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暴君的伟大-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皇三年(583)春正月癸亥(二十四),高丽遣使来朝。五月甲辰(初七),高丽遣使来朝。五月丁未(初十),靺鞨贡方物,八月丁丑(十一日),靺鞨贡方物。

    开皇四年(584)夏四月丁未(十六日),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五月癸酉(十二日),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开皇五年(585)夏四月甲午(初八),契丹主多弥遣使贡方物。

    开皇初年高句丽几乎每年都来朝贡,有时一年遣使二次,表现最为主动积极。但值得注意的是,百济和高句丽同时也向江南的陈朝朝贡。史载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十一月二十曰和至德四年(586)九月三十日,百济国两次遣使向陈献方物。至德三年(585)十二月二十一日,高丽国遣使向陈献方物。高句丽和百济在交接隋朝的同时没有中断与南朝的交往,并在交往中互通情报,同时根据各自的利害,寻找自己帝国利益的的同盟。

    开皇初期时杨坚为巩固其在国内的统治以及对付来自北方强大突厥的威胁和南方未有统一的局面,对于对四夷的方针是息事宁人,采取一如既往的宣抚。开皇初年败亡的北齐宗室高保宁据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连结契丹、靺鞨兴兵反隋,杨坚就以“以中原多故,未遑进讨,以书喻之”对待。东北的契丹与靺鞨互相劫掠,都希望中原皇帝杨坚为其主持公道,是杨坚只是对来朝的靺鞨使者忽悠的说道:“我怜契丹与尔无异,宜各守土壤,岂不安乐?何为辄相攻击,甚乖我意”。虽然杨坚不想管东北方向不同国家以及部落之间的纷争,但是杨坚作为中原皇帝四夷为主的政治立场是像中原任何皇帝一样一贯坚定:“朕视尔等如子,尔等宜敬朕如父”。

    高句丽在与隋朝建立朝贡关系的同时,却暗地里也在给隋朝以及制造麻烦以牵制隋朝对高句丽的威胁,其中对反隋的北齐残余势力高保宁势力就是高句丽暗中给予支持,使得隋朝的势力在开皇初年无法进入辽西。

    在开皇三年(583)四月,由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猛攻高宝宁。高宝宁向突厥求救不成,只好弃城而逃,遁入碛北。四月20日,黄龙城被攻破,营州一带悉平,阴寿留开府成道昂镇守,自率大军班师。后来,从契丹攻打回来的高保宁部将赵世模率部投降,逼使高宝宁再奔契丹,途中被其部下赵修罗所杀。至此,隋朝势力进入辽西地区,这严重影响着这一地区大国高句丽的统治。据记载从隋朝势力进入辽西后臣服于高句丽的契丹、靺鞨等部落开始摆脱高句丽的控制,投入隋朝的怀抱。高句丽不仅仅在东北给杨坚不痛快,而且对于杨坚要统一的南方也是横插一脚,在隋与南陈的战斗过程中竟然有高句丽人加入南陈的军队以对抗隋朝,这是高句丽对抗隋朝以谋求隋朝无力向东北自己发展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霸主地位。

    开皇九年(589)杨坚灭掉南陈统一天下后,高句丽的朝贡使者与隋的往来断绝了好几年。据记载高丽王高汤闻陈亡,“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高丽王高汤对于杨坚统一南方后会感到恐惧是有多方原因的,其一就是杨坚统一南方之后就能腾出手来对付来自其他势力对隋的威胁以及收复原是中原王朝统治过的土地,而辽东在汉晋时也为中国统辖,隋灭陈统一中国,杨坚就有可能会出兵收复这些原为中国郡县的高句丽国土;其二,南陈的灭亡让高句丽有一种唇亡齿寒的感觉,同时让高句丽感觉到自己对付隋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高丽王预感到隋朝的兵锋将转向东北、转向自己,于是开始对付来自隋朝压力的备战。

    对于高句丽的不再朝贡,当时国力强盛的隋朝官员很是恼火。隋臣陆知命就提议出兵灭了高句丽并曾直诣朝阙上表,请求出使高句丽,说:“陛下当百代之末,膺千载之期,四海廓清,三边底定。唯高丽小竖,狼顾燕垂,王度含弘,每怀遵养者,良由恶杀好生,欲谕之以德也。臣请以一节,宣示皇风,使彼君面缚阙下”。杨坚虽没有派陆知命出使高句丽,但对他的言论很是赞赏的,然而杨坚依然没有直接出兵。

    开皇十一年(591)正月18日,断贡两年多的高句丽又遣使入隋朝贡,五月,高句丽又遣使贡方物,恢复了与隋朝的朝贡关系。这年高句丽来朝两次,但以后就很少来了,与开皇初“频有使入朝”的情况判若两人,但是该地区的其他小国就不同了。同年十二月初九,有靺鞨遣使贡方物。开皇十二年(952)十二月,靺鞨又遣使贡方物。十三年(593)春正月初五,契丹、奚、霫、室韦并遣使贡方物,其中契丹在开皇十年(590)十一月22日亦曾朝贡一次。十三年七月初十,靺鞨遣使贡方物。开皇十四年(594),新罗遣使贡方物,杨坚拜新罗王金真平为“上开府、东浪郡公、新罗王”。隋统一后东夷各族都来朝贡,以靺鞨最为积极,高句丽来得显然少了。直到开皇十七年(597)五月二十三,高句丽才又一次遣使贡方物。这说明隋与高句丽的关系已呈紧张。

    杨坚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对付北方的突厥上,所以杨坚对东夷采取怀柔政策,始终没有主动出击征讨各部,时韦冲任营州总管,“怀抚靺鞨、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霫畏惧,朝贡相续”。但是对于高句丽的治兵积谷拒隋举动杨坚也恼火,派出使团前往高句丽“抚慰”,美其名曰:“欲问彼人情,教彼政术”,实际上是进行侦察了解情况。但高丽王高汤却将隋使置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开皇十七年(597),杨坚直接给高丽王高汤修玺书一封加以责备:

    “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高丽王高汤收到杨坚**裸的威胁恐吓的玺书后惶恐万分,一吓之下本来身体不怎么好的他就病逝了。高汤死后,太子高元嗣立,杨坚又以宗主国皇帝身份册封高元袭爵辽东郡公,高元奉表谢罪,并请求封王,杨坚又再册高元为高丽王。

    开皇十八年(598),年轻而不知所谓的新高丽王高元竟率靺鞨之众万余骑主动进攻隋朝势力范围辽西,后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未先击高句丽,高句丽何以敢先举兵侵隋?这件事除了年轻的高丽王不知死活外,还是有一定的其他原因的。据史书记载,有原依附于高句丽的“契丹别部出伏等背高丽,率众内附,高祖纳之,安置于渴奚那颉之北“。这契丹以及其他部落归顺隋朝的事实让这个想在该地区做老大的高句丽极其不满,而年轻的高丽王高远没有他父亲对强大隋朝的畏惧,怒火之下就率靺鞨之众讨击背己入塞依附隋朝的契丹。虽然没有直接冒犯隋朝,但是入侵隋朝的势力范围和明目张胆的追求东北亚地方霸权的野心与隋朝利益发生了冲突,而且违背了皇帝杨坚“自化尔藩,勿忤他国”的训示。
第六十九章 征辽原因
    隋朝这时实力强大,北方突厥也不足为虑了,于是杨坚在知道新高丽王高元想染指辽西后一改以往抚慰的政策,在开皇十八年(598)六月二27日,杨坚以宗主国皇帝身份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大兴问罪之师,命儿子汉王杨谅为元帅,宰相高颎为元帅长史,总领水陆二路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从杨坚派出儿子和宰相高颖率30万大军出征就能看出他不仅仅是想教训一下子高句丽的,而是想来个直接灭掉高句丽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汉王杨谅率军从临渝关出塞,正碰上连日大雨,后方粮草运不到,军中缺乏食粮,更不幸的是还遇到了疾疫流行。水军从东莱渡海向平壤城前进,途中也碰上了大风,船只多被吹散沉没。出征的隋军在天灾面前损失十有**,无奈之下隋军被迫还师。杨坚这次出兵虽然失败,但是还是让高丽王知道了不能直接与强大的隋朝来硬的,于是年轻的高丽王高汤赶紧派遣使节向杨坚谢罪认错,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子高元”,杨坚出兵高句丽本来就有朝臣反对而自己也不想再打了,所以一看高丽王高元服软后,也就消了一口气,于是下令罢兵同时恢复高元的官爵承认高元的统治。

    说实话杨坚的这次出兵虽然最后是在高丽王高元谢罪认错的情况下罢兵的,似乎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上杨坚的这次出兵使得高句丽更加不把隋朝放在眼里,所以朝贡也是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而且更是在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上随意欺打小国家,例如,杨坚出兵的时候还曾联络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夹击高句丽,百济王余昌开始的时候原以为强大的隋朝大规模的出兵高句丽必能灭掉它,于是“遣使奉表,请为军导”。但战事很快结束而且高句丽没有任何的损失,这下弄得小国家百济倒霉了,高句丽得知百济参与与隋协同出兵一事后,即“以兵侵掠其境”,使的听命于隋的百济国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时的杨坚已经不想出兵高句丽了,于是下诏给百济王余昌:“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

    杨坚出兵失败后,高句丽就成为了大隋帝国威加四海的最大败笔,而且强大的高句丽也就成为了隋朝除突厥之外最大的外来威胁。此后高句丽更为骄狂,时常在边境闹事,成为隋朝一个很大的隐患,迫切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

    其实隋朝与高句丽的矛盾在于隋朝要四夷归心而高句丽则是希望隋朝势力不要插足东北亚以维持期霸主地位。说实在的到了隋朝时高句丽立国已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己建立了霸权,百济、新罗不能抗衡,倭国的干涉也被击退,靺鞨、室韦俯首称臣,契丹虽叛附不一,亦不能兴风作浪,特别是高句丽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势。在中原有乱的情况下,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一样入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真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到了对外更具有野心的杨广为大隋皇帝之后,高句丽还是不知收敛,多次激怒杨广成为了杨广大规模征讨高句丽的导火线。大业三年的时候,北巡至**的杨广在启民可汗的汗帐碰到了高句丽的使者,这引起了杨广对于突厥与高句丽勾结的警觉。杨广在启民可汗的汗帐接见了高句丽使者时便警告地对他们说:“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不知道这高句丽使者回去有没有把杨广的话告诉他们的高丽王高元,但是肯定的是这高元没有去朝见杨广,也不知道这高元是因为害怕还是懒得理会杨广总之就是没去隋朝,这可是很不给杨广面子的。后来很多人不加思考的人就认为杨广大规模的征高句丽就是因为高句丽不给杨广面子,认为杨广就是想通过大规模的军威来讨的“丢失”的面子。这完全是一种对历史的可耻歪曲。

    说起杨广征辽一事,后世李世民曾讥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立开疆扩土之功,博后世美名,不惜劳民伤财,三次亲征高句丽。但由于其指挥无方,最终无功而还,终致身死国灭……这也是如今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说法,事实却并非如此,想想后来的李世民登基后,在众大臣都反对的情况下他还是要去征讨高句丽,并且在第一次失败后天下像杨广那时一样已经震动的情况下他还是想大规模的征讨高丽,只是在第二次的征辽准备过程中死去使得他没有像杨广一样成为遗憾和悲剧,但是却有无人指责他穷兵黩武,私心作祟。甚至好多人都在为他征讨高丽寻找“合理而高尚”的理由,例如是为了拯救在辽东的汉民什么的冠冕堂皇。这或许仅仅是因为隋史是唐人编写的,唐史也是唐人编写的吧

    其实同为皇帝的李世民比谁都明白杨广为什么征辽,可是李世民以及他下令编写的史书为了给后人一个好大喜功的杨广,他只好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地说杨广征辽只是杨广好大喜功的私心,把杨广征辽的事实原因以及必要给涂改。然而历史有时是正义的,它总是会给后人留下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让我们知道杨广征辽绝非偶然。

    翻阅隋唐历史我们会发现自隋文帝杨坚至唐高宗李治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对高句丽动武一事上都一致坚持。想想隋唐两朝四代的皇帝不倦征伐高句丽的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高句丽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对于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原因历史书籍总是无限的放大杨广的错误与所谓杨广私心的比例。其实四代君王不惜国力一再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在在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出征高句丽的时候就说出来了。在出征前,李世民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李世民这句话堪称经典,道出了四代君王一再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即力图要将帝国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打压甚至消灭于羽翼未丰之前,防患于未然,好为自己的帝国和后世谋求利益。

    杨广三征高句丽也就是这个原因,战略目光丝毫不逊与李世民的杨广难道不是看到了高句丽对于中原对于隋朝的隐患才一再征伐高句丽想把这个未来的隐患扑灭在摇篮里的吗,否则的话他会在一二次征伐都失败并已经动摇了天下的统治基础的情况下继续第三次的征伐吗,杨广难道真的有病、智商有问题吗。事实上在大业期间高句丽对于中原的威胁远远大于李世民时期它对中原的威胁,因为经过杨广的一再征伐高句丽已经元气大伤,就算到了李世民时期也还没有恢复过来。而且事实上杨广的第一次征辽是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而且中原很多人都觉的“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认为辽东朝鲜均曾是中国的旧疆,中国天子收复旧疆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辽人有主动为大隋军队充当向导的,只是后来第一次征辽失败后杨广依然坚持再征战,百姓已经承担不起了后才反对的。
第七十章 百万大军(一)
    杨广早就想灭掉不听话的高句丽了,但是一直忙于国内建设和及北方突厥及西域事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早先父亲杨坚出兵失败的先例让杨广知道灭掉这个高句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否则会重蹈覆辙的。到了大业七年的时候,江南到征辽前沿涿郡的通济渠已经完工,可以从江南大规模的运大军出征所需的必要物资到北方了。更为轻松的是其时隋的北方劲敌东、西突厥均己俯首帖耳彻底臣服,西突厥处罗可汗亲诣长安朝贡被留下来成为杨广的一员高级侍从,这时的杨广意气风发的对处罗可汗说:“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杨广对于东北边境强大的高句丽独立存在的态度很明显“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在大业七年(611)的时候,隋朝的藩国新罗的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请师”的情况下,杨广便决定不再容忍这个独立存在的高句丽继续强大,因为它的强大对于隋来说就是一种挑战与威胁。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高句丽这个小丑何止是酣睡那么简单。我觉得换了其他皇帝,只要不是苟且偷安之君,都会出兵讨伐的。就被传统史家认为碌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都一再出兵攻打这个卧榻之侧的小丑,并最终完成了前几代帝王未曾完成的事业—把高句丽给彻底消灭。

    大业七年(611)年底,参与出征的各路大军已在涿郡集聚。大业八年正月初二杨广便迫不及待的下讨伐高句丽的诏书,诏书曰: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圣哲至仁,著甲兵于刑典。故知造化之有肃杀,义在无私;帝王之用干戈,盖非获已。版泉、丹浦,莫匪龚行,取乱覆昏,咸由顺动。

    况乎甘野誓师,夏开承大禹之业;商郊问罪,周发成文王之志。永监前载,属当朕躬。粤我有隋,诞膺灵命,兼三才而建极,一**而为家。提封所渐,细柳、盘桃之外,声教爰暨,紫舌、黄枝之域,远至迩安,罔不和会。功成治定,于是乎在。

    而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之境。虽复汉魏诛戳,巢窟暂倾,乱离多阻,种落还集。萃川薮于往代,播实繁以迄今,眷彼华壤,剪为夷类。历年永久,恶稔既盈,天道祸淫,亡征已兆。乱常败德,非可胜图,掩慝怀奸,唯日不足。移告之严,未尝面受,朝觐之礼,莫肯躬亲。诱纳亡叛,不知纪极,充斥边垂,亟劳烽候,关柝以之不静,生人为之废业。在昔薄伐,已漏天网,既缓前擒之戮,未即后服之诛。曾不怀恩,翻为长恶,乃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又青丘之表,咸修职贡,碧海之滨,同禀正朔,遂复夺攘琛”,遏绝往来,虐及弗辜,诚而遇祸。輶轩奉使,爰暨海东,旌节所次,途经籓境,而拥塞道路,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朋党比周,以之成俗,贿货如市,冤枉莫申。重以仍岁灾凶,比屋饥馑,兵戈不息,徭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填沟壑。百姓愁苦,爰谁适从?境内哀惶,不胜其弊。回首面内,各怀性命之图,黄发稚齿,咸兴酷毒之叹。省俗观风,爰屈幽朔,吊人问罪,无俟再驾。于是亲总六师,用申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殄兹逋秽,克嗣先谟。今宜援律启行,分麾屈路,掩勃澥而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