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借天改明-第2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什么?”矮个子好奇地问道。
    壮汉也低着头,把脑袋凑了过去,方便听得清楚点。
    “就是为了告诫大明的官员,不要以权谋私。你们可别忘记了,以前的驿站,被那些当官的当自家开的旅店一样用。”
    商贾说到这里,又补充道:“朝廷上已经发了严旨,会有都察院专门盯着这块内容,谁要再有这种占小便宜的事情发生,可以前去举报处举报。另外,还会有一支护路队,巡查路况的同时也将抽查大车,看是否有交钱。”
    “那你东家也不敢了?”壮汉开口道。
    商贾抬头看了下壮汉的脸,没好气地道:“你以为我东家那么不知轻重,为了一点点过路钱,就被当靶子?”
    他说到这里,转头看看周围,发现没有人注意,就再次压低声音道:“我再给你们透露一个秘密。。。”
    正说到这里,城门开了,等候着的人群一下蜂拥而出城门。
    商贾也就没顾上说话,随人流去占好位置了。
    水泥路的起点位置,已经有五城兵马司的兵卒从昨天开始,就在站岗了。
    只见水泥路口的边上有一处房子,想必是收费人员临时歇息之用的。
    水泥路很宽,分左右两道,中间有一处凸起隔开了两边,以区分来往两个不同方向。
    这左右两道分别能并排两辆大车,另外还留了一处行人走的路,称之为人行道。
    在车辆所驶的宽敞路面,摆有一处拒马,在其边上则是一个大的箱子,上面挂着锁。
    据说这是过往车辆投钱用的,每辆车的过路费是固定的,要走这条水泥路,就自个备好了钱,在道路衙门专员的监督之下,把钱投进去,这样才能得到一张通行证。
    当然了,箱子里面的钱是锁着的,钥匙不在专员手中,由另外的人专门保管。
    等每日轮值换岗的时候,就会核对箱子中的钱和专员手中的通行证张数,必须要两者符合数目才可以下岗,否则会请喝茶,或者自己补偿差额。
    商贾给两位义弟细细解说了一番,让壮汉为之惊叹道:“这法子好啊,免去了徇私舞弊。”
    矮个子听了摇摇头道:“真要贪,怎么可能没法子呢。那查数目的人和那专员合伙,不就可以贪其中的钱财了。”
    这收到的钱是关系到买了修路基金人的利益,壮汉一听,不满地道:“这还了得!”
    商贾倒是在一边摇摇头道:“这种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不要说多人一起贪污这事,风险会很高。就是专员不让过往车辆投钱,或者投少点钱,就会让人抓住把柄。到时候御史一来,就会露馅。就算买通了御史,你说会不会有过往的人不爽他们,直接去举报处一举报,他们不一样完蛋。因此,在这里想贪的风险太高。”
    矮个子和壮汉都点点头,好像这套防止**的机制还不错。除非是大明上下又像从前一样,全都贪腐了,这钱才动得。
    过一会,壮汉想起一事,连忙问商贾道:“大哥,你刚才不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么?”
    矮个子一听,也连忙看向商贾,不知道商贾说得那么神秘,到底会是什么秘密。
    商贾得壮汉提醒,才记起这事。
    他凑近两位义弟,先嘱咐一句道:“这事虽然在朝中已不是秘密了,但民间还没传开。不过过段时间,应该也会有通告了。但不管怎么样,你们先不要外传。”
    被商贾这么一说,壮汉更是好奇,连忙保证了一声,然后追问道:“大哥,到底是什么秘密啊?”

第七百零四章 宣言
    “你们还记得前阵子,从江南押来京师的那些人么?就是因南京之乱抓获的那些。”商贾低声问道。
    矮个子点点头,也是低声回答道:“记得,有好多人,他们怎么了?”
    “对哦,好像一直没有下文了。”壮汉有点疑惑地道。
    商贾看看两位义弟,表情显得更是神秘,他又凑近了一点,低声解释道:“他们将会被朝廷流放海外。。。”
    “海外?”壮汉没想到会流放到海外去,不由惊呼道。
    矮个子一见,连忙打了下壮汉的手臂。壮汉醒悟过来,连忙抬头瞪向那些闻声看过来的人。
    等一切回复如初,三个人的脑袋又凑到了一起。矮个子问道:“大哥,怎么流放到海外去了呢,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有过的啊!”
    “是不是搞错了?”壮汉也怀疑道。
    商贾看了他们一眼,知道他们不相信。因为他当初刚听到的时候,也不相信。
    “不但他们要流放到海外,以后大明所有罪囚一旦定罪,一律流放海外,再没有死刑,除了一种人以外。”商贾进一步八卦道。
    这回壮汉记得,不敢大声,小声地问道:“哪种人?”
    “汉奸!”商贾低声而坚定地答道。
    矮个子一听,当即小声而激烈地赞成道:“不错,汉奸就得死!”
    壮汉知道矮个子因为他丈母娘家被建虏灭门的事情,对助纣为虐的汉奸格外痛恨。他看了矮个子一眼,然后问商贾道:“除了汉奸之外,不也还有杀人放火,十恶不赦的人么,这也只是流放海外而已?”
    商贾点点头,表示他问得好,然后回答道:“你以为流放海外的惩罚很轻么,有的还不如判个死罪来得痛快。我告诉你,流放海外还分好多种的,最轻地是罚一段时间的苦役,最重地是苦役到死。”
    壮汉听了有点愕然,不由地道:“这不是差不多么?”
    “当然不一样了!海外很大的,流放的地点不同,吃得苦就不同。现在大概就知道这么多,过不了多久,朝廷估计就会公布了。”商贾解释道。
    壮汉还想问,但远处已有动静。所有的人都往那边看过去,他们三人也只好中断了谈话,一起看热闹了。
    只见京师城门处,出现了很多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一直往这边排过来,隔出了一条长长的通道。这些士卒都很严肃,一个个站得笔直。
    接着由内阁领头,六部和都察院等衙门的高级官员先出城门而来。一直到水泥路起点的剪彩点,按官位高低站好。
    这边还没就绪,城门处就出现了天子近军,锦衣卫校尉开道而来。在大汗将军之后,便看到了御驾。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等崇祯皇帝一现身,所有人都跪下身子,大声地喊道。
    钟进卫没来,他就是不想参与这些繁文缛节。难得趁这个机会,自个在家抱儿子玩。小家伙已经会翻身,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好玩的很。
    崇祯皇帝难得出宫来,心情很好。先是打量了下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平整水泥路,然后才站到主席台前,由内侍呈上一把剪子,两名宫女牵了个彩带过来,等着崇祯皇帝剪。
    崇祯皇帝看了一眼眼前的彩带,心里不由嘀咕:钟师傅说这么做,真得能财源滚滚而来?
    他并没有马上剪,而是抬头环视了在场的高级官员和围观的百姓,然后大声道:“今天,是大明第一条水泥路修成并投入使用。这也就是说,大明免费的幼学即将开始实施。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朕的子民,都能读书识字,不再是睁眼瞎!”
    当崇祯皇帝的话由大汉将军传递开来之后,围观的百姓才真正确认,原来传说中免费的幼学是真的。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不淡定了。特别是那些家境不好的百姓,更是激动异常。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读书是有钱人的事情。
    普通一户人家,想要读书,基本上很难。如果族里条件比较好,开有族里的免费私塾,说不定还能去学一下。但也有前提条件,一切要听族长的。如学有所成,还须得为这个家族出力。
    至于那些贫穷人家,那是想都不用想了,怎么可能去读书,养活自己都不容易了。
    但现在不同了,崇祯皇帝当着如此多的人,金口一开,就是板上钉钉,再无更改的事情。
    也不知是谁先带头,所有人都跪了下去,大声地表达他们的拥戴之意:“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听得出来,刚才这一呼比之前的那声音,感情要强烈、真挚得多了。他心中不由得很是满足,能做成这样的皇帝,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见礼完毕之后,崇祯皇帝继续道:“水泥路的收益,就是要给大明亿兆子民读书识字用的。谁要是敢觊觎水泥路的利益,想要伸手的,朕绝对不会手软。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文官勋贵,朕一律严惩不贷。”
    他当众说出来,就是要借百姓之口,传遍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的利益碰不得。
    文武百官随侍在场,也是让他们有个警醒,不要动歪心思。
    现在的崇祯皇帝,在钟进卫的开导之下,已是明白,强国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的来源,则是国民开民智。
    在历史上,包括英国等国最终强大起来,称霸世界,就是因为他们先实行了普及的教育,国民识字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为基础的。
    崇祯皇帝说完自己要说的话之后,便手中用力,剪断了彩带。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震耳欲聋的声音又再次响起,里面包含了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和对水泥路的期待,以及对将来美好日子的憧憬。
    接着是作秀,专门挑选的一辆货车,驶到水泥路起点,投入一张大明九思宝钞到钱箱里。然后专员递给他一张放行证,拒马搬开,货车驶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往远处而去。
    崇祯皇帝注视着这一切,心中暗暗在感慨,又是一件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事情,在朕手中完成了。
    想到这里,他就自然地想起了始作俑者钟进卫。心中暗暗感慨,这么多的成就,都来自钟师傅。他现在还只是一个世袭侯爵,但比起那些公爵来,对大明的贡献实在是多多了啊!

第七百零五章 张献忠的生活
    原本的修路大军,自有朝中官员去处理,不需要崇祯皇帝或者钟进卫去操心。或遣还原籍,或调到其他正在修水泥路的地方去,全凭他们自己的意见。
    这一日,钟进卫正在京营处理公务,四小忽然联袂进了他的公事房。他一见,知道他们肯定有事。
    因为四小被他安排在新军营地中做百总,每个人都要带着新军士卒训练。如果不是有事,不会一起过来见自己。
    他放下了笔,看着四小,和蔼地问道:“找我有事?”
    四小互相看看,然后年龄最大的孙可望开口道:“叔父,侄儿们的义父进京了,侄儿们想去看看。”
    钟进卫一听,很有兴趣地问道:“张献忠进京了?是来探亲还是访友或是定居?”
    他知道张献忠的手被建虏的三菱箭射中而残废了,因此从军中退了下来。
    “是定居,顺便做些买卖。”年龄最小的艾能奇抢先回答道。
    钟进卫想了下,站了起来对四小道:“老相识了,走,一起去看看。”
    李老四在一边听到,暗自鄙视了下自家老爷。肯定是不想办公了,才用这么一个借口想出去走走。不管是谁,都不会认为张献忠是值得中兴侯去探望的老相识。
    他不知道,钟进卫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张献忠在历史上的成就。现在因为钟进卫自己的缘故,张献忠的人生轨迹已经完全变了。钟进卫就非常想去看看,历史上的大顺皇帝现在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钟进卫说要去看张献忠,四小自然不会拦着,反而为张献忠感到荣幸。
    一群人刚走出衙门口,钟进卫忽然发现,自己这群人穿着官服,前呼后拥地去找张献忠,好像太招摇了。
    于是,他们又返回去换了便装,才重新出发。
    张献忠的店铺位于一条并不怎么繁华的街上,这也能预料得到。
    因为京师的店铺,这可是稀有资源,没有大本钱是盘不下来的。特别是繁华街区的店铺,那就更是天价了。
    钟进卫的打算,原本是想低调一点的,因此才换了衣服。但一群都是骑马过去,有这么多马匹的,也肯定不是普通人了。因此,事与愿违,他们一下又吸引了路人的目光,想低调都不成。
    钟进卫下了马,由顾百川等人保护着,走向店铺里面,而四小则抢先拥进店去了。
    艾能奇刚进了门就大声嚷嚷道:“义父,义父,我们来看您了。”
    张献忠刚好在柜台处,听到呼喊声,大喜地抬起头,闻声望了过去。果然是自己的四个义子,都来看自己了。
    店内的三个客人一听,也闻声看了过去,发现是四个英姿飒爽地少年。
    还没等张献忠说话,李定国就马上提醒道:“义父,叔父也来了。”
    张献忠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撇下了那三个客人,出了柜台,赶紧往门口迎去。
    这时,李老四等人已先进了店,占据了店铺的四角。张献忠看到钟进卫刚跨进店门,马上单膝跪地道:“属下参见侯爷!”
    钟进卫一见,连忙扶了起来道:“你已退出军中,无须多礼。”
    店内还有两名伙计,这时才反应过来,也想过来参见。
    钟进卫看他们和张献忠一样,都是缺了一支胳膊或者胳膊垂着不能用,就知道他们应该也是登莱明军中受伤致残的将士。
    于是,他就拦住了他们,反正这些繁文缛节他也不喜欢。
    张献忠看向自己同伴的时候,刚好看到那三个客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就连忙引着钟进卫去了后院。
    原本显得拥挤的店内一下又变得空旷起来,那三个客人愣了半天后,才支支吾吾地问留在店内的伙计道:“刚才,刚才的可是中兴侯?”
    一个伙计一听,自豪地道:“不就是中兴侯嘛!你们不知道。。。”
    伙计也不管生意,就开始唠嗑起来。
    钟进卫坐定后,让张献忠也坐了,然后问道:“你们怎么想起,来京师做买卖?”
    中兴侯问话,张献忠自然全盘告知了。
    原来张献忠因伤从军中退下之后,闲得无聊,又想着四小,就打算来京师。可又不甘心这么年轻就当个混吃等死的人,就纠集了同为伤残军士的一群人,凑了钱开了这个店。
    “侯爷,现在朝鲜人对我大明是无比的亲近。看到我们明军,比看到朝鲜官府中人,简直亲近百倍。属下在朝鲜进货,价格很是便宜。运来京师之后,所得利润也有不少。”张献忠最后略微有点自豪地说道。
    钟进卫一听,来了兴趣道:“这么说,你这家是经营高丽货的?”
    张献忠点点头,然后又犹豫了下道:“也不全是,登莱的鱼松也进了一些。”
    “生意怎么样?”钟进卫顺口问道。
    张献忠也算是钟进卫护卫们的战友,因此对于张献忠这店经营的好坏,他们也比较关心,都看着张献忠,等他回答。
    要是普通人问这个问题,一般都不会得到真实的答案。但中兴侯相问,张献忠自然如实回答道:“利润倒是有两倍有余,就是客人少了点,这地段的人气不旺。”
    没等钟进卫说话,一个番役忽然进来禀告道:“侯爷,外面那小二在说侯爷的事,店外为此聚了不少人。”
    这个番役的意思,原本是想禀告中兴侯,是否要处置那多嘴的小二。
    没想到钟进卫一拍大腿,高兴地道:“有了。”
    李老四一听,不由得问道:“侯爷,有啥了?”
    钟进卫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吩咐他道:“一会出门的时候,你大张旗鼓地买些东西回去。”
    然后他又转头吩咐顾百川道:“你回头通知下《明报》的人,让他们过来采访下。写篇报道,主题就是大明登莱军中的英雄将士,因伤从军中退下后却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张献忠已听得明白,中兴侯这是要给他们这店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流过来。不由得很是感激,又想跪下来致谢。
    钟进卫拦住了他,转移话题道:“登莱军现在如何?”
    “回侯爷,中丞大人挑选了一万精锐,正在日夜训练刺杀之术。朝廷的燧发枪只到了部分,因此很多士卒都在排队用枪。”张献忠逾加恭敬地回答道。
    钟进卫满意地点点头,又东拉西扯地闲聊了一阵后,才大张旗鼓地买了东西,告辞而去。

第七百零六章 大明燧发枪的厉害
    钟进卫在了解了登莱明军的情况后,又通过兵部的名义,向关宁军也发出训练情况的咨询。
    在得到答复之后,经过综合考虑,又以兵部的名义向宁锦一线,海州和登莱三个方向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在新军老卒的带领下,分队出城到建虏的控制地活动,和建虏探马展开小规模厮杀,以夺取野外情报控制权。
    如果觉得自己实力不足,则可以多派一些士卒出去,目的就是一个,让建虏成为睁眼瞎,同时锻炼新练士卒的胆气和战斗技巧。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只有几个高级将领知道,是为了给明年的大决战做准备。
    因此,不管是辽东巡抚袁可立,还是驻守海州的祖大寿和何可纲,或是登莱巡抚卢象升,都积极地派出了燧发枪队,在辽东大地上掀起了小规模的战事。
    这一日,丹东地区的鸭绿江边,靠上了两艏船。没多久功夫,就下来了大概六十来人的明军。不一会功夫,便骑马消失在岸边。
    这支明军由新军曹变蛟的亲卫朱元中率领,手下包括二十名新军老卒和四十名登莱新军,奉登莱巡抚卢象升之命,前去查探之前中兴侯下令埋了的野战火炮。
    之所以一次出动这么多人,是因为燧发枪兵需要人多才能有威力,否则路上遇到建虏的探马,一对一对着干,除了新军老卒之外,其他人恐怕不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建虏探马的对手。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明军的人数足够多,能派得出这么多人。
    “朱哥,你说我们会遇到建虏探马么?”有一个登莱新军士卒,略微有点紧张地问朱元中道。
    他并不是因为害怕建虏探马而紧张,毕竟他也是从登莱明军的老兵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他这么问,只是因为第一次对敌要用上手中的新式武器燧发枪,心中因兴奋而紧张。
    朱元中听了笑笑道:“建虏虽然已经撤走了那些无聊的投石车,可他们的探马却还在活动。我们这一路,肯定能碰到建虏。”
    “碰到最好,打他娘的,多立点军功赚个酒钱。”一个新军老卒也笑着道。
    新军老卒从去年到今年的战事中,已经锻炼出了对建虏的心理优势。在他们的眼里,仿佛建虏就是他们的勋章,只等着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