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样相互矛盾的观点有一种让人笑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悲哀,历史的悲哀,杨广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战争是要死人的,会有哪一个战争的统帅会在战前告诉自己的士兵在战场上不要杀人的,这不是直接说杨广是个白痴吗?或许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杨广在出征的诏书上是有给出征将士行”仁义之师“的旨意,这就是杨广约束了出征将士的手脚的证据。要知道公告天下诏书是官面话,肯定会写的比较冠冕堂皇,就像今天的美国曾经攻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这种冠冕堂皇的为借口出兵的。事实上从出征的隋将来护儿在平壤时纵兵入城大肆抢掠以致兵败就能看出杨广兴仁义之师的官面旨意根本不会制约将领的手脚。
这场战争会失败,不可否认作为统帅的杨广负有主观责任的,然而不能就这样认为杨广是这场战争绝大部分或者全部的因素。其实这场战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隋军出征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杨广毕竟是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在长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的士气渐渐低落,很多部队偷偷地将沉重的粮食扔掉,这也是后来隋军缺粮的一个重要原因。隋军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同时辽东的天气环境很不适合中原人的生存;而靺鞨、契丹、室韦,还有辽东说不上名字来的数百个小部族,均与高句丽唇亡齿寒,后来这些部落在杨广兵败后很自然的痛打落水狗,这些都是失败的客观因素。
再者这次杨广出征的对象高句丽并不是那么弱小以及容易征服的,这从后来杨广本人以及李世民等人的多次出征高句丽来看就知道的。高句丽这个半渔猎的国家政权不同于游牧民族,这个国家的坚韧程度和战争动员能力,远强于突厥、吐谷浑等政权,决不能以蕞尔小邦等闲视之。最重要一点就是杨广甚至李世民、李治对于高句丽的态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征服就算了的,他们是要彻底的把高句丽这个国家灭掉,让它成为自己帝国版图的同时不会威胁到中原的统治。杨广这种要让高句丽的亡国灭种的出征让高句丽的统治者是无法像突厥那些游牧部落一样的向杨广投降归顺就行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抵抗隋军就会比游牧部落更为顽强。这也是为什么高句丽就算是向杨广投降,他们的高丽王也不敢前去朝见杨广的原因,因为他担心去了就永远回不去高句丽了。
有趣的是在三十多年后,杨广的悲剧再一次重现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想当初杨广的不易,却能理解同样悲剧的统帅李世民,仅仅是因为李世民死得早没能像杨广一样来个三征高句丽致使亡国罢了。
惨败令一直顺风顺水的杨广有点难以置信,七月回师时写下《纪辽东》:
辽东北海剪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牛马,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恨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诗中描写了旋师宴饮,歌舞振军威等情景,表达了他要继续征战高丽的迫切心情,同时表达了杨广征服了高句丽后希望天下从此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八月,班师回到涿郡时,杨广下令把黎阳、洛阳、太原等地粮仓的粮食运往辽西望海顿(今辽西县),同时下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留守涿郡,准备继续举兵攻打,誓要灭掉高句丽。
九月13日,杨广回到洛阳,开始对这次的征辽做出总结。失败总是需要有人来承担责任的,而作为皇帝的杨广肯定不能亲自来承担这失败的责任的,所以尚书右丞刘世龙被杨广杀了以谢天下,同时征辽的败将于仲文、于文述被“除名为民”,对于这场战争失败的总结杨广就做了这些,并没有大肆杀大臣以及武将来推卸这场战争的责任。相对于论错行罚来说杨广的论功行赏就做的更为大手笔,有功将领卫文昇升任金紫光禄大夫,王仁恭进授左光禄大夫、赐绢6000段、马四十匹,李景赉物三千段,进爵滑国公。还有战前劝谏杨广不要亲自出征的耿询也升任太史丞。出兵参与作战的少数民族部落靺鞨度地稽所部亦“赏赐优厚”。
第七十三章 星星之火
这一次的出征以失败告终,而且是惨败。如果说这次的出征还有一点战果的话那就是占领了辽河以西的武厉逻,并在这里设置了辽东郡通定镇。其余那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惨不忍睹,一无所获。同时这次出征因为劳累以及天气等原因病死的大臣除了直接参与指挥作战的兵部尚书段文振以外,还有天才的建筑家工部尚书宇文恺、内史令元寿、观德王杨雄也在随驾途中病故。士兵的死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据说到了唐贞观十九年(645)的时候在当时的战场旧地上依然是“骸骨相望,遍于原野”。
然而这场征辽的最严重后果并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征辽一事引发了天下反隋的序幕,这才是征辽一事对于隋王朝最严重、也是最直接的政治后果。
自从杨广登基之后,营建洛阳新都、开凿运河、修建长城、开驰道以及大规模的巡视天下可以已经让隋朝的每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都受到了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皇帝杨广的这些伟大工程,有好多好多的普通老百姓没日没夜的服役在工地上,有的累死在工地上,有的被劳役弄得家破人亡。。。。。。。。在完成这些工程之后原以为皇帝杨广可以让他们休息了,没有想到皇帝杨广在大业七年的时候表示要大规模征辽,这年天公也不作美,秋季,山东、河南发生大水,大业七年(611)十月初三,黄河大水冲垮了砥柱,出堤逆流数十里,人或为鱼鳖。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发生天灾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站在人民的角度去看的话,他们的皇帝杨广这个时候应该停止为了征辽大业而大规模的征徭役,然而高高在上的皇帝杨广并没有停止他征辽的脚步。于是胆子小一点的民众只好卖身为奴以求生存,胆子大一点的也只好铤而走险冒死抵抗徭役,就这样历史上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在最底层的农民中拉开了序幕。
大业七年(611)十月,齐郡邹平人王薄因兵役繁重,与同郡孟让首先起兵反抗徭役,自称“知世郎”,即自称是通晓当今世事之人。作《莫向辽东浪死歌》号召群众反对出征高句丽。《莫向辽东浪死歌》曰: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绵背裆。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
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
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
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又莫向辽东去,从来行路难。
长河渡无舟,高山接云端。
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
日落寒山行不息,荫冰卧雨摧心肝。
又莫向辽东去,夷兵似虎豺。
长剑碎我身,利镞穿我腮。
性命只须臾,节侠谁悲哀。
功成大将受上赏,我独何为死蒿莱!
歌谣鼓动煽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奋起反抗,不要去辽东送死,要拿起刀枪造反,不抗役只有死,反暴政虽斩头也荣光。歌谣唱出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民众的心声,农民拥护王薄,于是王薄和孟让拥众据长白山(山东章丘),“避征役者多往归之”,一时众至数万,首先揭起反抗杨广重徭役的大旗,横行于齐郡(山东济南)和济北郡(山东东阿)之郊,揭开了武装反徭役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开端。
齐郡以北的平原郡(山东陵县)有豆子航,为一个盐泽,“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北朝高齐以来、这里就是逃避徭役的人的藏身之地。逃役者既有穷人,也有富豪,如刘霸道虽“累世仕宦,赀产富厚”,但是征辽的繁重徭役也使他破产。刘霸道为人豪爽,远近避役的农民纷纷来依附于他,于是他据豆子航为裉据地,反抗官役,也掲起了反杨广重徭役的大旗,有众10余万,号“阿舅贼”。
觎县(山东夏津县)人张金称,聚众于河曲(黄河边),篠县(河北景县)人高上达聚众千余人于湥Ш樱ê颖睖'河)境内,也揭起反隋义旗,不久,义军扩至数万,称“东海公”。
贝州漳南(山东德州)人窦建德,世代为农夫,本人“耕于田中”,少时就尚义气,胆力过人。有乡人因贫无以葬父,窦建德主动帮助操办丧事,大为乡党所称。他曾任里长,大业七年(611)募兵时以勇力过人选为二百人长。时山东大水,人多流散,同县人孙安祖的家被水漂没,妻子饿死,但是县府仍要孙安祖从征高丽。孙安祖向漳南县令诉苫,县令竟大怒,鞭挞孙安祖,孙安祖激怒之下刺死县令,逃奔到窦建德处,建徳将他藏于家中。据史书记载,孙安祖在窦建德家里的时候,窦建德给他分析天下局势时说“文皇帝时,天下殷盛,发百万之众以伐辽东,尚为高丽所败。今水潦为灾,黎庶困穷,加之往岁西征,行者不归,疮痍未复,主上不恤,乃更发兵亲击高丽,天下必大乱”。劝孙安祖与其等死,不如造反。他还说:“大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我知螅Σ粗泄愦笫桌铮钙炎枭睿厥葡找梢员苣选3屑涠雎猜樱阋宰宰剩鹊镁廴耍豆凼北洌赜写蠊τ谔煜隆薄U娌恢┟癯錾淼鸟冀ǖ履馨押罄此宄煜驴吹哪敲闯沟椎那榭鱿挛裁醋约喝ァ按蠊τ谔煜隆保阉谥心敲春玫摹盎帷比酶约旱暮糜阉锇残嵞亍2还苁率凳窃趺囱凑锇残嵕说悴羧豢剩炀龆ň倨旆纯寡罟惚┱q冀ǖ掠谑钦屑倜油鍪勘吞右畚抟嫡撸盟锇沧媛柿旖烁呒Σ矗ê颖惫食窍兀锇沧婧拧懊蚬薄
窦建德暗中筹划反隋起义,同时应付县衙门的差役。当时往来于漳南的农民军,都不侵扰窦建德乡闾,郡县吏于是怀疑窦建德与义军通谋,便将窦建德的家属收捕,全部杀死。窦建德这下无奈了,只好公开反朝廷了,于是他率麾下200人投奔更早起义的清河高士达,高土达任建德为司兵。不久,孙安祖被张金称火拼死后,其部数千人尽归于窦建德,而后窦建德独自领兵,势力渐盛,有众万余人。建德“能倾身接物,与士卒均劳逸”同甘苦,于是逃役之人争相归附,为致死力,高士达、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遂成为河北山东间一股势力。
也是在大业七年(611),韦城(河南滑县)人翟让、章丘(山东章丘县)人杜伏威等也相继起兵。反隋小股武装不可胜数,他们多聚保山林川泽,部伍均为逃避征役的农民,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史称“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
杨广在大业八年(612)征高句丽失败回来后,又下诏征天下兵集涿郡,修缮兵器,贮运军粮,准备来年再战。这就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民众大饥,米谷踊贵,却闭仓拒赈。“是时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籾,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听到了再度征辽的这个消息,人们最后一根弦被压断了。在忍耐到了极限之后,再次的远征将更沉重的劳役压向民众头上。走投无路的百姓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敢:
“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对于各地报上来的农民起义的消息,皇帝杨广并不怎么在乎。从三国到隋初,政治一直是贵族们的游戏,还从来没有哪场农民起义能够改变历史的大方向。他认为这些起义烽火不过是帝国的癣疥之痒,而高句丽才是帝国的心腹之患务必要铲除。所以他只是部署了地方官“加紧剿捕”,要求他们务必在出征得胜回来前把这几处烽火灭掉。
第七十四章 再征再败
大业九年(613)三月,在第一次征辽失败的九个月之后,杨广又一次踏上了征服高句丽的征程。第二次征辽对于当时的大隋情况来说是应该是一个矛盾的选择,因为它有要与不要的必然。
首先说不要的原因,其一,第一次征辽已经让高句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是它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很难再承受大隋的再一次雷霆之击;其二,相对于大隋来说是一小国的高句丽居然打败了自己,这对于杨广建立的大隋天朝世界体系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这将严重影响大隋在突厥、西域以及周围各小国的统治威信,这是大隋尤其是杨广不能承受的。再说不要的原因,其一,因为第一次的出征失败已经让从大业初积累的国内矛盾爆发,天下的部分百姓已经由于超重的劳役活不下去了,这时的大隋百姓需要时间与空间休养生息;其二,第一次出征的惨败把大隋帝国的几十万精锐部队彻底的留在辽东,大隋已经没有那么多那么精锐的部队参与再次的大规模战役,强征军队来再次征战只会让国内的矛盾更加激烈,势必加剧国内危机。
大业九年(613)正月,杨广就开始筹划二征高句丽。这次他下足了血本,正月初二,杨广就下令各地继续向辽西运粮;初三,下令募集骁果从军,这里所谓的骁果,即民间有勇力又想在马上谋取功名之人。因为在第一次的辽东大战中,大隋镇国的三十万府兵精锐丧失殆尽,所以这次不得不以金银来募集勇士;正月23日,杨广大赦天下,允许死囚去辽东立功赎罪;正月25日,下令回家过年的将士们前往涿郡集结……经过数月的全面征召,杨广再次募集了数十万大军,兵进辽东。
二次征辽,杨广在出兵的路数上并没有什么新的招数,部署和第一次差不多一样,陆路照样以宇文述(宇文述被杨广允许带罪立功)为主帅,杨义臣为副帅,率大军渡鸭绿江直赴平壤。水路仍由来护儿率舟师从东莱(胶东半岛)海路进发,期与宇文述合兵平壤。杨广照样在后督战,其他各路分道出击,攻掠高句丽的城池。和第一次不同的是“听诸将便宜从事”,杨广收回了军事进止必须奏报,不需前线诸将专擅的命令。
大战开始,王仁恭他率军进到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句丽军数万背城结阵,王仁恭仅率1000劲骑扑阵冲击,将敌阵冲垮。高句丽军退回城中,婴城拒守,王仁恭乃指挥后续大军四面围攻,军威甚盛,战报传到行在所,杨广大悦,遣舍人往王仁恭营劳问,赐以珍宝。
面对来势汹汹的隋朝大军,高句丽方面则仍然采取坚壁清野,据城坚守的战术,大业九年(613)年四月,杨广亲率后路大军开到辽东城下,向辽东守军下了最后通谍:“如不投降,城破之日,鸡犬不留!”投降意味着亡国的高句丽辽东守军很是顽固的回书道:“唯愿一战!”
火大的杨广亲自重新布置围攻,攻防战斗打得无比惨烈。为克城立功,隋将郭荣甚至“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面对面前久攻不下的辽东城,杨广十分焦急,为鼓舞士气,身为一国至尊的杨广经常亲临战场鼓舞士气。杨广亲临战场,深受鼓舞的隋军将士无不拼命攻城。其中骁果用冲梯攻击城池,冲梯长达十五丈,一名叫沈光的骁果爬至冲梯顶端,在城墙边与敌人交战,短兵相接,杀了十几个人。敌兵将他打落城墙,还没有掉到地上,正好碰到冲梯上垂下的绳索,沈光抓住绳索又爬了上去,这一幕被亲临前线的杨广看见了,对他的豪壮感到惊异,后召他前来朝见,见面之后对他非常喜欢。当天就拜他为朝请大夫,赏赐宝刀良马,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关系逐渐亲密。
亲临前线看到自己的军队将士无比奋勇杀敌,同为诗人的杨广诗兴大发,他在辽东城下写下《白马篇》诗一首,歌颂征辽战上: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集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带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力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旂常
诗中描写的骁果战士应募从军,血战沙场,为国立功,名留青史,正是像沈光等应募骁果的真实写照。从杨广的诗歌里可以看出杨广对于自己的将士以及未来的战局充满着自信与必胜的信念。
在辽东城下,攻城的隋军用飞楼、樘、云梯、地道四面俱进,但是高句丽守城的军民随机应变,顽强抵抗。隋军攻了20多天后仍没能攻下。杨广于是命令士兵造布囊百余万个,装满土,一袋一袋地推成阔30步,高与城齐的布袋人道,使士卒可以登而攻城。又命丁匠赶造八轮楼车,更高出城墙,可以俯射辽东城内。隋军在城外围了一层又一层,用人海战术,连续进攻,势在必得。辽东城危机四起,眼看就要顶不住了。
在杨广亲自指挥围攻辽东城的同时,隋其他各路大军也在按计划向高句丽国内纵深进军,宇文述、杨义臣率军再次进至鸭绿江边。來护儿的水军也齐集东莱海角,张帆待发。高句丽在隋数路大军的猛烈进攻下,其势“口蹙”,高句丽可以说到了危亡之秋。如果不出意外,杨广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