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暴君的伟大-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建成也支持李世民的主张,也反对退回太原。考虑再三的李渊随后改变退军决心,追回部队重新围攻霍邑。

    李渊的这个重要战略决策,对李渊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李渊刚刚起兵,军心士气还不巩固,如果遇挫折而退兵,必然会陷于瓦解不可复振。再者关中战略地位重要,而且当时空虚,图之者还大有人在,关西的薛举也意图关中长安,还有差不多就在李渊起兵同时,柴孝和就曾劝李密舍掉洛阳入关中,以图天下,李密没有采纳,但时间一久,变化就不可知了,所以必须趁机,捷足先登。如果李渊没有改变他自己退兵的决定,李洲可能会像李密一样最后对关中无能无力,从而丢失争霸天下的根本。

    八月,大雨停止了,回军的李渊率骑兵沿小路奔霍邑,宋老生守城不出。李渊无奈就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几十骑到城下辱骂宋老生,同时自己率领骑兵在城东埋伏。宋老生乃率众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李渊这时即同李建成左军结阵于东门,令李世民右军结阵于南门,以断宋老生的逃路。成阵之后,又怕宋军背城不肯远战,乃命令军队向后收缩,伪作退避宋军模样。宋老生果然认为李渊畏缩,在距离城一里余地方布阵。不久李渊的后续部队来到,李渊想命部队就食后再战,李世民认为,“时不可失”,遂发动了的进攻。一交锋,李渊、李建成在城东的阵势不利,便向后引退,李世民发现宋老生大军侧背暴露,即引兵自城南直冲宋老生军阵后,并扬言已俘虏宋老生,隋军大溃败,李渊得以迅速占领了霍邑。

    李渊在攻占霍邑之后,乘胜连下临汾、绛郡(山西新绛),进逼龙门。关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农民义军孙华和冯翊(陕西大荔)太守萧造投降李渊。李渊于是一方面率主力围攻河东,另一方面派王长谐等率一部分兵力在孙华的协助下渡过黄河,在河西设营,造成了对河东围攻的有利形势。

    由于屈突通在河东凭坚城固守,李渊大军主力没有进展,李渊便想绕过河东直趋长安。这时,裴寂认为:屈突通兵力不小,凭坚以守,若舍之而去,如果攻长安不下,退为河东所乘,“腹背受敌”很危险,应该先打下河东再前进。而次子李世民和裴寂的意见再次不同,他认为:“兵贵神速”,应该乘势迅速入关,则长安震惊。“智不及谋,勇不及断”,攻取很容易。否则,顿兵坚城,空耗日月,长安就能从容以备我,成功就难了。于是李渊就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率主力渡河入关。

    过河后,李渊命李建成、刘文静等率军数万人向南迂回,占领永丰,扼守潼关,以戒备东方;命李世民、刘弘基等率军数万人,向渭水北岸进军,控制长安外围各要点,然后攻占长安。而李渊自己则控制一部兵力在朝邑,指挥各方向作战。

    李渊大军渡过黄河后,声威所至,隋朝官吏纷纷投降。华阴令李孝常献永丰仓投降,使李建成等得以顺利地占领永丰仓。李世民所到之处,收编隋军和各小部分起义军,短期内“胜兵九万”设营在泾阳,并派刘弘基攻取了扶风,渡过渭水,屯军在长安故城。原在关中地区的李渊亲族,如其女李氏,婿段纶,族弟李神通等,也响应李渊起兵,并与长安附近各小部分起义军会合,占领了兰田、盏屋、武功、始平等地,人数到了十余万人,皆统一归李世民指挥。

    李渊渡河以后,先在朝邑,以后进到冯翊。见攻取长安的时机已经成熟,乃命李建成率精兵自永丰仓经新丰(陕西临潼)到长乐宫(长安东北)与李世民所部完成了对长安的包围。此时,陕北各郡县也纷纷请降。

    十月,李渊率军自冯翊到长安东北,各军会合,实力发展到几十万人。十一月,李渊汇合李建成、李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攻打长安。进攻长安前,李渊下令不许侵犯隋朝七庙和代王宗室,违令者夷其三族,遂命诸军攻城,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长安很快被李渊攻克。(未完待续。。)
第九十三章 宫变前夕
    十月15日,进入长安的李渊备仪仗迎杨侑于大兴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义宁,遥遵杨广为太上皇。两天后的十七日,李渊自长乐宫入长安,自封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晋爵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十九日,宣布“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杨侑成为傀儡,实际权力则完全控制在李渊之手。

    攻克长安后,“与民约法十二条,悉除隋苛禁。”这些做法得到了关中贵族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李渊自起兵到入据长安,仅四个月时间,顺利地完成占领关中的战略目标,其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李渊选择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起兵机会。当时兵锋强盛的瓦岗军在中原牵制住了大部分中原隋军,使得李渊进入关中没有多大的阻力。其次是李渊的贵族身份,这让关中大部分地主武装和农民义军投奔他,所以使李渊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大大地增强了军事力量。最后就是李渊在军事上战略上的正确,使他能在短时间内打败还在抵抗的隋军。

    李渊的叛乱为风雨飘摇的大隋王朝送上了最狠的一刀,让杨广的帝国迅速的走向了死亡。

    李渊造反并占领了长安的消息传到江南的时候,随杨广一起到江南的关中骁果(亲军)就凌乱了,在关中的家人都在叛军李渊手里你说他们能不慌乱吗。于是关中籍的士兵开始私自出逃回关中,杨广知道后派人抓到一个杀一个,希望抑制骁果们西归的浪潮,但是越杀越多的人逃。于是小股的叛逃不成后,想回家的士兵们就汇集在一起变成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叛逃

    当时,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统领骁勇果敢之士,驻扎在东城。听到士兵想反叛西归的风声,不知真假,就派校尉元武达私下秘密询问知情人,他自己也想和西归的人一样回关中。后司马德戡又与关系友善的武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互相蛊惑煽动说:“听说陛下想在丹阳筑造宫殿,人人都谋划着逃走。我想向陛下上言,恐怕还没上言就被杀掉了。如今,知道而不进言,后来发生了事情当有灭族之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裴虔通说“:主上实际上就是这样。”司马德戡又对二人说“:我听说关中陷落,李孝常在华阴反叛。陛下把他的两个弟弟囚禁起来,准备都杀掉。我们这些人的家属都在西安,能没有这种忧虑吗?”裴虔通等人说“:正是恐怕家属早晚被杀,却又无计可施。”司马德戡说:“骁勇果敢之士如果逃走,可和他们一起逃离。”裴虔通等人说:“就依公所说的这样。”

    因而互相传递讯息,招纳引诱。又转告内史舍人元敏、鹰扬郎将孟景、符玺郎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等人,日夜聚会赌博,结为生死之交。说话没有什么回避,在聚会之中就商议反叛西逃之计,都互相赞同应允。当时,李质在宫禁中。令骁勇果敢之士守卫宫廷,宫中和外界交往通讯,谋划更为急切。另外,赵行枢先前与宇文智及有交往。勋侍杨士览,是宇文氏的外甥,二人一同把事情告诉宇文智及。宇文智及平常就狂妄悖逆。听说后非常高兴,就一同去见司马德戡,约定三月十五日一同举兵反叛,抢劫十二卫武的马匹,掠夺居民的财物西归。宇文智及却说:“皇上虽然昏庸暴戾,但是威令尚行。如果你们逃跑,搞不好会跟窦贤(前面所讲带头整编制逃跑的将领,后被杨广派兵追上斩首)一样,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现在天灭隋朝,群雄并起,一起想叛变逃跑的已达数万人。如果大家同心协力,共行大事,则帝业可成!”。司马德戡等人想想认为言之有理,可造反是大事,总得有个带头大哥啊!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拥戴宇文化及为起事的主帅。密谋妥当后,这几个人才将阴谋告知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是大将宇文述之子。他年少时不守法度,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出入卧内,很受宠信。杨广即位后,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宇文士及娶女儿南阳公主。宇文化及受宠骄横,曾违禁与突厥交市,因宇文述及公主的缘故,才免一死。在大业十二年(616),深受杨广信任的宇文述临终前乞求杨广看顾其子,宇文述死后,杨广因其父宇文述的原因便授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大家之所以选择宇文化及化及,首先就是考虑宇文化及时任右屯卫将军,官职和威望都高于司马德戡等人,其次宇文一家经过宇文述多年经营,朝中势力不小。

    宇文化及本驽钝怯懦,能力低下,十足的公子哥,胆小怕事,一听到这种弟弟和司马德戡等人的谋逆大事时,吓得脸色顿变,冷汗直流。在他们好长时间的劝说下才稳下心神,答应做叛军首领。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初一,司马德戡就想行动了,但担心众人不能一心,便生诡诈来威胁骁勇果敢之士,对许弘仁和张恺说:“你们都是良医,受国家支使,说出话来迷惑众人,众人必定相信。你们可以进入备身府,告诉认识的人,说陛下听说骁勇果敢之士准备反叛,酿造了很多毒酒,借助宴会的机会,把骁勇果敢之士全都毒死,只把南方人留在这里。这样,众人必定害怕,因此而反叛,没有不成功的。”这个月五日,许弘仁等人散布这些言论,骁勇果敢之士互相转告,谋划西归的计划更加急切。司马德戡等人知道计谋已经实现,就在三月十日召集原来那些人,把想要造反的事情向众人说明,大家一致同意。

    这天雲雨绵绵,天很早就黑了,夜晚的到来也意味着司马德勘的行动的开始。在夜色的掩护下司马德勘把战马牵出来,把兵器磨得闪闪发光,做叛乱前的最后准备。而元礼与裴虔通负责行宫大内的事,即盯着杨广的行踪。身为城门郎的唐奉义在关闭城门的时刻,也虚掩城门,确保城里城外来往便利。。

    到了三更,宫外准备妥当的司马德勘点火报信。黑夜中,难以入睡的杨广看到了觉得不对劲,就问裴虔通。裴虔通说,没什么事儿,是马场着火了。裴虔通是杨广做晋王时候就跟随的人,算是杨广很信任的人了,所以杨广对他的话非常相信,就没理会宫外起火的原因了。

    这时,整个世界都在欺骗杨广,但是还是有两个人也看出了夜里城内的不对劲,想拯救杨广,拯救大隋。

    其中一个是燕王杨倓,当时只有十六岁,是杨广非常疼爱的孙子。他住在宫外,宇文智及他们在集结军队,他知道要出大事了。他第一个念头是进宫向爷爷杨广报信。杨倓打算潜伏到宫里的排水道进去,但是就算从排水沟进去,在玄武门路段时还是被的参与叛乱的士兵发现了,最后他也被抓。

    还有一个就是裴蕴,江阳县县令知道了宇文智及等人的行动,汇报给了裴蕴,裴蕴知道事态严重便想办法采取措施。后来他就想假传杨广的旨意,让大将军来护儿出来节制江都城内外所有骁果。同时把船夫也集结起来,杀死叛乱的主谋宇文化及兄弟。可是裴蕴找到杨广的“秘书”虞世基写假诏书时,这家伙一书呆子气打死都不肯写假诏书。没有虞世基的配合,最后裴蕴这个计划也落空了。

    一个晚上,没有任何人制止的叛军就很快掌握控制了江都城。时间上进入了第二天即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分两路进入后宫捉拿皇帝杨广。(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 江都宫变
    第一路是裴虔通领部分叛军进入成象殿。裴虔通引兵至成象殿,宿卫者皆释仗而走,当时是独孤盛把守,不明所以的独孤盛问裴虔通:“何物兵?形势太异也”! ;裴虔通劝道:“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将军慎无动。”就是劝孤独盛事情已经那样了,只要他保持沉默就行了。忠于杨广的孤独盛大骂道:“老贼是何物语!”于是没有穿上铠甲就与左右十余人抵抗裴虔通的叛军,随后为乱兵所杀。裴虔通干掉抵抗的孤独盛后就一路无阻入宫寻找杨广了。

    第二路由司马德勘率大军直奔玄武门,这是正北门,当时杨广后宫的正北面,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宫廷政变多是从这儿发生的。玄武门如此重要,杨广也会重视这儿,布置了最忠诚的部队在这儿。他挑了几百精锐骁果,负责保卫这儿。这是皇宫的最后一道防线。杨广对守在那里的骁果待遇非常优厚,如果哪个没结婚,杨广就直接赏赐宫女嫁给他。这些人对杨广确实也忠心耿耿。但是司马德勘领叛军进入玄武门时,这些守在玄武门的忠心骁果却集体失踪了。原来因为杨广平时管理他们有一个联络的魏姓宦官,杨广不管有什么旨意都让这个宦官去通知。可是没有想到这宦官也被司马德勘拉下了水参与叛乱,他假传杨广旨意,放他们假让他们外出活动了,所以关键时一个人也没有。这道最后防线也没发生作用。司马德勘的叛军大摇大摆进入了玄武门。

    杨广在后宫知道有人叛乱后,第一本能就是躲起来,他换了衣服,逃到西阁。这时裴虔通与元礼带兵进了后宫,找不到杨广。就带兵扑向永巷,还是没有找到杨广,他们就抓了一宫女很随便就问到了杨广躲在西阁的信息。于是裴虔通带人直奔西阁抓到了杨广。

    杨广看到抓自己的居然是亲信之人裴虔通,他有点不太相信的问裴虔通说:“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你不是我的旧友吗?有什么怨恨而造反呢?裴虔通有点无地自容的说道:“臣不敢造反。只是将士想回故乡,奉陛下回京师罢了”。强势了一辈子的杨广只好说道:“与汝归。”裴虔通于是自己统率军队守卫在西阁。

    到了天亮,孟景率领铁甲骑兵迎接在宫外宇文化及。没有直接参与行动的宇文化及不知道事情的结果,浑身发抖不能说话,有人拜见,只是低着头依着桌案,回答说:“罪过”。这宇文化及说实在的根本没有什么能力,更没有什么野心,胆子那是更小。被弟弟和一大帮子的人硬拉上了做造反老大,弄得他心里很是惶恐。

    现在抓住了皇帝杨广。将士们拉上马上否的宇文化及还是接着哆嗦,担心的要死。将士们拉宇文化及到宫中朝堂上,让他等着见杨广。本意是想让宇文化及以带头大哥的身份申斥一下杨广,然后逼杨广安抚一下朝廷文武百官。但是这宇文化及害怕见到曾经无比威严的杨广,对左右哆嗦了一句说“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宇文化及的这句不伦不类的认话就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惶恐不安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于是校尉狐行达就前去杀杨广了。

    杨广本来在裴虔通陪同下往朝堂走,走到半路令狐达就杀气腾腾的来了。令狐达等人就陪着杨广回到杨广的寝宫,面对杀气腾腾的令狐达。杨广问道:“我何罪落到这个地步?”

    叛将中有个名叫马文举的,善于辞令,答道:“陛下违弃宗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怎能说无罪呢?”

    杨广说:“我确实有负天下百姓。至于你们这些人。荣禄兼及,怎会干出这种事来?今天之事,谁是带头人呢?”

    司马德戡答道:“普天同怨,何止一人!”

    杨广看见人群中有封德彝,便漠然地对他道:“爱卿你是读书人,怎么也掺合这事?”弄的封德彝愧然而退。 ;杨广最小的儿子杨杲是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当时跟在杨广的身边,看见如狼似虎的兵士亮刀弄剑,吓得嚎哭不止。心神不定的裴虔通火气起,一刀砍掉杨杲的脑袋,鲜血溅满杨广一身。 ;事已至此,众人一拥上前,想砍杀杨广。

    此时,自傲一世的杨广依然保持着做皇帝的尊严,厉声的对叛军说道:“天子自有死法,何得加以锋刃!拿鸩酒给我”。对于杨广,叛乱的人还是有点恐惧与本能的服从,于是,他们在后宫里找毒药,找来半天,在杨广的后宫里居然没有任何的毒药。无奈杨广自己解下白练巾给令狐行达,几个军士上前就用练巾绞死了杨广。时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杨广才五十岁。

    曾经雄才大略的杨广,就这样死于非命。可是,宇文化及对皇室和大臣们的清洗才刚刚开始。追随杨广来到江都的宗室、外戚基本上都被处死,只有和宇文智及关系密切的秦王杨浩幸免于难,被立为傀儡皇帝。

    在隋朝大臣中,原本就存在着江南人士和关陇贵族俩大派系。两个派系的关系那时水火不容,杨广在世的时候,因为杨广的扶持江南人士在朝堂上占有优势。在杨广的“五贵”中有三位就不是关陇贵族,等宇文述死后,苏威又以“昏髦老疾”为由,被排挤出宰相班底,说明关陇贵族在朝堂上彻底失势。事实上这次江都宫变,就是关陇集团,对于杨广抛弃关中,倚重江南的一个大反抗,这从参加叛乱的人几乎全部是关陇子弟可以看出。

    所以宇文化及等人叛乱后,江南籍的虞世基与裴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被格杀勿论,甚至连儿子也被杀了。至于裴矩与苏威呢,还是可以有商量的余地的。因裴矩对谁都好,骁果对他有好感,抓人的士兵们看到他,都放了他。宇文化及安抚士兵时,裴矩当即投降所以没被杀。至于苏威更好办,当时八十岁了,几次与杨广意见相左,早不参与朝政了,政变后,苏威也是积极参见宇文化及,所以宇文化及还接见他,给于很高礼遇。关陇籍甚至北方的官员在宇文化及叛乱后都很快的投靠了过去,南方的官员就不一样了,他们对杨广远比北方官员忠诚。

    像杨浩当了傀儡皇帝后,隋朝官员都到朝堂拜谒称贺。唯独通议大夫许善心没有去。侄子许弘仁骑马跑来告诉他说:“天子已经驾崩,宇文将军摄政,满朝文武都来会集道贺。天道人事,自然有代替终结,关你什么事而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