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代巨子-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起贝索斯10多年去弄一家火箭公司,林风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更有价值……

    …………

    当然,产业投资可不是小事,从前期筹划、立项,到真正开始施行,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林风准备现在开始就找专家进行调研,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而除了产业投资之外,最快的帮助家乡的方式,还是先从慈善基金会的角度入手。

    林风非常欣赏娱乐圈中一个人,古天乐。

    前世时,网上有句话叫:能黑古天乐的只有太阳。

    其实意思是表达网民对古天乐的喜爱和佩服,这名香港影星一直低调做公益,在内地贫困地区捐赠了90多所小学。

    这种善举令人感动。

    林风的身家和能力自然比古天乐要强的多,所以他想,第一步也从公益方面先着手。

    2009年10月,枫叶基金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枫叶基金会名誉主席林风、理事长叶薇语亲自出席,宣布枫叶基金会将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捐赠100亿人民币,开展“西北希望小学”计划、“西北母亲水窖”、“西北爱心医务室”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枫叶基金会将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三家机构合作,在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修建3000所希望小学、20000口母亲水窖和3000个基层爱心医务室。争取保证在西北五省的每一个乡镇,都能修建一所希望小学、5口母亲水窖和1个基层医务室。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举国哗然。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在这一方面最大规模的单项公益基金!

    在发布会上,林风强调,枫叶基金会的这一计划,并不是简单的向国家有关基金会捐款,而是枫叶基金会以合作的方式,独立开展计划,基金会将组建专业的团队,具体负责这三项计划的实施。

    林风称,基金会的这一公益项目,将是他除了风行集团和酷风科技之外,最重要的事业!

第三百七十六章 风华文化创意产业基金

    枫叶基金会主要做公益方面的事情。

    至于产业投资,林风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西北最大的问题,一是交通,物流成本高;二是人才,除了西安之外,基本上其他各省市没有成规模的高校,大量人才向北上广等大都市和东南沿海流失。第三点也是很核心的,就是当地政府的观念相对发达地区比较落后,用企业的管理角度来看就是执行力弱。

    如何营造一个能够吸引外界投资、大量人才的产业洼地,并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高效的政府作为更是林风无法控制的。

    所以,前期林风只能是先安排人做调研,再等待合适的时机。

    …………

    近期有一件事引起了林风的注意。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根据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风行集团的互联网内容业务,其实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可以说这一规划的推行,也预示着互联网内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林风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即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发展!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房地产和诸多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速下滑,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高、需求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等优势,符合新常态下“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目标。在此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8187亿美元,文化产业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

    英国文化创产业产值从1996至2009年,年均增长率都在6%左右,而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率仅为2。8%左右。英国十三项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的产值超过2775亿美元,出口值超过164亿美元。

    而在亚洲,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韩国文化产业的规模约65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6。2%。

    到201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由2010年的11052亿元,增长到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从2。75%上升到3。82%。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文创产业无疑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林风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对于风行集团而言,现在已经是一家综合型的互联网平台公司。

    作为平台,当然已经占据了产业链极佳的位置,但互联网本身而言,就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是基础的信息技术手段,未来的竞争核心还是内容。

    尤其是风行本身就具备的内容基因,无论是游戏、音乐、影视、文学等方面都已经提前做好了布局。

    而且林风很早就已经在布局“开放平台战略”,包括“十百千”计划,这一针对初期的中小创业公司孵化计划,更是早早就将大量的初创公司纳入了风行的生态体系。

    可以说,比起未来的其他两家文创巨头公司,万达和阿里,合并了腾讯之后的风行前期优势非常明显。

    现在,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林风认为,是时机进一步加快风行在文创产业上的布局了。

    …………

    产业发展在大势上的驱动力,一方面是政策,另一方面就是资本。

    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09年9月,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实际上,早在2009年4月,由“黎叔”黎瑞刚掌舵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就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审批,基金规模50亿元人民币,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发改委获得备案通过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基金。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起方是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国开金融和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各投了1/3。东方惠金是国资背景,由smg、精文投资、张江集团三家联合成立。

    而剩下的1/3资金,是黎瑞刚亲自在市场上募集的,他最终赢得了深圳招商局、大众资本、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等的支持。

    在林风的记忆里,今后的几年内,国内将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以百计的文化产业基金。

    其中既有国家队,如财政部出资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有各省市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的地区性文化产业基金,还有上市公司参与产业并购基金,以及大型民企或金融机构设立的产业基金。

    正是在政策扶持,经济转型,消费升级、人口结构变迁、互联网技术加码等多重因素叠加下,资本开始争先介入了文化创意这个充满掘金商机的造梦领域。

    而这些资本的涌入,也推动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

    未来的数年里,文创产业将是一个资本狂欢的时代!

    林风既然知道这一大的趋势,自然不会放任不理,他不仅要积极参与其中,甚至要更快的布局。

    因为优势的内容资源始终是少数,投资标的有限,手快有手慢无啊……

    不过,这些资本运作,如果都用风行集团自身来进行操作的话,一方面有点本末倒置,毕竟风行是企业,公司的核心还是业务经营层面,而不是资本运作;

    另一方面,也有树大招风的嫌疑。

    最好的方式,还是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来操作。

    不过,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在现阶段的政策层面,还是有着不大不小的问题……

    产业投资基金本质上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但现阶段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相比较,还是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只向特定机构投资者以私募方式筹集资金,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集合投资方式。

    而特定机构投资者,则是包括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

    尤其是传媒文化领域,本来就是相对监管比较严的产业,对于这一领域的资本准入,更是有着诸多的限制。

    要到了2010年,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鼓励多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以及2012年6月,文化部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以投资基金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这两个政策性文件发布之后,民营资本才开始大规模进入文化产业基金这一领域。

    当然,对于现在的林风而言,已经有足够的声望、背景、资源和来提前试水,只是需要与有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同时,拉上一些具有国资背景的“合伙人”而已。

    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后,林风甚至有一定的机会,投资一些原本无法投资的项目,比如涉及传统文化企业改制的项目。

    林风将希望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的想法,通过一些渠道向高层表达之后,果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毕竟林风不同于普通的商人。

    且不说他是中国这几年来最成功的优秀企业家,在国际上也有着比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是世界级的大富豪。

    就从一直以来风行在诸多方面,都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政策,而且近期,还刚刚通过私人基金会捐赠了100亿,用于西部地区的公益慈善事业。

    有关方面对于林风,一直都是非常关注和大力扶持的。

    很快,财政部、文化部的人就来到风行集团,进行调研和协商。

    而通过winston,也有不少身居国有大型金融机构高位的二代,对于林风准备设立的这一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比较感兴趣,也通过多方面的资源,都在幕后努力推动这一项目的产生。

    林风的“口碑”,在圈子里还是不错的,不吃独食,利益均沾。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以及幕后多方的推动,2010年1月,林风筹划的“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终于获得了发改委的审批。

    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发起方和出资人为:风行集团、国开行下属的国开金融、中银控股、招商资本、new horizon、林风等。基金的目标规模为100亿人民币,初期募资60亿,其中风行集团先期出资20亿,国开金融出资10亿,中银控股出资10亿,招商资本出资5亿,new horizon出资5亿,林风通过私人公司(枫林叶控股)出资10亿。

    在将来的运作过程中,基金还将吸纳包括vc/pe在内的其他资本的加入。

    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将采用有限合伙制,建立基金出资人设立基金、基金管理人管理运作基金资产、基金托管人保管基金资产的运作架构。

    该基金将主要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及其细分文化及相关行业等领域,为目标公司提供成长性资本、企业重组、管理层收购等市场化融资。

    而随着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林风也在市场上找到了第一个投资目标财新传媒。

第三百七十七章 财经媒体

    财新传媒于2009年12月刚刚成立,是由胡舒立带领《财经》杂志核心团队出走后的创业项目。

    财新传媒由浙报控股出资4000万元,持股40%。

    此外,天津知衡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域富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天津汇思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三家公司作为高管及员工持股平台,以及部分pe份额,分别持有财新传媒20%、20%和19%的股份,剩余1%股份由自然人葛倩持有。

    三家天津系公司为一致行动人,为财新传媒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

    官方发布的资料称,财新传媒是提供财经新闻及资讯服务的全媒体集团,以网站、期刊、移动新媒体、视频、图书、会议等多层次的业务平台,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受众群,提供准确、全面、深入的财经新闻和资讯信息服务,秉持“公信力、全媒体、世界观“执着前行。

    对于一家新成立的传媒公司而言,财新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胡舒立。

    如果撰写近15年的中国媒体故事,胡舒立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

    她和《财经》杂志,曾是中国财经媒体历史的一段传奇:

    1998年1月1日,胡舒立受邀创办《财经》杂志,并担任主编。《财经》创刊号(当时刊名为《money》)刊登关于琼民源伪造业绩的报道,让这本杂志一炮而红。

    随后,银广夏、基金黑幕,以及后来的sars、鲁能,一次又一次让这个身高一米五八,语速极快的女人处在风口浪尖,也一次又一次刷新她的知名度。

    美国《商业周刊》给胡舒立冠以“中国最危险女人”的头衔,同样来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则将她选为“亚洲商界女性十强”之一。

    而一手创立了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财经类媒体《财经》杂志的胡舒立,也被誉为是中国财经新闻“女教父”。

    她是国内财经新闻领域内,少有的具有独特的个人品牌,且极具盛名的风云人物。

    时人多以“南有江艺平(前《南方周末》主编),北有胡舒立”,来形容其在圈内的地位。

    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财经圈里最轰动的新闻之一,就是因为采编独立权、持股权等问题,胡舒立带领核心团队从《财经》出走。

    《财经》杂志200多人团队里,有超过7成,近140多人集体离职,由此可见胡舒立的个人魅力以及团队的向心力之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后来都加入了财新传媒。

    正是因为胡舒立个人的声望和品牌,“一当人们听说胡舒立要开办一本新的杂志,全中国的记者都发来了应聘邮件。”

    所以,财新传媒虽然是一家刚刚创立的新公司,却汇聚了国内财经新闻领域的绝大多数精英人才!

    而这正是林风最看好的地方。

    …………

    到了林风这个地位,必须要重视在舆论媒体和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

    要避免各种负面消息;要塑造企业和个人的正面形象……

    无论是林风本人,还是他旗下的风行集团、酷风科技等公司,都需要一个更好的国内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虽然现在有所没落,但相比互联网媒体,依然有着天然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这些传统媒体,依然是国内在文化、内容生产方面的主流。

    哪怕互联网因为在信息传播上的技术优势,已经在新闻分发和传播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比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传媒的内容大多数依然来自于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载……

    这一情况要等到后来,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兴起,才逐渐在新闻内容的上游生产环节,有所改善。

    当然,互联网因为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传播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

    简单举个例子,《财经》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可能覆盖的仅仅是订阅和购买杂志的十几万人(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端人群),但真正如果要掀起风潮,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舆论,多半是因为这篇文章在新浪财经等类似的门户网站转载之后……

    林风前世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叶薇语所在的财经公关公司,经常要帮客户去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撤新闻(付费的),这也成了一门生意……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认,传统媒体作为内容生产源头的重要性。

    正是《财经》这样的专业媒体,才有真正具有“独立、独到、独家”风格的新闻记者,才有足够的资源和足够的人脉,新闻洞察力,能够去深入的去调查和研究事件表面之下的深刻问题。

    新闻也好,文章也好,真正的价值还在于人。

    所以,像财新传媒这样,有着优秀财经新闻记者和人才的传统媒体,具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当然,这方面相对敏感,受限于国内对传媒领域的管控,一直以来林风都希望能够在传媒方面有所布局,但都没有特别好的机会。

    电视方面,之前他从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制作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投资。

    入主tvb,也可以看做是他的一次尝试。

    另外,tvb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粤东和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报纸杂志方面,林风则一直比较谨慎。

    实际上,以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改制,国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不少,但林风知道这种参股意义不大。

    毕竟这类公司即使改制后,依然还是体制为主的管理结构。

    他更希望能够投资一些更加市场化,有影响力和活力的传媒公司。

    而财新传媒显然具备了这些特点!

    从资本结构上来看,虽然浙报传媒占有股份,但主要是提供刊号等体制资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管理团队。

    而且财新从创立之初,就有着资本化和市场化上明显的企图心。

    而胡舒立的人脉和经验,也保证了财新传媒旗下的媒体,即使在新闻文章上,会尖锐、深刻、锋芒毕露,却不会越线,过界。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对国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