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他到苏州宫巷摆了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饭摊,起名“义昌福”。张的一个姐夫在苏州府台做官厨,经常介绍衙门当差的到义昌福凭票吃饭,十分方便。加上张金生的好手艺,无论烧、炖、煨、焖都十分注重原汁原味。义昌福生意日盛一日,名声慢慢传播开来,张的积蓄也日益丰厚。
  清朝末年,沪宁铁路修筑期间,洋务大臣盛宣怀在阊门外修建石路,石路成了水陆交通枢纽,车骑如云,游人如织。张金生看准地理优势,不惜重金,选址石路,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菜馆,沿用店名“义昌福”,并用金字制匾高悬在店面。两侧挂上“京苏大菜”、“承办筵席”、“随意小酌”、“应时名菜”招牌,用以招徕顾客。“义昌福”置办了30余桌银餐具、象牙筷,设有许多单间雅座,楼上楼下可容纳800人同时就餐,店员近百名。
  义昌福传统菜肴的特色是典型的苏帮菜:酥烂脱骨、油而不腻、咸中带甜、原汁原味。主要传统名菜有:青鱼甩水、鸡屑豆腐、鸡油菜心、蜜汁火筒、南腿肥鸭、荠菜鸭糊、松鼠桂鱼、火爆鳝筒、蟹粉狮子头、神仙童子鸡、白汤鲜鲫鱼、生焐母油鸭、荷叶粉蒸肉,以及美味酱方、烤方、叉烧肉等几十种。传统名菜“素黄雀”特别受到顾客欢迎,这种菜肴用豆腐衣打结,做成黄雀形状,起油锅烧黄,然后烹调而成,既鲜美又滑爽。义昌福最为有名的菜肴是唐洪根师傅烧煮的“青鱼甩水”,甩水指青鱼的尾巴,肉质肥厚,营养丰富,将鱼尾斩成大小均匀的五块,然后将炒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让鱼尾略煎至皮呈黄色,下姜、葱段、绍兴酒略焖,再下酱油、棉白糖、清水等,义昌福烧制出的青鱼甩水肉质肥嫩,色呈酱红,咸中带甜,风味独特。
  1922年张金生病故,义昌福由他的小舅子唐松林接管。五年后,唐去世,义昌福又由帐房钱林海负责经营。张金生的亲戚和义昌福的股东相继代理经营义昌福,直到抗战之前。
  1937年,日寇在苏州丢炸弹,石路一带夷为平地,义昌福也付之一炬。但苏州人心念义昌福,于1938年石路原址重建了规模与以前相似的义昌福,由年迈龙钟的前协理吴水法执事。抗战胜利后,义昌福由陈悉易经营,直至1954年公私合营为止。公私合营后,义昌福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发扬苏帮红案特色,不断提高烹饪水平,该店经营更加繁荣。
  改革开放后,义昌福投资70万,改建成有四个楼层共1240平方米的现代菜馆。一楼有宽敞的“大地光辉厅”,供应中式面点、便饭、快餐,适应普通群众需要。二楼有不同风格、异国情调的餐饮厅室。其中有法国式的“枫丹白露厅”、英国式的“白金汉厅”、俄罗斯式的“伊甸园厅”、日本式的“清风轩厅”、西班牙式的“巴塞罗那厅”。三楼和四楼有标准客房15个。此外还设有格调雅致的包厢7个,是情侣、朋友聚会小酌的理想场所。目前义昌福有员工74人,年均营业额500万,上缴水利48万。
  1977年,义昌福积极实施金阊区商业局提出的“厨房革命”方案,全面更新了操作间,将120平方米厨房装上吊顶,把仓库、炉灶间、洗碗间、食品间全部隔开;改煤灶为燃气灶,添置了风幕机、消毒柜、灭蝇灯、不锈钢升降机、不锈钢操作台;更新冰箱,改进排气、排污设施,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卫生条件。义昌福在所有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检查中,均一次达标通过检查验收,从没发生过事物中毒事故,成了顾客放心的卫生安全餐馆。
  除了保留传统特色苏帮菜,义昌福近年来又新创了贵妃鸡、纸包鸡、金黄油鸡、卷鲜炖鸡等,还供应时令家常菜田螺塞肉、黄焖鳗鱼、香拌马兰头。供应点心紧酵馒头、鸡鸭血汤、荠菜春卷等。义昌福还根据现代人饮食口味的变化,派员到广州、深圳学习粤菜技艺,进行了特色食品服务,大胆引进了广东菜和四川八宝菜。早点和下午供应的鲜肉大包,皮薄肉多汤汁好,被顾客誉为“苏福包子”。
  为了适应顾客要求,义昌福近年来增加了“除夕年夜饭”供应,席上除了传统菜和现代口味菜肴外,更有过年家庭气息的家宴菜。诸如安乐菜(青菜)、如意菜(豆芽菜)、金链条(粉丝)、金元宝(蛋饺)、大团员(肉圆)、大发财(荸荠)、高高兴兴(糕点)、甜甜蜜蜜(甜羹)、年年有余(鱼)等。家宴上老长辈朝南坐,后生们齐拜年,呈现出合家欢乐辞旧岁、其乐融融迎新年的情景。
  义昌福实行了“厨房、大堂一条龙服务法”,即由经理统一指挥,形成了“顾客指挥服务员,服务员指挥厨师”的良性循环。堂面服务员接待顾客入座后,顾客的需要就是义昌福的服务内容,做到七个到桌:餐巾纸、筷子、茶水、毛巾、杯子、饭菜、牙签到桌,还可以为顾客代买饮料、烟酒之类。
  义昌福百年老店增新辉,义昌福一片新貌添彩霞。义昌福的经营者们还在策划着下一轮的改造蓝图,可以预言,义昌福的明天将更加光彩动人。
  糕饼稻香村
  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苏州稻香村茶食糖果店,是苏式糕点行业中的一家正宗老号(图37)。据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进店当学徒,后来两次担任稻香村经理的汤长有说,稻香村创始于乾隆年间。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稻香村店招的由来以及店的始创年号不必深究。稻香村是家百年老店已众所周知。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有自制的苏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郭、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根据不同季节,供应时令商品,如春季供应大方糕、松子黄千糕、酒酿饼,夏季供应冰雪酥、荤素绿豆糕、夏酥糖,秋季供应各种月饼,冬季供应鲜肉饺、芙蓉酥、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饼铜元二十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定胜糕与酒酿饼,为春间流行之食物。然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
  〃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佳……此三家(按:指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非得青鱼不熏,所谓宁缺勿滥。〃
  〃复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系白糖与猪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垂涎三尺焉。〃
  这些传统名点,如今的稻香村食品商店仍在继续生产,如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香港《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和130多个传统品种、60多个时令商品;认为稻香村生产的糕点,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这就是稻香村能百年立足至今而不衰的根本。
  得月楼菜馆
  得月楼菜馆位于观前太监弄,店名取意于“近水楼台先得月”。
  得月楼菜馆外形古朴典雅,内部雍容华贵,为太监弄仿古建筑群中的佼佼者。两个楼面设七个餐厅,底楼3个,二楼设广寒、琼瑶、玉宇、和合等4个雅厅,能容近千人同时就餐。
  得月楼以经营苏帮名菜名点为特色,有水晶元菜、千层鲑鱼、南腿菜脯、三虾豆腐、阳澄大蟹、鲍肺氽汤、西瓜童鸡、鸡油菜心、香酥肥鸭。尤以得月童鸡、西施玩月为独创名菜。宴席船点又以苏州园林景点造型,别具匠心。
  得月楼菜馆因拍摄电影《满意不满意》和《小小得月楼》而名扬全国。
  绸布乾泰祥
  地处观前街中段的乾泰祥绸布商店,是苏州绸布行业中的百年老店。乾泰祥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商务总会绸缎业14户名册中记载:乾泰祥,玄妙观东……。有关乾泰祥创办时的记载虽不多,但这家观前老字号在苏州同行中早已闻名遐迩。
  1922年,乾泰祥业主周以谟在外听到自己店内所聘的经理治店松懈,私下又纳妾作乐,花费日糜,于是决意出盘。
  阊门中市介纶绸缎店职员何颖生,联络悬桥巷协记老板姚君玉,邀好友张琴石、王梅村、朱润生等出资3.6万银元接盘,何颖生被推举为乾泰祥经理。
  1923年,苏州绸布同行业中的大新、大经和久昌关店歇业,乾泰祥仅以进货批7折受盘大量存货,获利丰厚。
  1924年,股东们买下乾泰祥原址房地产,并进行翻建。1929
  年,观前街拓宽后乾泰祥再次落地翻建,耸起了一座中西式的三层楼房,成为同行中的一家大店铺。
  乾泰祥新店落成开业后,在底楼设绸缎、呢绒、布匹、鞋帽4个大部,二楼开设顾绣、时装两个部,店内附设弹花工场,雇工自弹棉絮、棉胎,又设3个服装工场,专门接顾客购店内布料定制服装的生意,同时加工进口珠罗纱蚊帐。乾泰祥经销的顾绣非常讲究质量,不仅有专人负责选料、染色,审阅图稿,而且在市郊设立专门〃代放绣〃加工点。如此特色经营使得苏城富家大户无论婚丧大事皆慕名而来,采购所需用品。30年代初,女眷风行绣花红裙,乾泰祥见机瞄准市场需求,每天能售红裙百余条。行业中历来有放账(赊销)传统,乾泰祥在这方面常年达20万银元,占年营业额之半。如1935年闾邱坊巷富户俞展翼完婚以及其父俞子良丧事,加常年家人衣着,一户向乾泰祥赊衣料款达5万银元,数额之巨令人咋舌。乾泰祥放账除市区老主顾外,还遍及无锡、昆山、常熟、吴江等县乡镇,尤其是吴江一角,提起〃乾泰祥〃,家喻户晓,而且还广泛流传着〃吃到松鹤楼,着到乾泰祥〃的俗语。
  正当乾泰祥的绸布生意红火之时,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后遭到空前浩劫。据1938年2月苏州商会统计,绸缎业 4个大户损失424
  399元,乾泰祥达184
  646元。遭受如此损失,乾泰祥几乎一蹶不振。店主怕战前储户取款,只好在店门前搞一条横幅,上书〃五星绸布店设在乾泰祥〃,以此遮人耳目。店内的职工靠摆布摊度日。一时暴富的乾泰祥变为门前冷落车马稀。原来的富户主顾,那时已纷纷逃亡他乡,或入上海租界,或奔重庆山城。因无法经营,不少老职工离店,与他人合伙另谋出路,如重新开办永泰新、元利、丽华等布店。后来乾泰祥在稍有起色时才重新亮招牌,并以6折向以前储户存款发还本金,这时乾泰祥已失去了昔日的雄风。由于店主何颖生能坚持以〃执货不执币〃的对策,在解放前的几年里熬过了国民党政府通货膨胀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乾泰祥经营仍十分困难,直到1954年底,乾泰祥等10户作为最后一批店户与苏州市花纱布公司签订了经销合同,挂起了经销店牌子,从此起死回生,有了根本转机。1956年,乾泰祥与其他绸布店一起申请公私合营,在行业改造调整网点过程中,西中市大丰布店,观西大兴布店、瑞和皮货店先后并入乾泰祥。大丰原来与协记、辛昌号称苏州棉布三鼎,合并后在乾泰祥宫巷一侧曾一度高悬〃大丰绸布商店〃牌子。1956年底,太监弄大丰丝棉商店又并入。商店由原来大丰经理朱蓉江、源昌祥经理史德生和大新经理徐子屏为私方主任,顾治平、方梦忆两人任正副公方代表,全店有30多名职工。
  解放后几十年来,乾泰祥励精图治,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苏州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开屡获行业先进集体称号。1980年,获江苏省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又被江苏省商业厅定为市内四个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乾泰祥这家老字号更是青春焕发,老树发新枝。面对纺织品市场的新变化,积极开拓货源渠道,恢复高中档呢绒和丝绸传统经营特色,成为一个多品种、多花色的专业绸布商店。
  游人熙攘的观前,商业繁盛,汇集四周的百年老字号和老店比比皆是。上述介绍的几家仅是观前老字号中的一部分。据资料记载,观前在30年代初,已呈空前繁荣景象。粗略统计一下,当时设在观前的金融机构有中国、交通、吴县田业、上海、国华、中国实行、信孚等7家银行,以及保大、义康、义大、久丰4家钱庄;百货公司有景德、兄弟、钱恒森,另有华大、联和、馀昌、泰丰4家公司;银楼有恒孚、彩凤、天丰、天成;绸布庄有乾泰祥、怡和祥、同仁和、天祥、瑞和祥、瑞泰丰、瑞信泰、久昌;书局有小说林、振新、世界、商务、文怡、交通、平江;药房有太和、中英、华英、华美、中西、中央;土特产商店有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陆稿荐、马咏斋、文魁斋、周万兴;菜馆有老丹凤、松鹤楼、自由农场、易和园、月宫饭店、合作农场;面馆有观振兴;照相馆有柳村、松石轩、大光明、中华、康生;影剧院有青年会、中央、东方;浴室有汇金泉、新汇金、蓬瀛、聚兴园、复兴园;茶馆有云霖阁、吴苑;旅馆有大陆、新苏、安东;还有毛恒凤的苏扇,西兴盛的烟丝,张万源、屠鸿兴的牙刻;等等。抗战前夕,观前又增加了金城银行和鸿盛、鸿源、振苏、庆泰钱庄,以及汪瑞裕茶号、国际照相馆、吴宫饭店、新雅饭店、新安茶室等;太监弄
  增设了苏州老正兴、上海老正兴、味雅、三吴等菜馆酒楼。
  百年观前,风雨沧桑,这些老字号店肆虽然此兴彼衰,有生有灭,但它们繁荣了观前的商贸,增添了这条苏城名街的风采,也为百年观前的经济奠下了一块块坚厚的基石。
  “陆稿荐”的传说
  苏州临顿路上,过去有一家熟肉店,本是夫妻老婆店,小得一眼眼,老板姓陆。这家店里平日冷冷清清,呒啥生意,夫妻俩穷得饭也吃不上。有一年四月十四,陆老板清早起来打开店门,看到一个老叫化子躺在一条草荐上,看样子快要饿死了。陆老板看他十分苦恼,便把老叫化子扶到灶间去,让他躺在灶门口。老板娘见丈夫一早就把一个老叫化子接进门,嘴里唠唠叨叨地说:“屋里柴也呒没,生意也做勿成,还要请位老神仙进门,叫我拿什么上供?”一边说一边盛碗热粥汤给老叫化吃。老叫化也不客气,吃了粥汤站起身来,就走出门去了。
  过了一会,陆老板出门去买柴,走过一家药材店,看见门外晒了勿少药材,一阵阵香气扑鼻。他走上去打听:“这晒的是啥物事?”店伙回答说:“香料!”他灵机一动,走进药材店,把身上带的铜钿一塌刮子全买了香料,一根柴也没买,便回转来了。
  老板娘正在灶下等柴烧肉,老板转来却把一包香料倒进锅里,呒没柴烧怎么办呢?只好把屋里的破台子、三脚凳劈了当柴烧。可是烧了半日,火还是引不起来,真正急煞人!陆老板忽然看见壁旮旯里丢着一条破稿荐,顺手用火钳钳起来,丢进灶堂里。
  火引着后,不多久这锅肉香味出来哉,满屋香是香得来,边街上过路人也闻到了香味,都停下来东张西望,一时引来勿勿少少人,大家都挤在店门口,十分闹猛。平日和老板熟识的老乡邻,便问他说:“今朝你烧的肉为啥这样香?”陆老板笑了一笑,话还没讲出口,那老板娘因为劳累了半日,闻到肉香也蛮开心,举起手里的火钳,指着上面残存的半缕破稿荐,半开玩笑的向乡邻们讲:“借仔神火哉!”
  这一讲,陆老板倒也想起来了,接上去讲:“对哉!对哉!就是烧了这条破稿荐的缘故。还把碰到那个老叫化子,是他留下这条破稿荐的事,说了一遍。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人计算一下说,今朝正好是四月十四“轧神仙”日脚,这老叫化莫不是吕纯阳的化身。也有人不相信,争得面红头颈粗也辩不清爽。人群里有个穷书生,听见大家争来争去,一场呒结果,肉店里的香气,倒馋得他肠胃里酸水也要倒出来哉!他一面咽口水,一面慢条斯理向老板娘打破砂锅问到底:
  “睏在你店门前的叫化子,啥个样子阿记得哉?”
  陆老板想了想讲:“啊哟,这倒勿曾留心,只记得这个叫化子一直拿两只破钵头,口对口放在头下当枕头。”
  “两只破钵头,口对口?这倒象个迭口吕的吕字!”书生摇头晃脑,后来又问老板娘:“阿记得叫花子身上着啥衣裳?”
  “衣裳着得破勿过,腰里扎一条破草绳。”
  “破草绳?绳,纯!勿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