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罢,那个时候孙策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前来,那才是有来无回呢,可是这一次当他再次决议准备出兵九江之时,却没想到九江却又传来了消息,或许这就是明明只自有天意吧,孙策终于坐不住了。”
刘澜打开便条,上面的内容之时简简单单几个字,不过看样子孙策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着吴郡,不过没有了舅父吴景里应外合,孙策可没胆子贸然出兵,甚至刘澜觉得他还在等着草原与自己开战呢。”
刘澜看完便条,看了一眼徐庶,道:“九江传来的消息你看过了没有,有什么想法?”
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 寿春之战(156)()
“消息卑职已经看过了,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情报,孙策没那么大的胆子,更没那个实力,可是这消息传来非常突兀,说明其贼心不死,时刻想着要打回秣陵,只要小心盯着九江,想来不会有任何问题。”
“就现在的形式来看,抛开袁绍和曹操不说,身边的敌人就只要孙策和许贡二人罢了,但二人完全不同,许贡是真没那个实力,自身也没那个能力,最多虚张声势罢了。但孙策不一样,虽然也同样没有实力可是他却有胆量,再加上他的能力远远超过许贡,所以徐庶这份评价,并不客观,反而在刘澜的眼中,被这头饿狼盯上,就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不然等他出兵,那秣陵必然不保。”
当刘澜说出这番话时,徐庶的反应刘澜能看得出,虽然他最初很吃惊,但最后他却冷静下来,毕竟他也明白自己不会无的放矢,所以他非但没有露出任何对孙策不屑的表情,反而还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想听听主公为何如此高看他。
当然,如果还是几年前那番话的话,那徐庶也就只能继续笑一笑了,虽然当时他也吃惊为何主公会对素昧平生的小子如此了解,或者说是忌惮,这么多年来,能让主公这样小心的对手,可还没有出现呢。
当时的徐庶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觉得孙策不过徒有虚名罢了,不过就是刚及冠的小子罢了,就算有能耐,也不足为虑,但在秣陵之战开启之后,他发现自己好像还真是小瞧了这个对手,但随着战事的发展,他又发现好像对手没自己想的那么若,但也没主公说的那么强。
是以,此刻当主公再次老调重弹之后,徐庶的反应自然而然就有所变化,虽然嘴上没说,但别忘记了,在寿春的时候,孙策的实力风头都是最盛之际,而今时今日,孙策那么抵抗徐州军?
可是当主公说出他的顾虑之后,徐庶知道,确实是他考虑不周,用主公的话就是,现在的的孙策,不足为虑,就算借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出兵,因为我们徐州的主力就驻扎在广陵,他如果敢来犯境,那徐州军能够在瞬间返回秣陵,从海陆同时对孙策发起猛攻,所以他现在的蠢蠢欲动,只能说明这一次与徐州之战时的情形一模一样,他又要来犯秣陵了,不过这一回应该不是曹操在背后捣鬼,反而有可能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或许是知晓了袁绍要在高邮驻兵的消息,所以他觉得这是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终于有机会收复丹阳郡了。
一语点醒梦中人,正因为主公突然说道这一点,让徐庶瞬间明白了主公为何会说出最初的那番话,原来如此,孙策在九江,看起来一直蛰伏着,可其实他是在等待着一个机会,好像一条毒蛇,要么不动,要动就必然要取其性命。
刘澜看他终于反应过来,这才叹了一声,道:“这也是我在看到九江传来这样一道莫名其妙的消息之后才反应过来的,不然又不算什么大消息,陈到兄弟为何会传来这么没头没脑的消息呢,所以这里面一定另有隐情,我看啊,他这就是因为孙策出兵的时间有没有掌握,所以就提前向咱们预警呢,不过他大可放心,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袁绍不会来犯广陵,可话又说回来,就算文丑敢来,他孙策想要浑水摸鱼,我也有八法让他无法返回九江!
刘澜冷冷的说道,突然的杀气让孙策愣住了,冷汗直流,他一句很久没有看到主公这个反反应了,很多人都觉得主公现在就像是没了獠牙的猛虎,早已经无法与当年相提并论了,可是这一刻他才知道,老虎终归是老虎,永远不会变成猫,更不会变成宠物摇手乞怜任人宰割的。
这件事你去处理一下吧,鼓励鼓励他们兄弟俩,对了再有就是让他们把孙策最近的一些情况传回来,我想看看这孙策这些日子都做了些什么。俗话说知己才能知彼,有些话他不方便对徐庶直言,可是他心里却知道,这个孙策脾气大的很哩,虽然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但大少爷的脾气该少的一点都不少,当然最致命的起身还是他的气量,这些毛病如果只一点还没什么,可都在他身上,那必然是冲突易怒的少年,而在他这个年纪,又身居高位,这也注定了他最终的结局,所以说啊,另一个时代他的死并不偶然,甚至可以说是必然。
而这个时代,因为刘澜的出现,他没能真正掌握多大的权柄,但这些性格的弱点却一点都不少,所以只要从他平日的一些规律,就完全能够发现蛛丝马迹,这也是为什么刘澜会要他最近的行踪以及都见过谁,说了些什么话。
内卫的能耐有限,陈到其实也不可能什么内幕消息都知晓,但是一叶知秋,刘澜相信只要陈到能够把他掌握的消息传回来,他能把孙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都能够看穿了,当然在现在的九江,其实孙策并不是他真正担心的大敌,真正的对手说白了就只要周瑜一个。
如果说起来的话,这个周瑜,不,应该说这个孙策,完全是沾了自己的光,如果他夺取了江东,那么按照历史周瑜最终又回到了袁术的身边,可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周瑜却一直留在孙策左右,而如今,周瑜更是没有了回到袁术帐下的意义,所以死心塌地跟着孙策了。
他叹了一声,可惜他机关算尽,最后却便宜了孙策,不过就算不便宜孙策,难道等袁术覆没之后孙策还能投他不成,可能在袁术一有败绩的时候就一早就又转投孙策去了。
“对了,有件事我想听听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看能实施,你觉得有没有可能离间孙策和周瑜,不论用何计进行离间,只要能让他二人互相猜忌,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好能让孙策自己去铲除自己的左膀右臂,如果能成功,或许我们将兵不血刃进入九江,到时候根本就无须拉拢孙策,便能得孙家效力。”
对于二人,如果能把二人收到帐下,那无疑是刘澜实施九江战役的最终目的,当然如果只能收其一的话,他也不挑,不管是孙策还是周瑜都无所谓,当然了二人一起来头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刘澜知晓这样的可能性非常低,几乎没有这个可能,二人根本就没有投降的可能,当然了如果能成功离间二人的话,或许这些也就没什么可再忧将的了。
徐庶很认真的在听,他眼中闪过了一抹精光,或许是在某一个瞬间,心中想出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但看样子还不成熟,眼神又黯淡了下去,孙策重义气,而周瑜的情况他了解的不多,可别忘记这两人乃是义兄弟,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当然如果这件事容易的话,刘澜也就不会询问了,而是直接具体实施了。
他想了想,道:“机会很低,能够让他们义兄弟反目,普通的离间很难施行,毕竟这可是让二人手足相残啊。”如果现在二人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或许还能有可能,但在现在这样危机重重的环境之下,想让二人反目的可能性并不大。
刘澜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正在挫着折手指的他突然一顿,这一刻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美人计,王允用此计成功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所以他一瞬间就想到了曾经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大小乔,虽然还不知道他们二人是否与孙策周郎成亲,但就二人的姿色,那是完全可以让兄弟反目的,只可惜刘澜无法像王允那样控制貂蝉,更无法通过大小乔来让他二人反目,所以这个想法只是一个想法,甚至连提出来他都懒得提出来,因为根本就不切实际,更别说去实施了。
“既然主公提到,你卑职就与陈果联系下,看看又没有可操作的可能。”也许是职业使然,徐庶对陈到并不信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在主公身边效力的资历,所以对他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任的,就算主公对他深信不疑,但徐庶始终都留着一个心眼,但是陈果就不一样了,对他徐庶的非常信任的,这世上谁都可能投敌,但陈果绝对不会。
就算徐庶平时不停暗示自己,要相信陈到,就像信任陈果那样信任陈到,但是他做不到,毕竟陈到在孙策的时间太久了,难免是假潜伏真投敌,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或者说着是有着非常大的可能性的,所以就算有什么事情交代,他也是直接绕过陈到给陈果下令,而不会直接传令给陈到。
刘澜只能无奈的笑了笑,虽然也知道可能性不大,但还是说到:“问问也是好的,哪怕只有一成的希望,不问问又怎么知道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呢,对了,刚才离间这件事我倒是觉得大有文章可做。”
就在刚才那一瞬间,徐庶的表现忽然让他心中一叹,不管刘澜如何开导徐庶,他始终都对陈到不放心,这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不断有人在说着陈到的坏话,有些事情刘澜能够替他开脱,可有些事情,刘澜很难面面俱到,甚至他越为陈到开脱,就越会让徐庶提防,所谓三人成虎,好话说多了便是真的,假的说多了也会成真。
既然如此,那么可不可以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就孙策那点心胸,如果放出风声说一些诸如如果没有周瑜,刘澜早来打寿春,如果没有周瑜,九江早就不保之类的话,那孙策还能容得下周瑜吗?
刘澜阴冷一笑,他一句能够想到这个计划的成功性到底有多大了,甚至连他自己都有点激动起来,让周瑜杀孙策,以周瑜的聪明,很难,可让孙策杀周瑜,这些话就能事半功倍,甚至他都觉得,到时候孙策真的有了杀心,周瑜为了自保会不会被逼反,先下手为强?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主公,这些看起来好像能够十拿九稳的事情,可说白了都是小儿的玩意,只要仔细想想,根本就没什么危险,孙策和周瑜二人上当的可能性根本就没有,其实刚才主公在说起此事的时候,卑职就已经在心里想过了,非常困难。”
“看起来你还是不太懂啊,这些雕虫小技我也知道,确实是三岁小儿的玩意,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些话他们二人都听多了,会是什么反应?”
“这……”
徐庶犹豫了,刘澜却忽然脸色一冷,道:“徐庶,如果天天有人跟你说我要杀你,如果坊间天天说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害怕!”
徐庶面露难色,因为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发生,就算发生他也不会这么想,他很想这样回答,但他知道这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如果真说出来,反而像是和主公抬杠,心中叹了口气,算是彻底明白了主公的想法了道:“卑职明白了,就算无法让二人刀兵相见,也要让二人互相猜忌!”
“这就对了吗,或许我们这些小儿玩意无法让二人互相残杀,可必然会让二人互相猜忌,而我们的目的同样达到了,别忘了,孙策的心胸,和针眼一样,想让他充耳不闻,根本就没有可能。”
刘澜知道,这件事要么就是彻底使得二人反目,要么就是让二人共掌九江,毕竟孙策身边还有个晓事理的父亲在,所以他最后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看过演义的人都能知道,只要他的一句话,是完全能够改变孙策最终选择的。
徐庶走了,刘澜则在屋内背着手来回踱步,九江之战,虽然已经提上议程,但他必须等到袁绍与曹操开战才能发兵,对他而言,官渡之战或许会变换一个名字,甚至连结果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蝴蝶效应,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他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他现在真正关心也是最为关键的事情了。
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 寿春之战(157)()
徐庶走了,刘澜则在屋内背着手来回踱步,九江之战,虽然已经提上议程,但他必须等到袁绍与曹操开战才能发兵,对他而言,官渡之战或许会变换一个名字,甚至连结果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蝴蝶效应,但是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他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他现在真正关心也是最为关键的事情了。
原本在很多人眼中会是他人生最大的一场危机,在袁绍和曹操的围困下,自己的处境会非常的不利,但是刘澜却突然发现,因为袁术以此愚蠢的称帝,危机变成了希望,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蝴蝶效应,刘澜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存在而发生的改变,或者说从讨董之后,历史就已经与他所熟悉的三国乱世脱离了,那个熟悉的历史变成了现在陌生的环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没人知晓,包括刘澜自己也一样。
但总体来说,袁术称帝的历史或者说一些大体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袁术雄踞冀州,曹操坐镇许都,如果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自己窃取了原本属于刘备的徐州和孙策的丹阳。
而曹操和袁绍因为自己的出现其实都受到了限制,当然最大的变数还是袁术,在他的记忆之中,袁术确实是在这个时间段称帝,但是并非是在这个时间点覆没,曹操在拿下平阿之后便没有再继续南下,而是因为桃花汛返回了许都,之后对张绣发起了讨伐,曹安民与典韦战死。
如果他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偏差,毕竟他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其实并没有那么深刻,书看过一遍,老三国新三国的连续剧看过几回,但对三国的了解,其实更多的还是从游戏里所熟悉,就好像太史慈,当他在游戏里看到有这样一员不逊色与关羽的大将居然出现在北海郡时,彻底懵了,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根本就不知道太史慈这个人。
所以立刻百度,才算真正知晓了太史慈,所以对于很多武将,刘澜最初知晓也们除了一吕二赵的顺口溜,便是游戏了,所以对他们的生平或许有所了解,但真实历史发生了什么其实并不知晓。
当然一些毕竟出名的历史事件他还是清楚的,而此时此刻,袁术很显然会提前覆没,衣带诏在同一时期并未出现,当然还有曹操与张绣之间的恩怨,但刘澜知道如果袁绍不出兵,那曹操一定在消灭袁术之后,不惜一切代价消灭张绣,以此确保自己后方的安全,那时候他会再次考虑在自己和袁绍之间做出选择。
怎么选,如何选,刘澜想不到,就像他觉得曹操是真正的英雄反过来刘表才是狡猾的奸雄,是伪善无耻之徒一样,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曹操成为了袁绍的马仔,为其马首是瞻,所以当温恢送来冀州的那封书信之后,他就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了。
与袁绍反目,就意味着同时与袁绍和曹操甚至还有一些他看不到的威胁反目,而与曹操反目,则只有曹操一人,如何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刘澜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徐州目前就算有防御袁曹的能力,也没有反击的能力,他已经快要拖垮了,打仗就是打钱粮和人口,谁的底子厚谁就能笑到最后,显然刘澜在三次徐州之战中已经耗去了家底,当然与这俩诸侯比起来,刘澜其实也就比袁绍差了那么一点,因为他还有着背后的一些软实力。
甄家与糜家对他的支持,之前刘澜能靠徐州的家底为所欲为,而现在为了保卫广陵,他不得不再一次启用了糜竺,当然他也知道,这二人别看都是精明的政治家,可说白了还是老奸巨猾的商人,明白什么是奇货可居,莫说是甄豫在他还未发迹之时就像给予帮助,就算是糜竺,也一早就表态愿意倾家荡产来支持自己。
刘澜能不明白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吗,就好像冀州的世家那样,他们是有自己的政治诉求的,这些支持拿起来容易,用起来可就扎手了,所以刘澜一直都没有赞成,他害怕,害怕他们尾大难出,像朱元璋除掉沈万三一样。
他一直在苦苦支撑,而现在终于妥协了,他得到了糜家和甄姜梁大财力世家的支持,虽然刘澜口中说这都是借的,战后一定会还,但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这点前来对于两大家族来说九牛一毛,他们需要的甚至都不是自己的感激。
他们要做的和展示给自己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忠臣,刘澜直到他们什么也不要,甚至回去之后就把自己强塞给他们的欠条撕掉之后才想明白的,如果他们二人只是一个人撕掉了单据,那或许这里面还有其他原因,但同时撕毁,而没有任何商议却能有这样的默契度,那这里面可就大有原因了。
这也是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要展示的是自己的忠诚,而不是让自己去感激他们在困难时期的权利帮助,不,他们的眼光可没那么低,他们现在几乎是全力在支持着自己,比任何人都要无条件的支持自己。
要什么就给什么,就算倾家荡产也无妨,因为他们已经上了自己的船,下不去了,与其他的官员比起来,他们两家是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的,呀么刘澜成功他们做外戚,要么和刘澜一同覆没,最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其实甄豫一早就想好了出路,老二跟着刘澜,他留在冀州帮衬着袁绍,到时候在把老三放在其他诸侯那里,最后不管谁坐了天下,甄家都少不了荣华富贵,这是所有世家的一贯作风,可是最后却阴差阳错,连甄家都迁移到了徐州。
无极整整十万亩良田就这样在来到徐州之后被处理掉,随意刘澜用十万亩作为回报,但甄家没人承这个情,中山的田都是丰腴土地,而徐州呢,怎么比,再来就是甄家在中山可以雇佣佃农,老为他们家的土地耕作,而在徐州呢,已经变成了荒地。
来到徐州,对甄家来讲,除了躲过了袁绍的报复之外,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好处,甚至随着徐州的失守,他这徐州城内最大的土财主又不得不远遁秣陵,可徐州的土地,却成了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