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步天下 李歆 TXT-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2卷 尾声-不是结局的结局8

    崇德八年八月初十,黄昏。

    寸子鞋底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每走一步就会发出沙沙的声响。

    她胆战心惊的左右观望,虽然不是很怕鬼神,但是……她此刻手里捧着的东西,实在是……

    “拿来了么?”冷不防的,树后有个阴冷的声音响起。

    她吓了一跳,战战兢兢的问:“可是睿……睿亲王么?”

    树后冷哼一声,昏暗的光线下只能隐约瞧见他的一个轮廓。

    “东西呢?”

    “这……”她颤抖着将一个圆滚滚的东西递了过去,而后怯生生的问,“王爷是否当真会帮我家格格?是否当真会站在九阿哥这边?”

    “哼。”他如获至宝的将那东西捧在了怀里,“苏茉儿,回去告诉你主子,这个情我多尔衮记下了。”说罢,毫不犹豫的转身。

    “睿……王爷,王爷……”她压低声音焦急的连唤数声,他却置若罔闻。

    顺治元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完成了皇太极未尽的心愿。

    屋子里浓烈的飘散着呛鼻的牛油味儿,他懒洋洋的躺在椅子里,痞赖松懈的笑容挂在他脸上,嘴里不停的大口嚼着生煎牛肉,时不时的灌着白酒,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王爷!”

    门外管事奴才稍一露头,多尔衮立马翻脸,怒斥:“滚出去!”

    “王爷!”隔着门板,管事奴才小心翼翼的回道,“门外洪大人求见!”

    他眯起眼,嚼了两口牛肉,大声道:“宣他进来!”

    没过片刻,远远的传来一个老成的声音:“微臣见过摄政王!”

    “哈哈……洪承畴,你来的正好,本王请你吃牛扒……这可是好东西啊!”

    不等他说完,洪承畴跨前的脚步猛地刹住,一副被薰到的痛苦表情,五官扭曲的挤在一块。

    “南蛮子,不识此美味!非本王知音人也……”

    洪承畴吓傻了眼,被他这么一搅和,竟连来这里的初衷也顾不得说了,忙找了个借口逃命似的逃出了摄政王府。

    “哈哈……”他朗声大笑,眼角却缓缓的渗出了眼泪。笑声一点点的敛去,最后化作一缕心碎的悲哀。

    “你欠我的,必然要还我……你休想逃得掉!死都别想……”

    顺治五年十月十一,礼亲王代善病卒于北京,享年六十六岁,葬于西山门头村,帝赐祭葬,立碑纪功。

    顺治六年四月十七,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崩,享年五十一岁。顺治七年二月梓宫运往盛京火化,与太宗文皇帝合葬于昭陵。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猎于边外。十二月初七薨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顺治八年二月,定已故皇父摄政王十四项罪责。帝下诏,将其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罪臣多尔衮开棺鞭尸,以儆效尤!

    “启禀圣上!昨日启棺,在逆贼棺椁内发现太宗皇帝御用之物……”

    “呈上来。”

    一尊紫玉坛被恭恭敬敬的呈到御驾前,坛身约莫香瓜大小,幽幽的发着冷光,近前细看可见坛壁上刻着一圈“爱新觉罗皇太极”的满文字样,旁边还刻了四个工工整整的汉字。

    年幼的皇帝眯起眼,仔细辨认。

    “‘独步悠然’!这是何意?”略略沉吟,扬声道,“既是皇阿玛的御用之物,那便收于宫中……”

    “慢着!”冷不防,身后插进一个清丽的声音。

    皇帝诧异的扭过身去:“皇额娘有何吩咐?”

    珠帘后隐隐绰绰的现出一道窈窕的身影,官吏们避讳的把头颅压低,大气也不敢粗喘一下。

    “这非是先皇遗物!逆贼居心叵测,本宫料定这坛内盛装的乃是骨灰遗骸,必是逆贼殉葬家眷……”

    “这……那依皇额娘之意……”

    清丽的声音中隐隐参杂了一丝痛恨,一丝快意:“论罪理当同诛……”

    “皇额娘说的极是。传朕的谕旨……”稚嫩的声音,咬字清晰的缓缓吐出,“……将这紫玉坛中的……如逆贼一般,挫骨扬灰……”

    (全文剧终)

第23卷 关于孟古姐姐和布喜娅玛拉的关系

    一直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总把“孟古姐姐”叫成“孟古”,还把她说成是东哥的妹妹。慢慢的,老听人提《太祖秘史》怎么的,怎么的,我稍许用百度搜了下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剧照和剧情介绍,随后对于里面胡乱牵扯的人物关系,唯有苦笑。

    于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每个来问我的人,孟古姐姐和布喜娅玛拉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可是,拿电视剧里头的关系当正史来跟我较真,甚至指责我胡编的人只多不少,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的说我把她们两个的关系写错了。

    今天无聊间用百度再次搜了下《太祖秘史》,跳出来一则新浪的采访新闻,看了里头编剧、导演以及主持人的一番话,我才真正明白根源错在哪了。

    以下为采访纪录摘选,网址出自://ent。sina。/v/2005…04…30/ba715542。shtml

    //ent。sina。/v/2005…04…30/ba715542。shtml

    网友:我很喜欢看这部戏,也很喜欢努尔哈赤的大气,历史中到底有多少成份让大家可信,它是真正的历史。

    李晓明:这就是一开始六集为什么给毙掉,作为我个人来讲,让我写这一段历史,我就肯定看很多书,做很多工夫,做完以后很自然我把这些都写在剧本里,第一版可信度50%,基本上就是历史了,他就给毙了。实际上每一稿历史比例越来越低,人家看历史人家直接买一本书就完了,清史第一卷实际上写的全是这些事情∫个人来讲,我的工夫一开始深入这段历史,在写的过程中,我把自己从历史里跳出来,跳出来过程中,让这些人物开始浮现出来。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历史,我们找的感觉,以历史为背景,这些人物都是从里总出来的,这些人物是感觉的,但是发生的事件,情感一定是在人物的前提下去写,如果我们所谓正史压缩压缩,往后退。

    尤小刚:把正史推到后面,让正史后面的人走到前面来,你说有多少是历史?应该说大事全是历史,应该说人和人说的话,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此刻这个瞬间的感情,那就是戏剧。

    李晓明:他的感情,具体喜怒哀乐全是戏剧,他的大事件,包括他政治上、军事所有事情全是历史上来的,那不是我们虚构,这是跟戏说的戏有区别在这个地方。情感的部分,实际上大家不知道情感历史中人物他到底怎么想的,我们只能推理,在深入历史和历史发展观的角度,从那个角度来推理他。

    尤小刚:而且严格说起来,正史不一定就是准确的历史。

    主持人:是人记录所有的历史。

    尤小刚:史官们记录的,是皇上让他们记录的,虽然史官宁愿记史,愿意掉头,而掉头的史官们毕竟是少的,大多数不愿意掉头,所以美化皇上,为尊者慧,郭沫若曾经说历史上是小姑娘,当然我们党史不是,但是至少在封建社会统治下,用社会主义史观来说这里面有很多粉饰、掩饰,它必然是这样,即使今天我们能十全十美做到这样,严格说恐怕还要让历史考验。

    所以后人对历史读的时候不是说书上有什么写什么就是历史,要用正确历史观正视历史。

    李晓明:东哥这条线,这是正史里,他正式对明王朝宣战的时候,第五大恨里说,说好东哥嫁我,又悔婚了。东哥的妹妹孟古是皇太极的母亲,这也是正史,其它的事我们推理,姐俩都跟这个男人有关系,由此引起这么多。

    ---------------------

    李晓明就是太祖的编剧之一,对于他们之间关于戏说的把握,观点我觉得并无不妥,电视本就不是历史,和小说一样,本就可以YY,可是李编剧的这句“东哥这条线,这是正史里,他正式对明王朝宣战的时候,第五大恨里说,说好东哥嫁我,又悔婚了。东哥的妹妹孟古是皇太极的母亲,这也是正史,其它的事我们推理,姐俩都跟这个男人有关系,由此引起这么多。”却让我大跌眼镜。

    如果我没记错,貌似讲叶赫老女的那一条是七大恨之四,不是五。这也许可能是编剧一时口误,还不是关键,最最恶搞的是他说“东哥的妹妹孟古是皇太极的母亲,这也是正史”∫昏,这算哪门子正史,怪不得那么多人的错误观点怎么扳都扳不正。

    还是再把她们两个的关系理一遍吧。

    东哥,这是小说以及电视剧中杜撰的名字(就好比喜欢叫孝庄为“大玉儿”一样,都是胡诌的),她真实的女真名叫“布喜娅玛拉”,叶赫西城贝勒布斋的女儿,汉史称“北关老女”,汉人的“北关”指的就是叶赫部,所以也叫“叶赫老女”。

    至于她和孟古姐姐的关系,我简单列个表,相信大家会容易看明白些。

    叶赫和其他部落不大一样,它有两位首领并立,分叶赫西城和东城。

    西城首领贝勒:(兄)清佳砮——(传子)布斋——(再传子)布扬古

    东城首领贝勒:(弟)杨吉砮——(传子)那林布禄——(传弟)金台石

    清佳砮和杨吉砮是对亲兄弟。

    布喜娅玛拉是西城那一支布斋的女儿,布扬古的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姐姐不是称谓,只是音译,所以请别误会)是东城那一支的,那林布禄和金台石的妹妹。

    “孟古姐姐”,这是她的名字,她的全名叫“叶赫那拉孟古姐姐”。满语里“姐姐”通“哲哲”,音都是一样的,你可以翻译成“孟古姐姐”,也可以翻译成“孟古哲哲”,这个“姐姐”不是称谓,只是她的名字,汉语意思是“银子”。

    她和东哥的关系是堂姑侄,所以东哥喊她“姑姑”。

第23卷 皇太极的早熟

    许多人对独步里面皇太极的稚龄早熟表示不能接受,我承认在写小说的时候用了夸张些的手法,但是这也并不代表无理可依。

    古人早熟(当然,早熟的代价便是早死,生命周期,生老病死,永恒定律啊),清初(大金女真)往往十一、二岁就结婚了,十四、五岁就升格做娘老子了。

    当然,我在小说里计算年龄用的一律是周岁。

    据顺治年修撰的《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三岁时辄能记忆,至七岁,太祖托以内事,不烦太祖规画,自能料理。”

    乾隆初再修,《清太宗实录》卷一载为“甫三龄,颖悟过人,七龄以后,太祖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巨细悉当,及长,益加器重。太祖以上为大贝勒,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理机务,多所赞画,统军征讨,辄侍太祖偕行,运筹帷幄,奋武戎行,诛携及叛,所向奏功,诸贝勒皆不能及,又善抚亿众,体恤将卒,无论疏戚,一皆开诚布公以待之,自国中暨藩服,莫不钦仰。上凡遇劲敌,辄亲冒矢石,而太祖深加爱护,每谕勿前往。时帝业肇兴,大勋将集,圣心默注,人望攸归。”

    百家讲坛的阎崇年与纪连海也都曾提到过,皇太极是七岁开始管家——努尔哈赤的那一家岂是那么容易管的?想想那么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吧,也不过是管个荣国府,最后却几面不落好。

    我想史书里面的“三岁”能记忆,“七岁”当家,还不一定是指周岁,因为史书记载皇太极死的时候是五十二岁,而如果算成周岁的话,他其实是五十一岁都没满。

    如此试想一下,我在小说里把一个五周岁的小皇太极描绘得比普通小孩精明些,早熟一些,又有何不可呢?

第23卷 小玉儿究竟是何人?

    电视剧上常常把孝庄“布木布泰”称为“大玉儿”,《孝庄秘史》里更又添加了一个叫“小玉儿”的人物。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这个“小玉儿”有没有原型存在呢?她又到底是什么人呢?

    这个人物如果非要牵强附会的说出原型,那么我说她的确存在,但她绝对不是布木布泰的妹妹,甚至她和布木布泰根本就扯不上关系。

    这个女子,在清史稿中记载为皇太极的养女,崇德五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娶之。

    电视剧把多尔衮的原配“博尔济吉特氏”和所谓的“小玉儿”混作一人,其实不对。多尔衮的十位有名分的老婆里头倒有六个姓的是“博尔济吉特氏”。

    多尔衮的原配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的堂兄桑阿尔寨的女儿,布木布泰的堂姐/妹(她比布木布泰早嫁,估计年纪比布木布泰大些)。《独步天下》的小说里也曾提及此女,因为没有名字记载,我便替她取了个小说名字,叫“乌云珊丹”,名字虽然是假的,可是身份却是真实的。多尔衮娶她的那年满打满算,刚好十一岁半——那个时代的女孩子十一岁结婚的大有人在,但是男孩子十一岁就娶妻的,多尔衮是我所查知的第一人(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他更小的)。

    这个原配“乌云珊丹”死于顺治六年十二月,死后被多尔衮上谥号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多尔衮死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前后也只相隔了一年。

    要我说,我宁可YY这对夫妻,也不会搞什么“小玉儿”之流的来YY。你瞧人家夫妻,相伴到死,也算得是一生一世了,这可真是打小的感情,难道不比什么“小玉儿”的更有卖点吗?

    唉,跑题了,咱还是接着说“小玉儿”的原型。

    这个原型“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养女,皇太极的养女在清史稿中纪录有二,一是岳托的女儿,也就是代善的长孙女;二,就是她(生卒年不详):皇太极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所抚养的蒙古女。

    据《清皇室四谱》中描述,贵妃所抚养的蒙古女“淑济”于崇德八年(1643年)七月嫁给德参济王之子噶尔玛;淑妃所抚养的蒙古女于崇德五年(1640年)正月嫁给睿亲王多尔衮。更有史载,崇德二年夏,皇太极有一次做梦,梦见代善对他说:“奇哉!麟趾宫贵妃养女淑济来告我曰:‘有火自天降人宫中,殊为美观∫等幼稚,初见惊讶,后亦无恐’……”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人物的存在:1。贵妃娜木钟抚养的女儿淑济;2。淑妃巴特玛·璪抚养的女儿(无名)。

    众所周知,娜木钟和巴特玛·璪原来都是林丹汗的福晋,她们所谓“抚养”的女儿,其实就是她们与林丹汗的女儿。史书称之为皇太极的养女云云,其实就是指那改嫁过来的拖油瓶。

    “淑济”这个名字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但是巴特玛·璪的女儿在史书中却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所以我只能在小说中给她杜撰了个名字,叫“托雅”。

    话题掰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有所领悟了。

    没错,《孝庄秘史》中所谓的“小玉儿”在历史上的原型是巴特玛·璪与林丹汗的女儿,在《独步天下》的小说里,她的名字叫“托雅”。

    名字虽然是杜撰的,身份却仍是真实的,想想看,这个人和布木布泰虽然都姓“博尔济吉特氏”,虽然都是蒙古血统,可是一个属科尔沁部,一个属察哈尔部,血缘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第23卷 被鞭尸的多尔衮

    前清(大金)女真族流行的是火葬、天葬、水葬……努尔哈赤是火葬,孟古姐姐也是火葬,包括皇太极也是火葬。

    那么多尔衮若是当真被开棺鞭尸,他的尸体从何而来?

    有人会说因为入关了,大清开始学着汉人土葬,可是不尽然,顺治自己就是火葬,甚至到了康熙二年,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仍是火葬。

    也就是说清初满人还是实行火葬为主。

    只是虽是火葬,却还有停灵一说。

    皇太极死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其后梓宫停灵一年,直到顺治元年八月廿九才火葬,骨灰安置昭陵地宫。

    身份越高贵,停灵时间也就越久。

    顺治九年,顺治定下亲贵丧葬礼仪,规定和硕亲王丧后一年火化,多罗郡王、贝勒、贝子丧后三个月火化。

    多尔衮以皇父摄政王的尊荣,死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十八天后又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直到顺治八年二月被顺治以“死无对证”的手法揪出小辫子(这招学他老子的,皇太极这招可没少使),定下罪名,清算总账才刚刚过了七七没多久。

    以当时多尔衮之尊不太可能象平民一样于七七之后就已经火化了,那么顺治八年二月廿五,顺治发布多尔衮十大罪状,那时候多尔衮的尸体应该仍在停灵期,之后那些先开棺后鞭尸、最后挫骨扬灰等等也就可以说得通了。

第23卷 孟古姐姐是妻非妾

    看了许多留言,很高兴大家能够喜欢皇太极,心疼皇太极,不过大家好像矫枉过正,把皇太极出生背景说的太过凄惨了点。

    我想说的是,皇太极绝非庶出,他妈妈孟古姐姐虽然是侧福晋,却完全不是大多数人概念里的那种“小老婆”。

    女真人实行的“一夫多妻”制,这与汉人的“一夫一妻多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这点跟蒙古人差不多,《新元史·后妃传》曰:“蒙古因突厥回鹘旧俗,汗之妻曰可敦,贵妾亦曰可敦,以中国文字译之,皆称皇后,其庶妾则称妃子。终元之世,后宫位号,只皇后、妃子二等。”

    “可敦”,即蒙古语的“haton”,也译作“哈敦”,与满语的“fujin”(福晋)同义。

    这些福晋虽然也有正、侧(正妻,次妻)之分,可是在《满文老档》里却常将她们并称为“fujisa”,即“众福晋”。

    还有一种小妻(汉人的小妻是妾):庶福晋——《满文老档》里写作“buyasargan”。这个呢,从汉人角度理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媵妾”。

    在整个家庭成员里面,还有一种比庶福晋更低等的女人存在,她们等同于奴婢,不过却又不同于其他一般性的婢女,满文写作“gucihi”,如果熟读《红楼梦》的人应该能够了解,“平儿”、“袭人”就相等于这类女人,书里称之为“通房丫头”。也就是奴婢的活照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