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建虏还是那么疯狂,甚至是用他们的尸体挡住了黄得功回东门的路,堆得密密麻麻的,根本就走不了。
在临近东门之处,源源不断地建虏从小道小巷冲近了城门,开始了东门的争夺战。
原来,济尔哈朗早就想了对策。先缩减黄得功正面的兵力,诱使明军远离东门。接着就派死士在明军正面给予足够的压力,使得明军主将把后续的兵力也调了上来。
然后济尔哈朗才依仗着他们比明军更熟悉沈阳城内地形的有利条件,从小道小巷绕路,截断了攻击明军回东门之路,接着用主力,开始攻击沈阳城东门。
沈阳城从昨晚开始厮杀,一直到了现在将近中午,还在厮杀中。但是交战双方已经变了,由建虏的内乱,到了如今的建虏和明军的交战。
东门虽然有稳重的何可纲主持,也留了不少兵力守东门。可建虏是狗急跳墙,背水一战。虽然他们打了这么久时间,感到非常疲惫。但在这样的绝境中,还是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城门处的明军渐渐地开始抵挡不住建虏的疯狂进攻,因为燧发枪的一个问题,就是连续射击时间长了,枪管会发热,只能暂时中断射击。
这建虏又是如疯狗一般,不计伤亡的连续进攻,硬是用人命把明军的枪管堆热了。
如果车营在的话,一炮收割一群建虏的性命,就算建虏用出这种打法,最终也是徒劳无功。
可偏偏是建虏在路上挖坑,延迟了车营的进军速度,甚至是连野战炮兵的速度,也被地面的坑坑洼洼给降低了,没能及时赶到沈阳。
济尔哈朗躲在城门不远处,看到明军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下来,就知道自己的目的要达到了。他当即又调了弓箭手上去压制,准备最后一鼓作气,把东门城门给拿下,打通通往城外之路。
何可纲见到这个情况,一咬牙,发布命令道:“全体准备近战。”
他的打算,就是准备用刺刀来阻挡建虏。只要坚持足够的时间,等友军过来支援之后,建虏就会彻底交代在这沈阳城内。
但如此一来,明军的伤亡将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可要想不放建虏出城,就唯有这么做了。
此时在沈阳城内,曹文诏所部已咬上了黄得功所面对的建虏后部。这支部队的兵力之强,火力之足,是明军中最为厉害的。又是从建虏后方攻过去,因此,并没有用多长时间,就消灭了强弩之末的这些建虏,和黄得功汇合到了一处。
虽然明军的兵力一下增加了好多,可在回东门的路上,堆了无数的建虏尸体,阻碍了他们的推进速度。
再加上建虏为了掩护同伴突围出沈阳,都是不要命得在阻击。因此就算明军实力一下增强了好多,但要想回到东门,还是要花不少时间。
东门的局部形势,一下对明军严峻起来。明军将士在近战中会损失多少不知道,比这更为关键的是,就算牺牲了许多明军将士,能不能拦住建虏,都是未知数。
全城的焦点,都集中到了沈阳城东门。
第七百六十九章 关注
沈阳城的战事如火如荼,牵动着知道此战事的许多人的心。
朝鲜汉城,朝鲜国王和君臣就在商议有关明国的事情。
“殿下,运载明国接受釜山的水师船队已经出发前往明国登州了。”领议政洪翼汉高兴地向国王李溰禀告道。
“好,总算了了孤一桩心事了。”李溰闻言,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道。
建虏所留的后遗症一直严重影响了朝鲜的民事,即粮食不足的事情。而去年冬季只下了一场小雪,让朝鲜君臣都为之担心,今年的收成怕又是歉收。
现在明国接受釜山的事情已经尘埃入定,以后朝鲜就能少一部分负担了。李溰想想,又叮嘱洪翼汉道:“那些去年冻死的人就清理出釜山,免得给明国使者看到了不好。另外再分一部分灾民过去,让明国分担一下。”
“是,殿下。”洪翼汉答应一声。没想到大明会耽搁到今年才接受釜山,原本驱赶过去的那些老弱妇孺死了一大批。
现在再驱赶过去的都是已筛选过一次的百姓了,如果朝鲜粮食足够的话,李溰都不想驱赶了,因为这些都是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左议政尹集犹豫了一下,还是给李溰泼冷水道:“殿下,釜山一事怕还会存在变数。”
李溰一听,心中一紧,当即看向尹集问道:“水师都出发了,为何有如此一说?”
“殿下您想,明国要了釜山,不就是为了能流放建虏到虾夷地去么?要是明国没打赢这场战事,或者被建虏跑了,那岂不是没人可以流放,这釜山就成了明国的鸡肋。到时候,明国会出多少物资来养釜山,还是一个问题。”
尹集这么一说,殿内朝鲜君臣都想起来了,现在明国和建虏的决战已经开始,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右领政吴达济插话说道:“明军战力强悍,既然有此计划,当无意外。”
“话不是这么说!我不是长敌人士气,建虏的军力也不弱啊!虽然连败给明军,但他们的主力未损。战事有太多的不确定,有个意外也是正常的事情。”尹集皱着眉头反驳道。
殿内这几个人都见识过建虏的厉害,被建虏欺凌过,当然知道尹集说得不是没道理。说句良心话,至少建虏比起朝鲜军队来说,要强百倍。
这么一来,殿内几人因为担心现在大明和建虏的决战,一时都不说话,使得殿内安静了下来。
服侍的宫女内侍一见,更是小心谨慎,不敢发出异响,招来祸患。
突然,领议政洪翼汉笑了起来,打破了沉寂道:“哈哈,没事,没事的。”
在吸引了注意力之后,洪翼汉向李溰解释道:“殿下,明军的主帅是那中兴侯,殿下和臣等都有幸见识过。那中兴侯英明神武,谈吐间浑不把建虏放在眼里。有此大气势,加上中兴侯又是连败建虏之统帅。殿下可以试想一下,难道中兴侯这次对上建虏,就会失败么?”
“对,对,对,孤险些忘了。中兴侯那么厉害,建虏肯定逃不出他的手掌心。”李溰一听,连忙出声赞同道。
尹集和吴达济只是站那,看着李溰,没有说话。
“那有关釜山一事,还是按照计划进行吧!”李溰接着吩咐道。
“是,殿下。”这下,三个朝鲜权臣一起向李溰答应一声。
在他们的心中,唯有一厢情愿的想着最好的结果。至于战事的最终结果如何,他们就只有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中祈祷明军大胜。
而远在大明京师的文华殿内,大明君臣在讨论的事情,和朝鲜君臣商议的事情一样。
“陛下,这是登莱巡抚卢象升在出征前送来的奏章,说朝鲜愿出水师船队接我大明前去接受釜山。”大明首辅温体仁双手捧着一份奏章,一边呈上去一边说道。
边上站着的内侍见了,自然主动过去接过奏章,再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接过来之后,快速浏览完。然后就放在御案上,抬头对温体仁道:“朕正担心船只不够用,这倒是好,登莱巡抚就替朕找了船队过来,不会因为辽东战事而耽搁藩王封建北美的进度。”
温体仁笑着点点头道:“登莱巡抚趁着朝鲜想让我大明早点接受釜山,而多要了船队过来,就是有此考虑。”
“那就这么办吧,钟师傅使拖延这招,应该替大明省了不少负担。”崇祯皇帝一边说着一边伸手舒展了下身子,批阅奏章的时间久了,腰就有点劳累。
温体仁点点头,心道中兴侯的鬼点子真是不少。他还有一个想法,向崇祯皇帝提议道:“陛下,经过一个冬天,能活下来的人应该体质都不错。臣建议,修建釜山的劳动力,就不用罪囚了,直接就近征集朝鲜人修建即可。这样省时省力省成本,还能加快修建速度,一举四得。”
“好,就照温卿的意思办吧,除了必要的工匠官员之外,就运送物资过去即可。至于罪囚么,就运去虾夷地好了。”崇祯皇帝赞同道。
原定虾夷地,是由建虏战俘来修建。但现在辽东战事不知道怎么样,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而藩王封建北美的进度又不想拖延,因此把挪出来的罪囚发配虾夷地修建水师船队的补给点,就是一个替代的选择了。
一想起这个,崇祯皇帝的脸上就出现了担忧之色,他问温体仁道:“温卿,你说现在辽东战事如何了?”
辽东那么远,就算有八百里加急,也没有那么快能传信息到京师。每次遇到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就想起钟师傅所说过的电话,如果有那东西就好了。
崇祯皇帝也在每次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说,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把钟师傅所说的那些好东西统统发明出来才行。
温体仁听崇祯皇帝问起辽东战事,他倒是稳得住,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担忧之色,只是劝解道:“陛下,臣估计辽东战事才刚开始打。有中兴侯在,建虏必然讨不了好,陛下就放心好了。”
说是如此说,但辽东战事到底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不光是文华殿内的君臣两人,就连其他朝廷高官,谁也没把握。也因此,京营出征时,才没有大肆宣传。
不过至少有一点,崇祯皇帝君臣比起朝鲜国王君臣,要对中兴侯有信心得多。
第七百七十章 绝了最后的希望
天已近正午,太阳移到了头顶,为初春的大地投入了最强烈的光线,也给沈阳带去了温暖。
或许是这给建虏带去了希望,他们竟然发现刚在城门处结阵的明军,竟然在城头少量还能射击的燧发枪兵的掩护下,开始缓缓退向城头,让出了城门所在。
建虏一见,以为明军怕了他们这决死攻击,大声欢呼起来,往城门冲去。
济尔哈朗在远处楼顶观察到这个情况,不由一愣。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明军就退了,按道理来讲,明军就是死也要死在城门处才对。
他自己想不明白,就问身边一人道:“索尼,你怎么看?”
“贝勒爷,此事必有蹊跷。”索尼一脸严肃,认真地回答道。
废话,肯定是有蹊跷,否则自己也不用问他了。不过索尼这么答,说明他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济尔哈朗自己再想了下,还是没头绪,就暂时不想了。他盯着城门看,如果城门被打开,那就先突围再说,这才是最关键的。
没过多少时间,城门处的建虏传来一阵巨大的欢呼声,因为城门被他们推开了。在建虏的面前,一条逃生之路被打通了。
济尔哈朗一见,便不再继续待这里了。明军的援军随时就能杀过来。先逃为妙,能逃出多少算多少。
东门处如蚂蚁般密集地建虏,在欢呼声中,犹如水泻一般往城外流去。
可是,他们没有高兴多久,就听到已逃出城外的同伴传来更大声的绝望惨呼声。随即城外便传来炒豆般地枪声,让听到的建虏,感到无比的绝望。
不说用,这肯定是明军的援军到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何可纲正面色冷峻地盯着东门内侧,看着建虏蚁攻而上时,他的一个亲卫忽然大声叫了起来:“来了,援军来了。。。”
何可纲一听大喜,连忙抬头看去。可看到的曹文诏所部,却还是相差很远,被建虏死死阻在远处,正缓慢地往这边推进中。
“大帅,这边,大帅,城外援军到了。”已经有其他亲卫也跟着发现了,他们看到何可纲的样子,知道他看错地方了,连忙提醒道。
何可纲一听,连忙转头,往城外看去。
果然,城外远处正有一支骑军往沈阳城飞驰而来。看旗号,是京营的一支。
从这个方向来的,不用说,就是登莱明军了。打着京营旗号,那么就说明是京营老兵去给登莱明军训练的那一支部队。
何可纲马上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冲在最前面的是中兴侯的四个侄儿。
何可纲大喜过望,连忙大声命令道:“向城外打旗号,告诉他们建虏即将出城,让他们在城外堵住建虏。”
一个亲卫大声答应一声,连忙下去传达了。不一会,四小率部分四个方向,包围了东门城洞。
而何可纲自己,则又下了命令,让刚在城门处组成近身搏杀的燧发枪兵,缓步退回城头,把城门处让给建虏。
城门洞外侧,当建虏冲出去时,四小每人领一百人左右,分成三列,轮流不停地向城门洞倾泻着铅弹。
最先冲出去的建虏还没来得及享受逃出升生天的喜悦,就变成了垒起来的尸体,又挡住了后续的建虏。再加上城门洞太小,建虏一次冲出去的人数有限,就眼前大概四百明军就守住了城门处。
而在远方,源源不断地明军正在飞驰而来。何可纲看得哈哈大笑起来,胜利就在眼前,建虏一个都别想逃走。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不到一刻钟,城外就又多了一千多明军,为首的将领是京营曹变蛟。而远处登莱巡抚的“卢”字帅旗也能通过望远镜看到了。
建虏看突围再无可能,最后的士气终于被打垮了,再没有了拼死冲锋的意志。整支建虏队伍,就如同一个充气的气囊,彻底的漏气,扁了下去。
城外明军看到城门洞里冲出来的建虏已不再有,又得城头友军的提醒,便开始向城内攻击前进。
整个沈阳城内战斗最激烈是东城地区,但这时东城的喊杀声已弱了下去,替而代之的是明军用女真话,充满威严地“投降不杀”的口号。
建虏突围无果,失去了最后一丝希望,神情变得呆滞,开始出现成建制的投降。
因此,明军所遇到的阻力仿佛一下没了,城里城外的明军没用多久时间,便在东门处不远胜利会师了。
在一处民宅内,索尼看着一脸绝望的济尔哈朗,无助地问道:“贝勒爷,怎么办?贝勒爷,怎么办。。。”
正当他还想再问的时候,忽然,济尔哈朗哈哈地狂笑起来,这笑声之响,让索尼觉得好像屋顶的灰都被贝勒爷的狂笑声给震了下来。
济尔哈朗的亲卫也都看着自己的主子,不知道是不是突围无望,把主子给逼疯了。
等济尔哈朗的声音小了一点之后,索尼焦急地提醒道:“贝勒爷,莫要再大声地笑了,小心把明军招来。”
听索尼这么一说,济尔哈朗忽然一下住口,然后盯着索尼,面带讽刺地道:“你以为能躲过明军的搜捕?明军迟早能找到你我。”
说完之后,济尔哈朗便不再理索尼,仰头看着屋顶,喃喃地道:“大金完了,大金完了。为什么给了大金辉煌,却又转瞬即灭!为什么,为什么。。。”
这时,从屋外冲进来一个济尔哈朗的亲卫,焦急地向济尔哈朗禀告道:“主子,有明军往这边来了,快走吧!”
济尔哈朗转头看看他,又看了下屋内的其他人,忽然之间仿佛成了一个毫无生气的人。他挥挥手说道:“你们都走吧,遇到明军最好不要抵抗,说不定还能有一条活路。”
“贝勒爷,那您呢?”济尔哈朗的亲卫不肯独自离去,连忙问道。
济尔哈朗没有理他们,面向崇政殿方向,喃喃地说道:“大汗,臣弟无能,没能带走大金最后的希望。”
说完他跪了下去,拜了三拜,然后站了起来,一下拔剑在手,使劲在脖子上一抹,血溅三尺。
建虏八大贝勒之一,皇太极改制清国之后的四大亲王之一,除多尔衮之外,唯一受“叔王”封号,得享满清太庙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这么死了!
屋内的人其实已经预见到了济尔哈朗要自杀,可是没有人去拦。在济尔哈朗死后,有两个亲卫也跟着自杀而亡,陪着济尔哈朗去了。
其他人则待了一会,便出屋又去逃命了。
第七百七十一章 鞠躬尽瘁
最大的一股建虏被算是及时赶到的登莱明军堵在城内后,战事基本就已经结束了。
建虏厮杀了一个晚上加半个白天,情绪大起大落,身体早已疲惫不堪。又加上对未来的绝望,终于没有了斗志,只要明军出现的地方,建虏就跪地投降。
明军慢慢地,占据了沈阳城内的主干道。接着以科尔沁族为主力,在明军的监督之下,开始搜查小街小巷和民宅,彻底清查沈阳城内的建虏。
整个沈阳城,唯有一处地方还在战斗。不过却不激烈,这地方就是建虏的皇宫所在。
因为大局已定,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明军便不再急攻。就像猫吃老鼠之前,戏弄一番再说。
所有的明军高级将领,此时已没了他们的事情,这些接下来的工作由底下将士完成即可。对于他们来说,沈阳之战已胜利结束。
他们纷纷向沈阳南门聚集,去向他们的统帅,中兴侯报道。
卢象升和何可纲联袂而至,一见中兴侯,便满脸笑容地恭喜。灭了建虏,结束连续祸害三朝的辽东之乱,此功为开国之后,未有过之大功。
但此次战事的胜利,对于钟进卫来说,意义却远比他们知道的要大。这意味着,哪怕自己这时忽然消失,华夏国器也不可能再被满清窃取了。
对于刚才东门一战,钟进卫感到非常庆幸。否则再被建虏逃走,事后不知道又要花费多少心力去追击。
他夸奖何可纲道:“亏得你能守住东门,否则让建虏突围成功,以后就是一件麻烦事。”
听中兴侯表扬,何可纲的脸上一红。他不敢居功,连忙道:“侯爷,末将不敢当。建虏之所以能被留下,全亏了登莱军及时赶到。”
卢象升听何可纲这么一说,又见中兴侯望向他,却也谦虚道:“侯爷,下官之所以能这么快赶到,全亏了本次前锋的功劳。他们攻势如火,充分运用已知的建虏兵力部署和火器的优势,巧妙利用建虏的恐惧心理,才得以这么快赶到沈阳。”
说到这里,他又恭喜钟进卫道:“侯爷,四位公子深得侯爷兵法,在此战事中表现最为抢眼。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就,下官佩服!”
何可纲一听,在一边也连声道:“是啊,是啊,四位公子最先赶到了东门,使得我军减少了不必要的大量伤亡。”
钟进卫听得脸上的笑容就没停下来过,对于四小,他悉心栽培,寄至厚望。现在四小没有让他失望,能在此战事中立下大功,作为四小的培养人来说,他当然是很高兴的。
不过他也知道,登莱明军能快速赶到,其统帅的功劳也绝不可能被忽视。也只有在卢象升的手下,四小才能发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