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食物,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才有变成鲤鱼的可能。
而变成鲤鱼的他们还有这一座龙门再等着他们,想要飞过这座龙门可能要比他们之前从泥鳅变鲤鱼还要困难,最后能真正变成飞龙者,可能会有一二人,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这就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这些底层的百姓来说,他们连变成万骨的机会都没有,而刘澜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未来到底会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刘澜非常期待,这个感觉是很难形容的,因为他自己的出身就是如此,虽然他很幸运,可不要忘记他就是那个一将功成之人,在他的身后有多少白骨,他走到今天很艰难,但最少他还有往上爬的机会,如果他是出身在社会底层,如果他当年未去当兵,那他刘澜就永远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非常现实,必须要说刘澜很少会一件事情会让他记忆深刻,但是对于科举这件事情却让他感受到了,而之所以会让他印象深刻,那还是因为科举属于绝对机密的计划,虽然刘澜并不认可科举制度,更愿意选择乡举里表的用人制度,但后来他仔细考虑之后才发现好像自己钻了牛角尖,这本来是选材和用人两码事,自己居然将他混合在一起了。
但是当他将心腹徐庶和陈宫招来之后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徐庶到有些小激动,而陈宫则有点受宠若惊,毕竟他那时才投降不久,没想到刘澜会一点都不保留和他说起了这样隐晦的事情。
陈宫有些受宠若惊,毕竟如此私密的事情怎么也不可能轮得到他,但老老这样的表现,却让他真的有点遇到明主的感觉,刘澜是真拿他当自己人,陈宫不敢说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彻底归心,但这件事情对他却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当然真正让他对刘澜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也是因为这一次关于科举的讨论,那一刻的陈宫真的有点不敢相信,对面的这个人他的脑子里每天到底都装了什么,用兵是一把好手,内政同样也有着让人信服的能力,而现在在选人用人上更是让他佩服不已,科举制度,当他听完刘澜对科举的想法后,陈宫可以确信,这将会对征辟、孝廉选材模式最大的冲击。
未来科举制度一定会取代征辟与孝廉,但是对于刘澜的一些想法,他却有着不同的意见,首先科举真正发掘的人才还是那些征辟与被举的孝廉,最终出仕的官员还是氏族子弟最多,有些事情不是换一种选材制度与模式就能改变的。
因为人才是不变的,掌握知识的人群是没有变化的,所以选择的制度不管如何变化,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才,而刘澜现在与其改变选材制度,反而不如考虑如何去提高人才的规模。
这句话是真的提醒了刘澜,人才就那么多,知识掌握在氏族手中,刘澜选择科举,那好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怎么可能会轮到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所以最终拔得头筹的人还是这些世家的子弟,那么科举的创举意义何在呢?
给世家子弟更便捷的上升渠道?所以徐庶和陈宫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个模式是很好甚至是可要弥补征辟与孝廉不足的取材模式,但是对眼下的秣陵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现在的取材模式就已经足以将之下所有的人才都囊括。
也是因为这一次的商议,刘澜才有了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定,当然如果造纸术没有提升,可能刘澜也不会过早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相成的,刘澜现在在教育上花费的可只比食品药品小了那么一点。
但这远远不够,当然随着迁移到秣陵之后,部队的规模也再不断的削减,虽然是被动的,但如果刘澜不再食品药品和教育方面投入众多的话,部队其实根本不用削减的,所以说张昭不断争对他用兵也实在是没有办法。
到处都要花钱,可是税收就那么多,虽然现在因为商业与工业的发展财政可远比徐州时期多得多,但收入多花费同样也多,如果真想要缓一缓的话,那就必须要先暂停其中一项,这样等财政有所缓和之后再去发展也不是一个可能。
但刘澜等不了,食品药品以及教育包括军队是刘澜无法放下的事项,其余方面,哪怕是秣陵新城不建设,也不能从这四项克扣。
当然城市建设更多还是靠甄家,指望刘澜自己那永远也不可能有这个钱去改造和新建秣陵城,但是刘澜给予的好处也是可见的财富,虽然入城已经没有了入城税,但是为了方便商旅百姓无须排队快速入城,还是新建了一座入城的快速通道,而这一项未来十年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种刘澜与甄豫对等交换。
zwqiushu
第二千一百零二章 平定扬州(133)()
刘澜对汉代的远航能力并不是很了解,毕竟是北方人,对舟楫不慎了解,更多都是自己主观的印象,所以对于汉代的远航能力究竟如何,只是他自己的判断,一没有亲眼去瞧二都是听人去说。
所以刘澜并不知晓自己对远洋的重视能否提升远洋的技术和海运的技术,但就海运的话,刘澜可是亲眼见识过甄家的海船前往幽州甚至是辽东的,所以远洋技术刘澜觉得或许没他所想的那么不堪。
刘澜记得在后世看到有这么一段话,那就是大运河的修建虽然使南北运输更通畅,但其影响却只是加强了漕运,对海运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助力,但刘表这样认为,任何回去都熬相抵来看,要不然他一不会在徐州建设运河,只不过澜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运河比他新建秣陵城还要劳民伤财,而如今他在徐州的漕运更是新建了一半就不得不放弃,有点可惜,但只要徐州还能回来,刘澜就不会放弃运河的建设。
当然在发展漕运的同时,海运刘澜也不会放弃,甚至刘澜已经考虑组建探险队去发现远洋和大陆,其实这一计划早就摆在刘澜的书案前,只不过以前时机不成熟,连最基本的棉衣都没有,凭什么通过堪察加半岛,走阿留申群岛前往北美?
而现在可就不同了,棉衣已经成为常见的越冬棉服,甚至再过个几年羽绒服羊绒衫出现都不奇怪,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远洋的船只则成为了关键,但为什么刘澜迫不及待的要组织探险队,其实还是想试一试,瞧瞧现在的航海技术到底有没有抵达勘察加,前往阿留申的能力。
当然除了北上之外,刘澜还打算南下,不过在没有夺取会稽之前是不会考虑的,只要夺取会稽,那么渡海前往台湾占领琉球群岛则成为必然的事情,而这只是最初的计划,之后还要不断南下,吕宋、香料群岛、爪哇及澳洲能走多远走多远,如果真能抵达澳洲,那就最好了。
当然这都只是他自己的想法,现在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探险队去给他开地图,刘澜需要完整的世界地图,内卫测绘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几乎将整个大汉朝的疆域绘制一遍,可以说他们的经验已经非常的丰富了,而在第二次九江之战前,刘澜给予他们的新任务则是绘制海岸地图,他们这一年来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辽东至三韩沿海、渤海、西黄海、东黄海、长三角、天草海、进行绘制。
而这只是小试牛刀,刘澜打算通过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让他们掌握海图的绘制,将这个世界最少是眼下的大汉朝与周边绘制而出,只有这样,再未来不管是向北发展还是向南远航,才能不断的去完善世界地图。
倒不是刘澜不相信他们,而是对地理熟悉的刘澜可以通过他们绘制的地图来判断他们是否犯错,毕竟他可不希望再发生甘英到达安息就返回的情况,只要有他在,就不可能有人能忽悠他,毕竟这些探险队如果并没有按照他的要求远洋,而是想骗他的赏钱,那么当他拿出胡编乱造的地图时,刘澜也能一眼就辨别真假。
刘澜当然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坐船几个月甚至半年多,这么长的时间人的意志真的很难坚持,出现任何情况都不意外,刘澜能允许这些,但绝不允许欺骗,不过他对测绘曹还是很满意的,这些年没有出过什么大岔子,而且都是跟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他这些担忧应该是多余的,但是如果出现的谬误,那刘澜还是能够加以指正的,毕竟他虽然画不出世界地图,但世界地图就在他的脑子里,看一眼,绝对不会轻易出差错。
有些事情宜早不宜迟,更何况刘澜完事都喜欢早做准备,这可是以往的经验教训,有些时候看起来事情做的有点早了,但如果没有提前准备,等真到了那一天需要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就来不及。
就好像秣陵新城,刘澜为什么会提前规划好,就是害怕到时候时间来不及,而现在规划好了,只要刘澜愿意,资金能跟得上,那就随时都可以扩建,而且刘澜本来是不打算建设围墙的,但是后来发现这根本就不现实,只能说理想很丰满,最少现在这样的决定并不合适,不得已城墙只能继续建设,当然建设城墙也有建设城墙的好处,最起码防盗防寇防山越,秣陵乃至丹阳郡本来就受到山越的威胁,只要一天不彻底平定山越人,就不可能取消城墙。
当然新建城墙最主要的还是搞创收,毕竟不能逮甄豫一个人身上薅羊毛,整个秣陵新城都是他垫资修建,刘澜肯定要拿出一些实际的好处作为回报,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入城税,虽然之前入城税都已经被取消,但是秣陵城人口多,来往的商队那就更多了,每天入城排队更是人山人海,而刘澜专门辟出了两座城门可以允许付费进出。
秣陵最初的设计是四面各有三门九洞,对现在的人流来说真的是够用了,毕竟如今的秣陵满打满算也不过六十多万人口,可是如果油炒一日秣陵城的人口真到达了百万人口,那么以现在的吞吐量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刘澜便将最初的三门变成了四门十二门洞,而每个方向又增开一门四门洞,专门给商队和急于入城的百姓提供方便。
不过这个设计眼下甄豫肯定是见不着任何好处的,但是他敢于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徐州城吃到了这里面的好处,而以眼下秣陵城的发展方向来说未来人口一提升,那每日的人流量,选择花钱入城者必然会非常多,毕竟就只需要十枚五铢钱,这个价格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那些商队就更是九牛一毛。
当然这样的好处刘澜给予甄豫还有很多,光是他盖起的商铺和民居就让他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这种痴钱对于这个时代的商人们来说是比较被人轻视和不耻的,但是当一个人能够坐拥整座秣陵城绝大多数的商铺时,那就不会有谁会不屑和不耻了,换言之羡慕者的双眼都快要瞪出来。
而这些商铺未甄豫带来的价值为他带来了几十倍的回报,有多少人羡慕那就自不用说了,虽然刘澜也想给其他人机会,但以前除了甄豫可没有第二日对城市建设有兴趣,所以最后也只有他一人,但随着秣陵新城的建设,对新城建设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刘澜当然允许他们加入进来,不过比起他对甄豫的放心,对这些想要加入到城市建设的氏族他也设定了一些条件,当然他肯定不可能真的让甄家一家独大的,秣陵有他在,所以甄豫不会耍猫腻,但其它地方呢,那就不一定了,防君子不防小人,所以不管设定多少条件,关键是监督机制,只要出了问题,从上到下严惩不贷,那他就不怕有人会在这些事情上偷工减料。
毕竟随着秣陵新城这样的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刘澜治下的大多城市都要相应作出改变,坊市的模式肯定要被街区取代,这是必然的,而如果一味靠甄家去建设,那真的不太可能,他甄家也没这个经历,分身乏术。
但将审核条件下放到郡守手中之后,愿意加入城市建设之中的世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刘澜当然希望不会出现问题,毕竟这个时代民风淳朴,就拿刘澜见到这个时代的商人来说,还都说尖商而不是奸商,所以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反正在刘澜治下现在还真没有遇到过,但没有发生并不等于不会发生。
刘澜对汉律一直都觉得,防的是君子,因为他不会改变强盗的本性,但是他却可以让那些本质上了的百姓不去犯罪,而刘澜做这些,自然也不是害怕甄家偷工减料,而是一旦真有这些人出现,能够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像是紧箍咒,他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念咒惩罚时会让其多么痛苦,而是在于当他要做出逾越的事情时,能够想到头顶上的紧箍。
就好像秣陵新城,刘澜为什么会提前规划好,就是害怕到时候时间来不及,而现在规划好了,只要刘澜愿意,资金能跟得上,那就随时都可以扩建,而且刘澜本来是不打算建设围墙的,但是后来发现这根本就不现实,只能说理想很丰满,最少现在这样的决定并不合适,不得已城墙只能继续建设,当然建设城墙也有建设城墙的好处,最起码防盗防寇防山越,秣陵乃至丹阳郡本来就受到山越的威胁,只要一天不彻底平定山越人,就不可能取消城墙。
当然新建城墙最主要的还是搞创收,毕竟不能逮甄豫一个人身上薅羊毛,整个秣陵新城都是他垫资修建,刘澜肯定要拿出一些实际的好处作为回报,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入城税,虽然之前入城税都已经被取消,但是秣陵城人口多,来往的商队那就更多了,每天入城排队更是人山人海,而刘澜专门辟出了两座城门可以允许付费进出。
秣陵最初的设计是四面各有三门九洞,对现在的人流来说真的是够用了,毕竟如今的秣陵满打满算也不过六十多万人口,可是如果油炒一日秣陵城的人口真到达了百万人口,那么以现在的吞吐量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刘澜便将最初的三门变成了四门十二门洞,而每个方向又增开一门四门洞,专门给商队和急于入城的百姓提供方便。
不过这个设计眼下甄豫肯定是见不着任何好处的,但是他敢于接受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徐州城吃到了这里面的好处,而以眼下秣陵城的发展方向来说未来人口一提升,那每日的人流量,选择花钱入城者必然会非常多,毕竟就只需要十枚五铢钱,这个价格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那些商队就更是九牛一毛。
当然这样的好处刘澜给予甄豫还有很多,光是他盖起的商铺和民居就让他赚的盆满钵满,虽然这种痴钱对于这个时代的商人们来说是比较被人轻视和不耻的,但是当一个人能够坐拥整座秣陵城绝大多数的商铺时,那就不会有谁会不屑和不耻了,换言之羡慕者的双眼都快要瞪出来。
而这些商铺未甄豫带来的价值为他带来了几十倍的回报,有多少人羡慕那就自不用说了,虽然刘澜也想给其他人机会,但以前除了甄豫可没有第二日对城市建设有兴趣,所以最后也只有他一人,但随着秣陵新城的建设,对新城建设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刘澜当然允许他们加入进来,不过比起他对甄豫的放心,对这些想要加入到城市建设的氏族他也设定了一些条件,当然他肯定不可能真的让甄家一家独大的,秣陵有他在,所以甄豫不会耍猫腻,但其它地方呢,那就不一定了,防君子不防小人,所以不管设定多少条件,关键是监督机制,只要出了问题,从上到下严惩不贷,那他就不怕有人会在这些事情上偷工减料。
毕竟随着秣陵新城这样的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刘澜治下的大多城市都要相应作出改变,坊市的模式肯定要被街区取代,这是必然的,而如果一味靠甄家去建设,那真的不太可能,他甄家也没这个经历,分身乏术。
但将审核条件下放到郡守手中之后,愿意加入城市建设之中的世家也变得越来越多刘澜当然希望不会出现问题,毕竟这个时代民风淳朴,就拿刘澜见到这个时代的商人来说,还都说尖商而不是奸商,所以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情反正在刘澜治下现在还真没有遇到过,但没有发生并不等于不会发生。
刘澜对汉律一直都觉得,防的是君子,因为他不会改变强盗的本性,但是他却可以让那些本质上了的百姓不去犯罪,而刘澜做这些,自然也不是害怕甄家偷工减料,而是一旦真有这些人出现,能够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像是紧箍咒,他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念咒惩罚时会让其多么痛苦,而是在于当他要做出逾越的事情时,能够想到头顶上的紧箍。
zwqiushu
第二千一百零三章 平定扬州(134)()
刘澜的布局很大,这也是啊养成的习惯,虽然计划赶不上变化,但他还是喜欢把一切都提前规划好,哪怕出现意外,只要最终的方向不会错,方向是正确的,那就一定会成功,至于他变得多疑猜忌,或许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说实在的,他也不想,可是当警察遇到欺上瞒下的事情时,你不得不去怀疑每一个人每一句话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索性他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内阁,让他们去处理,在他们的互相牵制下,情况也许会变得好一些。
至于说很多人走着走着与他越走越远,或许刘澜从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数千年封建的统治,不就是一直循环往替,不断重复着以往发生的一切,新生的帝国摧毁了旧有的王朝,新的氏族也就取代了旧有的氏族,然后几百年再被推翻,而他现在不就做着同样的事情吗?
在这个时代,不管你怎么绕,都不可能绕开宗族,这是几百年来发展出来的模式,就算你现在挥舞大刀,也不可能根除,因为就算现在砍掉,将来还会出现,而土地兼并也会随着人口的激增再次发生,千百年来无不如是。
刘澜对历史上的几次改革还是相当了解的,商鞅灭了族,王安石差点就上了贰臣传,人未死政已息,至于张居正和商鞅的情形也差不多等于灭门了,而最后的雍正摊丁入亩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看看这些改革者的身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当最高意志支持变法改革时,他们会很成功,就算是实力庞大的氏族们也不会贸然与之对抗,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当真会拿自己和家族的安危做冒险的事情,但是一旦最高意志出现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