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宁地处北疆,冬季漫长,近年来更是气候无常,三四月间下雪再寻常不过。
    都指挥使司衙门里,四个都指挥佥事,除了日常操练戍卫边军,大部分时间都忙着屯田。
    种子,农具,耕牛。
    每年的春耕日,秋收时,以及推迟的播种时间,条条目目列成册子,细化到了惊人的程度。
    据经历和都事呈报,近两年都是张贵和许成主管屯田。两人在这方面没少下力气,收效却着实不大。
    “不瞒伯爷,如今是一年冷似一年。往年,靠军屯和商屯足够支应大宁守军所需。近两年都要奏请朝廷增补部分。不然别说一天两顿,一天一顿都成问题。下边的军汉都得饿肚子。去年春耕足足推迟了一个月,亩产赶不上往年。今年怕是要更迟。”
    说到这里,都事叹了口气,面带愁色。
    都事是文官,正七品,在都指挥使司内主掌文书。
    常年的边塞生活,逐渐磨砺了他的心智。作为武官系统中的文职工作人员,言行少了许多文人习气,多了几许属于边军的豪爽利落。实在不是他故意在孟清和面前哭穷,着实是日子难过。不为自己,为守城的弟兄们,总要试一试,请孟清和想想办法。
    直肠子。
    这样的词本不应该用在文官身上,眼前这位却让孟清和对大明文官有了新的认识。
    以他的年纪和为官资历,应当知道在孟清和面前说这番话很不合适。
    城外的那场下马威,张贵偷鸡不着蚀把米,被三皇子抽了一顿的事,几乎人尽皆知。这个时候,不说远着点,反倒在孟清和面前提起此人,说他对本职工作是如何的负责,除了直肠子,再也找不出第二次词形容孟清和对此人的观感。
    他同张贵有交情?
    一下下敲着桌案,孟清和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如此,这些田册先留在这里,本官看过之后再做决断。”
    “是。”
    都事是个直肠子不假,也好歹在官场里摸爬滚打了十个春秋,看人的眼力总是有的。
    为了大宁的守军,他冒了一回险,却也掌握着分寸。
    过犹不及,不能越线,他一样知道。
    房门打开又关上。
    桌案旁,孟清和翻开一本田册,移近烛火,认真看了起来。
    烛火映红了他身上的公服。
    黑色的大案,绯红的袍服,俊秀的眉眼。
    手指修长,虎口和指腹都带着薄薄的茧子,这是四年军中生涯留给他的纪念。
    看到田册上的亩产数量,孟清和不由得皱眉。指尖在数字上慢慢滑过,情况当真是不容乐观。
    大宁尚且如此,何况是更北的开平、全宁等卫所?
    运粮的海船至少要六月才能动身,这段时间,北边的的卫所边军恐怕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从晋地调粮?或是从辽东想想办法?
    对着跃动的烛火,孟清和有些出神。
    良久,摇了摇头。
    晋王不是好相与的,辽东镇守刘真他也不熟。非亲非故,非师非友,上门找人借粮,刘都督能把他撵出来。
    武人的脾气都不怎么好。连孟清和自己,近段时间也是脾气见长。
    动不动就暴躁,哪天学着朱高燧一样挥鞭子抽人都有可能。
    合上田册,捏了捏眉间,如此暴躁,当真是不好。
    看来还是压力太大。本就缺粮,还要被鞑子骚扰,加上朵颜三卫在一边虎视眈眈,揪着草场不放,孟清和能忍住到现在还没爆发,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想起朵颜三卫,便想起他被永乐帝坑了一回。
    被皇帝坑,轻易不能反坑回去,只能从其他人身上找补回来。
    拿起笔,铺开纸,墨迹晕染在纸上,几个名字被种种圈起。
    他要纾解压力,找茬坑几个人是最快捷有效的办法。
    三观?早碎成渣渣。
    节操?那又是什么?
    所谓自己的快乐要构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孟十二郎深以为然。尤其是站在家国的立场上,坑起扰边的鞑子,更是全无压力。
    为了边界和平,为了大明的繁荣,需要朵颜三卫首领和鞑靼大汗共同添砖加瓦。
    撕开写好的纸,一片片扔进火盆之中,火苗蹿起,墨迹和纸张一同化为了灰烬。
    来奏事的经历正要进门,看到这一幕,连忙把脚收了回去。
    还是再等等。
    无他,兴宁伯的笑容委实太过吓人。
    经历并没等太久,室内的孟清和已经出声,“来人,请张佥事和许佥事前来议事。”
    张佥事和许佥事?
    门外的经历和护卫面面相觑,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接到消息的张贵和许成也是满头雾水,心中忐忑。
    兴宁伯这是要找茬报复还是另有所图?
    无奈上官命令不能违背,就算前边有个深坑在等着他们,也得迈开大步向前走。
    同两人预料中的不同,孟清和没找茬,更没设圈套,开门见山表示,他看过近两年的田册,对两人的工作十分满意。
    “天公不做美,田产不丰。”孟清和亲自为两人倒了茶,示意两人不必惊慌,“两位可有好的建议?”
    张贵和许成诚惶诚恐的接过茶杯,不说许成,张贵也是被朱高燧那顿鞭子抽怕了。正如朱高燧所言,真要找茬料理了自己,甭管是宗族还是拐着弯的皇亲,都救不了他。
    那个给他递消息,说兴宁伯早晚倒台的“好友”早没了影子。张贵彻底明白自己是被利用了,可惜他明白的有些晚。
    让他和兴宁伯不对付,以至令兴宁伯怨恨世子和世子妃,转而向陛下进言,得了好处的会是谁?
    高阳郡王还是三皇子?明显都有些不对。
    意图太明显,查出来,定会让天子不悦。
    那么,究竟会是谁?
    想不出是谁在背后推动,但梁子终究是结了。得罪的还是上官,想解开谈何容易。张贵已经做好破财消灾,回家种田的准备了。不想孟清和神来一笔,让他彻底晕了。
    兴宁伯为何会问到这个,莫不是要用到自己?
    张贵下意识去看许成,许成也是蹙眉。
    孟清和端着茶杯,老神在在,压根不着急。
    良久,许成深吸一口气,攥紧拳头,下了决心。
    “下官以为,雨雪无常,今年的春耕恐会推迟,亩产定然不丰。”
    孟清和垂眸,道:“继续。”
    许成却没再说,而是转头向张贵示意。
    张贵明白许成是在帮他,一咬牙,出声道:“以下官所见,可在麦收之后补种荞麦,或以粟米等替代麦种。虽亩税多些,却能支应守军所需。”
    见孟清和点头,张贵心中有了底,继续道:“去年,下官曾令麾下开垦新田,种植荞麦粟米,所得高于种麦,且可一年多种。军屯若有限制,可以商屯为主。天下已平,有朝廷盐引,商人驱利,定会出力。”
    “此法甚好。”
    孟清和再次点头,肯定了张贵的建议。在开平卫时,他用过类似的办法,增补手下军汉们的伙食,效果很不错。
    荞麦口感比不上小麦,但能饱腹。
    现如今,解决大宁守军的口粮最为要紧,口感倒在其次。
    “光是如此,还不够。”孟清和笑了笑,“田种出来,还得未雨绸缪。”
    “伯爷是指?”
    “恶邻在侧,岂能安枕?不防着点,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头却被鞑子抢了,岂不是白忙。”
    此言一出,张贵许成一起点头。
    草原上的蒙古鞑子,专门算着秋收的时日来打谷草。旁边的泰宁卫也不老实。前些日子,边军抓获的游骑就和泰宁卫脱不开关系。
    朵颜三卫在靖难中都立有大功,还放言天子曾许诺给他们草场放牧。
    这段时间,经常能看到三卫的牧民驱赶着牛羊,离开卫所辖地,“越界”到大宁附近放牧。
    大宁守军驱赶几次,前脚走了,后脚又回来。
    一些套种作物都被啃食,边军积攒的火气相当大。
    “这件事本官会解决。解决的办法或许会有些出格。”孟清和突然敛起笑容,严肃道,“本官要两位一句准话,可愿听从本官号令?愿意,本官保两位一个前程,不愿,本官也不追究。”
    孟清和将话说挑明,许成和张贵心里明白,这是机会,怕也是唯一的机会。
    两人不再犹豫,硬着头皮也要表决心,唯兴宁伯马首是瞻。
    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的诚恳看不出做假。
    孟清和笑得和气,立场再不同,在大前提下也能合作。何况,他是两人的上官,不服?照样有办法收拾。
    许成和张贵离开之后,孟清和又分别见了其余两名都指挥佥事,以及之前被张贵压制的都指挥同知。
    话中谈的也是屯田和处理同邻居之间的土地粮食纠纷问题。
    很快,都指挥使司上下都得知,兴宁伯将大宁的军屯分片包干,划分到位,两名同知和四名佥事各负责一块。屯田期间的工作,兴宁伯一概不过问。待到秋收后,哪个片区收获的粮食最多,将公开表扬,还有额外奖赏。
    据说,奖励额外丰厚。
    同知和佥事都去屯田了,练兵谁来?
    孟清和嘿嘿一笑,没关系,不是还有个提前享受退休生活的大宁都指挥使?
    “都司年不过半百,当是为朝廷发光发热,为陛下尽忠的黄金时期,怎么能万事不管,百事不问?这不好,很不好。太祖高皇帝教导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工作,工作,再工作!”
    所以,退休生活提前结束,回来干活吧您呐。
    始终被排挤的都指挥使感动非常。哪怕被抓了劳工,各种压榨剩余价值,仍丝毫不减他对孟伯爷的感激之情。
    伯乐啊!
    兴宁伯就是他的伯乐!
    看着泪流满面的都指挥使,孟十二郎默默转头,把心中升起的一丝愧疚强压下去。
    他不承认自己眼红这位的悠闲才下此狠手,坚决不承认!
    经过孟伯爷的排列组合,各种挑拨……咳,鼓舞,大宁都指挥使司犹如加满了燃料的火车头,轰隆隆向前飞驰。
    朝堂派系,军中壁垒,被孟十二郎举着锤子一一砸破。
    扛着锤子,孟十二郎笑得万分得意。
    想升官吗?
    想发财吗?
    想各种前程远大吗?
    那就努力干活吧。
    内部竞争最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想被旁人比下去,想拿到丰厚的奖励,大家一起玩命吧。
    大宁都指挥使神采焕发,听着校场里的雄壮吼声,仿佛又回到了热血沸腾的年纪。
    大宁都指挥同知和都指挥佥事们整日呆在田头,换下一身公服,挽起裤脚,不知内情的,绝对认不出这是朝廷的从二品和正三品武官,还以为是再寻常不过的军汉。
    受上官带动,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各个不甘落后。
    相邻分片的军汉们拉犁时遇上了,鼻孔一喷气,胳膊上的肌肉隆隆鼓起,黝黑强悍,活像是一座小山。
    军汉,就是这么威武雄壮!
    恰好到田间视察工作的孟十二郎热血上涌,连忙捏住鼻子。
    心中不停默念,他有美人,他有沈瑄,绝对不能犯思想错误,否则侯二代会给他好看。
    为了春耕,城内杂造局的工匠们开始三班倒,炉子中的大火再没熄过。
    打铁声中,各种改进的农具被送到军户手中。
    杂造局属于官方机构,制造出的工具只能用于军队。农户和屯田的商户察觉到新犁的犀利,开动脑筋,纷纷效仿。
    孟清和一边感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一边肉疼,谁让这个时候没有专利使用费?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自己掏钱奖励改善农具的匠户。
    十锭宝钞,合计五贯。虽然宝钞不断贬值,也能买上半担粮食。
    匠户们看着眼热,各种开动思维,从农具到工具,从工具到轮车,从轮车到战车,甚至于枪矛,都有匠户开始钻研。虽然大部分设想都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只要工匠们愿意去想,乐于去做,不停的转动脑筋,灵感就会不断涌现。总会有一两个点子能用到实处,带来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将改进版的站车图纸上报给朝廷,升官没有,钱钞和布帛却不少。连发给将士们的袢袄都厚实许多。
    孟清和总算体会到了“封疆大吏”的好处。头顶没有大山压着,只要不出格,想干什么干什么,当真是好啊。
    不对,也不能说没有。
    一直留在大宁城的朱高燧就算是不大不小的一座山。
    原本,朱高燧打算去开平卫找朱高煦。兄弟俩都继承了老爹好战的性格,到北边来,就是能为和鞑子快乐的玩耍。
    结果孟清和一连串的手笔,拉住了在朱高燧的脚步。他发现,在大宁城也有不少好玩的事,干脆不走了,住进都指挥使司衙门,参与进了孟清和做的每一件事。
    “兴宁伯不用太感激,孤只是举手之劳。”
    孟清和气结。
    拍拍脑袋,好吧,有朱高燧当牌子,旁人想找他的不对,多少也要掂量一下。
    朱高燧是好意,他明白。可说出来的话,却着实是气人。
    深呼吸,他不生气。
    暴躁了,干脆取出沈瑄写给他的信,从头读一遍,立即神清气爽。
    想见他。
    想这样那样。
    可现在还不是时候。
    孟清和一直在做准备。
    将春耕工作安排给张贵等人,顺便抓了都指挥使主管练兵和城防,空出时间,一直关注着朵颜三卫的动向。
    在三卫牧民更加频繁的出现在大宁附近,屡次不小心踏入商屯和军屯,踩踏麦苗之后,孟清和知道,动手的时机终于到了。
    永乐元年,春四月。
    天未亮,几匹快马便从大宁城中驰出。
    顺天府,开平卫,全宁卫,营州卫,接连收到了孟清和的亲笔书信。
    朵颜三卫察觉了大宁城的动向,三卫首领凑到一起,商量了半天,却始终猜不透孟清和此举为何。
    接下的一段时间,大宁城没有任何动静。
    就在朵颜三卫首领打算再向天子上疏,请以大宁之地为草场时,变故发生了。
    泰宁卫,福余卫,朵颜卫,同时遭受了抢劫。
    人员伤亡不大,但牛羊,战马,帐篷,凡是能抢的,一样不落。
    部落勇士赶走了强盗,损失却无法挽回。
    更让三卫恼火的是,抢劫他们的竟然是鞑靼!
    鞑靼抢完不算,野人女真还溜边捡便宜!
    这能忍吗?
    坚决不能!
    于是,蒙古壮汉们骑上战马,挥舞着马刀,报仇,必须抢回来!
    鞑靼可汗鬼力赤接到消息,一脑门的问号。他不记得派人去抢兀良哈,就算抢,也是去开平卫和大宁抢。
    看看右丞相马儿哈咱,是你干的?
    马儿哈咱摇头,坚决没有。
    再看看左丞相也孙台,是你小子?
    也孙台也连忙摆手,绝对不是!
    鬼力赤继续一脑门的问号,那到底是谁?难不成是马哈木那小子?
    恩,极有可能!
    抢了兀良哈让老子顶缸?这事不算完!
    鬼力赤和朵颜三卫首领也想过是大明,可抢劫者身上的皮甲,手上的弯刀,都带有鞑靼的标志,领头的怯烈帖木儿,哈剌脱欢李剌儿,都是鞑靼的军官。顺便溜缝捡便宜的更是野人女真无疑。
    鬼力赤坚定认为自己被瓦剌栽赃了,朵颜三卫则对之前的判断确信无疑。
    最后的疑问被消除,朵颜三卫暂时没心思和朱棣要草场,转而寻求朱棣的支持,帮他们向鞑靼讨回一个公道!
    朵颜三卫的奏请送到京师,朱棣摸着下巴上的短髭,又翻开朱高煦,朱高燧,沈瑄和孟清和不久前送来的奏报,大手一挥,朕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帮三卫首领讨回公道!
    至于是真公道还是假公道?
    见到来送密旨的内官,孟清和眼睛一眯,同为首的郑和心照不宣的笑了。
  
    第一百一十五章 公道怎么讨

    “天子敕:兴宁伯仁孝诚厚;忠体国事;有功于社稷。赏银二百五十两;彩币十表;裹钞五百锭。赐麒麟服。”
    “臣领旨,谢恩。”
    孟清和面朝南京方向;跪拜,口称万岁。
    起身;接过圣旨,再拜,程序才算走完。
    圣旨是明黄—色;上有盘龙,轴以犀。
    品级不同,敕封所用的圣旨也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卷轴。
    孟清和身为一等伯,二品都督佥事,只能用犀轴。到了沈瑄那个级别,才能用玉轴。向下则有鎏金和角,品级制式分得相当清楚。
    五品以下,甭说是犀轴圣旨,连鎏金都没见过。
    这种区别,自大明开国以来便以法典明令。哪怕是把麒麟服、斗牛服和飞鱼服当制服发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也不会把圣旨乱用。
    衣服可以发,大不了改样式。
    圣旨代表的是天家威严,绝对不能乱用,否则就是啪啪打脸。
    皇帝敢随意发,大臣也不敢随便接,查出来就是大不敬的罪名。要是祖上有相应品级的官员还好,没有?等着砍头扒皮充军发配吧。
    孟清和接过的敕令不下五道,角,鎏金,犀,三样集全了,就差一份玉轴。
    一排数过去,就差最后一种,不免有些遗憾。
    如果让朝堂上的文武得知孟十二郎有这种遗憾,绝对会抡起板砖拍死他,拍不死他就干脆拍死自己。
    年不及弱冠就升到了正二品都督佥事,镇守一方,手握实权,得天子恩宠,他有什么可遗憾?
    胡子一大把还在五品以下艰苦奋斗卧薪尝胆的,是不是都该自挂东南枝,省得丢人?
    卷轴的材质不是孟清和关注的重点,赏银数目才让他真正无语。
    二百三百都好,怎么偏偏就是个二百五?
    “兴宁伯?”
    见孟清和捧着圣旨,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郑和不免奇怪。有赏银还有御赐麒麟服,明摆着后边还会升官,不蹦高也用不着这样吧?
    “郑公公见笑。”
    孟清和收起心思,二百五就二百五,总归是银子。若发给他的全是宝钞,才真正该哭。
    在铜钱为主,金银限制流通的明初,二百五十两白银绝对是一笔巨款。加上之前赏赐的一百两金子和双俸,孟清和算是半脚跨入了富豪级别。
    同魏国公成国公不能比,与信安伯还是能掰掰腕子的。
    “皇帝隆恩,臣只能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能报得万一。”
    话落,起身向南再拜,眼圈泛红,任郑和左看右看,愣是挑不出一丝破绽。
    两月不见,兴宁伯“做官”的水平又蹿升一截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