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览则为右路,文丑亲自坐镇中军。
如果要对选择突破口的话,选择高览与文丑显然并不合适,毕竟他二人都乃冀州军,要孤立分散其部,且不说夏侯的反应,另一方必定会不顾一切来援,而如果选择夏侯的话,则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首先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能不能保住他们准确无误的传递消息?其次对于夏侯文丑会不会向救援高览一样不顾一切,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一旦他们之间交流本来就有阻碍的话,无法准确传递情报,那么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先派出疑兵来迷惑文丑,让他相信关羽就在自己对面的琰城,而这个时候夏侯求援过来,你说他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
肯定不会是夏侯遇到了关羽,自然而然会认为这是夏侯在拖延时间,不过是想要保存实力罢了,这情况出现的可能极大,当然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一定能够成功,到时候消灭夏侯就一定可以成功。
可刘澜却犹豫了一下,看向关羽说道:“既然云长要迷惑关羽,那不知道要用多少部队充作疑兵?又要用多少部队去攻击夏侯?”
夏侯可不比其他,没那么容易对付,所以刘澜这番话更多的还是希望他能够仔细思考一下,此事到底是否行。
所以说曹操这个任命,虽然好像没有说主将副将,可他从点曹仁为将的那一刻,就已经直接告诉朱灵曹仁为此战的主将了。
不然,难不成让霸道的曹仁给他当副将,到时候也会把他的权给夺了,这种事如果是别人也许不会发生,可曹仁不会,更何况还是朱灵这样的外姓武将,若懂得察言观色,那还好一点,不然让他在部队里寸步难行。
曹操让二人离开了,可却独独留下了郭嘉,不是曹操不信任朱灵,而是因为对手不同,朱灵是他很看中的一员将领,可是在与赵云几次三番的交手中,只有曹仁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才是曹操为何每一次都会单单点将曹仁的关键。
而把郭嘉留下来,说到底还是有些话希望他能够让朱灵明白,毕竟他是不可能直接说出来的,那样就成了承诺和保证,这是任何上位者最为忌讳的事情,但借郭嘉之后就不同了,有回旋的余地,就算秋后算账,他也完全可以推脱出去,对这些毫不知情。
这件事情上,曹操希望朱灵能够理解,并最大程度的配合曹仁,而至于留下郭嘉,曹操自然不是单单为了这件事,而是想听听他对刘澜和文丑之间的决战有什么看法,其实他心里还是很希望两军能够僵持在琰城的,谁也奈何不了谁,那他就有机会扫荡徐州。
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可能会变成现实,虽然郭嘉明白曹操的想法,但毕竟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一仗双方分出胜负的可能性很大,但至于谁能取胜,不好说。
曹操愕然抬头:“你认为刘澜会胜?”
如果袁绍能赢,郭嘉肯定会直接明说,但他却含糊其辞,就说明这位曾经对刘澜极为不屑的郭嘉真的很看好刘澜。
“曹公难道不看好吗?”郭嘉狡黠一笑,反问道。
“看好是看好,但我觉得文丑还是有机会的。”徐州就在眼前,文丑大军压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文丑肯定会拼命,所以刘澜就算胜,也一定会是惨胜。
当然二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白了都是参考过往的经历得出的结果,可别忘了过往的经历毕竟是过往的经历,并不等于这一次冀州军还会败,说不得在吸取经验教训后,会改头换面,迎来一场大胜。
一次将刘澜击向深渊,这种情况,在战争之中很普遍,也经常出现,鹿死谁手,还真有些让人期待。
而在此时的琰城县内,在议事厅中,刘澜与几员将领见面,听取这些天关羽对战局的部署,可以说这几天不仅仅是文丑在调兵遣将,关羽也同样在调兵遣将,甚至在观察了文丑在开城的情况之后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就等着给予文丑致命一击了。
如今开城的情况,是三股势力,第一股乃文丑,第二股乃高览第三股则是夏侯,可随着他们南下,又有不同,坐镇开城的高夔,变成了四顾势力。
这四顾势力,浩浩荡荡向琰城杀奔而来,三路并进,可以说文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但是他三路大军看起来密集行军,齐头并进,可只要运用得当的话,其实是可要对其进行分化和瓦解的,也就是说关羽希望这一仗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法,先解决其中一部敌军。
而在选择敌军的时候,关羽却有些难以抉择了,本来他想和帐下大将研究出一个方案后向徐州汇报的,可不想他们还没研究,刘澜却在这个时候抵达琰城了。
刘澜抵达琰城,只是为了来鼓舞士气,没想到却因缘际会之下遇到了这样一个情况,既然来都来了,他当然要听听看关羽他们是怎么打算的了,虽然他乃征西将军,可他也懂得不该去越级指挥,这个时候直接是关羽,就得由关羽来,至于他嘛,则可以帮他们参谋参谋,这对现在的刘澜来说,也算是他的强项了。
敌军为了能够快速抵达琰城,势必不可能统一行动,这无可厚非,把部队分成三股,更能够随时支援,形成掎角之势来应对关羽,而在分兵而来时,夏侯选择了从西面而来,高览则为右路,文丑亲自坐镇中军。
如果要对选择突破口的话,选择高览与文丑显然并不合适,毕竟他二人都乃冀州军,要孤立分散其部,且不说夏侯的反应,另一方必定会不顾一切来援,而如果选择夏侯的话,则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首先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能不能保住他们准确无误的传递消息?其次对于夏侯文丑会不会向救援高览一样不顾一切,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一旦他们之间交流本来就有阻碍的话,无法准确传递情报,那么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先派出疑兵来迷惑文丑,让他相信关羽就在自己对面的琰城,而这个时候夏侯求援过来,你说他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
肯定不会是夏侯遇到了关羽,自然而然会认为这是夏侯在拖延时间,不过是想要保存实力罢了,这情况出现的可能极大,当然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一定能够成功,到时候消灭夏侯就一定可以成功。
可刘澜却犹豫了一下,看向关羽说道:“既然云长要迷惑关羽,那不知道要用多少部队充作疑兵?又要用多少部队去攻击夏侯?”
夏侯可不比其他,没那么容易对付,所以刘澜这番话更多的还是希望他能够仔细思考一下,此事到底是否行。
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可能会变成现实,虽然郭嘉明白曹操的想法,但毕竟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一仗双方分出胜负的可能性很大,但至于谁能取胜,不好说。
曹操愕然抬头:“你认为刘澜会胜?”
如果袁绍能赢,郭嘉肯定会直接明说,但他却含糊其辞,就说明这位曾经对刘澜极为不屑的郭嘉真的很看好刘澜。
“曹公难道不看好吗?”郭嘉狡黠一笑,反问道。
“看好是看好,但我觉得文丑还是有机会的。”徐州就在眼前,文丑大军压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文丑肯定会拼命,所以刘澜就算胜,也一定会是惨胜。
当然二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白了都是参考过往的经历得出的结果,可别忘了过往的经历毕竟是过往的经历,并不等于这一次冀州军还会败,说不得在吸取经验教训后,会改头换面,迎来一场大胜。
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徐州之战(214)()
关羽的坚持,让刘澜忍不住笑了起来,关羽这个人认死理,认定了的事情,就算刘澜自己,都不大可能改变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为了找胡金锭,一找就是几十年,之间刘澜给他说了多少媒都被拒绝,如果不是碰上一个更爱钻牛角尖的张子研,只怕关羽现在还是单身一人。
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关羽的为人,而他要求刘澜离开,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刘澜是有自己的小盘丝的,就是希望在关羽离开之后,他来指挥琰城撤退的事宜,可现在看起来关羽可能猜到了自己的小心思,如果自己不退的话,可能他还真的不会考虑出兵的事情。
他摇着头,只好妥协,他也清楚关羽会在这件事情上如此计较的关键,原因还在甄姜哪里,再加上刘澜现在身份不同,所以他的表现才会显得如此激动,如果刘澜有个好歹,那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样的事情,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发生。
“既然这样,我这就回徐州。”
刘澜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变得有些有些严肃起来,看向关羽,道:“云长,这件事我依你,现在就返回徐州,可接下来的徐州之战你也要务必小心,我不求你战之能胜,但最少要保证不败,最不济我们还可以渡江前往秣陵,所以这一仗你不要压力太大,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接受。”
刘澜这次出现在琰城,虽然是慰问三军,可说白了其实是给关羽减压来的,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一仗的重要性,关羽自然也很清楚,一旦失败,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这个时候整个徐州的重担都背在他一人身上,虽然现在看起来,关羽好像泰然自若,没有一旦压力,可这些又怎么可能只是表面所看上去的那样呢?
就像刘澜所说的那样,急着让他回去,当真只有这几点原因那么简单吗?肯定不会,不然的话,关羽又怎么可能会以不出兵来威胁他,这事就算他又那些个理由,其实还是无法解释的,那么就只能有一个可能,就是现在关羽虽然对徐州之战看上去信誓旦旦,可他心底里其实也没底。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留着刘澜在琰城,就会变得极度危险,他是绝不可能允许刘澜置身于危险之中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关羽才会以拒绝出兵来要挟刘澜返回徐州,所以刘澜这才给他露个底。
虽然这种情况之下说这些话对战斗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还有让将领们萌生其他想法,可是刘澜明白,不能让关羽继续背负这样的压力作战了,而能给他解压的方式只能从他口中告诉他,这一仗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
这番话如果是对别人说的话,可能他会认为刘澜这是在宽慰他,可关羽,他们相识多年,他对自己的分出了解,他也清楚刘澜向来就是这样的人,对于人他无比看重,反而是郡县则很一般,所以在说出这番话后,也算是对关羽交个底,给他解决所有的后顾之忧,接下来的徐州之战希望他能放手去干,不管什么结果他都能接受。
刘澜说完,就按中盯着关羽,观察他的反应,见他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刘澜又继续说道:“好了,你就尽快准备吧,明天我陪你去军营走走,下午就离开。”
“诺。”关羽施礼道。
三天后关羽率领徐州军主力北上琅琊,为了避开耳目,部队伪装前行,并成功迷惑了文丑中路部队,待躲过文丑之后,随即合兵一处,主力加速北上开城。
而在关羽北上的同时,青州军开始出现异动,造成琰城主力部队将要向徐州继续南撤之假象,大量军粮物资一车车频频被运送到徐州,文丑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当即向左右高览与夏侯惇传书,要求二人务必加快行军速度,在关羽南撤之前将徐州军主力聚歼在琰城。
在当天休息之时,高览收到了文丑的军令,对于关羽即将难逃的消息,高览持着怀疑态度,虽然文丑怀疑这是因为刘澜还没有下定决心与其交战,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关羽并没有实力与己交锋,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现,文丑绝不能允许关羽的摄山营继续南下,毕竟是深入徐州作战,关羽退得越后,对于摄山营就越有利。
不想出现任何偏差的文丑,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旦真让徐州主力一直南撤,那他们的战线就会一直延长,这么长的补给线将是十分致命的,反之如果能够在琰城与关羽作战,不论胜负,最少不用去太多考虑补给线的情况。
可文丑的命令再穿到高览手中之后,他却有些看不懂刘澜和关羽到底想要干什么了,难不成刘澜又想像以前他败退东莞那样故技重施吗?现在的情况容不得他不这样想,那时的情况和现在何等相似,同样的一路撤退,一直逃到了东莞,结果却突然反击,导致他的部队大败而回。
他盯着地图,有些担忧,虽然与文丑担心的点不同,但是他显然更害怕一直追击造成的不良后果,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刘澜真的要放弃徐州,不过这个可能性并不大,所以对于文丑的命令,高览是持谨慎态度的。
高览抬头看来眼帐下的几员偏将,见他们同样沉思不语,高览也没有再去询问,对于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高览虽然很想知晓,可他轻蹙,这几人都是谨慎的性格,绝不会轻易做出结论。
“我知道大家都无法判断刘澜的真实意图,不敢轻易做出判断,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刘澜是绝不可能主动放弃徐州撤回秣陵的,所以关羽现在南撤的意图实在让人不解,可消琰城的粮草成车成车源源不断向徐州运输,这几乎坐实了他们撤退的事实,大家都来说说看,关羽这是要做什么,还是这本身就是一个假象,他是要让我们误以为他要南撤,放松警惕,杀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关羽的坚持,让刘澜忍不住笑了起来,关羽这个人认死理,认定了的事情,就算刘澜自己,都不大可能改变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为了找胡金锭,一找就是几十年,之间刘澜给他说了多少媒都被拒绝,如果不是碰上一个更爱钻牛角尖的张子研,只怕关羽现在还是单身一人。
从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关羽的为人,而他要求刘澜离开,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刘澜是有自己的小盘丝的,就是希望在关羽离开之后,他来指挥琰城撤退的事宜,可现在看起来关羽可能猜到了自己的小心思,如果自己不退的话,可能他还真的不会考虑出兵的事情。
他摇着头,只好妥协,他也清楚关羽会在这件事情上如此计较的关键,原因还在甄姜哪里,再加上刘澜现在身份不同,所以他的表现才会显得如此激动,如果刘澜有个好歹,那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样的事情,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发生。
“既然这样,我这就回徐州。”
刘澜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变得有些有些严肃起来,看向关羽,道:“云长,这件事我依你,现在就返回徐州,可接下来的徐州之战你也要务必小心,我不求你战之能胜,但最少要保证不败,最不济我们还可以渡江前往秣陵,所以这一仗你不要压力太大,什么样的结果我都能接受。”
刘澜这次出现在琰城,虽然是慰问三军,可说白了其实是给关羽减压来的,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一仗的重要性,关羽自然也很清楚,一旦失败,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这个时候整个徐州的重担都背在他一人身上,虽然现在看起来,关羽好像泰然自若,没有一旦压力,可这些又怎么可能只是表面所看上去的那样呢?
就像刘澜所说的那样,急着让他回去,当真只有这几点原因那么简单吗?肯定不会,不然的话,关羽又怎么可能会以不出兵来威胁他,这事就算他又那些个理由,其实还是无法解释的,那么就只能有一个可能,就是现在关羽虽然对徐州之战看上去信誓旦旦,可他心底里其实也没底。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留着刘澜在琰城,就会变得极度危险,他是绝不可能允许刘澜置身于危险之中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关羽才会以拒绝出兵来要挟刘澜返回徐州,所以刘澜这才给他露个底。
虽然这种情况之下说这些话对战斗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还有让将领们萌生其他想法,可是刘澜明白,不能让关羽继续背负这样的压力作战了,而能给他解压的方式只能从他口中告诉他,这一仗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
这番话如果是对别人说的话,可能他会认为刘澜这是在宽慰他,可关羽,他们相识多年,他对自己的分出了解,他也清楚刘澜向来就是这样的人,对于人他无比看重,反而是郡县则很一般,所以在说出这番话后,也算是对关羽交个底,给他解决所有的后顾之忧,接下来的徐州之战希望他能放手去干,不管什么结果他都能接受。
刘澜说完,就按中盯着关羽,观察他的反应,见他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刘澜又继续说道:“好了,你就尽快准备吧,明天我陪你去军营走走,下午就离开。”
“诺。”关羽施礼道。
三天后关羽率领徐州军主力北上琅琊,为了避开耳目,部队伪装前行,并成功迷惑了文丑中路部队,待躲过文丑之后,随即合兵一处,主力加速北上开城。
而在关羽北上的同时,青州军开始出现异动,造成琰城主力部队将要向徐州继续南撤之假象,大量军粮物资一车车频频被运送到徐州,文丑收到这一消息之后,当即向左右高览与夏侯惇传书,要求二人务必加快行军速度,在关羽南撤之前将徐州军主力聚歼在琰城。
在当天休息之时,高览收到了文丑的军令,对于关羽即将难逃的消息,高览持着怀疑态度,虽然文丑怀疑这是因为刘澜还没有下定决心与其交战,甚至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关羽并没有实力与己交锋,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现,文丑绝不能允许关羽的摄山营继续南下,毕竟是深入徐州作战,关羽退得越后,对于摄山营就越有利。
不想出现任何偏差的文丑,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旦真让徐州主力一直南撤,那他们的战线就会一直延长,这么长的补给线将是十分致命的,反之如果能够在琰城与关羽作战,不论胜负,最少不用去太多考虑补给线的情况。
可文丑的命令再穿到高览手中之后,他却有些看不懂刘澜和关羽到底想要干什么了,难不成刘澜又想像以前他败退东莞那样故技重施吗?现在的情况容不得他不这样想,那时的情况和现在何等相似,同样的一路撤退,一直逃到了东莞,结果却突然反击,导致他的部队大败而回。
他盯着地图,有些担忧,虽然与文丑担心的点不同,但是他显然更害怕一直追击造成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