棣这两位皇帝,在历史上也是“千古明君”,从古到今的皇帝中少有“明君”超过他们的,即使有,这些明君里,也绝不包括清朝。

    这样爱惜百姓,良策治国的名君,史书上,他们却被黑成了狗。

    许多人拿着清人写的“明史”,来说这两位有多差劲,动不动就说这是“史书记载”,这很可笑,须得知道,写明史的那些史官,只是投降清朝的一群狗、清朝皇帝的一群奴才。

    一个相貌问题,就把朱无璋黑成这样,而他确实做过的“诛杀开国功臣”这件事,更是被黑得无以伦比了,他俨然就是一个喜欢杀人的魔君。

    林牧对此不置可否,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兵权”的仁君,从古至今也就那么一位,几乎每个开国皇帝,包括清朝,都会“飞鸟尽、良弓藏”,听起来很没良心。

    但屁股决定脑袋,天下太平,已经没有战事,你一个将军,已经有了从龙之功,还非要掌握那么大的兵权,与国与民何利?

    天下已经太平,君弱臣强,即使你不造反,双方猜忌,你手下的兵将为了前途,也会把你推上位,这很正常。

    当然了,无故诛杀功臣,这事确实毒辣,这锅甩不掉,皇帝的敌人一直就是手下那些尾大不掉的功勋。

    可诛杀功臣,就代表是个暴君了?

    朱元璋是好杀,但杀的是腐官,遇到有碍于国家的功臣也会杀,手底下的冤魂虽然不少,但却不杀百姓,对百姓极好,这也叫暴君?

    评论朱元璋是不是如史书所说的“暴君”,倒不妨先对比一下明、清两朝的处事方案。

    ……

    乾隆,这个被称为圣明天子的“康乾盛世”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清宫戏里最常出现的皇帝了,这个给人印象只是喜欢微服出巡,似乎很是平和的乾隆,对百姓的态度是什么呢?

    三个案子,可见其真面目。

    一个是乾隆四十三年的案子。

    井陉知县鱼肉乡里,勒索无度,当地有名望的士绅没有办法,就请一个叫“梁绿野”的人想办法,梁绿野联同数人,一层层地去状告这个知县。

    但当时的官场官官相护,中间各个层级的官员袒护知县,甚至反诬梁绿野等人“挟嫌滋事,敛钱抗官”,上报直隶总督,要治梁绿野几人的“罪状”。

    梁绿野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赴京告御状。

    乾隆于是派人去调查这事,查明知县的罪状,就将这个知县判处绞刑,中间袒护知县的知府革职,直隶总督降级。

    如果判决到这里结束,那这件事乾隆做得就特给清朝涨脸,可是,他还有另外一条对梁绿野等人的判决:“梁绿野等一干人,因为“哄诱村人,敛财聚众,抗官殴差”,全部斩首示众!”

    全部斩首!

    他的理由很充分,民告官,是官场大忌,这次如果老百姓尝到甜头,那以后各种御状肯定层出不穷,“天下大乱”。

    现在多好,杀了几个百姓,那些胆子长毛的百姓再不敢来告御状,从此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皇朝稳固。

    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天下太平,但只不过是“官员太平”,积郁下来的民怨,最后让清朝成为亿人唾骂的粪坑,便是蒙元,也没见这样的下场。

    ……

    如果说梁绿野的案子,恶官还受到惩处的话,那第二个案子,河南赈粮案,就彻底昭显出清朝皇帝,对百姓的态度了。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进行第二次南巡,在其前一年,河南的夏邑、永城、虞城、商丘四县遭受严重水灾,河南巡抚图勒炳阿却隐瞒灾情不报,四县百姓没有得到任何赈济,生活困苦,水深火热。

    六下南巡,被乾隆当成自己生平的主要功绩,表面上是为了“考察民情、问民疾苦、视查水利”,只不过说是南巡,其实就是南下游玩,品品江南女子,看看手下奉迎,报喜不报忧。

    在这一次南巡里,有一个已经退任的布政使“彭家屏”,却是打破了乾隆眼中的“天下太平”,把河南水患的事,说了出来,为民请命。

    这个彭家屏在任时办了许多好事,修路赈灾、是个将民间疾苦放在心里的好官。

    可乾隆并不喜欢他,因为彭家屏是雍正李卫一脉旧臣,又与自己手下宠臣不和,现在在享受手下马屁如潮,自己俨然就是千古一帝,治下国泰民安时,突然跑来打自己一巴掌,说起了河南水患的事情!

    可事情既然捅出来了,自然是要处理的,乾隆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把犯事的河南巡抚“图勒炳阿”叫过来,问有没有这事。

    巡抚说没有。

    乾隆就满意了,随意吩咐给这四县百姓一月赈粮,就算了事。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俨然就是清朝版70码,出车祸后,问肇事人超速额没有,他说自己开了70码,没超速,嗯,然后这就算取证了!

    这事就这么完了吗?

    没有!

    乾隆在江南风流浪荡几个月后返程,来到山东。

    四月初七的这天,却有两个自称来自夏邑的灾民拦架,状告夏邑百姓克扣赈灾钱粮。

    随后,又有一个夏邑的灾民刘元德拦驾,同样状告夏邑县令。

    乾隆的脑回路很清奇,觉得这事肯定有人幕后指使,一查,这三人确实是听了在夏邑当地的一个士绅的话,才来告御状的。

    于是,乾隆就派先前被状告的河南巡抚审这三个灾民,严刑之下,什么罪状都有了,各种牵连,甚至从告状的几人家里找到一些能当成“文字狱”的书籍!

    好啊!一群反贼,来污蔑朕的大清盛世?

    可惜,乾隆派去私查的人员却回报,去年河南确实发生了水患,夏邑县令也确实克扣了赈灾钱粮!

    又是一记打脸!

    恼羞之下,乾隆将河南巡抚、夏邑悬念尽数革职。

    只不过随后“民告官,纲常颠倒”的想法就又起了,乾隆马上又朝令夕改,收回前命,对河南巡抚、夏邑县令不再革职,仍留原任,如果以后再有人越级告状,严惩不贷!

    这就算结束了吗?

    没有!

    ps:这两个案子,是少冲许久前看到的了,大半都已经忘记,为了查这两案的详情,从昨天夜里1点下班,搜索到三点多,因为有关这方面的记载,靠关键字都找不到,费了很大功夫,才详细查到。

    写这些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想让大家明白查资料的麻烦,许多人说《武侠开端》这样的小说抱着金庸全集,随便百度两下就轻松写成了,但事实上,比各类架空玄幻还要麻烦,小说中种种细节、小说外的风波新闻,哪个不是要耗费心力的?

    那些以为自己动动嘴皮子,就轻松能写出几十上百万小说的人,少冲只能说:mdzz!

    最后,拜求各位看歪版的书友,如果不在乎那几块钱,又觉得《武侠开端》写得还行,请正版支持一下少冲吧,支持支持一个上完夜班,还要熬夜查资料的苦逼作者吧……

    有时候,想想近两年枯坐电脑跟前的现实,再想想歪版、赠币、封章节这些事情,看看眼看三十,依旧什么都不是的自己,真的想哭……

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杀气腾腾的朱元璋

    百姓的苦难,在乾隆眼里屁都不算,他让这两名涉事官员调查上告的灾民,最后以谋反罪诛杀。

    至于那两个荼毒百姓的官员,却因为办事有力,升了官!

    受害的灾民,敢反抗的被斩首;贪没赈灾钱粮的官员,却因此而升官!

    在乾隆的眼里,自己是爹,官员是儿子,百姓是孙子,儿子打孙子是正常的,如果打死,自己也会教训儿子。

    但你孙子受了欺负,只能等,不能反抗,哪怕是被打死。你敢反抗,就是乱了纲常,我就要砍你的头!

    两件赈灾案,把乾隆的心思彰显无遗,可笑的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乾隆竟然成了爱民如子,凭明而断的明君,甚至还有“山东赈灾案,一群戏子靠着机智,让乾隆发现手下那群狗奴才的贪没,为民伸冤”的故事,说起来,都不够可笑的。

    ……

    至于第三件事,却不是赈灾案了,而是百姓向皇帝提意见。

    同样是乾隆年间,一个叫吴英的老头,觉得自己就快死了,有些不甘心,就把自己对国家的忠爱之情,写到纸上,在官员巡街时,递上了自己的谏言。

    谏言里,他希望政府可以减免钱粮、减轻底层负担、各地添设“社义仓”,以救济贫民,革除盐商盗案连坐,罪不及家人,禁止种烟、裁减寺僧,减轻社会负担。

    看起来确实不错,也都是有利于国家百姓的内容,吴英觉得自己都快死了,就算上面不听,顶多也就是早死两天,留下一世清名。

    结果呢?

    吴英被凌迟处死,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鱼鳞剐”,是古代最痛苦的死法之一。

    这还不算完,他的弟弟、子侄被判了斩监候,家族里的女人、孩子,全部给功臣为奴,永世不得超脱。

    这是林牧前世《天下有警》里了解到的一个案例。

    听起来很可笑,乾隆很可笑,这个叫“吴英”的老头更可笑,身在清朝,竟然还真当乾隆是什么纳谏明君,如此有眼无珠、祸及家人,死不足惜。

    ……

    这样的三个案例,虽然都是乾隆年间的事情,但差不多也能表现出清朝皇帝,包括康熙对待百姓的态度了,他们求的是“天下太平”,粪坑里可以臭不可闻,再烂再臭都可以,但只要上面有一层粪皮包着,不让自己闻见就行。

    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但可以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这样的皇帝,史书上对其各种歌功颂德。

    第三件事是谏言,且不说他,只说前两件实在的赈灾案子,如果放在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初期,会怎么处理呢?

    很简单,剥皮揎草!

    只不过与大清朝把酷刑用在百姓身上不同,与“凌迟”一般残酷的“剥皮”刑罚,朱元璋却只把它用在贪钱官身上。

    在朱元璋时期,贪没六十两银子,就杀!

    杀了之后剥皮揎草,就放到衙门里,官座的旁边。

    想想看,一个县官处理案务,旁边整天放着个“人皮口袋”,得吓成什么样?

    把开水往贪钱官身上倒,再用铁刷子一遍遍地刷他,刷得骨肉分离……

    把贪钱官吊在铁钩上,风干……

    阉割、挖膝盖……

    种种酷刑,基本上全是给那些贪钱官设的。

    虽然朱元璋量刑过重,给官员的酬劳也太少,以至于如此酷刑之下,贪、官前赴后继,杀之不绝,但不可否认,朱元璋在对待“害民贼”这个问题上,立场很坚定。

    虽然说这些官员里,为了几十两被剥皮很冤枉,但一家哭胜过家家哭,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百姓会对这样的朱元璋仇视,骂他是“杀人暴君”吗?

    不会!

    那朱无璋的“嗜杀恶名”,是谁传出来的,百姓会这么说他?还不是那些官员?

    而且,朱元璋在对待害民贼这一问题上,在古往今来,都创造了一个极限。

    比如说乾隆刚才的那两件赈灾案,放到朱元璋这,百姓被当官的害得无路可活了,有什么办法申冤?

    告御状?

    不!

    直接把贪钱官押送京城!

    在朱元璋时期,还真有这样一件事,嘉定县民郭玄二等人,手持《大诰》赴京状告本县首领弓兵杨凤春等害民,被巡检何添观留难,弓兵马德旺索要钱财。事发后,马德旺被砍头示众,何添观被砍掉双脚带枷示众。

    这事在清朝,甚至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敢想?

    但在朱元璋这,一切都变得很正常,直接把当官的给捆了,手持《大诰》,直接送到了京城,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朱元璋这里,将害民贼绳之以法,押解的百姓还因此获得奖赏。

    很不可思议是吧?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事被写进了律法中。

    在当时,如果申冤无门,百姓可以手持《大诰》将贪钱官直接押送京城,交由皇帝审理,任何人不得阻拦。

    《大诰》还允许老百姓从官署小门冲进去,抓走为非作歹的胥吏,直接送到京城法办,沿途官员不许拦截。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这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