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历久不衰。
缂丝 苏裱
缂丝是用丝平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织物。它用生丝作经、彩色的熟丝作纬,用一种竹叶形的小梭,按图稿局部挖织而成。
缂丝,创始于隋、唐以前。苏州的缂丝工艺在南宋时就有了。历史上吴县的里口、光福、陆墓一带农民把它作为家庭副业,技艺靠父传子、祖传孙世代相传,最盛时有织工200多人,产品大多为封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所占有。今天,苏州缂丝在继承宋以来名家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了枪式技巧,创作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姿态万千的牡丹屏风、中堂、人物、山水等作品。其中仿明朝万历皇帝缂丝液龙袍获另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特别是为毛主席纪念堂制作的巨副作品: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岗山>>,采用了缂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纯细金线作素地,玄色金线作字,作品更显雍容华贵,气势磅礴,文字苍劲有力,浓枯适度,把缂丝技艺提高到新的水平。
苏州已建立了缂丝生产企业,专门制作缂丝礼品和展品,生产日本和服腰带等专供出口的日用品。苏州缂丝厂生产的“合和牌”缂丝腰带,以技艺精湛,制作考究,浑朴高雅,艳中取秀而著称。
苏裱是依附着书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苏州书法绘画素负盛名,一幅好字或好画,经托纸上浆、复以绫绢为边,便犹如锦上添花,还便于作品的保存。古代的名画书法所以能世代相传,珍藏至今,相当部分功劳高应归于装裱艺人。
我国的装裱艺术始于东汉,而苏州的装裱勃起在明代。当时苏州书画艺术名人辈出,卷帙浩繁,领一代风骚,加上丝织业较为发达,绫绢量多质好,促进了苏裱艺术的蓬勃发展。苏州装裱的风格是:选料精良,配色素雅,装帽熨贴,形式多样,裱工精佳。有的书画由于年代久远,收藏欠佳,出现黄斑霉点,甚至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一经高手精心冲洗。补全,装裱修复,即可天衣无缝,与原来一样完整精美。因此,人称装裱巧匠是“书事郎中”。
如今,苏州书画社和吴门画苑大量书画作品都要经过装裱后才能出厂,并且由于书画艺术和装裱艺术的珠联璧合,手卷、册页、立轴,都为国内外爱好者所称誉。历届广交会上销路甚佳。古吴轩经营的名人诗画,更是深受来苏旅游者的欢迎。
宋锦
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建国前,苏州宋锦业已经奄奄一息,只剩下12台织机。建国后生产逐渐恢复。1959年成立了宋锦织物厂,增加了古色古香的“八宝带”、“彩领巾”、“彩花带”待等装饰产品和虎丘塔出土古锦仿制品等花色品种。并用电力织丝机代替脚踏手拉的。从此,苏州织锦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产量大幅度增长。
苏州织锦厂设计生产的宋锦,经物细腻,格调独特,古朴文雅,美观实用而素负盛名,畅销国内外。北京荣定斋、上海朵云轩及各地书画社、博物馆,均是苏州织锦厂的老主顾。日本以及东、欧美等国家也有客商莫名前来订货,苏州宋锦这一民族遗产正在重放异彩。
微型雕刻
在苏州的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微小的莫过于微雕了。微雕,就是用极尖细的三棱刀分别在竹、象牙,甚至头发上镌刻出极细微的书画、人物或诗词,作品越小巧越显得珍贵。
微雕也是苏州传统的工艺美术。早在清代道光年间,吴县沈君玉用橄榄核雕驼背老人,形象逼真,甚至老人手中折扇扇面上的四句诗也清晰可辨。建国以来,苏州微雕出现过梁肖友、答松元等名流和董兰生、沈为众等后起之秀。其中,董兰生的核雕,以细腻繁复,布局严谨,业细别致,小中见大取胜;张毓基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能从从容容、清秀洒脱地刻上张继地<<枫桥夜泊>>诗,字迹挺秀、洒爽;而沈为众竟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雕刻了十首诗并落款共计310个字。他还在继承和拓展微雕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发刻,在一根仅4毫米长的头发丝上,用汉英两种文字刻上“我们的朋友遍布天下”;另一根不足1厘米长的头发丝上刻上孙悟空、唐憎、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人物神采各异,半途姿态生动,把苏州的微雕艺术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沈为众的发刻刻作品,多次在香港、日本、尖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被称为“稀世之宝”。
漆器雕刻
漆器雕刻采用天然涂料(大漆)罗甸片,各色寿、青田石,经过髹饰,精雕细刻制作而成的日用家具和工艺品,具有耐磨、耐酸、光亮平整、牢固耐用的特点。苏州漆器雕刻选料精细,造型别致,线条流畅,绘画精美,色泽曲雅,独具姑苏传统园林之风格。主要制品有屏风、挂屏、圆台、方台、凳、椅、几成套家具和各种小件旅游纪念品,并分刻漆、平磨罗甸、骨面镶嵌三个大类,产品行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在苏州建城2500年之际,北寺塔内曾展出苏州漆器雕刻厂制作的巨型漆雕屏风<<姑苏繁华图>>,作品由十块画面组成,高1、8米、长26米。这幅漆雕作品,采用传统的黑漆作底面,运用铲底的特殊手段,镂刻出种物体的外框,仿佛国画中的白描线条一样,然后再填入各种颜色,这样较好地发挥了雕的工艺特长,使画面更加鲜丽夺目、富有层次,从而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姑苏历史上结婚喜庆、耕织渔牧、演戏卖艺、贸易兴旺的社会风情的繁华景象。
苏灯
我国民间,历来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赏灯”的风俗,所以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当时流行的花灯有“万眼罗”、“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云集,每逢春节前夕,灯市兴旺。
苏灯制作历史悠久,形成了精巧秀丽的艺术特色。它以花色繁多,灯画工致,色彩鲜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富丽堂皇而誉满全国。苏灯的质料,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之分;灯的形制,有桌灯、吊灯、壁灯、座灯、提灯之别;灯的制作工艺,便是纸扎、裱糊、剪纸、刻纸、绘画等多种工艺的巧妙结合。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艺术和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熏陶了苏灯工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亭台楼阁为造型主体,灯内配以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彩色画面,集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民间风味。在形形色色的彩灯中,走马灯最具巧思。它的外型有如碧瓦飞甍的亭台,灯壁用双层暗花,由于烛燃烧后引起空气对流,灯的内壁能自动转动,使其灯上的人物故事,走马似地循环往复展现在人们眼前,引人入胜。今天,苏灯制作技艺日益精湛,并有电转灯,电动灯、大型壁灯和座灯问世。
“赏灯”习俗目前在许多农村已逐渐消失,但是,苏灯仍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外地来苏州选购和预订彩灯的人也络绎不绝。苏州民间工艺厂除生产传统风格的各种花灯外,还大胆创新,设计了“红楼梦故事灯”、虎丘风景电转座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电动壁灯”,更使古老的苏灯艺术,别开生面,大放异彩。
红木雕刻 玉器雕刻
苏州红木雕刻,历史久远,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良、磨清光亮的“苏式”风格。
加工“苏式”红木雕刻制品,木料先要经过干燥工艺处理,并采用传统的卯榫结构,以控制产品的收缩、变形豁裂。主要产品除床、橱、台、沙发等成套家具外,更多的是用二高级卧室、餐厅、书房、客厅等室内装饰的红木制品。有盒、盘、座、几、屏等红木小件;有用浅刻、浮雕、镂雕技法制作而成的筒、笼、罩以及人物、走兽、花卉等红木工艺品;还有筷、印盒、书尊、书签、线板、茶托等红木旅游纪念品,大小制品有近千个品种。
1954年,苏州红木雕刻厂建立以来,产品由外贸部经销,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50多外国家和地区。并先后有20多件套红木雕刻制品在全国各种评比中获奖。1993年,为北京钓鱼台车宾馆精心制作,专供国家元首下棍的红木群龙大床和大橱、古董橱等15件(套)家具,做工讲究,雕刻精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苏州是我国玉雕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遣址的中上层,都发现经过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
苏州历史上玉工巧匠辈出。明代有贺四、刘谂、陆子刚等人,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琢成精巧的小品,誉满南北。清代,阊门南段自专诸巷到学士街,玉作鳞次栉比,琢玉声不绝于耳。苏州玉雕工艺精湛,具有空、飘、细的艺术特色。作品分平面和立体两大类,大都因料设计,因材施艺,造型生动,琢工精细,古雅在致。下虽有晶莹润泽的美质,但也难免有瑕斑,玉工高手,匠心独运,或琢成花上小鸟,或松间小鼠,变瑕疵为美点。目前,苏州玉雕厂产品以艺术欣赏为主,部分产品观赏与实用相结合。主要工艺品有仿古炉瓶、人物、花卉鸟兽和首饰玉器等。炉瓶,装潢古朴,浑厚壮观,整体和谐;人物,丰韵婉丽,多姿多彩;花鸟走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集中于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通过版画设计、木版雕刻,并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
桃花坞木刻年画,以门画、中掌、屏条为基本开工,以神像、戏文、民间故事、传统风俗为主要题材,经构图丰满、色彩鲜明、富于装饰性为艺术特色,也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木刻年画章名,同称为中国三大木刻年画,历来有“南桃北杨”之称。江南城乡每逢新春佳节,常贴桃花坞木刻年画,以示驱凶避邪、吉祥喜庆。
为继承、发展民间艺术,19794年苏州不仅恢复成立了专业生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社,而且市文联还专门成立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先后搜集、挖掘和复制了近百幅传统木刻年画版子,新创作了<<水乡风貌>>等一百多幅年画作品。目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蜚声海内外,年画社曾多次应邀派人送作品赴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城市巡回展出。
苏扇
苏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纸团扇的总称。它经历史悠久、制作精巧著称。
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扇骨以竹片为主,扇面大多用宣纸裱成。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元、明两代名家辈出,制作愈见精良。水磨骨玉折扇的问世,吸引了 少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及雕刻,苏州折扇便形成精细雅致风格。尤其是“老矾扇面”,质感素法,平整牢固,久用不裂,是苏州折扇中的名牌品钏,配以书画,既能消暑,又可欣赏。
阊门桃花坞一带,历来是苏州折扇作场集中之地。今天,全国扇子行业重点单位的苏州扇厂也坐落在桃花坞唐柏虎故居附近。生产的传统水磨骨竹折扇是轻工业部的优质产品,竹骨纸折扇获省轻工产品百花奖。
檀香扇由折扇演化而来,扇骨用檀香木制成。制扇用檀香,苏州在全国是首创。它始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时式样类同一般折扇,后来在大骨上雕镂钟鼎,以及花鸟、园林、名胜风景,可供观赏或馈赠亲友。19554年成立苏州檀香扇厂后,制扇工艺日臻完美。艺人们采用烫花、画花、雕花、拉花“四花”工艺,生产出全拉扇或拉花绘画、拉花雕刻,甚至拉烫雕结全的檀香扇精品,造型优美,玲珑雅致,清香扑鼻,1981年曾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我国出口的檀香扇中是苏州产品。
苏州檀香扇发展至今,已有300多种规格和花色品种,制作工艺也有创新,除檀香扇外还有象牙扇,并且已经将“微雕”、“浅刻”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制扇工艺。在一把不足方寸的象牙小扇的扇面上,刻了1、4万字的<<唐诗三百首>>,在放大镜下,字字清晰,令人惊叹!同时,选用优质荷木、黄杨木、柏木等原材料,应用檀香扇制作工艺生产的各种香木扇,也已畅销国内外市场。
苏州绢宫扇的生产历史少说可追溯到宋代,它以竹、木、牙、角、铁丝、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精制而成,扇形有圆形、六角形、长方形、腰圆形等多种形状,扇面以绢为主,绘以山火水、人物、花鸟等国画,有的还书历代名人诗句,既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又有鲜艳明快色彩。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等,是苏州檀香扇厂的一个系列产品。
纸团扇在苏州也有一定的历史。它仅以竹和纸为原料,扇面可印广告和宣传画,具有轻便灵巧、价格低廉之优点。然而由于不能折叠起来保存,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团扇的产销量不多。
苏州民间还有用芭蕉、麦管、羽等编织的扇子,大多出自虎丘、山塘一带,其特点是朴素大方,别具有风味。
江南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此风一直流传到清代。顾禄《清嘉录》中也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古人在立春和花朝两大节日中应用了大量剪纸作品,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可见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吴地风俗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苏州的灯彩自古有名。旧时,腊后春前,阊门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光怪陆离,精奇百出,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灯彩,用剪纸人、马粘贴在竹制的轮子上,一点上蜡烛,就会转动,曰“走马灯”。梅里人用彩笺镂出细巧人物扎灯,人称梅里灯,很有名气。又有一种夹纱灯,是用彩纸刻出花鸟禽兽之状,随浓淡晕色,熔蜡涂染,再用轻纱夹起来,点燃灯烛后,则见“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
我在童年时,看见市上出售的各式苏灯,形式多种多样,人物花果、禽兽水族、亭台楼阁,应有尽有。这些灯彩,全用绢绸糊制灯身,上面均有彩绘或粘贴用五光十色的蜡纸镂刻的纹样,衬以金灿灿的底纸,显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苏灯的可贵之处,不但造型变化多端,无论在晚上点灯或白天悬挂,都很耐看,这显然同剪纸装饰很有关系。
苏州过去还有一种纸扎店,专售制作祭祀用的衣着、家具和生活用品,均用竹料、纸品扎制糊成,几可乱真,俗称“巧玲珑”。这些用具上都有剪纸装饰,其中以花鸟图案为多,有些花纹上还缀有“福、寿”等吉祥字样。它的特点,是以黑纸剪出花纹,再衬以各种颜色的蜡光纸,给人以一种鲜明而沉着的感觉。
阳春三月,吴地有放风筝的习俗,纸扎店和灯彩作坊就制作大量风筝出售。风筝上的装饰图案,有的用镂刻的纹板用色水喷洒而成,有的用套色剪纸贴在上面,使得风筝更加飘逸秀美,惹人喜爱。
苏州自古就是丝绸之乡。在丝绸印染中,唐代有一种“夹缬”的方法,文献上说是用镂空花板覆于绸面,涂刷染料成花。苏州虎丘塔出土的北宋印花绢包袱,在绿色底子上,印出黄色双鹦鹉团花。古代还有一种豆灰印花,是以石灰和黄豆粉拌和成糊,用镂空印板刷于棉布上,待干后,投入染液染色,去除豆灰,此处即因豆灰处拒染而呈白色。这种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以上两种印花法,应该说是刻花技艺在织物上的应用。
旧时,苏州城乡妇女大多会绣花,未出嫁的姑娘,把刺绣看作是一种必学的手艺,因为封建时代衡量少女才华的高下,显示其聪明智慧,非绣花莫属。那时,新娘嫁到婆家,孝敬长辈的礼物,全是绣有花纹的日用品,如荷包、粉扑、枕头、眼镜套、帽子、鞋子,以及挂在床上的发禄袋等等。这些绣品的花样,许多妇女都能剪出来。它的内容大多是花鸟、虫鱼之类,如“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年年如意”、“福寿双全”等等,都是吉祥喜庆的口彩。这种刺绣的制作,大多先用白纸剪成图案,贴在绣面上,然后用绣线将纸样绣没,绣好后用缝针细心地将纸样剔出,绣品才算告成。过去苏州街头闹市区,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农村妇女坐在小凳上,在许多看客面前左手捏着不时转动的小白纸,右手的剪刀口就在纸上弯弯曲曲,上下移动,只觉“嚓嚓”有声,一霎时便剪出了龙、凤、花、鸟之类的图案,神态生动,呼之欲出,观者莫不暗暗称奇。剪花艺人把花样剪好后就放在地上的竹匾中,任人挑选。那时一张花样不过二三文钱,真是最廉价的艺术品了。
过去苏州剪纸在生活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只是刺绣的花样,有的就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它可以是贴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礼品上的“礼花”、挂在门楣上的“门笺”、贴在灶山上的“灶花”、放在祭品上的“供花”,还有一种是结婚时装饰各种用品上的“喜花”。喜花的形式最富变化,有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也有桃子形、石榴形、葫芦形、花瓶形、如意形等等。
苏州有个剪纸老艺人张钧昌,他从小就爱剪纸,他有一手绝妙的剪纸技巧,他剪的龙凤、白鹤、花鸟、鱼虫等装饰图案,细腻秀美、生动传神,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他说:一个好的剪纸艺人,不但要有熟练的剪技,更要有画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