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
    “无事。”朱高煦收起外露的心思,一拉马缰,“继续前进。”
    “是!”
    按计划,朱高煦不是去抢粮的,而是对鞑靼施以援手。最好的结果,是从瓦剌手里救下一两个活口,直接送到鬼力赤面前。鬼力赤想要找回面子,只能去和马哈木当面洽谈了。
    至于粮食,已经被“瓦剌”抢走了,鞑靼想要,同样要找瓦剌。
    按照兴宁伯的话来说,鬼力赤之前能忍,是因为没受太大损失。这次再忍,可汗的位置怕会换人。
    粮食被抢走,骑兵被杀,还被大明的汉王亲眼目睹,这不只关系到实际利益问题,还关系到可汗的威严,乃至于所有鞑靼部落勇士的面子。
    事不过三,何况瓦剌上门找茬的次数远不只三次。
    鬼力赤真能忍成神龟,他手下的鞑靼高官和部落首领也不会副奉命行事。
    没有黄金家族的血统,一直是鬼力赤的短脚。阿鲁台等人一直抓着这个短脚,始终对鬼力赤不服气,时刻想着将他拉下马。
    可汗鬼力赤同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之间的矛盾,在草原上根本不是秘密。
    鬼力赤想保住可汗位,阿鲁台想另外扶持有黄金家族血统的可汗上位,鞑靼内部从来就不铁板一块。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击破。这才是孟清和敢向永乐帝拍胸脯保证计划定能成功的原因。
    当眼,也要感谢瓦剌首领马哈木的配合以及兀良哈两位首领的友情出演。
    至于捡便宜的呵哈出,总之,能让汉王借此提高对女真的警惕,也算对得起自己给的出场费了。
    草原上,鞑靼的运粮队最终还是被瓦剌和兀良哈骑兵追上了。
    双方展开激战,结果自然是鞑靼骑兵大败。
    就在最后几名鞑靼骑兵被包围,即将被斩落马下时,朱高煦突然神兵天降,带领身着朱红袢袄的边军骑兵,冲进战场一顿砍杀。
    瓦剌被打跑了,临走不忘拉上几车粮食。
    兀良哈也跑了,拉走的粮食比瓦剌更多。
    幸存下来的鞑靼骑兵看着如战神降世的朱高煦,目光呆滞,似乎还没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朱高煦派人前来问话,才最终确信,他们安全了。
    看看没剩下多少的粮食,几人同时面现忧色。即使活着,回去也没法向可汗交代。但让他们拿起刀抹脖子,也着实为难。
    战死是光荣,这样死算什么,畏罪自杀?
    清楚看到几个鞑靼人的表情,朱高煦叫来随军的通译,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吩咐一番。
    “可明白了?”
    通译点头,跃身下马,带着最诚恳的笑容,走向了愁眉苦脸中的鞑靼骑兵。
    想活着吗?
    想更好的活着吗?
    想不想过上吃喝不愁,美女环绕的小康生活?
    想的话,就点点头。点了头,就能实现诸位的愿望……
    忠诚问题?这话怎么说的,彼方鬼力赤可汗都向我朝天子称臣,何来不忠可言?
    自洪武年间,内附部落不知凡几,诸位可知这些部落都过着何种富足的生活?
    前例就在眼前,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何况,截杀诸位的的确是瓦剌,诸位也是实话实说,不必犹豫。
    兀良哈?绝对是瓦剌假扮,使以为离间之策……长相?不找像一点的,何称假扮?瓦剌着实奸诈!
    “据实上报,当是为诸位的同袍复仇……即使诸位不追随殿下,凭此大功也必得鬼力赤可汗重用……”
    朱高煦骑在马上,看着被忽悠得双眼冒星星的鞑靼骑兵,默默转头。
    据说,眼前这位是兴宁伯从北京行部挖出来的,之前在部门里负责文书工作。一副忠厚老实的相貌,换身衣服和朴实的庄稼汉子没任何区别。
    谁能想到,竟然是此等高才。
    回去一定要和兴宁伯商量一下,把人调到自己身边,毕竟人才难得。至于挖角费,大家都是朋友,应该更好商量吧?
    要不然,到父皇跟前为兴宁伯再求个恩典?
    就在朱高煦摸着下巴,计划挖孟清和墙角时,沈瑄已率领边军从另一条路追上了瓦剌骑兵。
    发现目标,确认无误,立刻追上去一顿砍杀,杀完拉着粮车走人。既然要将脏水泼到瓦剌身上,自然一个活口不能留下。
    事做得漂亮,唯一的遗憾是,沈侯爷没能杀过瘾,一身的煞气久久不散,亲兵都不敢靠近半米之内。
    兀良哈也没能拣着便宜,高高兴兴拉着粮食回家,刚下马,就遇上了传旨的内侍。倒霉催的,还有个给事中出身的礼部侍郎同行。
    看到打着记号的粮车,兀良哈首领丹保奴,哈儿兀的表情僵硬了。
    证据确凿,还有什么可说的?
    按照礼部右侍郎的性子,此等行为实在破坏内部团结,必须参上一本。多亏同行的后军都督府佥事冀英劝说一番,才勉强让他压下了火气。
    不过,这些抢来的粮食必须交公。
    兀良哈首领也没话说,毕竟这事是他们不占理。如果车上没记号,还能蒙混过去,谁能想到这些粮车都是大宁杂造局出品,车辕上都刻有特殊标记,寻常不会多加注意,仔细去找,马上就能发现不同。
    虽说粮食被拉走,白忙活一趟,却也不全是坏消息。
    内侍传天子敕令,重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以兀良哈首领,头目,渠长等充任指挥,同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
    后军都督府佥事冀英私下透露,天子敕令复三卫,同时于三卫以东设兀者左卫,极北之地置奴儿干卫,近辽东都司设建州卫,毛怜卫,皆以女真部落头领为指挥,指挥同知,佥事,及千百户镇抚。
    “诰印冠带袭衣俱已赐下。”冀英道,“吾同首领有旧,特此告知,首领方好有个准备。”
    丹保奴谢过冀英,没心思再去计较被拉走的粮食,马上拉着哈儿兀商量,并以最快的速度派人给关系好的几个兀良哈首领送信。
    天子接连在辽东设卫,任命呵哈出等人为首领,这是要重用野人女真的节奏。
    作为大明的第一外援,不得不防!
    粮食被拉走可以再抢,保住目前的地位才最要紧!
    朱高煦派人护送鞑靼骑兵去见鬼力赤,沈瑄带兵从开平卫返回北京。带回来的粮食留在了边卫,这些本就是孟清和奉命筹集的部分军粮。
    回到北京后,沈侯爷没来得及洗漱,就被孟伯爷找上了门。
    房门一关,室内传出几声钝响,很快又归于了宁静。整个下午,两人未出房门半步。
    孟伯爷心急火燎的找上门是何原因?
    天知地知,沈侯爷知。
    永乐二年三月甲申,鞑靼可汗鬼力赤突然召集部落头领到王帐议事。
    旋即,鞑靼集结三万军队,逼近瓦剌。
    瓦剌首领马哈木得到消息,出人预料的没有应战,反而拔营,收拾起包袱,连夜跑路了。
    鬼力赤下决心同马哈木打一场,没想到这小子和他玩这手。
    虽说遇上明军大部队,鬼力赤也会这么干,但不妨碍他借机大肆嘲讽马哈木。
    “这样的胆小鬼,就该系上狐狸尾巴!”
    马哈木跑了,瓦剌的牧民却没法全都跟着一起跑。
    鬼力赤联合阿鲁台的军队冲进瓦剌的地盘,一顿烧杀抢劫。
    抢牲畜,抢人口,抢草场。
    抢不走的全部烧掉。
    到明朝打谷草,鞑靼和瓦剌从不手软,对付起彼此来也是一样。
    或许是意识到不想让鞑靼继续得意下去,在鬼力赤计划接手瓦剌的大部分地盘时,马哈木狠狠给了他一记回马枪。组织起的瓦剌军队发挥出了极强的战斗力,狠狠教训了深入敌境的鞑靼军队。
    打赢了,自然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被抢走的畜群和人口,通通再抢回来。被烧掉多少帐篷,全部烧回去!
    自此,马哈木不再被动挨打,实力比不上鬼力赤,就玩偷袭。事实证明,这种战术相当有效。对于为他出策的谋士,马哈木十分感激。殊不知,这位智者私下里还有另一个身份,大明锦衣卫。
    你来我往中,双方打出了真火。
    本该是一年最好的时节,草原却不见牧群的身影,只有四处而起的硝烟。
    不时有离散的游骑和部落出现在边境,边关要塞立刻提高警惕。
    春耕时,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巡逻的边军,十人一队,以小旗带领,佩弓箭腰刀,另有两人背负火铳。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响哨,击发火铳,临近墩台地堡听到示警,马上点狼烟,弓箭伺候。
    此法为大宁最先在练军时使用,很快扩散到整个边关。
    自辽东,开平,宣府,大同,自东迤西,烽台连横,流窜的草原游骑寻不到任何下手的机会。
    鞑靼和瓦剌打得热闹时,兀良哈没趁机凑热闹,在辽东崭露头角的野人女真牵扯了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
    不是因为女真有多强,而是天子的态度,不得不让他们对女真产生几分忌惮。
    草场不要了,加薪的要求也暂时抛到脑后。
    兢兢业业巡卫边疆,隔几日向天子上疏表忠心,表示自己时刻奋斗在边疆第一线,尽量争取天子表扬,成为了兀良哈首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切只为向明朝天子证明,他们才是最好的外援!
    野人女真,哪凉快哪歇着去。
    呵哈出怎么样?逮着机会照样收拾一顿!
    看呵哈出等不顺眼的不只是兀良哈,没有得到敕封的野人女真首领也是一样。
    羡慕胡里改部目前的生活,羡慕呵哈出得到了赵王的亲自接见,羡慕胡里改部在广宁互市有了固定的摊位。胡里改部和忽剌温部在交易中享受的各种便利,更是让众人无比嫉妒。
    之前没有朝贡的女真首领纷纷组织起队伍,一个部落不行,三五个凑到一起,带上马匹和林中出产的人参皮毛,直奔北京。
    人来得多了,会同馆就有些住不下了。
    没人抱怨,更没人离开,反而主动对接待官员表示,房间不够,挤一挤照样住。
    条件差点不要紧,能拿到孟少卿的批条,在互市交易中能得到实惠,才是最紧要的。
    “这就是利益。”孟清和一身大红白泽服,坐在鸿胪寺衙门,端起茶杯,轻轻抿一口,“暂且先让他们等着,天子的敕令下来再说。”
    “是。”
    都事退出去,孟清和放下茶杯,立刻呲牙咧嘴。
    下唇的伤口还没好,喝热茶当真是要命。
    还要在下属面前保持威严,他容易吗?一定要和某侯二代说清楚,动不动就咬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个习惯必须改!
    于是乎,孟伯爷下班后直奔行后军都督府。
    至于和沈侯爷谈判结果如何?
    总之,孟伯爷整整一个月没敢再碰热茶。
  
    第一百三十四章 飞来横祸一

    草原上的战火成功烧了起来;鞑靼和瓦剌打得热闹;预期一两年内消停不下来。
    女真各部成群结队到大明朝贡;马匹全都交由行后军都督府管理;人参和皮毛选出上佳者随奏疏一同送往南京,留在会同馆里的女真人;整日里期盼着孟少卿能有空见自己一面。
    历数以上,孟清和算是圆满完成永乐帝交代的任务。现如今只等天子的敕令下达;给会同馆里住着的女真首领们一点甜头,将他们打发走人,自己就能收拾包袱返回大宁了。
    孟清和不在大宁期间;大宁都指挥使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大宁都指挥使佥事张贵调浙江都指挥使佥事,未几,因罪降为千户,又因御史弹劾,被发云南戍边,此生怕是回不来了。
    大宁都指挥佥事王庸,许成有罪,上念其屯田有功,降为大宁左卫佥事,令戍边自效。不久,王庸因抵御鞑子有功,升指挥同知。许成被巡按御史弹劾有怨忿,对朝廷有不轨之言,令下锦衣狱。抓人的队伍,由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亲自带领。
    天子下令,调彭城卫指挥使余成,羽林前卫指挥佥事杨成,刘七,黄保,张鬼神等为大宁都指挥佥事,李讨,周官保俱为大宁都指挥同知。
    赐大宁都司都事姚堂绮衣钱钞,余者仍官在原职,各赐钱钞有差,多为嘉勉。
    看着纸上罗列的名单,孟清和深吸一口气,明面上,大宁行刺一事已宣告终结,但对永乐帝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件事的余波还将持续很久。
    一旦朱棣突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几个不法之徒密谋行刺于朕,其中还牵涉到建文旧臣,说不准就会派出锦衣卫,拿着驾帖,请人到诏狱谈谈人生理想,花鸟风月。
    被贬谪的人中,张贵是旧事被查,许成则是另有原因。
    孟清和压根没想到,一直给他沉稳印象的许佥事,竟然是个骑墙派,还骑了不只一面墙。
    宁王,建文旧臣,懿文皇太子被废为庶人的两个儿子,许成都有联系。
    这样的人才,竟然只是个都指挥佥事,如果加入情报部门,定能大放异彩。努努力,杨铎之后,或许就没纪纲什么事了。
    只可惜,走错了路。
    起初,孟清和满头雾水,不明白许成到底是哪方的人。
    直到纪纲向他透露,洪武年间,许成的父亲曾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辅佐太子朱标,后因卷入胡惟庸案被下狱,亏得太子求情才保住一家性命,被发戍边。论理,许成同建文帝的关系绝对更近。
    孟清和这才恍然大悟,心中多少有了底。
    至于许成为何会同张贵成为好友,张贵之前在大宁都司所行种种是否同他有关,孟清和不想深究。
    人都进了诏狱,背后的关系已经察明,除非永乐帝突然开始吃斋念佛,放下屠刀,否则,许成这辈子都不可能出来了。
    按照天子的行事风格,未必愿意手下如此寻根究底。但凡牵涉到朱家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皇位争夺,聪明人都该躲得远远的。
    天下易主,朱棣是大明的天子,朱允炆是生是死,不是孟清和该操心的事。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天子敕令下达,高高兴兴返回大宁,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偶尔丰富一下精神生活,无事联络一下有意内附的草原部落,努力营造和谐美好的边塞生活。
    当然,如果随时都有美人在侧,生活会更加美好。
    考虑到美人爱咬人的习惯,这个念头刚升起就被拍飞了。
    抿一下嘴唇,为了面子着想,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之前,暂时远距离产生美吧。
    永乐二年三月壬寅,天子敕令送抵达北京。
    复孟清和为大宁镇守,授资善大夫,正治上卿。免鸿胪寺少卿,赐银三十两,彩币十五表裹,钞五十锭。
    圣旨交到孟清和手中,白彦回笑道:“咱家恭喜兴宁伯。”
    孟清和谢过,借着客套的时机,将备好的红封递了出去。
    敕令下达,孟清和总算能安心了。
    发了奖金,加了荣誉职称,不用被文官整日惦记着捞过界,又能回到大宁,永乐帝果然说话算话,纯爷们!
    白彦回身上不只带着给孟清和的敕令,还有召朱高煦和朱高燧回京的诏书。
    徐皇后千秋节将至,天子有意将儿子都叫回身边。儿子不在身边这么久,总是想念。
    沈瑄本也在内,无奈北京实在离不开他,他要是走了,袁容又得累趴下。朱棣实在没办法,总不能让大闺女再为了驸马到自己跟前哭吧?
    不能把义子召回来,干脆多发赏赐,老子愿意给,谁也管不着!
    赏银抬进府,沈瑄面相南京方向顿首,“臣叩谢天子圣恩。”
    双目微红,真挚感情流露。
    不用多说,传旨的内官定能将定远侯的忠心和孝心带到皇帝皇后面前。
    沈瑄得的赏赐极为丰厚,单赐银就有五百两之多,彩币宝钞更是论打装箱。
    拿起一枚分量十足的银锭,孟清和忍了几忍才没咬个牙印上去。
    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所谓“义子”和“臣子”的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孟伯爷捧着银子做沉思状,沈侯爷自然而然的误会了,点了点装银锭的匣子,“十二郎喜欢,便收着。”
    “我收着?”孟清和怀疑自己听错了,五百两,不是五两,让他收着?
    “有何不可?”沈瑄一身公服,绯色衣袍,更衬得他面如冠玉,俊雅非凡,俯身,手指擦过孟清和的下巴,“你我情分,理当如此。”
    孟清和:“……”
    谁再和他说古人含蓄,绝对一板砖拍过去!
    敕令送达北京,白彦回没有停留,立刻赶往宣府。
    鞑靼和瓦剌开战之后,宣府边军加强了边塞防卫,开春前建造的地堡,了望墩台和敌台都派上了大用场。
    朱高煦将主要的练兵和防卫工作都推给郑亨,自己带着亲卫和边民军汉成日下田劳作。
    与此同时,仿照大宁城的模式,招收流户,吸收早年间离散的军户,接纳愿意内附的草原牧民,以奖励激发杂造局工匠的工作热情,各项安排专人负责,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年开垦出的荒田都撒下了麦种,冬日里荒芜一片的土地,逐渐被葱绿所覆盖。
    地堡墩台连成一片,新垒砌的城墙散发着泥砖的味道,城中的青壮背起长杆,拿着棍棒弓箭,主动同边军一起巡逻。
    边民到城外樵采时,也结成了最少五人的队伍,发现鞑子立刻示警,炮口和弓弩立刻张开。威慑力丝毫不下于开平诸卫。
    自草原陷入战火,北疆都是如此防卫。除少部分鞑子伤兵和离散游骑,大批的鞑子骑兵从未敢靠近宣府十里。
    朱高煦向老爹证明,他有能力守卫一方,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也可以像普通军汉一样屯田种地,和糙汉子一起蹲坐在田边,捧着大碗,大口咬着杂粮饼,丝毫不见皇子的傲气。
    白彦回找到朱高煦时,他正敞开衣襟,大口喝着凉水。
    好一会,白公公才认出眼前这位是汉王殿下,眼睛瞬间瞪圆,表情很是难以形容。
    见朱高煦看过来,白彦回忙行礼道:“参见殿下。”
    朱高煦挥挥手,让白彦回起来。
    “白公公到此所为何事?”
    “回殿下,陛下有旨,宣殿下回京,共祝皇后殿下千秋。”
    听到父皇召他回京,朱高煦面上现出一丝犹豫。
    换成以往,能被父皇召回京,他定是会马上打点行囊,快马直奔南京。但是现下,他发现自己舍不得这里,舍不得他亲手开垦出的麦田,舍不得这貌似苦寒的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