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龙骑-第11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刘澜对治下颁布的一道决曹审核令,汉代审理案件,各亭里由有三老,选年高有德者,调息争讼,体现汉代德主刑辅的法制思想,县由县令兼理司法,并设县丞专理司法,郡由郡守兼理司法,并设决曹掾专理司法。

    而刘澜进行改革之后,将决曹设置成为了四级,第一级为各亭最基层决曹,主官为决曹吏掾,第二级为各县中级决曹,设决曹史专理司法,断罪决狱。第三级为郡也就是决曹掾史,第四级为决曹从事,最后还设最高级决曹长,由张昭兼任。

    这是刘澜仿照后世设立的司法体系,虽然缺陷很大,但毕竟在这个年代,刘澜现在有精力做到这些已经真的不错了,换成任何一方诸侯,这个时候也不会向刘澜对司法体系投入这么大的精力。

    但刘澜做事就是如此,既然要改革司法体系,建立军事法庭那么就干脆能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方,先把摊子铺开,然后一步步完善呗,这就是刘澜最初的想法,当然他真正的想法还是要把死刑的权利拿回来,交给决曹长来处理。

    而在决曹长的处理中,同样斗智斗勇的情况发生了,只不过这一回是刘澜与张昭之间的隔空较量。

    张昭对于刘澜的任免给出的回答是精力不济,很难兼顾,所以请主公考虑他人,或就保留现有司法体系,以各州刺史为最高决曹长,负责死刑审核,对于张昭请辞决曹长一职,刘澜有些出乎意料,可细细一琢磨,却也反应过来他这是在以退为进。

    说白了首先是他认为现有的司法体系是健全的,大汉朝已经用了四百年,没出现什么问题,其次他是对刘澜莫名其妙的改革不是很满意,以他的思想,司法体系完全没必要改革,毕竟大汉朝的虽然承秦律,但终究还是讲究德主刑辅。

    

第二千一百四十章 平定扬州(171)()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不管何时何地肯定都用得着也一定会用得上,但是如果是刘澜们使用,那又会变成另一种情况,博弈,不错,因为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是需要博弈的,不管是你的的大臣们还是你的对手,都不可能太直接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文书写得越好,态度表达的越明确,那回旋的余地也就会越大,这就是政治,张昭如果不上这封婉拒的文书,他就不可能拿到刘澜为他做主的许诺,可张昭上这道文书,难道只是为了拿这份保障?

    当然不是,他是想拿‘尚方宝剑’,刘澜当然清楚他的心思,他主持内阁,却没有实权,这情况完全就是有丞相之名,而五丞相之实,他这个位置看起来位高权重,可说白了他自己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唯一有的内阁权利,也需要内阁通过才可作出决定,而不是他自己做决定,而这个大决曹同样如此,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利,所以他看似推脱,好像有很大的困难,说白了这个职务看上去是最高的司法机构,却又没有与廷尉相同的最高司法权利,他当然要推脱,以此来给自己争取类廷尉的权利,但最后的结果是刘澜退了一步,张昭也退了一步,不能说皆大欢喜,但都能接受。

    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所包含的可就太多了,就好像军事和外交,你可以说他们属于政治,也可以说他们涉及政治,当然军事和外交又不等同于政治,很奇妙,但却又彰显出政治的特性。

    外交辞令的表达用委婉的说辞去表达自己的中心目的,而战争又是政治外交的第一步或最后一步,刘澜对孙策的第一次九江之战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而这一次的战争虽然没有使用,可战争爆发的原因却是豫章突发的战事,但与荆州的联盟,却无疑是战争外交的重要一环。

    而历史上的连横合纵还是远交近攻,其实都属于战争外交的一种,包括刘备与孙权联盟,大多时候刘澜是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战争,但现在的世道,战争才是主流,但按照刘澜的预期,最多三五年,当官渡之战能够有了一个结果大致的结果时,那时,关东的战场将不再只有战争,外交将会成为主流,因为刘澜是肯定不会让袁绍做大的,更不会让曹操灭了袁绍。

    所以未来关东毫无疑问将会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绍与曹操再加上他刘澜,三大诸侯将会是未来合纵的最大看点,那时三方将会在政治上表现出各自的卓绝才能,而军事将会被政治与外交所取代,不到谈无可谈,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非常低。

    这结果刘澜期待嘛,或者说他不期待都不成,因为这是对他最好的结果,不然不管是谁战胜了对方,刘澜都很难与之抗衡。所以军事是一回事,政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能够用外交手段解决的事情,那刘澜或者所有人都不会用军事,军事一定是外交的最后手段,可如果真到了要动用军事手段的时候,那一定是非常的干净利落,似袁绍这般优柔寡断之人还真不多。

    反正如果他是袁绍的话,那讨曹的檄文一定不会那么早就公布,而是会选择拿下白马,确保了可以安全进入兖州之后再公布,甚至是等打到许都再公布,用兵嘛,还和谦谦君子一样,和对方约定好时间地点,摆开阵势一战高下,那是战国时期的风气,在汉末早就不适用了。

    但这世上就有一些这样的人,徐晃和关羽最初不都是这样嘛,可现在呢?不都得与时俱进,换句话说,你不出奇,那就等着被别人出奇制胜,现在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以正用兵的主流了,而是奇正结合,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这就是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复古,最后被打脸的只会是这些守旧派。

    有能力才会掌握权力,政治的白痴,最后只会被玩死,刘澜这样,曹操这样袁绍也一样,不管后世对袁绍的评价如何不堪,单就能力来说,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罢了。

    而刘澜其实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初,其实所想的非常简单恶容易,毕竟后世那么多穿越小说,再加上对历史的了解,想要出人头地甚至是代汉而居之那还不容易,可事实上又是什么呢,一直不上不下,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就是他早期不仅是政治白痴,更没有成功的智慧和能力,想要成功没那么简单,所以刘澜这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是学习用人的过程,用错人是一回事,把对的人用错又是一回事。

    刘澜用简雍,就是用错人,而用徐晃就是把对的人用错,绝对的信任换来的却是没有受到任何抑制的权利,虽然他对得起刘澜对他的信任,可如果不是徐晃而是另外一人呢,刘澜这样做,不是对徐晃好,反而是逼着徐晃这样的忠诚去谋反。

    因为他的权利在辽东已经无法受到限制了,哪怕是刘澜也很难对他进行约束,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始作俑者就是刘澜,放权看似简单,甩手掌柜看起来逍遥,可谁真这么做而不管不问,那你就等着被取而代之吧,因为你是典型的政治白痴。

    好在刘澜在飞快成长中及时弥补了自己之前犯下的过错,现在谁还会说徐晃造反?早就没有这样的声音了,为什么,徐晃在辽东的权利受到了抑制,他已经失去了造反自立的机会。

    这就是刘澜的成长,而甩手掌柜看上去是逍遥了一些,可权利却始终都在刘澜自己的手中掌握着,内阁说白了就是他的秘书处,是在为他处理公务,所以刘澜看上去是甩手掌柜,他却用了一些非常漂亮的手段,来让大臣们替他干更多的事。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不管何时何地肯定都用得着也一定会用得上,但是如果是刘澜们使用,那又会变成另一种情况,博弈,不错,因为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是需要博弈的,不管是你的的大臣们还是你的对手,都不可能太直接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文书写得越好,态度表达的越明确,那回旋的余地也就会越大,这就是政治,张昭如果不上这封婉拒的文书,他就不可能拿到刘澜为他做主的许诺,可张昭上这道文书,难道只是为了拿这份保障?

    当然不是,他是想拿‘尚方宝剑’,刘澜当然清楚他的心思,他主持内阁,却没有实权,这情况完全就是有丞相之名,而五丞相之实,他这个位置看起来位高权重,可说白了他自己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唯一有的内阁权利,也需要内阁通过才可作出决定,而不是他自己做决定,而这个大决曹同样如此,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权利,所以他看似推脱,好像有很大的困难,说白了这个职务看上去是最高的司法机构,却又没有与廷尉相同的最高司法权利,他当然要推脱,以此来给自己争取类廷尉的权利,但最后的结果是刘澜退了一步,张昭也退了一步,不能说皆大欢喜,但都能接受。

    这就是政治,而政治所包含的可就太多了,就好像军事和外交,你可以说他们属于政治,也可以说他们涉及政治,当然军事和外交又不等同于政治,很奇妙,但却又彰显出政治的特性。

    外交辞令的表达用委婉的说辞去表达自己的中心目的,而战争又是政治外交的第一步或最后一步,刘澜对孙策的第一次九江之战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而这一次的战争虽然没有使用,可战争爆发的原因却是豫章突发的战事,但与荆州的联盟,却无疑是战争外交的重要一环。

    而历史上的连横合纵还是远交近攻,其实都属于战争外交的一种,包括刘备与孙权联盟,大多时候刘澜是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战争,但现在的世道,战争才是主流,但按照刘澜的预期,最多三五年,当官渡之战能够有了一个结果大致的结果时,那时,关东的战场将不再只有战争,外交将会成为主流,因为刘澜是肯定不会让袁绍做大的,更不会让曹操灭了袁绍。

    所以未来关东毫无疑问将会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绍与曹操再加上他刘澜,三大诸侯将会是未来合纵的最大看点,那时三方将会在政治上表现出各自的卓绝才能,而军事将会被政治与外交所取代,不到谈无可谈,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非常低。

    这结果刘澜期待嘛,或者说他不期待都不成,因为这是对他最好的结果,不然不管是谁战胜了对方,刘澜都很难与之抗衡。所以军事是一回事,政治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如果能够用外交手段解决的事情,那刘澜或者所有人都不会用军事,军事一定是外交的最后手段,可如果真到了要动用军事手段的时候,那一定是非常的干净利落,似袁绍这般优柔寡断之人还真不多。

    反正如果他是袁绍的话,那讨曹的檄文一定不会那么早就公布,而是会选择拿下白马,确保了可以安全进入兖州之后再公布,甚至是等打到许都再公布,用兵嘛,还和谦谦君子一样,和对方约定好时间地点,摆开阵势一战高下,那是战国时期的风气,在汉末早就不适用了。

    但这世上就有一些这样的人,徐晃和关羽最初不都是这样嘛,可现在呢?不都得与时俱进,换句话说,你不出奇,那就等着被别人出奇制胜,现在的战场已经不再是以正用兵的主流了,而是奇正结合,灵活多变的战术风格,这就是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想要复古,最后被打脸的只会是这些守旧派。

    有能力才会掌握权力,政治的白痴,最后只会被玩死,刘澜这样,曹操这样袁绍也一样,不管后世对袁绍的评价如何不堪,单就能力来说,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罢了。

    而刘澜其实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初,其实所想的非常简单恶容易,毕竟后世那么多穿越小说,再加上对历史的了解,想要出人头地甚至是代汉而居之那还不容易,可事实上又是什么呢,一直不上不下,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就是他早期不仅是政治白痴,更没有成功的智慧和能力,想要成功没那么简单,所以刘澜这一路走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是学习用人的过程,用错人是一回事,把对的人用错又是一回事。

    刘澜用简雍,就是用错人,而用徐晃就是把对的人用错,绝对的信任换来的却是没有受到任何抑制的权利,虽然他对得起刘澜对他的信任,可如果不是徐晃而是另外一人呢,刘澜这样做,不是对徐晃好,反而是逼着徐晃这样的忠诚去谋反。

    因为他的权利在辽东已经无法受到限制了,哪怕是刘澜也很难对他进行约束,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始作俑者就是刘澜,放权看似简单,甩手掌柜看起来逍遥,可谁真这么做而不管不问,那你就等着被取而代之吧,因为你是典型的政治白痴。

    好在刘澜在飞快成长中及时弥补了自己之前犯下的过错,现在谁还会说徐晃造反?早就没有这样的声音了,为什么,徐晃在辽东的权利受到了抑制,他已经失去了造反自立的机会。

    这就是刘澜的成长,而甩手掌柜看上去是逍遥了一些,可权利却始终都在刘澜自己的手中掌握着,内阁说白了就是他的秘书处,是在为他处理公务,所以刘澜看上去是甩手掌柜,他却用了一些非常漂亮的手段,来让大臣们替他干更多的事。

第二千一百四十一章 平定扬州(172)() 
而御史这封文书的内容虽然言辞激烈,可矛头对准的还是武庙里的三个人,尤其是其提出用卫青霍去病来取代吴起和白起的建议,更是深得内阁之心,不得不说这道奏疏还真一下子难住了刘澜。

    很久以来,刘澜对自己的表现不敢说打满分,但最少在他看来自己对治下的治理最少也能有七十分吧,这一点从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就能看得出来,刘澜有些时候甚至再想,如果当年的王莽没有把私有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去搞儒家井田那一套,可能他真的就会成功了。

    儒家的理论到底是好的吗?如果是好的,那王莽无疑是最大的孔孟之学的实践者,可事实却是他失败了,儒家的理论是糟粕吗,可是数千年来,封建王朝都在用儒家的思想在教化百姓。

    不管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还是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都是万古不变之至理,其实从秦末到今天也就过去几百年,而独尊儒术的时间也不过几百年,但是与法家、道家相比,儒家肯定有他被选中的道理,但并不等于选中他是因为它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在刘澜看来,选中儒家是武帝的选择,也同时是整个封建两千多年的帝王的选择,而未必是普通百姓的选择,因为对那些被剥削最底层的自耕农们来说,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帝王们选择儒家,毫无疑问儒家吸引他们的最大原因,那就是比起其它学说,儒家所强调的毫无疑问就是社会成员要严守本份,一句话总结起来就是儒家的思想一致都是在强调社会的安定团结。

    所以儒家要克己复礼,要毫不犹豫地抵制一切可能败坏淳朴民风的诱惑,而这个诱惑有很多,美色的诱惑,权利的诱惑,同时还有使人玩物丧志的诱惑,那对百姓而言,儒家的礼教就更有他的独到之处,也是能够击败各个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因为只有让百姓成为自耕农,封建王朝才能从他们身上捞取最大的利益,而自耕农也就是种地的农民是绝对不可能暴富的,所以当绝大多数人都是自耕农的时候,那一定就是太平盛世了。

    因为这时期百姓有地种,有粮吃更有衣穿,试问在这样帝王最希望见到的社会秩序下,其它竞争对手的那套理论,又怎么能够与儒家的学说抗衡呢?所以刘澜才会说这是帝王甚至是整个封建王朝的百姓需要儒家的学说,正是因为适应了帝王需要换言之也就是改造之后的儒家学说才给了封建王朝几百年的安定团结。

    但耕地的面积是不变的,耕地的人口却是在增长的,当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儒家教化人心的思想在现实面前也就变得不堪一击了,所以你会发现封建王朝就是一直在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虽然王朝的结局不同,但结果却一样,周而复始,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儒家的学说就会被不断的发展,被延伸,最后直到程朱理学、心学等等一系列的儒家思潮出现,但不管如何去延伸圣人们的思想,所为的起身还是封建王朝和帝王们的统治,而他们的表现与汉代这些官吏起身没什么区别,都是在为了帝王想做某一件事情时,找到一个可以实行的完美借口,因为圣人以前也这样做过。

    当然这不怪孔孟,更怪不到儒家的身上,真要怪就怪一家独大,因为这已经不再只是学术的竞争关系了,而是权利的角逐,所以任何违背儒家思想的行为都会成为离经叛道,都会被打入异端,而刘澜就是异端,支持商业贸易、工业技术和文艺、医学的刘澜就受到了天下人包括他治下很多人的打压、诋毁与污蔑。

    可以想到刘澜是盯着多大的压力在做一件他自己清楚会对后世有着无穷福音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时代,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奇技淫巧,他所有的行为就是一个疯子与异类的表现,还好刘澜并没有把土地收归国有,要不然他就是第二个王莽,在这个时代,被贴上王莽标签的人都没有好的结果,甚至王莽的脑袋现在就摆在许都的武库之中,警示着后人。

    刘澜记得后世王莽的脑袋和高祖的斩蛇剑以及孔子穿过的木屐应该是在两晋的时候被烧毁,可以想见汉王朝保留着王莽脑袋的用意是什么了,可能再出现一个类似的王莽比异姓称王都要严重。

    而御史这封文书的内容虽然言辞激烈,可矛头对准的还是武庙里的三个人,尤其是其提出用卫青霍去病来取代吴起和白起的建议,更是深得内阁之心,不得不说这道奏疏还真一下子难住了刘澜。

    很久以来,刘澜对自己的表现不敢说打满分,但最少在他看来自己对治下的治理最少也能有七十分吧,这一点从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就能看得出来,刘澜有些时候甚至再想,如果当年的王莽没有把私有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去搞儒家井田那一套,可能他真的就会成功了。

    儒家的理论到底是好的吗?如果是好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